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6
1
作者 林柳 金延飞 +5 位作者 陈德坤 郭贤明 罗爱东 赵建伟 王巧燕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5-1735,共11页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 栖息地评价 勐腊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6
2
作者 鲍毅新 郑祥 葛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25-2431,共7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栖息地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种群密度调查与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6
3
作者 余翔 陈俊橙 +4 位作者 王彬 严勇 冉江洪 贺飞 彭波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7,共7页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绿尾虹雉繁殖期常活动于海拔3 500~4 100 m靠近阳坡的草甸、灌丛生境。在整个评价区域内适宜栖息地120.05 km^2,次适宜栖息地141.67 km^2;在保护区内繁殖期绿尾虹雉的平均密度为4.99只/km^2,适宜栖息地49.17 km^2,次适宜栖息地48.27 km^2,推测其种群数量为245只。放牧、资源采集等人类活动是影响绿尾虹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本区域的保护区网络间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控制,限制放牧活动,以保护高海拔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种群密度 栖息地评价 岷山山系 小寨子沟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樊建霞 王刚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66-70,共5页
在回顾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的考察指标和研究方法,探讨了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栖息地破碎化特征。野外调查误差大、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等是目前大熊猫栖... 在回顾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的考察指标和研究方法,探讨了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栖息地破碎化特征。野外调查误差大、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等是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无线电遥测、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栖息地评价,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评价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尚佰晓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117-120,共4页
为合理评价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应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综合指数值介于0.435~0.675;凡河源头及中下游河段的河流栖息地质量优于中游河段,夹河厂、树芽屯、凡河站及黄河子断面... 为合理评价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应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综合指数值介于0.435~0.675;凡河源头及中下游河段的河流栖息地质量优于中游河段,夹河厂、树芽屯、凡河站及黄河子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较好等级,杨坟沟、榛子岭、老边台及小屯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一般等级,岱海寨断面的等级为较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河 栖息地评价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以浙南泰顺县为例
6
作者 陈伟荣 林钟杨 +5 位作者 罗昶旭 冯益潘 龚冬琴 章书生 张秋怡 邓劲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4,I0002,共8页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结合景观格局评估栖息地适宜性,并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泰顺县有838.19 km^(2)(47.41%)的区域为适生区,但存在显著的栖息地碎片化特征;识别出253.70 km^(2)为保护空缺区。根据分析结果划定4个优先保护区,并提出填补保护空缺、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加强种群动态监测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景观格局分析 最大熵模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先保护区选取——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文明 宋芊 +1 位作者 张皓翔 王士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8-1328,共11页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设立保护区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人类活动空间需求的研究方法较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并考虑人类活动空间需求,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为综合确定优先保护区域提供新方法。评价体系中对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2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更加真实可信的反映了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地区,整体呈现东南高于西北的趋势。2)野生动物栖息地高、较高适宜性区域位于三江源中西部地区,面积总计为8.75×10^(4) km^(2),其中41.2%的区域分布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3)三江源地区极高优先级保护区域面积为3.01×10^(4) km^(2),位于三江源地区中西部,占总面积的8.0%,其中35.8%的区域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三江源地区优先保护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和囊谦县,应对以上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位置的确定和弥补保护空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三江源 人类活动强度 优先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鹏 代娟 +2 位作者 曹大藩 李志宏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163-4170,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 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 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普洱 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幼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红 丁骏 +4 位作者 王春峰 陈锦辉 吴建辉 陈健 刘成秀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5-679,共5页
对影响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其栖息选择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温度和盐度4个关键指标,确定了其阈值和最适范围,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法(HS)I进行定量评价。以2004-2010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插网监测的中华鲟... 对影响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其栖息选择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温度和盐度4个关键指标,确定了其阈值和最适范围,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法(HS)I进行定量评价。以2004-2010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插网监测的中华鲟幼鱼数据、水质、生物数据进行了适宜性指数法模型的验证,最后结合2006年夏季上海市近岸水体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对适宜性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宜栖息地(0.75≤HSI<1)面积为142 km2,占评价范围的2.2%;适宜(0.5≤HSI<0.75)面积为1 322 km2,占20.5%;一般适宜(0.25≤HSI<0.5)面积为2 098 km2,占32.5%;不适宜(0≤HSI<0.25)面积为2 884 km2,占44.8%。为中华鲟物种保护空缺(GAP)寻找和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栖息地评价 适宜性指数法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俊豪 黄晓凤 +2 位作者 鲁长虎 姚小华 余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76-2787,共12页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 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栖息地评价 栖息地片断化 栖息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河源段栖息地现状评价及修复对策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轩 张晶 +4 位作者 艾祖军 赵进勇 于子铖 韩会玲 冯硕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3,共10页
开展赤水河河源段重点鱼类优先保护排序及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为赤水河鱼类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参考。以赤水河河源段为研究区域,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21年11月、2022年4月进行调查。综合考虑区域内小水电拆除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依据A... 开展赤水河河源段重点鱼类优先保护排序及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为赤水河鱼类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参考。以赤水河河源段为研究区域,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21年11月、2022年4月进行调查。综合考虑区域内小水电拆除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依据AHP-熵权法,筛选了金沙鲈鲤、青石爬鮡、圆口铜鱼、岩原鲤、昆明裂腹鱼、长薄鳅6种优先保护鱼类,构建基于河流地貌特征、水文、水质及鱼类等4方面的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尺度赤水河河源段栖息地综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仅30%河道栖息地为较好状况,50%河道栖息地处于一般状况,20%河道栖息地处于较差状况。小水电拆除可以有效恢复鱼类栖息地,但其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结合研究区栖息地现状评估结果,可采取河道清理、卵砾石注入、河段平面形态修复、砾石群修复、构建生态丁字坝等5种修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拆除 优先保护 栖息地评价 评价标准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马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杨楠 马东源 +5 位作者 钟雪 杨孔 周志强 周华龙 周材权 王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7064-7072,共9页
明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子,是有效的栖息地管理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至2018年间的野外调查记录,首次使用MaxEnt模型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 明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子,是有效的栖息地管理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至2018年间的野外调查记录,首次使用MaxEnt模型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和极端时期的气候是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年最低温高于-14.4℃、海拔约2430—3100 m、坡度小于40°、靠近河流且最干月降水低于4.4 mm的区域属于蓝马鸡的适宜栖息地;(2)保护区内共有蓝马鸡栖息地102.28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59.41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42.87 km2,为该物种提供了面积巨大且连通性极好的栖息地;(3)在不适宜蓝马鸡分布的区域,海拔过高和最干月降水量较大是限制其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目前保护区内主要的人为干扰类型是牦牛和马匹的放牧活动,并且放牧强度和区域有扩大趋势,潜在威胁着蓝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因此,基于模型结果和野外调查,为避免保护区内蓝马鸡栖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提出了控制放牧数量和面积、增强对放牧人员的宣传教育以及定期监测河流水质的保护建议,以期促进蓝马鸡的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 栖息地评价 MaxEnt模型 王朗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生境适宜性动态评价
13
作者 王虹博 符明利 +4 位作者 韦玲艳 王永师 符运南 饶晓东 龚文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3年,卫星项圈跟踪数据显示海南坡鹿出现在评价结果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域的记录比例达99.91%;(2)1988—2023年,“最适宜”和“适宜”区域面积整体均呈增减反复波动变化趋势,“最适宜”区域总面积减少93.40 hm^(2),“适宜”区域总面积增加161.13 hm^(2);(3)1988—1993年、1998—2003年和2018—2023年,研究区“次适宜→适宜”“适宜→最适宜”和“适宜→次适宜”的转移面积较大,分别为265.46、178.45、347.67 hm^(2);(4)“最适宜”区域重心变化最复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495.15 m,“适宜”区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528.79 m;(5)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自保护区西部逐渐扩散到南部和北部,冷点区域一直围绕保护区边缘分布。本研究结果对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和提高栖息地管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SI模型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廊道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新民 刘小慧 +7 位作者 张超宇 张宇 张子栋 梁卓 陈红 宋雅祺 王鑫雪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21-9629,共9页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建模方法开展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探究影响种群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潜在的种群扩散生态廊道,探讨研究区域黄喉貂种群的栖息地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结果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1,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域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的实际分布情况;(2)本研究利用的13个变量中,距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距离12 km黄喉貂出现概率最高,且贡献率达20.6%,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其次坡向(9.9%)、农田(9.5%)、草地(9.0%)、常绿针叶林(8.9%)、道路(7.0%)、河流(6.6%)、居民点(6.1%)和海拔(5.9%)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质量的次要变量;(3)研究区域黄喉貂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93.54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4%,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绥阳林业有限公司的柳桥沟、青山和万宝湾林场。黄喉貂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因此通过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获得15块总面积为401.61 km^(2)的核心栖息地,并构建14条生态廊道利于黄喉貂栖息地生态恢复管理。研究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现状及连通性,促进黄喉貂扩散、栖息地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风险评价模型的海岸带滩涂湿地风险评价——以闽三角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晔倩 李杨帆 +2 位作者 祁新华 陈文惠 林金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14-4225,共12页
海岸带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风险凸显。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Landsat TM/ETM+和Landsat 8 ... 海岸带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风险凸显。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Landsat TM/E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融合行政区划图与地形图,并引入一个评价多元海洋、海岸带利用对栖息地造成风险的模型,即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 VEST)模型中的栖息地风险评价(Habitat Risk Assessment,HRA),模型评价闽三角海岸带滩涂湿地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闽三角海岸带滩涂湿地风险以低风险为主;(2)泉州地区的风险面积最大(约4389.91 hm^2),漳州地区最小(约4630.73 hm^2);(3)修正面积影响的情况下,其他建设用地造成的暴露和影响较大,耕地造成的暴露和影响最小。不同区域滩涂湿地风险程度的可视化表达,可以揭示滩涂湿地高风险地区以及高风险的产生原因,便于管理者对滩涂湿地采取精准的保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栖息地风险评价 海岸带滩涂湿地 闽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仇倩雯 赵文博 +2 位作者 王首鹏 张朝星 王俭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77-184,共8页
为了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河道栖息地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栖息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自然状况、水动力与生物指标三个方面的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析分析法... 为了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河道栖息地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栖息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自然状况、水动力与生物指标三个方面的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析分析法计算出各样点的评价得分。结果表明:(1)该河段仅有16.7%的河道栖息地处于较好状况,75%的河道栖息地处于一般状况,剩余的8.3%的河道栖息地状况较差;(2)拦河坝的修建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影响河道栖息地中动植物生长情况,进而影响河道栖息地健康状况。研究成果能够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河本溪城区段 层次分析法 栖息地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东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启蕃 陈红 +5 位作者 牛莹莹 张子栋 梁卓 田新民 张明海 周绍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9-500,共12页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个梅花鹿出现位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该地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east-cost path,LCP)分析方法识别并规划梅花鹿的迁移廊道。MaxEnt模型对环境变量预测的贡献率表明:河流、林间小道、常绿针叶林、居民区和公路对模型累积贡献率达77.3%,是影响梅花鹿分布的关键因子。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梅花鹿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55.62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38%。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的东宁朝阳沟林场、绥阳三岔河和暖泉河林场,而研究区域中部适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呈条带状分布。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破碎化可能是影响野生梅花鹿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和梅花鹿种群分布情况共确定总面积为705.22 km^(2)的4块梅花鹿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总长度为84.43 km、最小宽度为600 m的3条适宜梅花鹿迁移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成果可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野生东北梅花鹿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爷岭南部 东北梅花鹿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袁智文 徐爱春 +2 位作者 俞平新 郭瑞 李春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672-6677,共6页
理解环境因子对物种空间分布的影响,评价栖息地适宜性现状并预测潜在分布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华南梅花鹿(Cervus pseudaxis)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仅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狭小片区内。浙江清凉峰自然保... 理解环境因子对物种空间分布的影响,评价栖息地适宜性现状并预测潜在分布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华南梅花鹿(Cervus pseudaxis)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仅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狭小片区内。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是华南梅花鹿的重要分布区,但其面积较小,严重限制了华南梅花鹿的种群发展,亟需对千顷塘及周边区域的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为华南梅花鹿的保护和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千顷塘区域华南梅花鹿的分布,结合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得地形、植被、水源以及人为干扰等8种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构建华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对以千顷塘为中心50 km×50 km的范围进行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梅花鹿倾向于选择海拔1050-1240 m范围内,距道路100-900 m和距人口聚居区3200-3800 m的相对平缓地带。千顷塘区域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保护较好,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224 hm^2,占该区域39.1%。千顷塘周边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为位于其西南部约10 km的山区,该区域为华南梅花鹿提供了3253 hm^2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建议降低保护区千顷塘区域内的人为干扰,并在其西南部山区尝试开展圈养种群的野外放归工作,以促进其种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产卵需求的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鲁芸 吴紫涵 +5 位作者 刘清园 成必新 卿杰 严鑫 张泽宇 李永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3-741,共9页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获得修复工程对鱼类产卵生境真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19—2021年黑水河产卵期的鱼类栖息地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3.04、83.52与83.52,鱼类产卵栖息地得到改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对产卵栖息地有明显修复效果;黑水河不同河段鱼类产卵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修复前下游河段(R4~R6)优于上游河段(R1~R3)的特征,修复后不同河段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为21.33%~59.15%;通过对敏感因子进行溯源可知,修复前黑水河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河流连通性和水力条件限制,修复后连通性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水体流速和弗劳德数与保护鱼类产卵的偏好状态仍具有一定差距,后期修复工作应结合鱼类产卵喜好针对水体流态进行局部塑造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工程 鱼类产卵偏好 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时空特征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和景观特征的保护地功能区划研究——以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佳雯 杨志娇 +8 位作者 王宇航 文菀玉 刘刚 李惠鑫 高军 虎永胜 李斌 九落 龚明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03-2710,共8页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空间格局不一致、与周边联系紧密性不足、边缘效应明显等问题,以甘肃多儿国家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现有保护地区划景观特征,通过扩大研究尺度和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合适宜栖息地异质性和功能区的景观特征,基于提升适宜栖息地完整性和连接度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并通过比较区划前、后景观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以及大熊猫的空间利用来评估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本方法的新区划核心区适宜栖息地增加了16.03%,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核心区内缘比由调整前的5.35和6.32下降至3.97,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边缘效应明显减小,提高了保护区适宜栖息地的完整性,加强了和周边优质栖息地的联系,有助于提升核心区的环境容纳量,增强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促进所在区域的种群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适宜栖息地 功能区划 栖息地评价 大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