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中华鲟自然繁殖适合生态流量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蔡玉鹏 万力 +2 位作者 杨宇 张晓敏 李益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在13000~15000m3/s时,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约2.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模拟法 中华鲟产卵场 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 生态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汇流口水力特性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晓刚 严忠民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利用河道水流增量法(IFIM)研究了交汇河口汇流比、汇流口下游弗劳德数及汇流口下游宽深比这3个主要水力控制因素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汇河口,水力条件的变化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影响... 利用河道水流增量法(IFIM)研究了交汇河口汇流比、汇流口下游弗劳德数及汇流口下游宽深比这3个主要水力控制因素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汇河口,水力条件的变化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影响不大;随着汇流比增大,加权可用面积(WUA)逐渐减小;随着汇流口下游弗劳德数增大,WUA迅速减小;随着汇流口下游宽深比增大,WUA逐渐增大,且增幅很小.IFIM可以给出鱼类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各水力控制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为河流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水流增量法 加权可面积 栖息地 汇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栖息地需求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环境流量计算 被引量:12
3
作者 侯俊 黄喻威 +2 位作者 苗令占 邵国毅 吴淼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2,20,共6页
针对水利工程影响下,河道下游天然水文情势改变造成鱼类产卵场面积减小和质量降低等潜在生态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与统计建立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栖息地适宜度模型,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计算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水电站坝下米林—尼洋河汇口处38... 针对水利工程影响下,河道下游天然水文情势改变造成鱼类产卵场面积减小和质量降低等潜在生态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与统计建立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栖息地适宜度模型,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计算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水电站坝下米林—尼洋河汇口处38.9 km河段的环境流量。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适宜水深为0.7~1.0 m,适宜流速为0.4~0.6 m/s;研究河段内拉萨裸裂尻鱼产卵期环境流量为432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流量 鱼类栖息地 拉萨裸裂尻鱼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加权可利用面积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调节对下游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党莉 马超 练继建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574,共9页
水库运行引发的天然径流情势改变会对下游河道水生生物栖息地产生显著影响.以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牛路岭水库下游加积至河口河段为对象,选择区域内的典型经济鱼类(草鱼、鲢鱼、鳙鱼)作为目标物种,针对鱼类整个生命周期(洄游、产卵、幼鱼、... 水库运行引发的天然径流情势改变会对下游河道水生生物栖息地产生显著影响.以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牛路岭水库下游加积至河口河段为对象,选择区域内的典型经济鱼类(草鱼、鲢鱼、鳙鱼)作为目标物种,针对鱼类整个生命周期(洄游、产卵、幼鱼、成鱼)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模型,耦合区域内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拟,计算并分析水库调节对目标物种不同生命阶段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水库现有运行方案对目标物种洄游较有利,对成鱼生长影响不大,但却显著削减了年内整体的产卵适宜面积,并使得大范围的幼鱼适宜栖息地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大坝 鱼类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性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可利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坝间距对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冰 张新华 张小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93-100,共8页
用于航道整治的丁坝在发挥束水攻沙整治作用的同时,也会因丁坝影响范围内的水沙结构和河床形态改变而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变化。常用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模拟模型(River 2D)因缺乏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和河床变化模块,难以直接... 用于航道整治的丁坝在发挥束水攻沙整治作用的同时,也会因丁坝影响范围内的水沙结构和河床形态改变而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变化。常用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模拟模型(River 2D)因缺乏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和河床变化模块,难以直接用来评价丁坝对栖息地的影响。为此,以岷江支流锦江穿过成都华阳镇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沙耦合的二维浅水模型,结合河道内流量增加法(IFIM)构建栖息地模拟模型。分析双丁坝在不同间距时,河道水沙运动结构、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分布(HSI)和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WUA)的变化规律;同时从模拟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能使WUA值有所提升的最佳丁坝间距,为航道建设或河道生态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模拟模型 双丁坝间距 加权可利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枯水期补水调度对洞庭湖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摄食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戴凌全 王煜 +5 位作者 汤正阳 戴会超 任玉峰 常曼琪 吴倩 毛劲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8-1218,共11页
摄食栖息地面积是反映越冬水鸟生存空间的直接指标,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枯水期水文节律出现新的变化,给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枯水期不同出库流量对洞庭湖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的影响,以洞庭湖典型的... 摄食栖息地面积是反映越冬水鸟生存空间的直接指标,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枯水期水文节律出现新的变化,给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枯水期不同出库流量对洞庭湖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的影响,以洞庭湖典型的珍稀越冬水鸟——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指示性候鸟,以白鹤摄食对栖息地水深需求作为关键生态因子,建立白鹤摄食对水深需求的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构建涵盖长江干流、三口河系、洞庭湖及其四水尾闾河段的江湖一体化耦合水动力模型,实现栖息地水动力分布特征的精确模拟.在此基础上耦合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和水动力模型,建立了面向白鹤摄食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量化不同出库流量对应的白鹤摄食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定量分析水库运行对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中旬三峡水库不同出库流量下洞庭湖白鹤潜在摄食栖息地面积保持稳定并随出库流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维持在101.40~121.84 km^(2)之间,其中东洞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7.49~9.86 km^(2)之间,南洞庭湖(含横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47.37~60.34 km^(2)之间,西洞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46.54~51.64 km^(2)之间.不同湖区摄食栖息地面积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均呈增大的趋势,说明三峡水库枯水期补水调度对于维持栖息地面积具有重要作用.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最大增加20.44 km^(2),对应的增幅为20.16%.成果明晰了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的影响规律,可为通过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改善洞庭湖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生境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洞庭湖 白鹤 摄食生境 物理栖息地模型 加权可利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月群 蔡德所 +1 位作者 杨培思 陈俊华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根据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的特点,在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基础上利用河流二维模型,建立了历史实测最枯流量3.8 m^3·s^(-1)、枯水期标准流量45 m^3·s^(-1)和生态补水量60 m^3·s^(-1)三种不同流量下成年鲤有效栖息地的二维模型... 根据漓江枯水期流量变化的特点,在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基础上利用河流二维模型,建立了历史实测最枯流量3.8 m^3·s^(-1)、枯水期标准流量45 m^3·s^(-1)和生态补水量60 m^3·s^(-1)三种不同流量下成年鲤有效栖息地的二维模型,评价其栖息地面积百分比与漓江枯水期不同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漓江成年鲤的栖息地面积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并由河道中间逐渐向河两边移动,当流量增加到45 m^3·s^(-1)以后成年鲤栖息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降低甚至是基本保持不变。分析了由于漓江流域河床坡度陡、流域面积小、雨量分配不圴、枯水期地表水向地下水排泄以及人为活动等引起枯水期栖息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漓江枯水期补水和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期 流量变化 栖息地模型 加权可利用面积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不同出库流量对四大家鱼生境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戴凌全 王煜 +4 位作者 戴会超 刘海波 郭家力 汤正阳 蔡卓森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10-1718,共9页
金沙江下游河道是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宜的流量是鱼类产卵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为量化金沙江下游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以向家坝水电站坝址至宜宾水文站(宜宾江段)为研究区域,以四大家鱼产卵期栖息地对水动力... 金沙江下游河道是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宜的流量是鱼类产卵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为量化金沙江下游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以向家坝水电站坝址至宜宾水文站(宜宾江段)为研究区域,以四大家鱼产卵期栖息地对水动力的需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通过2012—2019年四大家鱼生境水动力实测资料建立其水动力适宜性曲线,构建基于非结构化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宜宾江段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实现了家鱼栖息地水动力分布特征的精细模拟,采用物理栖息地模型(PHABSIM)对影响四大家鱼产卵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流速及水深)的需求进行分析,量化水库不同出库流量条件下对应的四大家鱼的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WUA),建立了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关系曲线,定量分析水库不同出库流量对四大家鱼产卵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的影响,据此进行适宜生态流量的选择.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宜宾江段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期的适宜流速为0.6~1.3 m/s,最佳流速为0.9~1.0 m/s,适宜水深为3.0~18.0 m,最佳水深为9.0~12.0 m;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随着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再缓慢减小的趋势,当水库出库流量为3000 m^(3)/s时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占研究河段总面积的24.26%,由此推定四大家鱼适宜生态流量为2000~4500 m^(3)/s,最佳生态流量为3000 m^(3)/s.研究显示,通过控制向家坝水库适宜出库流量,可有效保证宜宾江段四大家鱼栖息地面积,为通过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的生态调度、改善四大家鱼产卵场水动力条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 四大家鱼 物理栖息地模型 加权可利用面积 生态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运行对库尾鱼类生境影响研究
9
作者 王伟营 章国勇 +3 位作者 薛联芳 何涛 顾洪宾 张巧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89,共13页
【目的】水电站运行不仅改变了下泄流量影响下游河段生境适宜性,同时坝前水位波动将改变库尾变动回水区的生境特征。通过阐明不同来水情况下水电站运行对水电站库尾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规律,为调节性水电站鱼类繁殖期生态... 【目的】水电站运行不仅改变了下泄流量影响下游河段生境适宜性,同时坝前水位波动将改变库尾变动回水区的生境特征。通过阐明不同来水情况下水电站运行对水电站库尾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规律,为调节性水电站鱼类繁殖期生态调度运行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黄河上游多年调节水电站龙羊峡运行实况监测数据为例,以龙羊峡库尾野狐峡产卵场为鱼类保护生境,选取河段内保护鱼类极边扁咽齿鱼为研究对象,构建鱼类栖息地模型,并引入加权可利用面积WUA(Weighted Usable Area)和分裂指数SPLIT(Splitting Index),定量评估鱼类繁殖期水电站调度运行方式的改变对库尾鱼类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现行年内运行方式对库尾鱼类生境的影响表现为WUA先增大后减小,产卵生境分裂指数SPLIT逐渐增大,4月上旬至5月下旬WUA增加74.43%,5月下旬至6月下旬WUA减小52.39%,4月至6月SPLIT增加221.94%。WUA和SPLIT变化趋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WUA反映了产卵场面积的变化,而SPLIT则反映了产卵场的整体性与碎片化程度。4月上旬至5月下旬,流量增加和水位下降导致产卵场面积增加,但因地形和水流变化使整体性变差,WUA增加、SPLIT增加;而5月下旬至6月下旬,随着流量进一步增加和水库运行水位抬升,适宜产卵的区域减少且破碎化加剧,WUA减小,而SPLIT增加。【结论】结果表明:龙羊峡年内运行显著影响SPLIT与WUA,后续开展电站生态调度运行,可有效地改善库尾回水区鱼类产卵场的生态水文过程和水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调度运行 库尾回水区 鱼类生境适宜性 加权可利用面积 分裂指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需求的息县枢纽工程闸下河段环境流量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侯俊 裴佳琦 +4 位作者 黄喻威 梁小雨 龚雪滢 丁伟 吴淼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2,20,共6页
针对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对下游河段流量过程变化造成的鱼类原有栖息地面积减小和质量降低的潜在生态问题,对拟建息县枢纽工程闸下4.9 km河段内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进行环境流量研究。采用MIKE数值模拟与HSI栖息地模型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 针对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对下游河段流量过程变化造成的鱼类原有栖息地面积减小和质量降低的潜在生态问题,对拟建息县枢纽工程闸下4.9 km河段内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进行环境流量研究。采用MIKE数值模拟与HSI栖息地模型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自然状态下研究河段的水流特性及鱼类栖息地现状,讨论了在不同生命期不同流量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环境流量范围,为水利工程建设后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流量 淮河上游 长春鳊 栖息地 加权可利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补水调度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倩 戴凌全 +5 位作者 任玉峰 汤正阳 戴会超 刘新波 刘芬 张青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7-624,共8页
沉水植物是东洞庭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水深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不同补水调度方式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长生境的影响,以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目标物种,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建立三峡... 沉水植物是东洞庭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水深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不同补水调度方式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长生境的影响,以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目标物种,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建立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不同出库流量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WUA)的关系。结果表明:刺苦草生长生境的适宜水深为0.2~1.8 m,最适宜水深为0.5~1.0 m;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的WUA整体呈现均匀上升趋势;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出库流量为5 500~10 500 m^(3)/s时,刺苦草生长生境最适宜水深范围对应的WUA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出库流量为9 500 m^(3)/s时WUA最大(74.46 km^(2)),可认为刺苦草生长最适宜出库流量为8 500~10 500 m^(3)/s。研究成果可为通过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进行东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东洞庭湖 刺苦草 生长生境 物理栖息地模型 加权可利用面积(WU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