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与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立艳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82-386,共5页
既往大量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凝血密切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不仅局限于凝血系统,炎性反应也参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最后影响疾病的结局。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炎性反应与凝血、炎性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 既往大量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凝血密切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不仅局限于凝血系统,炎性反应也参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最后影响疾病的结局。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炎性反应与凝血、炎性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炎性反性不仅是凝血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而且可发生于凝血及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并促进疾病进展,提示抗炎治疗可能是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2
作者 杜文津 石进 +4 位作者 陈大伟 潘蓓 常欣欣 刘玮 李雨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3,共2页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以外,还可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静脉血栓形成(CVT)[1-2]。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CVT发病率迅速增加[3-5]。现报道1例老年轻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后出现CVT...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以外,还可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静脉血栓形成(CVT)[1-2]。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CVT发病率迅速增加[3-5]。现报道1例老年轻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后出现CVT及脑静脉梗死,以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治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使是轻症、恢复期患者,也要考虑到血液高凝状态,警惕CVT及其并发症,积极预防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脑梗死 肝素 华法林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洪浪 陈章强 +3 位作者 王洪 陆林祥 尹秋林 赖珩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球囊扩张术前或术中突发意识障碍,口角歪斜,偏瘫,肢体肌力Ⅰ~Ⅳ级,经过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然...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球囊扩张术前或术中突发意识障碍,口角歪斜,偏瘫,肢体肌力Ⅰ~Ⅳ级,经过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然后紧急静脉注射尿激酶50万U及静脉滴注50~100万U,3000U肝素钠静脉注射,并续以12500U+0.9%氯化钠溶液50ml微量泵泵入,伴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ml,或甘油果糖125ml快速静脉滴注,或与呋塞米40mg静脉推注,1次/12h交替使用。结果8例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为1~3h,经过积极溶栓、抗凝及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后,7例患者3~4h后患者意识清楚,血压、呼吸平稳,四肢肌力明显改善,1~7d后四肢肌力完全恢复,口角歪斜症状消失而治愈出院;1例患者显效,即经过溶栓治疗后症状没有完全恢复,但语言表达有所改善,四肢肌力从Ⅰ级增加到Ⅳ级。8例患者未并发颅内和其他部位出血。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最好常规行经食管超声检查以排外左心耳内血栓;即使未见血栓,在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前应常规给予尿激酶预防性溶栓(至少1周),如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内血栓,应积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等血栓溶解或机化后才能行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若患者出现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如能排外脑出血,应尽早给予尿激酶溶栓及肝素抗凝,同时积极行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8
4
作者 孟强 董曼丽 +10 位作者 陈文利 钟静玫 刘江 翟明 张金章 蒲传强 刘军 黄旭升 于生元 吴卫平 郎森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直接和间接征象,而11例(11?13)亚急性与33例(33?41)慢性患者CT无异常。急性与慢性患者MRI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主要是T1、T2高信号。随着病程延长,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率下降(3?6,5?11,6?32),但空蝶鞍的机率增加(0,1?11,10?32)。8例行MRV检查的患者,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MRI结合MRV技术可对行MRI检查的49例患者中的35例进行确诊,但11例慢性与3例亚急性患者,CT、MRI(V)均未发现异常,行DSA检查才得以确诊。结论:对急性CVST而言,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亚急性与慢性患者,MRI具有更高敏感度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如果头颅CT、MRI、MRV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皮层静脉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和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血管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art)成形术。结果经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及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21例中静脉窦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9例,1例未通。其中8例静脉侧支循环明显改善,建立以海绵窦代偿性引流、椎静脉丛引流以及头皮静脉代偿引流等3种方式。手术后所有患者颅内压均降至≤200mmH2O(2kPa),8例于手术后7d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水平升高,经持续肝素钠抗凝治疗后恢复至正常值水平。随访3个月~6年,20例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未复发。结论静脉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促进静脉窦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安全可靠,手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可以维持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凡 王涛 +2 位作者 郭东阳 张光明 郑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98-699,共2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探索临床在该时期的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近3年我科22例行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患者的资料,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mmHg、接受促红...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探索临床在该时期的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近3年我科22例行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患者的资料,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mmHg、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红蛋白≥130g/L、高凝或高黏状态、动脉射血压低、静脉回流不良或静脉压高、动脉硬化或动脉壁分层、补漏缝合。将以上10个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每个因素评1分,总分1~3分为低危,4~5分为中危,超过6分为术后内瘘闭塞的高危患者。结果:22例中有高血压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11例,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9例;术前血压低于110/70mmHg者2例;血红蛋白高于130g/L者2例;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16例;血液呈高凝状态者3例;术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分层者12例;静脉回流不良者5例;动脉射血压力不足者3例;吻合口漏血行补漏缝合者4例。手术后血栓形成的时间为30min~19d,平均为术后(5.13±3.02)d。评分结果为低危者8例,中危者11例,高危者3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中以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最为重要,其次是血管外科操作技术问题。术前纠正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术中提高操作技能,术后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提高内瘘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和血栓形成 肾透析 血管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形成相关因子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亮 张继伟 +3 位作者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情况...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情况分为血管通畅组(163例)、再闭塞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结果血管通畅组发病后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均明显低于再闭塞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取栓时间(OR=1.627,95%CI:1.199~2.209)、NIHSS评分(OR=2.492,95%CI:1.302~4.767)、可溶性P选择素(OR=2.083,95%CI:1.338~3.244)、vWF(OR=2.547,95%CI:1.293~5.019)、微栓子阳性(OR=2.784,95%CI:1.139~6.806)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可溶性P选择素诊断截断值为57.85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36~0.831);vWF诊断截断值为78.32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73~0.841),微栓子监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719~0.828)。微栓子监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WF(72.31%vs 89.23%,P<0.05),特异性明显高于可溶性P选择素、vWF(87.73%vs 76.69%、73.6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阳性均是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P选择素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萍 王育新 +2 位作者 陈岩 陆卉 李效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90-91,共2页
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 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矢状窦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安滴丸抗大鼠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晶 赵丽娟 +1 位作者 石卓 杨世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9-420,共2页
目的 :观察脑安滴丸 ( NDP)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利用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测定仪、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仪、血小板聚集仪等测定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干重及湿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NDP高、低剂量组均能延缓体内血栓的... 目的 :观察脑安滴丸 ( NDP)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利用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测定仪、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仪、血小板聚集仪等测定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干重及湿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NDP高、低剂量组均能延缓体内血栓的形成 ,减少体外血栓的形成量 ,并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上述 3项指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安滴丸 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发云 邹晓毅 +2 位作者 席刚明 汪健 叶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3742-374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脑静脉窦主干再通,脑静脉回流通畅,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愈...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脑静脉窦主干再通,脑静脉回流通畅,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结论: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好,预后佳,与相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死亡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丘劲华 程丛林 +2 位作者 黄松章 吴雨虹 张蓓蕾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75-277,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阳某,男,47岁,某年5月8日因“活动后心悸、气喘20年余,加重2周”入院。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脑梗死后遗症。5月11日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心... 1案例1.1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阳某,男,47岁,某年5月8日因“活动后心悸、气喘20年余,加重2周”入院。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脑梗死后遗症。5月11日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心房切开血栓清除术+三尖瓣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予强心、利尿、抗凝等治疗。5月15日突发呼之不应、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房颤。查体: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无自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栓塞和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体位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2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美慧 廉泽林 +7 位作者 刘鑫 张国华 赵锐 曹志鹏 雒心怡 薛嘉嘉 肖莹 朱宝利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04-205,共2页
1案例 1.1案例1 姜某,男,49岁,在押期间于某日凌晨因情绪不稳加戴戒具,早晨6:00许解除戒具,上午10:00许在转移过程中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后死亡。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栓塞和血栓形成 肺动脉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宝民 曹向宇 +3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H2O降至(247.92±75.53)mm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颅内 脑血管造影术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 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新峰 吕斌 +4 位作者 张荣举 杜志华 曹向宇 李宝民 王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2,64,共9页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250 mmH 2O,全脑DSA检查证实存在静脉窦狭窄(狭窄两端压力差≥10 mmHg)或静脉窦血栓形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症状、头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腔内操作方法包括脑静脉窦内溶栓、脑静脉窦测压、脑静脉窦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导丝导管穿刺损伤血管壁、支架状态异常所致的静脉回流障碍及其他,即血管穿孔性并发症(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腹膜后出血、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回流障碍性并发症(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皮质静脉回流障碍)及静脉窦分隔,其中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为急性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及支架术后皮质静脉回流障碍。于术后3~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是头痛及视力变化情况。建议患者出院后6~12个月住院复查腰椎穿刺术、视力、视野及DSA检查,观察颅内静脉系统的变化。结果共纳入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456例,其中男112例(24.6%),女344例(75.4%);平均年龄(39±9)岁;共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术644例次,其中脑静脉窦内溶栓89例次,脑静脉窦测压274例次,脑静脉窦支架置入281例次。22例患者发生了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了2个并发症(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结构,并伴硬膜外出血),故全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6%(23/644),其中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0.3%)、硬膜下出血2例(0.3%)、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2例(0.3%)、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0.2%)、皮质静脉回流障碍12例(1.9%)。结论脑静脉系统结构与动脉结构迥异,手术操作具有特殊性,熟悉这些可能的并发症并恰当及时地应对,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颅内 手术中并发症 颅内高压 血管内治疗 脑静脉窦狭窄 脑静脉窦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聚合白蛋白显像观察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大勇 张文艳 +3 位作者 邱刚 边艳珠 胡玉敬 卢亚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6期389-392,共4页
目的利用99 Tcm-聚合白蛋白(MAA)对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显像,观察99 Tcm-MAA显像诊断静脉血栓的准确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血栓组(15只)与对照组(5只)。血栓组通过手术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天经右下肢静... 目的利用99 Tcm-聚合白蛋白(MAA)对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显像,观察99 Tcm-MAA显像诊断静脉血栓的准确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血栓组(15只)与对照组(5只)。血栓组通过手术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天经右下肢静脉注射99 Tcm-MAA进行显像。对血栓组显像阳性实验兔计算血栓部位/本底(T/B)放射性计数比值,对照组计算与血栓组血栓对应下腔静脉部位/本底(T/B)放射性计数比值。显像毕处死动物,取血栓行病理检查。结果血栓组造模成功13只,8只显像阳性,血栓部位呈放射性浓聚影,5只血栓未显影,准确率61.54%(8/13)。对照组5只实验兔下腔静脉未见浓聚。血栓组显像阳性8只实验兔T/B放射性计数比值(4.06±0.49),高于对照组对应下腔静脉部位T/B放射性计数比值(2.27±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9,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血栓组均见下腔静脉内新鲜混合血栓。结论 99 Tcm-MAA显像可用于观察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但显像准确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栓塞和血栓形成 聚合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血栓病理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马腾云 高玉元 +5 位作者 马桂贤 王硕 代成波 杨哲贤 李昌茂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79/10万,位列世界第一,每年约19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脑卒中已经超过肿瘤及冠心病,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1]。脑卒中的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逐年升高的发病率,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缺血性... 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79/10万,位列世界第一,每年约19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脑卒中已经超过肿瘤及冠心病,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1]。脑卒中的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逐年升高的发病率,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堵塞或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2]。脑动脉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病因,血栓的性状能直接影响患者症状及预后;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生活功能,有研究显示,脑动脉中不同病理类型的血栓能影响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预后[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凝血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梗死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治疗前、治疗后1 h、24 h、7 d、30 d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24 h、7 d、30 d观察组NIHS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脑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风湿性心脏病 栓塞和血栓形成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理昊 郭义坤 +2 位作者 陈卓友 董贯忠 曹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558,共3页
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是2014年引入的一个概念,指排除供血区相应血管狭窄(狭窄程度≥50%)及合并明显的心源性栓子来源,在CT或MRI上为非腔隙性脑梗死模式的脑卒中。ESUS被认为是隐源性脑... 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是2014年引入的一个概念,指排除供血区相应血管狭窄(狭窄程度≥50%)及合并明显的心源性栓子来源,在CT或MRI上为非腔隙性脑梗死模式的脑卒中。ESUS被认为是隐源性脑卒中的一个亚型。研究显示,ESUS的发病率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9%~25%,平均约占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脑梗死 利伐沙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所见透明质酸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
19
作者 姜璐 付强 +3 位作者 周桂文 白瑞琪 于友涛 宋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MRI所见透明质酸(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A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根据视神经于弥散加权成像中可见高信号灶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21);于... 目的观察MRI所见透明质酸(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A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根据视神经于弥散加权成像中可见高信号灶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21);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对60例均成功完成经导管眼动脉溶栓,19例治疗有效(含阳性组4例、阴性组15例)、41例无效(含阳性组35例、阴性组6例),阴性组疗效优于阳性组(P<0.01)。以25.5 h为中位时间间隔节点,介入治疗效果在间隔≤25.5 h(8例有效、22例无效)与>25.5 h患者(11例有效、19例无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用于治疗MRI显示存在视神经缺血性损伤表现的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往往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栓塞和血栓形成 视力损伤者 透明质酸 机械溶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7 位作者 罗望池 尤劲松 朱吉祥 郭建文 张佛明 陈发军 石尧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再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 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人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在急性基底动脉叭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支架 SOLITAIRE AB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