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吴文清 柯传庆 +2 位作者 江龙委 吴嘉 孙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联合组,同期接受单纯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及T细胞亚群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80%vs 76.7%、93.3%vs 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14.6个月vs 9.3个月、25.8个月vs 18.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56^(+)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上述细胞水平均下降,联合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D3^(+)、CD4^(+)、CD4^(+)/CD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变化及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PFS和OS,是安全有效的,能达到更好的临床获益并改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放疗 化疗 1 25-二羟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MAGE-A3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共培养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好 贾虹 +2 位作者 王晓霜 张鹭 蒋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MAGE-A3-DC-CIK的表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的CD133^(+)干细胞,以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分别以CIK、DC-CIK及MAGE-A3-DC-CIK作为效应细胞,MTT法检测效靶比为10∶1、20∶1、40∶1的细胞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联合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水平,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建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DC-CIK或MAGE-A3-DC-CIK,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每隔2 d测量瘤体大小,21 d后取肿瘤组织,电子天平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Ki-67表达。结果:分离获得细胞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分别达到88%、86%和90%的DC;MAGE-A3-DC-CIK组细胞表面CD8^(+)CD3^(+)、CD56^(+)CD3^(+)比例均高于DC-CIK组(P<0.01);经磁珠分选后获得CD133^(+)细胞比例高达90.23%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与CIK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在不同效靶比下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能力升高,细胞上清中IFN-γ、IL-2、IL-12及IL-17的分泌水平升高,培养液上清处理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对照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移植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小,肿瘤重量轻,肿瘤组织内细胞稀疏,Ki-67阳性细胞率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载MAGE-A3的DC与CIK联合培养能促进CIK成熟,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性,并抑制移植瘤裸鼠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肾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辉 封芳 +4 位作者 朱民高 王柔抒 王小平 吴颖 庄志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12期间在我科治疗的82例晚期肾癌患者,单采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12期间在我科治疗的82例晚期肾癌患者,单采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贴壁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Ag)制备Ag-DC;T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将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制备Ag-DC-CIK瘤苗,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监测CIK细胞增殖情况,并将Ag-DC-CIK分次回输给其中41名患者,以41例单纯的CIK细胞治疗作为对照,治疗2疗程后,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高表达CD11c、CD83、CD86、HLA-DR表面分子,IL-12的分泌显著增加。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明显刺激CIK细胞的增殖,同时CD3+CD8+细胞及CD3+CD56+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外,Ag-DC-CIK瘤苗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治疗组,2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晚期肾癌PBMC来源的DC负载自身肿瘤细胞冻融抗原能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肾癌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急性白血病细胞效应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翟欣辉 魏绪仓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王岐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均<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 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纯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或P<0.05);在2.5∶1~20∶1的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共培养 白血病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52例
5
作者 汪耔璇 江龙委 +1 位作者 陈一天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52例晚期CRC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2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晚期CR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均P<0.05),化疗后腹泻或便秘的发生率、肿瘤标志物CA72-4均明显降低(均P<0.05),NK细胞计数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晚期CRC患者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显著提高DCR,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寇晓霞 杨喜晶 +2 位作者 黄耀 袁振刚 钱其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0,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1-20.9个月)。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兵 张德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恶性肿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时靖 马甜甜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5-1239,共5页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国梁 张金超 +1 位作者 王丹红 陈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9-804,共6页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3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后回...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3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后回输给患者。于第7、9、11、13天皮下注射DC,第11、13天静脉回输CIK。比较39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3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15例,进展(PD)12例;39例患者经DC-CIK治疗后的客观反应率为30.7%,疾病控制率为69.2%。接受≥2个疗程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1个疗程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Th1细胞、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3^+CD4^+CD25^+T细胞(即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9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非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阳 张连生 +3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易良才 白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DC,悬浮细胞用IL-2、IL-1、IFN-γ和CD3 mAb诱导培养CIK。将KG-1a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即Ag-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Ag-DC-CIK),无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单独CIK作为空白对照组,与KG-1a共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白血病干细胞的比例。DC-CIK与KG-1a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G-1a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DC。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比例为(17.36±4.44)%、(28.22±3.66)%和(36.16±5.88)%,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g-DC-CIK组与DC-CIK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细胞比例显著降低[(8.78±0.62)%vs(3.95±0.53)%、(3.03±0.62)%,P<0.01〗。DC-CIK可诱导KG-1a细胞凋亡,凋亡率由(2.34±0.74)%上升至(12.27±1.01)%,但对其中CD34+CD38-CD123+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DC联合CIK能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瘤苗对自体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峻 蒲骁麟 +4 位作者 刘福银 樊卫飞 孟丽娟 杨民 许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利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负载自体肿瘤抗原制备DC-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瘤苗,观察其在体外对患者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NSCL... 目的:利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负载自体肿瘤抗原制备DC-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瘤苗,观察其在体外对患者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培养成DC与CIK细胞;取患者自身的肿瘤组织,分离、培养出肿瘤细胞,以肿瘤细胞冻融物、坏死肿瘤细胞、正常生长的肿瘤细胞为抗原,分别负载DC,并经OK-432激活,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将各组DC与CIK细胞共培养,MTT法测定DC-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其象征成熟的表面分子CD1a、CD80、CD83、HLR-DR表达分别达到85.1±2.7、80.0±4.4、75.4±5.3、80.5±7.8,明显高于负载坏死肿瘤细胞抗原的DC和负载正常生长肿瘤细胞的DC(P〈0.01);而负载正常生长肿瘤细胞的DC,其上述分子的表达受到抑制。各组DC与CIK共培养后,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可明显刺激CIK的增殖,使CIK细胞增加3—6倍,并使CIK细胞中CD3’CD56’细胞的含量增至(65.8±15.5)%,同时加强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力(P〈0.01)。结论:NSCLC患者PBMC来源的DC在负载自身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后,可分化为成熟DC;该DC可促进CIK细胞的增殖、提高DC-CIK瘤苗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联合CIK通过促进ASK1活化增强对人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铮 李洪霖 +2 位作者 胡斌 李云 黄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究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Ag-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食管癌肿瘤细胞杀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诱导培养外周血DC和CIK,用Ag负载DC获得Ag-DC,将Ag-DC与CIK共培养。实验分为CIK组、DC联合CIK组、Ag-DC联合CIK组... 目的探究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Ag-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食管癌肿瘤细胞杀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诱导培养外周血DC和CIK,用Ag负载DC获得Ag-DC,将Ag-DC与CIK共培养。实验分为CIK组、DC联合CIK组、Ag-DC联合CIK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对EC9706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V/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磷酸化的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p-ASK1)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ASK1途径相关蛋白水平。构建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分为对照组、DC联合CIK组和Ag-DC联合CIK组。通过尾静脉注射对应免疫细胞进行治疗,每隔2 d测量一次肿瘤体积。21 d后处死所有裸鼠,取出瘤体,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抗原KI-67(ki67)及ASK1表达。结果与单独CIK组和DC联合CIK组相比,Ag-DC与CIK共培养后,细胞中CD3+CD8+与CD3+CD56+的比例明显升高,对EC9706细胞的杀伤率明显增加,增加EC9706细胞凋亡,并促进ASK1的活化水平;与单独CIK组和DC联合CIK组比较,Ag-DC联合CIK处理的裸鼠移植瘤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21 d后观察到该组肿瘤组织块较小,肿瘤组织内细胞排列较为稀疏,肿瘤组织内ki67阳性率明显减少,而ASK1阳性率则明显增高。结论Ag-DC与CIK共培养后,能够明显提高对食管癌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该作用机制可能与ASK1途径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抗原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杀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肿瘤干细胞膜微粒的DC-CIK/CTL细胞协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庞翠 王金燕 +4 位作者 胡志昊 段琼 李丁 刘文超 张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1-758,共8页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SW480、HCT116肿瘤干细胞,RT-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Oct-4。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与CIK,将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负载DC后再与CIK共孵育。形态观察及MTT法分别检测DC-CIK/CTL细胞及其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处理对SW480、SW620、HCT116及其干细胞的杀伤效应;RT-PCR检测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作用对SW480、SW620、HCT116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测定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结果:SW480、SW620和HCT116细胞均为k-RAS突变型;富集培养获得的结直肠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Sox-2和Oct-4 mRNA。MMPs负载DC-CIK/CTL细胞及其分泌上清与C225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C225与MMPs负载DC-CIK/CTL上清联合组相对于两者单独作用组能提高Fas与E-钙黏蛋白基因的表达;联合组的迁移率比两者单独作用组小。结论: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的DC-CIK/CTL细胞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有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且与C225显著协同,其发生机制与逆转细胞EMT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肝细胞 西妥昔单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膜微粒 耐药
全文增补中
来源于未缓解白血病患者的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素芳 郭晓玲 +3 位作者 张娜娜 张静楠 任金海 郭晓楠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4-629,共6页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缓解期及未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比较两者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提取2013年4月2...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缓解期及未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比较两者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提取2013年4月25日至2014年1月17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复发难治未缓解期白血病患者(7例)和缓解期患者(7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按常规方法诱导产生DC-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检测细胞增殖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细胞涂片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CD34+白血病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两组DC-CIK细胞对K562细胞及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来源的DC-CIK细胞均以相似的速度快速增殖,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15天时,非缓解组DC-CIK细胞涂片检测未见CD34+原始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34+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显著降低[(0.1±0.05)%vs(8.3±3.1)%,P〈0.05]。效靶比在5∶1~20∶1范围内时,缓解组与未缓解组DC-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缓解组DC-CIK对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缓解组(P〈0.05),并且显著高于未缓解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P〈0.05)。结论:未缓解期白血病患者来源的DC-CIK细胞在增殖活性、CD3+CD8+和CD3+CD56+表达水平和对K562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活性方面与缓解期患者来源的DC-CIK细胞均相似,但对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生物学活性 白血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岩丽 王丹红 +3 位作者 廖丽 孙鹏 胡亮钉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的29 例转...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的29 例转移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24 例、女性5 例,中位年龄55 岁(32~81 岁)。一线治疗12 例,分子靶向药物或细胞因子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6 例,三线及以上治疗11 例(包括二次手术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多线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获得成熟的DC疫苗,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获得CIK细胞,经淋巴引流区及静脉输注方式按疗程回输患者体内,评价其长期临床疗效及总体生存率。结果:29 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 年(1~7 年)。治疗疗程≥2(2~23 个疗程)。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 例(3.4%),部分缓解9 例(31%),疾病稳定13 例(44.8%),疾病进展6 例(20.7%)。客观反应率34.4%,疾病控制率79.2%。疾病稳定1年以上19 例(65.5%)。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93.1%(27/29)、65.5%(20/29)和51.7%(15/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均未达到。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3 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肯定,可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及长期生存,安全性可控,延长了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肾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长期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培养体系的评价
17
作者 王娟 桑圣刚 郝新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抗3因子对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培养的效果。方法:采集17例实体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培养第1天加入重组人IFN-γ,第2天加入抗人CD3单抗、重组人IL-2,隔天半... 目的:评价采用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抗3因子对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培养的效果。方法:采集17例实体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培养第1天加入重组人IFN-γ,第2天加入抗人CD3单抗、重组人IL-2,隔天半量换培养液并添加人重组IL-2以维持其浓度,培养21 d收获细胞。于培养第1、7、14、21天进行细胞计数,同时于培养第1、8、14、21天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结果:细胞因子共刺激2~3 d即出现细胞集落,14 d后CIK细胞总数达(6~17)×109/L,较培养前扩增47~150倍,细胞存活率大于95%;具有免疫表型CD3+、CD4+、CD8+和CD3+CD56+细胞的平均值分别从培养前的(65.1±1.9)%、(36.9±0.8)%、(28.5±3.1)%、(1.8±0.4)%增加到培养第21天的(89.6±2.1)%、(50.1±1.9)%、(57.2±2.5)%、(36.1±4.2)%。结论:按照上述方法培养的CIK细胞在体外扩增率高,方法可行,CIK细胞在体外培养到14~21 d,CD3+CD56+呈现高表达,此时期适宜应用于临床治疗,且患者自体外周血易获得、整个培养过程简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培养 Γ-干扰素 白介素-2 抗CD3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辅助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嵘 易敏 +2 位作者 杨世荣 柴丽霞 华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580-1583,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辅助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两组均采用FOLFOX方案化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助DC-CIK治疗,分...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辅助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两组均采用FOLFOX方案化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助DC-CIK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以及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Th1细胞因子IFN-γ、IL-2均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Th1细胞因子IFN-γ、IL-2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IFN-γ、IL-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D8^+、Th2细胞因子IL-4、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会造成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DC-CIK辅助治疗可以显著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结直肠癌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2
19
作者 魏绪仓 翟欣辉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赵文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50-1153,共4页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联合微波热凝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寇晓霞 黄耀 +2 位作者 袁振刚 吴孟超 钱其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经皮微波热凝(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44例行PMCT+DC-CIK治疗的肝癌患者(联合治疗组),先...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经皮微波热凝(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44例行PMCT+DC-CIK治疗的肝癌患者(联合治疗组),先行血细胞分离单采并进行DC-CIK细胞培养,采血后第2天进行PMCT治疗;培养10 d后行CIK细胞回输及DC疫苗皮内注射。此后分别于1、2个月后行第2疗程及第3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同时选取44例单纯行PMCT治疗的同期肝癌患者与之配对(对照组),该组患者仅行PMCT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AFP变化、免疫功能、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有AFP下降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降低,但联合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而联合治疗组则显著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7.1 vs 4.9个月;21.5 vs 14.0个月,均P<0.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联合PMCT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缓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 微波热凝治疗 肝癌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