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为峰 李英雪 +1 位作者 程田飞 崔雪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通过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为该模型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鱼类生境评价 环境因子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非参数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崔雪森 周灿 +3 位作者 唐峰华 伍玉梅 吴祖立 范秀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3-62,共10页
【目的】建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非参数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模型,为提高柔鱼渔场预报精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生产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表温... 【目的】建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非参数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模型,为提高柔鱼渔场预报精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生产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表温梯度强度以及水深100 m的Argo浮标水温等海洋环境因子的适宜度指数值(SI,suitability index),使用随机分类粒子算法,构建非参数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估算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各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中适宜度指数系数的空间分布。【结果】随着空间位置不同,各月份不同环境因子适宜度指数系数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其中SST的SI系数的高值区大面积出现在11月份,叶绿素浓度SI系数的高值区出现8月份南部渔场和10月份北部渔场,次表层(100 m)温度的高值SI系数在7-9月份均有较大面积分布,而Grad的SI系数在整个渔汛期均处于较低水平。基于该模型,本研究对2014年7-11月渔获产量进行预报检验,预报结果与实际渔场在空间分布一致,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月平均为0.791,高于算术平均HSI(arithmetic mean HSI,AM HSI)模型。【结论】非参数的HSI模型的渔场预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AM HS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西北太平洋 非参数栖息地适宜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及最大熵模型的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周鑫 张丽源 +5 位作者 何晨翔 胡成业 王晶 李艺 李雪丽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7,共9页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对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SI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个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上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采用MaxEnt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HSI模型较MaxEnt模型更适宜用于弧边招潮蟹适生区的调查分析,温度、底质、地质和潮汐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盐度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这些因子对弧边招潮蟹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边招潮蟹 适宜指数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算法筛选及评估
4
作者 谢伟 邓华堂 +6 位作者 蒲艳 倪达富 成必新 唐锡良 陈大庆 段辛斌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最优算法,科学评估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3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构... 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最优算法,科学评估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3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构建单个环境因子SI曲线,并结合最大值法(Maximum,MAX)、最小值法(Minimum,MIN)、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加权平均法(Weighted moving average,WMA)分别计算中华纹胸鮡HSI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各模型算法中,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误差最小,最大值法与最小值法的预测结果与中华纹胸鮡实际分布偏差较大,在进行算法选择时要慎重考虑。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纵向上升趋势,HSI值大于0.7的点位为下游自然河段S3和S4。水温、海拔等物理环境是驱动中华纹胸鮡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算术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为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预测最优算法。研究结果可为黑水河鱼类栖息地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指数 最优算法 黑水河 中华纹胸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动力学的黄渤海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5
作者 杨浩 刘海飞 +2 位作者 王子昕 吴雪榕 王洪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取与海参生长相关的关键生境因子,通过建立黄渤海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及海参生长生态模型,搭建了一种刺参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加入了新的海参生境流速因子,通过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使得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使用该模型对渤海及黄海北部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估,指示了在关键生境因子随季节更替下,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情况,为栖息地修复以及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生境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生态动力学模型 黄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艳华 刘磊 +6 位作者 陈红 刘小慧 王启蕃 刘鑫鑫 张子栋 张宇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9-569,共11页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足迹链跟踪、远红外相机监测综合收集到紫貂和猎物(雪兔)活动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栖息地建模分析方法,首次在多个分辨率尺度背景下对紫貂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ArcGIS 10.4重采样后在6个分辨率尺度(30m、60m、120m、240m、480m、960m)进行栖息地建模分析,基于主要栖息地变量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及稳定性影响,并综合考虑研究区域面积,最终选定30m分辨率尺度作为紫貂栖息地最佳分析建模尺度,在30m分辨率尺度栖息地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1;(2)研究发现猎物资源、植被类型和地形变量是影响紫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变量因子:雪兔出现概率较高、距草地与河流较近、海拔约400—600m、距常绿针叶林1.5km、距落叶针叶林约200m、坡向为50—250°的区域为紫貂的适宜栖息地;(3)栖息地适宜性分析表明,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适宜栖息地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计23.66km2,约占保护区的17.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中部,而东部和西北部区域,栖息地破碎化较严重。基于模型结果与野外调查,提出了三条建议:(1)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避免因人类干扰造成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持续扩大;(2)建立生态廊道促进保护区西部与中部紫貂种群进行个体交流,降低紫貂种群局部区域灭绝概率;(3)对东部地区破碎化的栖息地进行修复,扩大东部适宜栖息地面积,使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为整体。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紫貂种群恢复创造条件,这对于构建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貂 最大熵模型 最优分辨率尺度 栖息地适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以浙南泰顺县为例
7
作者 陈伟荣 林钟杨 +5 位作者 罗昶旭 冯益潘 龚冬琴 章书生 张秋怡 邓劲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4,I0002,共8页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结合景观格局评估栖息地适宜性,并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泰顺县有838.19 km^(2)(47.41%)的区域为适生区,但存在显著的栖息地碎片化特征;识别出253.70 km^(2)为保护空缺区。根据分析结果划定4个优先保护区,并提出填补保护空缺、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加强种群动态监测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评价 景观格局分析 最大熵模型 生物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涉禽栖息地修复策略研究
8
作者 杨云峰 卜明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6,共7页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涉禽栖息地修复中的应用过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从觅食、筑巢和人为干扰3个层面构建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野外实测和文献收集获取栖息地数据,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涉禽栖息地整体适宜程度较低且生境类型较为同质,评分较高的栖息地区域水深较浅、水生植物较为丰富、周边有适宜筑巢地、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较低;而评分较低的栖息地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外部干扰较大。依据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系统设计、微生境设计和游憩设计3项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栖息地适宜指数模型 水鸟 涉禽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瑞 杨建欣 +3 位作者 马长乐 郭帅龙 杨黎星 王李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5,共11页
基于昆明市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分布数据和25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其在昆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高适宜区,开展大尺度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及其周边地区是鸟类适宜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区域;除人为干扰外,最湿... 基于昆明市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分布数据和25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其在昆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高适宜区,开展大尺度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及其周边地区是鸟类适宜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区域;除人为干扰外,最湿月份降水量(bio13)、距离水源距离(DW)和土地利用类型(LU)对鸟类适宜区的影响程度较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生境类型更受鸟类的偏爱;昆明市的鸟类适宜区仍有14756.93 km^(2)的区域未被保护,占适宜区面积的77.94%。研究结果可为昆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及栖息地营建提供科学参考,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 适宜评价 MaxEnt模型 生物多样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特征参数的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及长时序变化分析——以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为例
10
作者 谭亦杨 白雁 +3 位作者 李腾 郑芯瑜 张银雪 张异凡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7,共15页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维持南大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是南大洋的重点保护与限制捕捞对象。在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环境持续显著影响的背景下,亟需了解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栖息地适宜性。本文基于南极磷虾出现...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维持南大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是南大洋的重点保护与限制捕捞对象。在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环境持续显著影响的背景下,亟需了解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栖息地适宜性。本文基于南极磷虾出现记录及长时序遥感与再分析数据,利用藻华物候与海冰消长的时序特征参数及相关环境参数,构建了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的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单一时刻环境参数,时序特征参数更适合用于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基于Maxent模型,反演了两个典型海域超过20年的南极磷虾出现时间和频率变化序列,并通过分析多个环境参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机制解释。南极磷虾出现时的环境参数显示,宇航员海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低于迪尔维尔海,无冰期更短,温度更低,南极磷虾出现时间更晚,且主要由沿岸区域的南极磷虾幼体与年轻个体构成。在1997-2019年,宇航员海沿岸区域磷虾出现时间逐渐提前,出现总天数逐年增多,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域藻华起始时间提前,同时叶绿素质量浓度增加也为南极磷虾幼体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来源。迪尔维尔海受海水增温、无冰期缩短、叶绿素质量浓度降低等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该区域磷虾成熟个体或向更适宜环境迁移,南极磷虾每年出现总天数下降。在模型构建基础上,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的南极磷虾长时序分布数据,可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物的影响、南大洋保护区规划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栖息地适宜 海冰密集度 卫星遥感 时间序列参数 最大熵模型 宇航员海 迪尔维尔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秦岭南部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1
作者 陈枫楠 陈红宇 +5 位作者 洪倩 刘超 李熙 江世雄 陈禹彤 赵彦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秦岭四宝”之首.曾因生境恶化而濒临灭绝,后有所恢复,但栖息地分布范围依旧有限,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其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利用2018−2023年秦岭南部朱鹮分布和环境变量数据,基于MaxEnt构建朱鹮栖息...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秦岭四宝”之首.曾因生境恶化而濒临灭绝,后有所恢复,但栖息地分布范围依旧有限,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其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利用2018−2023年秦岭南部朱鹮分布和环境变量数据,基于MaxEnt构建朱鹮栖息地模拟模型,对影响朱鹮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朱鹮栖息的生境占研究区面积的39.17%,主要分布在洋县、城固县、汉台区、西乡县、留坝县、佛坪县和宁陕县;季节性降水量变化对朱鹮分布的相对贡献率与重要性均比较高,是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栖息地适宜性与降水、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因子的相关性较高,最适宜栖息的季节性降水量变率为72%~77%,海拔高度为400~700 m,较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湿地和林地,应加强较低海拔地区类似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栖息地 MaxEnt模型 适宜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
12
作者 张慧慧 汪金涛 +1 位作者 雷林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据,利用多水层海洋环境数据(0、50、100、150、200、250和300 m),构建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并确定筛选后各环境因子权重,建立基于该权重组合的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RF based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RF),与传统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从37个环境变量中优选出8个显著的环境因子,按权重降序排序为:海表面高度(SSH)、表层溶解氧质量浓度、水深50 m的温度、混合层深度、水深5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表层水温、水深250 m的温度、水深20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经100次的交叉验证显示,RF模型的R2值为0.95,更接近1,中位数赤池信息准则(AIC)最低(AMM、GMM和HSIRF的AIC分别为−8300、−552和−8896),斜率和截距值也最接近理想值,证明其精度显著优于传统的HSI模型。从栖息地适宜性分布来看,适宜性较高的海域主要分布在15°S以南靠近秘鲁和智利的沿岸海域,且1―6月适宜栖息地范围逐渐下降,7―12月适宜生境的海域呈现增加且北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环境因子选择 权重优化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刺参环境适宜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林晗 陈勇 +3 位作者 田涛 刘永虎 于亚群 张皓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了评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存环境的适宜度,基于动物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刺参的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选取温度、盐度、溶解氧、底质环境类型和底质砂砾含量作为影响刺参适应性的环境因... 为了评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存环境的适宜度,基于动物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刺参的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选取温度、盐度、溶解氧、底质环境类型和底质砂砾含量作为影响刺参适应性的环境因子,根据经验赋值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绘制了大长山海域刺参各影响因子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曲线图,并利用几何平均法综合估算HSI值。结果表明:2013—2014年7个航次调查的HSI平均值分别为0.66、0.59、0.67、0.46、0.66、0.65、0.65,冬季的适宜度(HSI=0.46)明显低于其他季节,而春季(HSI=0.66)及秋季(HSI=0.67,HSI=0.65)的适宜度相对较高;同一航次中(以2014年11月为例),7个站位的HSI值分别为0.66、0.67、0.65、0.62、0.63、0.62、0.67,其中DCS01、DCS02和DCS07站位的适宜度较高。研究表明,春季及秋季在DCS01、DCS02和DCS07站位进行刺参苗种底播,刺参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栖息地适宜指数 环境适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先保护区选取——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文明 宋芊 +1 位作者 张皓翔 王士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8-1328,共11页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设立保护区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人类活动空间需求的研究方法较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并考虑人类活动空间需求,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为综合确定优先保护区域提供新方法。评价体系中对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2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更加真实可信的反映了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地区,整体呈现东南高于西北的趋势。2)野生动物栖息地高、较高适宜性区域位于三江源中西部地区,面积总计为8.75×10^(4) km^(2),其中41.2%的区域分布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3)三江源地区极高优先级保护区域面积为3.01×10^(4) km^(2),位于三江源地区中西部,占总面积的8.0%,其中35.8%的区域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三江源地区优先保护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和囊谦县,应对以上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位置的确定和弥补保护空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评价 三江源 人类活动强度 优先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鹭科水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0
15
作者 邹丽丽 陈晓翔 +2 位作者 何莹 黎夏 何执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22-3728,共7页
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湿地水鸟及其生存空间日益受到威胁。以香港米埔-后海湾湿地为例,收集2003年1月份与鹭科水鸟密切相关的15个自变量和鹭科水鸟实测数据作为因变量构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通过筛选获取9个变量因子,分... 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湿地水鸟及其生存空间日益受到威胁。以香港米埔-后海湾湿地为例,收集2003年1月份与鹭科水鸟密切相关的15个自变量和鹭科水鸟实测数据作为因变量构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通过筛选获取9个变量因子,分别为土地利用,NDVI,坡度,降雨,TM4纹理,TM3纹理,道路密度,道路距离,人居密度。经Nagelkerke R2检验模型精度达到0.743,拟合度较高。利用模型结果快速聚类,对栖息地进行适宜性分级,分级结果与同期鹭科水鸟实测数据做拟合,精度达到77.4%。最后采集2009年1月份各变量因子数据对回归方程进行时间尺度检验,与同期实测鹭科水鸟数据拟合精度同样达到75.8%,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鹭科水鸟 栖息地 适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栖息地适宜性和个体扩散过程的大熊猫种群动态模拟
16
作者 郭志强 臧振华 +3 位作者 徐卫华 范馨悦 孔令桥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525-10534,共10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修复努力,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受威胁等级从濒危(EN)下降为易危(VU),但其种群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等威...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修复努力,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受威胁等级从濒危(EN)下降为易危(VU),但其种群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等威胁。为及时掌握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扩散动态,更有效支撑大熊猫种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提出了耦合栖息地适宜性和个体扩散过程的大熊猫种群动态模型。并以四川省平武县为案例,模拟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1999—2003年)至第四次调查(2011—2013年)期间大熊猫数量和分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大熊猫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平武县北部和西部,占全县面积的41%。海拔、主食竹分布、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与道路的距离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海拔中等偏高、有主食竹分布、降水季节性变异小、与道路较远的区域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较高。以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个体数量为初始状态,模拟到第四次调查时的大熊猫个体数量平均值为309只,与实际调查结果的误差率为7.76%。模拟的大熊猫种群密度与实际调查结果之间的Gini系数为0.06,分布匹配指数平均值为0.95,表明大熊猫个体空间分布的模拟结果和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王朗与小河沟之间、王朗与余家山之间大熊猫轨迹密度较高,表明这些区域是大熊猫重要的扩散通道。小河沟与余家山之间轨迹密度低,表明该区域存在扩散障碍。建议通过加强管护、建设生态廊道、制定社区管理办法等措施加强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整体保护,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适宜 种群动态 基于代理的模型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17
作者 乔江 姬朋真 +5 位作者 李倩 钱宗亮 李旭琴 阮光发 蒋勇 王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2-770,共9页
掌握物种栖息地的分布格局和利用特征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本文根据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2023年红外相机采集到狼(Canis lupus)的39个位点分布数据,以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和距河流距离四类环境变量为基础,基于MaxEn... 掌握物种栖息地的分布格局和利用特征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本文根据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2023年红外相机采集到狼(Canis lupus)的39个位点分布数据,以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和距河流距离四类环境变量为基础,基于MaxEnt模型分析贡嘎山地区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变量与狼分布的关联。结果显示,贡嘎山地区狼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为1061 km^(2),其中低、中和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624 km^(2)、284 km^(2)和153 km^(2),分别占预测区域总面积的9.0%、4.1%和2.2%。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贡嘎山西坡的康定市,九龙县、泸定县和石棉县分布较少。结果显示,气温年较差、距河流距离和坡向是影响狼栖息地利用最重要的3个环境变量,累计贡献率为81.6%。狼喜好的栖息地类型为气温年较差28.5~30℃、距河流较近、海拔3300~4500 m且相对平坦的阴坡,生境包括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本研究为贡嘎山保护区狼的长期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 贡嘎山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河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8
作者 马悦 张雨晴 +5 位作者 孙雪莹 郭瑞萍 吴志坚 吕泓学 吴庆明 张剑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C值为0.970;2022年训练数据AUC值为0.974,测试数据AUC值为0.972,结果均大于0.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 繁殖期 白枕鹤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吉县中华鬣羚栖息地适宜性现状分析
19
作者 肖畅 潘德寿 +3 位作者 朱秀芳 黄勇 何莹 徐俊锋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目的】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评价安吉县中华鬣羚栖息地的适宜性,对于保护县内中华鬣羚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基于2020年Sentinel-2遥感图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类得到安吉县土地覆盖... 【目的】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评价安吉县中华鬣羚栖息地的适宜性,对于保护县内中华鬣羚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基于2020年Sentinel-2遥感图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类得到安吉县土地覆盖现状图,进一步结合气候、地形、植被、人类干扰等环境要素以及中华鬣羚出现的位置数据,使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评价安吉县的中华鬣羚栖息地适宜性。【结果】1)安吉县适宜中华鬣羚栖息的区域集中在县域南部地区,面积较小,中等及以上适宜区域仅占全县域总面积的9.06%,而78.19%的区域都不适宜中华鬣羚栖息;2)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均较低,平均斑块分维数均在1.05左右,周长面积分维数均小于1.40,说明这些区域受到人类干扰较小。3)与适宜性水平较低区域的林地相比,中等及以上适宜区的阔叶林占比更高,林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较低,表明适宜性水平较高的林地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安吉县内仅有南部少量地区适宜中华鬣羚栖息,主要由于栖息地内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未来应持续关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鬣羚 MaxEnt模型 栖息地 适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研究海州湾小黄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邹易阳 薛莹 +2 位作者 麻秋云 徐宾铎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4-63,共10页
为研究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空间分布特征。于2011、2013及2014年的春、秋两季在海州湾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及水深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小黄鱼的栖息地适宜性... 为研究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空间分布特征。于2011、2013及2014年的春、秋两季在海州湾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及水深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小黄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利用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检验算术平均法(AM)和几何平均法(GM)的拟合度,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除秋季的水深外,其余各环境因子与适宜性指数间均呈现明显的正态或偏正态关系。通过AIC检验发现,春季用几何平均法拟合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秋季用算术平均法拟合的效果较好。小黄鱼的最适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春季HSI高值区域多集中于34.7°N,120.2°E附近海域;秋季HSI高值中心位于34.5°N^34.7°N,120.0°E^120.2°E附近海域。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海州湾小黄鱼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在单因素SI极小值出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要优于几何平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栖息地适宜指数 海州湾 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