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栖息地模拟的比较研究—以东海鲐鱼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倪一卓 程和琴 +4 位作者 江红 韩震 刘瑜 傅文 王远飞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26-732,共7页
利用东海海域1997年10月、1998年3月、1999年7月和2000年1月鲐鱼渔获率及表层温度、盐度和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数据,构建东海鲐鱼资源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并将GLM和GAM模拟值的均值分别与实... 利用东海海域1997年10月、1998年3月、1999年7月和2000年1月鲐鱼渔获率及表层温度、盐度和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数据,构建东海鲐鱼资源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并将GLM和GAM模拟值的均值分别与实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其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LM与GAM模型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因此两者都可模拟东海鲐鱼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其中,GLM模型对鲐鱼渔获率空间分布趋势的模拟更为准确;而GAM模拟值对鲐鱼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变化比较敏感,能够解释更多空间数据的变化,因而GAM在分析鱼类栖息地与环境因子间关联程度或资源评估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栖息地模拟 资源评估 GIS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库回水支流的鱼类栖息地模拟评估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嘉宁 张土乔 +1 位作者 DavidZ.Zhu 傅菁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22,共6页
基于河道内流量增加法(IFIM),采用River2D对白鹤滩水库回水支流黑水河进行水动力模拟和鱼类栖息地模拟,根据加权可利用面积(彤蚴)分析蓄水前后鱼类适宜物理栖息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后,按蓄水水位不同,适宜... 基于河道内流量增加法(IFIM),采用River2D对白鹤滩水库回水支流黑水河进行水动力模拟和鱼类栖息地模拟,根据加权可利用面积(彤蚴)分析蓄水前后鱼类适宜物理栖息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后,按蓄水水位不同,适宜栖息地总面积仅为自然状况下的0.8%~25.3%,且呈边缘化分布。根据水库调度运行方案,蓄水后春夏季节栖息地总量将高于秋冬季节,与蓄水前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生境 回水区 河道内流量增加法 水动力学模拟 物理栖息地模拟 白鹤滩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中华鲟自然繁殖适合生态流量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蔡玉鹏 万力 +2 位作者 杨宇 张晓敏 李益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在13000~15000m3/s时,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约2.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模拟 中华鲟产卵场 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 生态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桥闸工程下游河段典型鱼种栖息地模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晨旭 宋策 +2 位作者 曹永祥 闫文龙 王卓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57,共7页
探究水利工程干扰下的鱼类生境变化特征是维护河流生态健康的基础性研究。以汉中平川段内汉江三桥桥闸下游10 km为研究河段,利用水文学法和栖息地模拟法计算了生态流量。建立了河段二维水动力学模型,选用宽鳍鱲为目标鱼种,依据其对水深... 探究水利工程干扰下的鱼类生境变化特征是维护河流生态健康的基础性研究。以汉中平川段内汉江三桥桥闸下游10 km为研究河段,利用水文学法和栖息地模拟法计算了生态流量。建立了河段二维水动力学模型,选用宽鳍鱲为目标鱼种,依据其对水深和流速的适宜性曲线确定了流量变化下的生境面积,并采用生境质量分级分析了不同流量响应鱼类生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出河流生态流量相近,分别为54.3和53.1 m^(3)/s,最终适宜流量为47.8~54.3 m^(3)/s;在流量8.8~212.7 m^(3)/s时,相比中等和低质量生境,高质量生境面积随流量的波动更为显著,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12.7 m^(3)/s以上流量的各级生境面积随流量变化较小;高质量生境多分布于两岸和冷水河交汇口,中等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河段下游;低质量生境位置相对不固定;研究成果可为桥闸运行和河流鱼类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鱼种栖息地 栖息地模拟 流量历时曲线 生境质量 适宜栖息地面积 汉江桥闸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栖息地研究
5
作者 陈俊霖 张胜茂 +4 位作者 崔雪森 唐峰华 李家胜 赵国庆 韩海斌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为分析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潜在栖息地分布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根据2016年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数据,使用1/4°×1/4°与1/12°×1/12°两种经纬度分辨率的同源卫星遥感数据... 为分析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潜在栖息地分布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根据2016年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数据,使用1/4°×1/4°与1/12°×1/12°两种经纬度分辨率的同源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纬向风速(zonal wind velocity,ZWV)、经向风速(meridional wind velocity,MWV)等环境参数,构造最大熵模型,并对比了结果。根据模型评估结果,择优分析了较高分辨率模型(1/12°×1/12°分辨率模型,higher resolution model,HRM)的结果,并分析了鸢乌贼潜在栖息地月间变化规律,选择每月贡献率排名前三的环境因子,筛选出关键影响因子及其最适范围。结果显示:1)两种分辨率的最大熵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95;2)对比较低分辨率模型(1/4°×1/4°分辨率模型,lower resolution model,LRM)与HRM两种分辨率的模型,发现二者模拟鸢乌贼分布的范围差距较大,某些月份环境因子贡献率差值较大;3)5月鸢乌贼栖息地分布最广,为54°~68°E、8°~18°N;9月分布区域最为集中,仅为60°~61°E、15°~17°N;其他月份分布较为平均,都在56°~64°E、12°~18°N范围;4)SST为长期关键因子,MLT为周期性的显著关键因子,SSH与SSS为周期性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最大熵模型适用于分析鸢乌贼栖息地的分布,能得出栖息地各月份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与最适范围,研究结果可为渔船作业范围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栖息地模拟 最大熵模型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情景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子谦 徐增让 +3 位作者 乔添 邹秀萍 靳茗茗 多布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17-3328,共12页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InVEST三种模型相结合,系统分析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未来气候、未来土地覆被和未来食物情景构建205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RCPs)情景下羌塘高原生境状况,预测栖息地变化状况,以期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发现:2020年前后野牦牛栖息地总面积为25.1万km^(2),集中分布在那曲市北部,阿里地区分布零散。栖息地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部分位于冰川区,野牦牛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偏好生活在暖季降雨量约在200mm,冷季降雨量约10mm,年最低温度-30℃的区域,坡度耐受性高。约92%的野牦牛栖息地位于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仅有南部约1.2万km^(2)栖息地与人类活动交叠明显。2050年前后羌塘高原暖湿化明显,草原面积增加,野牦牛栖息地将向西北部无人区扩张,目前栖息地分布较零散的阿里地区也将出现大面积高质量栖息地,三种RCPs情境下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8.2万km^(2)(RCP2.6)、28.4万km^(2)(RCP4.5)和28.0万km^(2)(RCP8.5),新增栖息地以极重要栖息地为主,边界与羌塘自然保护区范围更加吻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有力支撑野牦牛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栖息地模拟 人为干扰 羌塘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模拟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5
7
作者 唐未 王学昉 +1 位作者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108,共9页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洋 剑鱼 栖息地模拟 最大熵模型 仅出现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坝间距对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冰 张新华 张小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93-100,共8页
用于航道整治的丁坝在发挥束水攻沙整治作用的同时,也会因丁坝影响范围内的水沙结构和河床形态改变而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变化。常用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模拟模型(River 2D)因缺乏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和河床变化模块,难以直接... 用于航道整治的丁坝在发挥束水攻沙整治作用的同时,也会因丁坝影响范围内的水沙结构和河床形态改变而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变化。常用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模拟模型(River 2D)因缺乏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和河床变化模块,难以直接用来评价丁坝对栖息地的影响。为此,以岷江支流锦江穿过成都华阳镇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沙耦合的二维浅水模型,结合河道内流量增加法(IFIM)构建栖息地模拟模型。分析双丁坝在不同间距时,河道水沙运动结构、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分布(HSI)和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WUA)的变化规律;同时从模拟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能使WUA值有所提升的最佳丁坝间距,为航道建设或河道生态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模拟模型 双丁坝间距 加权可利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逻辑在物理栖息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赵越 周建中 +3 位作者 常剑波 张勇传 宋利祥 毕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7-435,共9页
为了克服已有物理栖息地模型仅能在具有较完善监测资料河流使用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种应用模糊逻辑的物理栖息地模拟方法。该方法以河道平面二维流场模拟结果为基础,将鱼类学和生态学专家的知识经验融入物理栖息地模型中,运用模糊逻辑推... 为了克服已有物理栖息地模型仅能在具有较完善监测资料河流使用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种应用模糊逻辑的物理栖息地模拟方法。该方法以河道平面二维流场模拟结果为基础,将鱼类学和生态学专家的知识经验融入物理栖息地模型中,运用模糊逻辑推理计算栖息地各单元适宜度,最后根据加权可用面积、高适宜度面积比例与流量的关系曲线确定生态需水量。运用该方法对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产卵栖息地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产卵期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0 000~17 000 m3/s。分析认为该方法对监测资料依赖程度低,使用专家知识经验能够弥补数据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实用性。该研究有助于监测资料不足的河流开展生态保护及河流管理工作,并且能够为模糊数学理论在水生态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物理栖息地模拟 模糊逻辑推理 专家知识 数值模拟 中华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环境流变化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魏卿 薛联青 +2 位作者 张敏 杨帆 任磊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4,共6页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流 IHA指标 适宜度 栖息地模拟 生态影响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营巢生境的模拟分析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1
作者 倪喜军 郑光美 +1 位作者 张正旺 刘迺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9-977,T002,共10页
将多元统计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对动物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是近年动物栖息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十分感兴趣的方面。本研究采用马氏距离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甘肃雉鸡的营巢生境。模拟结果表明 ,与已知营巢生境相似水平为 0 ... 将多元统计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对动物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是近年动物栖息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十分感兴趣的方面。本研究采用马氏距离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甘肃雉鸡的营巢生境。模拟结果表明 ,与已知营巢生境相似水平为 0 .95的区域面积 ,仅占整个研究区的 0 .68% ,而与已知营巢生境迥然不同 ( P<0 .0 5)的区域面积占79.0 8%。营巢生境与非营巢生境在生境类型组成和地形因素上存在多方差异 ,营巢生境中农田和草坡占有极大比例 ,用于营巢的区域总是更接近生境的边缘。特别是接近于农田、草坡和白桦阔叶林等生境 ,表明倾向于在这几种生境的边缘附近营巢。营巢生境的平均海拔比非营巢生境低 ,坡度也较缓 ,坡向则更偏于东南方。在同一生境类型内部 ,用于营巢的区域和不利用的区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 ,营巢区域总是更接近生境的边缘。某一生境周围的其它生境类型也会影响雉鸡的营巢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模拟 GIS 雉鸡 栖息地选择 营巢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