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基于表温因子的栖息地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 被引量:79
1
作者 陈新军 刘必林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李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13,共7页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栖息地模型 表温 表温水平梯度 渔场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的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蒋任飞 王丽影 +1 位作者 乔睿至 付意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8,共7页
为实现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给出水生生物良好生存所需的生态流量,并构建了梯级水库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模型借助POA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将生态调度结果与常规调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基于生态流量调度的梯级水库运行... 为实现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给出水生生物良好生存所需的生态流量,并构建了梯级水库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模型借助POA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将生态调度结果与常规调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基于生态流量调度的梯级水库运行模式利于保护流域内典型特有生物。选取西南地区某流域为典型进行生态调度计算,结果表明:实施生态调度后适于鱼类A、B生存的栖息地面积有较大增加,实现梯级水库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生态调度 物理栖息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栖息地模型在中华鲟自然繁殖生态流量决策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班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5,共7页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面积可以反映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计算,进行最佳生态流量决策。利用该物理栖息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流量改变对目标物种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为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水利调度提供评估和决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适宜栖息地面积 栖息地时间序列 物理栖息地模型 生态流量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模型的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年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贡静雯 钱梦婷 +1 位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评估和预测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变动规律有利于掌握其资源和渔场变化,可持续利用茎柔鱼渔业资源。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技术组提供的茎柔鱼生产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距平两个关键环境因子,利用算术平均法进... 评估和预测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变动规律有利于掌握其资源和渔场变化,可持续利用茎柔鱼渔业资源。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技术组提供的茎柔鱼生产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距平两个关键环境因子,利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建模分析,选择2010年拉尼娜年和2015年厄尔尼诺年,对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年间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拉尼娜年(2010年)茎柔鱼资源丰度高于厄尔尼诺年(2015年),且2010年9—12月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高度距平均低于2015年。分析得知,2010年各月茎柔鱼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均显著高于2015年,其有利栖息地位置相对2015年向北移动,从而使得2010年渔场纬度重心比2015年偏北。研究表明,基于栖息地模型的茎柔鱼渔场分析能够解释其资源的年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模型 资源丰度 纬度重心 秘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适宜栖息地模拟的生态流量研究
5
作者 石文良 李平 +4 位作者 潘文光 杨志 赵娜 侯轶群 石小涛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共6页
为进行黄河上游一规划梯级电站的生态流量研究,选择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作为指示物种,考虑到厚唇裸重唇鱼对栖息地流速和水深适宜度,采用HEC-RAS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来水流量及蓄水水位工况下目标调度河段... 为进行黄河上游一规划梯级电站的生态流量研究,选择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作为指示物种,考虑到厚唇裸重唇鱼对栖息地流速和水深适宜度,采用HEC-RAS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来水流量及蓄水水位工况下目标调度河段的水深及流速分布情况。基于水动力模拟的结果,采用CASiMiR-Fish栖息地模型,模拟得到目标鱼类在生态调度目标河段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结合厚唇裸重唇鱼适宜生境面积在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变化和2002—2022年研究区域下游唐乃亥水位断面4—6月的日均流量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当羊曲水库在2710 m生态限制水位运行时,在厚唇裸重唇鱼主要的繁殖季节(4—6月),班多下泄的最小流量应该在50 m^(3)/s,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50—515 m^(3)/s,在此流量范围内厚唇裸重唇鱼形成较大面积产卵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生态流量 栖息地模型 厚唇裸重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涉禽栖息地修复策略研究
6
作者 杨云峰 卜明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6,共7页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涉禽栖息地修复中的应用过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从觅食、筑巢和人为干扰3个层面构建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野外实测和文献收集获取栖息地数据,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涉禽栖息地整体适宜程度较低且生境类型较为同质,评分较高的栖息地区域水深较浅、水生植物较为丰富、周边有适宜筑巢地、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较低;而评分较低的栖息地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外部干扰较大。依据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系统设计、微生境设计和游憩设计3项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 水鸟 涉禽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动力学的黄渤海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7
作者 杨浩 刘海飞 +2 位作者 王子昕 吴雪榕 王洪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取与海参生长相关的关键生境因子,通过建立黄渤海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及海参生长生态模型,搭建了一种刺参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加入了新的海参生境流速因子,通过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使得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使用该模型对渤海及黄海北部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估,指示了在关键生境因子随季节更替下,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情况,为栖息地修复以及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生境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生态动力学模型 黄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大型底栖动物中尺度栖息地适宜度模型
8
作者 史璇 刘静玲 +3 位作者 尤晓光 包坤 孟博 郎思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9-987,共9页
针对栖息地受损,河流生态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状,以Meso HABSIM模型为基础,选取易采集、分布广且能较好反映栖息地条件的大型底栖动物为目标水生生物,对其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探索。针对缺乏反映河道底部特征的水文形态参数和大型底... 针对栖息地受损,河流生态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状,以Meso HABSIM模型为基础,选取易采集、分布广且能较好反映栖息地条件的大型底栖动物为目标水生生物,对其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探索。针对缺乏反映河道底部特征的水文形态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分析两方面的不足,为实现定量化表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宜度的目标,改进了水文形态模型和生物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大型底栖动物中尺度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水文形态模型中增加了反映河道底部条件的底部剪切力参数;生物模型中,除单一目标物种外,增加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研究偏好不同流速、基质条件的底栖动物,主要包含撕食者、牧食收集者、滤食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中尺度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度 栖息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预报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贯宇 陈新军 汪金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8-95,共8页
本文根据2003-2009年1-5月和2011年1-5月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数据,利用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报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采用外包络法,利... 本文根据2003-2009年1-5月和2011年1-5月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数据,利用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报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采用外包络法,利用作业次数与SST、SSH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依据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来比较不同权重的算术加权模型(AWM),从而筛选出最佳模型,并对最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确定AWM(a=0.3,SST权重为0.3,SSH的权重为0.7)为最佳模型,当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大于0.6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93.23%,产量比重为89.28%,当HSI小于0.4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2.12%,产量比重为3.35%。利用2011年1-5月的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对AWM(a=0.3)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HSI大于0.6的海域,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均在91%以上,产量比重均在95%以上。研究表明,在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形成中SSH比SST更为重要,基于SST和SSH的AWM(a=0.3)能够较好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栖息地模型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高度 中心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若雅 许子安 +4 位作者 汪金涛 邓荣成 隋恒寿 李彬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以及海表水温梯度(GSST),以捕捞努力量作为适应性指数,构建不同环境因子权重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优化筛选出最佳模型,并以2018―2019年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9―2017年中,3―5月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7.8%和74.6%;6―8月和9―11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6,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5%、76.2%和74.6%、71.3%;12月―翌年2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0,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7%和76.6%。2018和2019年各月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在78%~90%之间,验证模型准确。【结论】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对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5月SST、GSST和CHL权重相等,6-8月和9-11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GSST,12月―翌年2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CHL。较算术平均法而言,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系数可有效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栖息地模型 中西太平洋 捕捞努力量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阿拉伯海鲐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11
作者 范秀梅 杨胜龙 +2 位作者 张胜茂 朱文斌 崔雪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7,共10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r thickness, MLT)、海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环境数据,分别构建了以渔获量(Fish catch, FC)和作业次数(Fishing times, FT)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FC-HSI和FT-HSI模型。在HIS>0.6的海域,2016和2017年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76.25%和80.03%。利用2018年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度验证,得出在HIS>0.6的海域,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45.68%和50.15%,FT-HSI模型的预报结果优于FC-HSI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ST、MLT、SLA、CHL的FT-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阿拉伯海鲐鱼的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栖息地指数模型 渔情预报 阿拉伯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易雨君 王兆印 陆永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8-543,共6页
对与水生生物生存栖息相关的河流底质、水深、水温、流速、水质等生态因子进行研究。提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适合度模型,从生物生存栖息地影响角度对河流治理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价。以长江珍稀动物中华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中华鲟的各种... 对与水生生物生存栖息相关的河流底质、水深、水温、流速、水质等生态因子进行研究。提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适合度模型,从生物生存栖息地影响角度对河流治理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价。以长江珍稀动物中华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中华鲟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统计研究,分析整理出适宜其生存繁殖的河流水温、水深、底质、流速、含沙量及食卵鱼10个因子的临界指标,得出了这些因素的适合度曲线。发展了适合评价长江中华鲟栖息地的适合度方程,并用12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改验证,提出了适合评价长江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中华鲟 栖息地适合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震 陈新军 雷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8-64,共7页
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采用外包络法,以投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月份分别建立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 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采用外包络法,以投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月份分别建立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综合模型,并以2012年各月生产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两种HSI模型所得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不相同,通过算术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87.9%,通过几何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所占比例为87.2%。算术平均法较GMM更适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栖息地指数模型 适应性指数 外包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为峰 李英雪 +1 位作者 程田飞 崔雪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通过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为该模型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鱼类生境评价 环境因子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和栖息地指数模型预测东、黄海日本鲭渔场分布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睿星 官文江 +1 位作者 高峰 贺伟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2-81,共10页
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均广泛应用于渔情预报研究中。为比较两模型渔情预报效果以提升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本研究利用2003-2012年东、黄... 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均广泛应用于渔情预报研究中。为比较两模型渔情预报效果以提升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本研究利用2003-2012年东、黄海日本鲭的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表盐度、海表温度梯度等海洋环境数据,构建最大熵模型和HSI模型,以分析、比较两模型对东、黄海日本鲭栖息地的预测效果,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模型预测的渔场概率与实际渔获量百分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两模型渔情预报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最大熵模型预测的渔场发生高概率位置与捕捞位置基本重合,在无历史捕捞数据海域预测渔场发生的概率较低;HSI模型预测的高栖息地指数位置与捕捞位置部分重合,在无历史捕捞数据海域也可获得较高的栖息地指数,将非渔场预测为渔场的概率较高;(2)最大熵模型和HSI模型的月平均AUC值分别为0.95和0.66,故最大熵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对较好;(3)使用HSI模型时,应在模型中加入非渔场数据,并加强对此类数据的收集,否则该类模型预报渔场时有扩大化的可能;使用最大熵模型时,必须提高渔业数据的空间覆盖率,否则无法全面反映渔场时空分布动态。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提升东、黄海日本鲭渔情预报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指数模型 模型比较 日本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
16
作者 张慧慧 汪金涛 +1 位作者 雷林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据,利用多水层海洋环境数据(0、50、100、150、200、250和300 m),构建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并确定筛选后各环境因子权重,建立基于该权重组合的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RF based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RF),与传统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从37个环境变量中优选出8个显著的环境因子,按权重降序排序为:海表面高度(SSH)、表层溶解氧质量浓度、水深50 m的温度、混合层深度、水深5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表层水温、水深250 m的温度、水深20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经100次的交叉验证显示,RF模型的R2值为0.95,更接近1,中位数赤池信息准则(AIC)最低(AMM、GMM和HSIRF的AIC分别为−8300、−552和−8896),斜率和截距值也最接近理想值,证明其精度显著优于传统的HSI模型。从栖息地适宜性分布来看,适宜性较高的海域主要分布在15°S以南靠近秘鲁和智利的沿岸海域,且1―6月适宜栖息地范围逐渐下降,7―12月适宜生境的海域呈现增加且北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环境因子选择 权重优化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方法模拟水库运行影响下鱼类栖息地的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若男 陈求稳 +2 位作者 吴世勇 蔡德所 王洪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水库调度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从而使得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针对水库运行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栖息地模型,并与水环境模型耦合,分析不同水文情势下鱼类在不同生长期的栖息地变化情况。基于专... 水库调度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从而使得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针对水库运行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栖息地模型,并与水环境模型耦合,分析不同水文情势下鱼类在不同生长期的栖息地变化情况。基于专家分析法建立模糊函数隶属度及规则集,计算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提出适宜栖息地宽度指数(HSWI)表征河道内栖息地连通性,并对栖息地变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选取漓江下游的某个复式河道为对象,模拟特征鱼种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在典型水文年份中水库不同调节模式下的栖息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丰水年及枯水年的产卵期,水库补水明显增加了鱼类适宜栖息地面积,其中高适应性区域面积增幅近50%,而平水年影响较小;水库补水对越冬场的影响则相对微弱,仅增加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调节 栖息地适应性 栖息地模型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9-10月栖息地适宜指数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4-80,共7页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作为商业性捕捞的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3、2004年9~10月份期间我国鱿钓船在2°~24°N、57°~69°E海域...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作为商业性捕捞的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3、2004年9~10月份期间我国鱿钓船在2°~24°N、57°~69°E海域的探捕数据,结合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以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几何平均法(GM)分别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9月份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超过24%,平均日产量在5.48 t/d左右;10月份在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在43%以上,平均日产量在5.2 t/d以上。基于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印度洋鸢乌贼中心渔场,且AM模型优于G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栖息地模型 环境因子 渔场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5,共9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栖息地模型 信息增益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尼娜(2007年)和厄尔尼诺(2015年)事件对东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鑫一 刘子历 +2 位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李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产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以及净初级生产力(NPP)3个关键因子,利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建模分析,并选择2007年拉尼娜...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产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以及净初级生产力(NPP)3个关键因子,利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建模分析,并选择2007年拉尼娜年份和2015年厄尔尼诺年份,对比研究东海日本鲭栖息地的年间差异。结果发现,拉尼娜年份(2007年)日本鲭的产量、捕捞努力量、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高于厄尔尼诺年份(2015年),且渔场纬度重心(LATG)相对2015年偏北。对比渔场环境条件发现,2007年和2015年7—9月SST、SSH和NPP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栖息地建模结果显示,2007年各环境因子均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日本鲭栖息地;且2007年7—9月适宜栖息地(HSI>0.6海域范围)面积明显大于2015年,其栖息地位置相较于2015年明显偏北,这导致2007年的渔场纬度重心比2015年偏北。研究表明,2007年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对东海日本鲭适宜栖息地大小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日本鲭 资源丰度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栖息地模型 渔场纬度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