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吴文清 柯传庆 +2 位作者 江龙委 吴嘉 孙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联合组,同期接受单纯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及T细胞亚群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80%vs 76.7%、93.3%vs 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14.6个月vs 9.3个月、25.8个月vs 18.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56^(+)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上述细胞水平均下降,联合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D3^(+)、CD4^(+)、CD4^(+)/CD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变化及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PFS和OS,是安全有效的,能达到更好的临床获益并改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放疗 化疗 1 25-二羟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在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对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沈忠军 赵钥 +1 位作者 贾茗博 赵丽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5-1154,共10页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包括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各种癌症发展的关键过程。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活化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发生EMT,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现就HIF在胶质瘤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讨HIF对细胞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包括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各种癌症发展的关键过程。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活化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发生EMT,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现就HIF在胶质瘤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讨HIF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包括对血管生成、代谢重编程、糖酵解及微环境免疫系统的调控,并总结HIF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Notch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EM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HIF在胶质瘤细胞EMT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 胶质瘤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MAGE-A3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共培养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好 贾虹 +2 位作者 王晓霜 张鹭 蒋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MAGE-A3-DC-CIK的表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的CD133^(+)干细胞,以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分别以CIK、DC-CIK及MAGE-A3-DC-CIK作为效应细胞,MTT法检测效靶比为10∶1、20∶1、40∶1的细胞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联合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水平,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建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DC-CIK或MAGE-A3-DC-CIK,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每隔2 d测量瘤体大小,21 d后取肿瘤组织,电子天平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Ki-67表达。结果:分离获得细胞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分别达到88%、86%和90%的DC;MAGE-A3-DC-CIK组细胞表面CD8^(+)CD3^(+)、CD56^(+)CD3^(+)比例均高于DC-CIK组(P<0.01);经磁珠分选后获得CD133^(+)细胞比例高达90.23%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与CIK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在不同效靶比下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能力升高,细胞上清中IFN-γ、IL-2、IL-12及IL-17的分泌水平升高,培养液上清处理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对照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移植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小,肿瘤重量轻,肿瘤组织内细胞稀疏,Ki-67阳性细胞率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载MAGE-A3的DC与CIK联合培养能促进CIK成熟,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性,并抑制移植瘤裸鼠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感受水平指数指导瑞芬太尼输注靶浓度对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詹银周 陈俊衡 +3 位作者 陈超 蔡楚源 马学珠 郭春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66-2570,共5页
目的探讨伤害感受水平(NOL)指数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控制NOL指数在30~50,依此调整瑞芬... 目的探讨伤害感受水平(NOL)指数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控制NOL指数在30~50,依此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对照组起始采用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依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记录瑞芬太尼平均靶浓度;记录手术前1 d及手术后1 d患者的静脉血CD4^(+)、CD8^(+)以及NK细胞值,测定血清中HIF-1α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MAP、HR、丙泊酚靶浓度和术后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的瑞芬太尼平均靶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 d,观察组的CD4^(+)、CD4^(+)/CD8^(+)、NK细胞值均高于对照组,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术前1 d,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 d的CD4^(+)、CD4^(+)/CD8^(+)较低,HIF-1α水平较高(P<0.05);相比术前1 d,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CD4^(+)、CD8^(+)、CD4^(+)/CD8^(+)及NK细胞值较低,HIF-1α水平较高(P<0.05)。结论NOL指数应用于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可以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降低瑞芬太尼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保护NK细胞的活性,同时减少HIF-1α升高水平,由此推断对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感受水平指数 乳腺癌根治术 细胞免疫 瑞芬太尼 缺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肾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辉 封芳 +4 位作者 朱民高 王柔抒 王小平 吴颖 庄志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12期间在我科治疗的82例晚期肾癌患者,单采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12期间在我科治疗的82例晚期肾癌患者,单采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贴壁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Ag)制备Ag-DC;T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将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制备Ag-DC-CIK瘤苗,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监测CIK细胞增殖情况,并将Ag-DC-CIK分次回输给其中41名患者,以41例单纯的CIK细胞治疗作为对照,治疗2疗程后,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高表达CD11c、CD83、CD86、HLA-DR表面分子,IL-12的分泌显著增加。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明显刺激CIK细胞的增殖,同时CD3+CD8+细胞及CD3+CD56+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外,Ag-DC-CIK瘤苗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治疗组,2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晚期肾癌PBMC来源的DC负载自身肿瘤细胞冻融抗原能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肾癌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急性白血病细胞效应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翟欣辉 魏绪仓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王岐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均<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 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纯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或P<0.05);在2.5∶1~20∶1的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共培养 白血病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寇晓霞 杨喜晶 +2 位作者 黄耀 袁振刚 钱其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0,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1-20.9个月)。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兵 张德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阻断乳腺癌细胞-间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基于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9
作者 邵珊 白薇超 +3 位作者 邹鹏程 罗敏娜 赵新汉 雷建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6,共9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乳腺癌肿瘤-间质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Met干预组,ELISA及RT-qPCR检测Met对CAFs中HIF-1α、p-AMPK、基质衍生因子-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乳腺癌肿瘤-间质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Met干预组,ELISA及RT-qPCR检测Met对CAFs中HIF-1α、p-AMPK、基质衍生因子-1(SDF-1)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外源性SDF-1、IL-8干预后,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shRNA或过表达质粒调节CAFs-HIF-1α的表达,以及AMPK-shRNA抑制AMPK的表达,并运用OG和2-OXO调节脯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运用外源性TGF-β1干预后,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CAFs中p-AMPK、HIF-1α、SDF-1、IL-8的表达,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Met干预组中CAFs的p-AMPK、SDF-1和IL-8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HIF-1α表达水平下降(P<0.05),AMPK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组中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下降(P<0.05)。外源性SDF-1、IL-8干预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过表达HIF-1α及运用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OG提高HIF-1α的表达后,可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SDF-1及IL-8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运用HIF-1α-shRNA及运用脯氨酸羟化酶激活剂2-OXO抑制HIF-1α的表达后,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运用AMPK-shRNA抑制p-AMPK的表达后,可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加入外源性TGF-β1后,可部分降低Met对CAFs中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并可部分降低Me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Met通过抑制CAFs-HIF-1α的表达进而发挥阻断乳腺癌细胞-间质细胞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 二甲双胍 磷酸化-AMPK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恶性肿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及Th1/Th2细胞因子在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雪 刁玉梅 李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Th1/Th2细胞因子在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分别为对照组(术前3d尾静脉注射PBS0.1mL)、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Th1/Th2细胞因子在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分别为对照组(术前3d尾静脉注射PBS0.1mL)、6-DC组(术前3d尾静脉注射第6天的imDC,每只鼠0.1mL共2×106个细胞)及IL-10-DC组(术前3d尾静脉注射IL-10修饰的imDC,每只鼠0.1mL共2×106个细胞)。以雌性Wistar大鼠为供体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对受体大鼠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移植术后第14天检测术眼角膜中细胞因子IL-12、Th1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6-DC组及IL-10-D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0.63±2.00)d、(18.88±1.36)d及(24.50±2.07)d。6-DC组、IL-10-DC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均为P<0.01);IL-10-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显著长于6-DC组(P<0.01)。术后第14天,对照组角膜组织IL-12(0.80±0.00)及Th1细胞因子IL-2(1.03±0.06)、IFN-γ(0.97±0.03)的mRNA表达水平最高,而Th2细胞因子IL-4(0.13±0.00)、IL-10(0.34±0.02)的mRNA表达最低;IL-10-DC组IL-12(0.39±0.01)及Th1细胞因子IL-2(0.61±0.01)、IFN-γ(0.43±0.02)的mRNA表达水平最低,Th2细胞因子IL-4(0.19±0.00)、IL-10(0.88±0.01)的mRNA表达最高,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IL-12、Th1/Th2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重要作用,IL-12mRNA低表达及Th1/Th2细胞因子偏离是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时靖 马甜甜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5-1239,共5页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F-1α通路探讨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霞 易勉 +4 位作者 李灵 岳江 赵静 罗杏梅 黄洁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苷灌胃)],每组各10只。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RMECs)并分为3组[对照组(5 mmol·L^(-1)葡萄糖培养)、高糖组(30 mmol·L^(-1)葡萄糖培养)及芍药苷组(30 mmol·L^(-1)葡萄糖+20 mol·L^(-1)芍药苷培养)],均混合培养24 h。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RT-q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 mRNA水平;EdU试剂盒染色检测rRMECs增殖能力;对应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CCK-8实验检测rRMECs细胞活性;Trallswell检测rRMECs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空腹血糖、TC、TG及LDL-C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界限不清;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程度改善,界限略清。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芍药苷可下调HIF-1α/VEGF通路改善DR大鼠视网膜组织炎性损伤,抑制rRMECs的细胞活性、增殖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微血管形成,改善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路 芍药苷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可诱导bcr-abl阳性的K562细胞凋亡 被引量:22
14
作者 岑溪南 朱平 +3 位作者 石永进 任雅丽 马明信 虞积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表达bcr abl的K5 6 2细胞能抵抗不同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 ,为了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能否诱导表达bcr abl的K5 6 2细胞凋亡 ,应用流式细胞术DNA亚G1期分析法比较了CIK和化疗药物 (喜树碱和VP 16 )诱导K5 6 2及CEM细胞发... 表达bcr abl的K5 6 2细胞能抵抗不同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 ,为了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能否诱导表达bcr abl的K5 6 2细胞凋亡 ,应用流式细胞术DNA亚G1期分析法比较了CIK和化疗药物 (喜树碱和VP 16 )诱导K5 6 2及CEM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表明 ,RT PCR检测显示K5 6 2细胞表达bcr abl融合基因mRNA ,单独K5 6 2细胞对照组、K5 6 2 /喜树碱组及K5 6 2 /VP 16组均未见亚G1期峰 ,K5 6 2 /CIK组亚G1期峰值为38.1% ;单独CEM细胞对照组未见亚G1期峰 ,CEM /喜树碱组亚G1期峰值为 2 3.5 % ,CEM /VP 16组亚G1期峰值为 32 .3% ,CEM/CIK组亚G1期峰值为 4 5 .4 %。结论 :喜树碱和VP 16不能诱导表达bcr abl的K5 6 2细胞凋亡 ,而CIK细胞能诱导K5 6 2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BCR-ABL K562细胞 细胞凋亡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CML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分析及随访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金超 杨岩丽 +8 位作者 孙雪冬 吴琼 张晓艳 赵来伟 潘欣 蒋昊 丁国梁 王丹红 陈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27-832,共6页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随访结果。方法采集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无菌检测、流式细胞术表...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随访结果。方法采集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无菌检测、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及细胞计数后回输给患者。于第7、9、11、13天皮下注射DC,第11、13天静脉回输CIK,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的客观反应率为37%,疾病控制率为85%,2年总生存率为81.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及Th2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Th1细胞有升高趋势(P<0.05),多次治疗后CD3^+CD4^+CD25^+T细胞(即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有降低的趋势(P<0.05)。治疗过程中27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转移性肾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细胞联合治疗晚期实体肿瘤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束永前 张锦英 +5 位作者 黄普文 卢凯华 朱陵君 刘平 殷咏梅 穆庆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47-749,共3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晚期实体肿瘤 联合治疗 CD3^+CD56^+ 临床分析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IL-2治疗老年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卢学春 杨波 +5 位作者 朱宏丽 韩为东 王瑶 刘洋 代汉仁 姚善谦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0-1272,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血液肿瘤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过继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26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薏 张聪 +7 位作者 陈健 钟国成 匡红 苏毅 岳伦莉 张朵 李硕 呼永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45-1246,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但其完全缓解率低,毒副反应大。目前,以树突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为基础的过继免疫已成为MM治疗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尝试将负载自体抗原(Ag)的DC联合CI...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但其完全缓解率低,毒副反应大。目前,以树突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为基础的过继免疫已成为MM治疗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尝试将负载自体抗原(Ag)的DC联合CIK治疗复发难治性MM,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过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元建华 彭大为 +1 位作者 李建旺 王美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139-4141,共3页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临床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临床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变化、卡氏评分(Karnofsky,KPS评分)和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免疫学指标(CD3+、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45%,对照组有效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总提高率为8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联合CIK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结直肠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分子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抑制环境中的活化效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温茜 熊文景 +2 位作者 刘苏东 周超颖 马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39-1244,共6页
目的将本室构建与制备的双功能分子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IL2-GMCSF)蛋白作用于肿瘤条件培养基(TCM)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系(DC),检测其对DC细胞的活化,探讨其用于活化DC、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小鼠黑色... 目的将本室构建与制备的双功能分子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IL2-GMCSF)蛋白作用于肿瘤条件培养基(TCM)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系(DC),检测其对DC细胞的活化,探讨其用于活化DC、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系的TCM,用以培养DC2.4细胞,同时分别添加IL2-GMCSF、GM-CSF、IL-2、或IL-2与GMCSF组合使用。24 h后,检测DC2.4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细胞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与信号通路活化。结果 DC2.4细胞具有未成熟DC的特征,在TCM培养条件下吞噬能力增强、但增殖活性显著受抑,TCM对DC成熟表型表面标志的表达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促进单核与DC来源的趋化因子(MDC),但抑制DC的IL-12分泌。与之相反,IL2-GMCSF主要借助其GM-CSF活性,促进DC2.4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并促进DC进一步成熟,且高表达IL-12与MDC。与GM-CSF相比,IL2-GMCSF可诱导更高的炎性NF-κB通路活化水平,而抑制调节性STAT3通路的活化。结论与GM-CSF单独作用相比,IL2-GMCSF可更好地促进肿瘤免疫抑制环境中的DC活化,有望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分子 白介素-2 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 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