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勒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郭文菁 杨美香 +3 位作者 曲迅 郑广娟 张丹 孔北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27-829,共3页
目的:观察罗勒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免疫机制。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GM-CSF及IL-4的RPMI1640,37℃培养5天,实验组加入罗勒多... 目的:观察罗勒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免疫机制。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GM-CSF及IL-4的RPMI1640,37℃培养5天,实验组加入罗勒多糖,对照组加入PB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CD14+单核细胞逐渐分化为DC,罗勒多糖作用组与对照组DC均表达CD209、CD80、CD83、CD86、CD1a和HLA-DR,与对照组相比,罗勒多糖组DC表面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均明显上调。结论:罗勒多糖能够调节DC表面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这可能是罗勒多糖发挥其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勒多糖 树突状细胞 表面分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鹿秀云 岳海洋 +4 位作者 刘億 刘雪珂 刘端勇 黄小英 赵海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96-2298,共3页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法建模,黄芪多糖灌胃给药7 d。流式细...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法建模,黄芪多糖灌胃给药7 d。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派尔集合淋巴结(PP结)、脾脏树突状细胞CD252 (OX40 L)、CD254 (RANK Ligand)、CD265 (RANK)、CD273 (B7-DC)、CD282 (TLR2)、TLR4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252、CD254、CD265、CD273、CD282、TLR4表达均显著升高(P <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多糖组上述分子表达均显著下降(P <0. 05,P <0. 01)。结论黄芪多糖可调节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结肠炎 树突状细胞 表面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13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上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顾宗江 王月丹 +4 位作者 邱玉华 周照华 谢炜 朱华亭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时,gp130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人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在含有DC分化成熟所需的各种因子的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d和7d,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上gp1...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时,gp130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人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在含有DC分化成熟所需的各种因子的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d和7d,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上gp130分子的表达。结果:gp130分子在单核细胞上低表达,经培养分化成熟成为DC后,DC上的gp130分子表达被上调,特别是在TNFα和抗CD40刺激型单克隆抗体存在下。结论:gp130分子表达于DC前体细胞(单核细胞)并随其分化成熟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GP130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可溶性CD83对树突状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和共刺激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军发 黄保军 +5 位作者 熊平 冯玮 徐勇 方敏 郑芳 龚非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2-796,共5页
目的:研究可溶性小鼠CD83(mCD83)对树突状细胞(DC)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共刺激活性的影响。方法:克隆mCD83基因,构建mCD83胞外功能区与人IgG1αFc段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mCD83-hIg,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可溶性mCD83-hIg融合蛋白。采用ELIS... 目的:研究可溶性小鼠CD83(mCD83)对树突状细胞(DC)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共刺激活性的影响。方法:克隆mCD83基因,构建mCD83胞外功能区与人IgG1αFc段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mCD83-hIg,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可溶性mCD83-hIg融合蛋白。采用ELISA、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mCD83-hIg融合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用mCD83-hIg处理小鼠DC细胞系(DC2.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影响;采用混合白细胞培养试验,检测mCD83-hIg对DC2.4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及产生IL-2和IFN-γ的影响。结果:酶切和序列测定鉴定显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完全正确;mCD83-hIg对DC2.4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无影响,但可下调DC2.4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mCD83-hIg处理过的DC2.4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及产生IL-2和IFN-γ的能力显著下降。结论:mCD83-hIg可抑制DC表达共刺激分子并下调DC共刺激活性,从而抑制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D83-hIg 树突状细胞 DC2.4 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作用 混合白细胞培养 T细胞增殖 IL-2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端勇 徐荣 +4 位作者 黄敏芳 王馨 邹勇 岳海洋 赵海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39-2041,共3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取C57小鼠40只(雄性),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姜黄素组、美沙拉嗪组,给药7 d,取小鼠脾脏并分离树突状细胞(DC),采...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取C57小鼠40只(雄性),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姜黄素组、美沙拉嗪组,给药7 d,取小鼠脾脏并分离树突状细胞(DC),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B7、CD40/CD40L、OX40/OX40L、RANK/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CD28/B7、CD40/CD40L、OX40L(CD252)、RANK/RANKL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而OX40(CD134)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及美沙拉嗪组CD28/B7、CD40/CD40L、OX40L、RANK/RANKL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姜黄素治疗组OX40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姜黄素可有效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结肠炎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英杰 潘艳艳 +3 位作者 李莹 冯永辉 刘军 曹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PbA)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 目的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PbA)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d)和再感染后(1d、3d、5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百分率均于再感染后第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再感染后第1-5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结论初次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同种疟原虫再攻击可诱导DCs的成熟和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再感染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冰 朱一蓓 张学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不仅限于对T细胞的激发、赋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且参与Th细胞的极化。OX40/OX40L和ICOS/ICOSL信号介导Th2细胞分化;ICAM-1/LFA-1以及人4-1BB/4-IBBL信号介导Th1细胞分化;CD40/CD40L信号在Th1/Th2型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D-L1/PD-1可能与Th1细胞极化有关,而人PD-L2/PD-1共刺激信号下调Th1应答;人B7-H3信号参与Th1型免疫反应,鼠B7-H3信号负向调控Th1细胞分化;B7-1分子选择性的促进Th1反应,而B7-2分子参与调节Th2反应。深入探讨D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的关系,调整Th1或Th2优势应答类型,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TH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树突状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戴俊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ells 抗原递呈细胞 APC 共刺激分子 基因表达 生物学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表达hCAP-18/LL-37成熟肽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袁红艳 王凤丽 +1 位作者 许娜 常雅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2-486,共5页
目的:研究真核表达的人源阳离子抗菌肽-18(hCAP-18)成熟肽LL-37对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方法构建hCAP-18成熟肽LL-37真核表达载体pcDNA4/Myc-His-LL-37,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株,转染48 h后收获培养上清... 目的:研究真核表达的人源阳离子抗菌肽-18(hCAP-18)成熟肽LL-37对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方法构建hCAP-18成熟肽LL-37真核表达载体pcDNA4/Myc-His-LL-37,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株,转染48 h后收获培养上清,与体外以rh-GM-CSF、rh-IL-4联合培养定向诱导分化的不成熟DCs共培养48 h,收获DCs;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分子CD40及HLA-DR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成熟肽真核表达载体pcDNA4/Myc-His-LL-37,并实现在其真核细胞HEK293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pcDNA4/Myc-His-LL-37基因转染HEK293细胞培养上清刺激组DCs中CD40及HLA-DR的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构建了真核表达的hCAP-18成熟肽LL-37,其可上调DCs表面分子CD40及HLA-DR的表达,促进DCs功能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AP-18/LL-37 成熟肽 树突状细胞 表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和树突状细胞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宿志弘 李继承 季一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用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shigami分级记数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分布.正常结肠组织淋巴管... 用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shigami分级记数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分布.正常结肠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阴性,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呈阳性.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增加,ICAM-1阳性淋巴管数目逐渐增多(P<0.01).当肠周淋巴结有癌转移时,ICAM-1阳性淋巴管明显多于无癌转移组(p<0.01);与ICAM-1的表达相反,树突状细胞(DCs)局部浸润强度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62,p<0.01),肠周淋巴结无癌转移组DCs数目多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ICAM-1的表达和DCs的分布与结肠癌的浸润和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并对结肠癌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淋巴转移 细胞间粘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 ICAM-1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CⅡTA基因及其突变体调节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11
作者 杨滨 郭慈仁 +1 位作者 程祖建 欧启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69-1070,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ⅡTA基因 MHC分子 共刺激分子 转染 Ⅱ类分子 突变体 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分子 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尼替尼抑制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配体的表达
12
作者 丁超 麦海星 +1 位作者 陈立军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sunitinib)对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PD-L2、CD80、CD86、B7-H4及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sunitinib)对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PD-L2、CD80、CD86、B7-H4及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随机分为sunitinib联合LPS组、LPS组及DMSO组。Sunitinib联合LPS组用200 ng/m L sunitinib预处理DC 12 h,再用1μg/m L脂多糖(LPS)刺激24 h;LPS组用1μL/m L DMSO预处理12 h,再用1μg/m L LPS刺激24 h;DMSO组用1μL/m L DMSO作用36 h。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PD-L1、PD-L2、CD80、CD86、B7-H4及HVEM表达变化。结果 Sunitinib联合LPS组和LPS组的DC均呈典型的树枝状突起,DMSO组细胞树突不明显;与LPS组相比,sunitinib联合LPS组表达的CD80、PD-L1及B7-H4显著下降;DMSO组的PD-L1、PD-L2、CD80、CD86、B7-H4及HVEM均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Sunitinib抑制LPS诱导DC表达CD80、PD-L1、B7-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树突状细胞 共抑制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13
作者 冯爱平 郑春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629,共4页
目的研究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8~10周龄ICR系雌性小鼠,设激素依赖型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5只及健康对照组5只,于感染后2、4、7、14、21d取材,进... 目的研究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8~10周龄ICR系雌性小鼠,设激素依赖型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5只及健康对照组5只,于感染后2、4、7、14、21d取材,进行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分析及阴道黏膜组织病理观察,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小鼠引流淋巴结及脾脏DC表面CD80、CD86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分析显示自接种后第2天起即有高水平的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且持续到观察期末;阴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菌丝附着黏膜表面和黏膜组织内,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引流淋巴结DC表面CD86表达迅速上调,CD80表达则缓慢上调,脾脏DC表面CD80、CD86无明显变化。将各组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量与局部引流淋巴结中DC表面CD80、CD86表达百分比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CD86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46,P=0.004);而与CD80表达无相关性(r=0.807,P=0.052)。结论DC可能通过上调CD86在阴道局部抗念珠菌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性阴道炎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度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郭洋洋 王才元 +1 位作者 滕丽晶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9-559,共1页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型疾病,炎症或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本文探索最强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血液黏度变化的关系对血液相关疾病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温敏明胶聚合物和氧化透明质酸为基质,基于疏...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型疾病,炎症或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本文探索最强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血液黏度变化的关系对血液相关疾病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温敏明胶聚合物和氧化透明质酸为基质,基于疏水自组装稳定的四重氢键协同席夫碱交联策略构建仿生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血液黏度,分离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源性的DCs(BMDCs),以不同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实现BMDCs的三维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黏度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对DCs免疫表型标志物的影响。结果通过调控超分子聚合物的固含量,成功构建具有不同黏度的三维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CD11c、CD86、CD80、CCR5在中等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中高表达,实时定量PCR基因结果表明CD40、CD86、CD80、CD11c、MHCII、CCR5在中等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中高表达。结论本课题制备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因其温度响应特性可实现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实现DCs三维培养后的无酶释放,不同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会影响DCs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递呈细胞 血液黏度 分子聚合物 树突状细胞 实时定量PCR C57BL/6小鼠 流式细胞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烟雾提取物促进髓样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牙蕾蕾 刘积锋 +2 位作者 何志义 白晶 钟小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2-504,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烟草烟雾提取物(CSE)对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成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加入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诱导出可供实验...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烟草烟雾提取物(CSE)对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成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加入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诱导出可供实验用的高纯度的未成熟DC(iDC),分空白对照组和CSE刺激组;CSE刺激组按15 mL/L的终浓度加入CSE,两组继续培养24 h,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mDC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的mDC低表达CD40、CD80、CD86和MHC-Ⅱ;CSE刺激后mDC表达CD40、CD80和MHC-Ⅱ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草烟雾提取物促进小鼠骨髓来源的mDC的CD40、CD80和MHC-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烟雾提取物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抑制树突状细胞吞噬和膜分子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春艳 刘紫玲 +4 位作者 余斓 陈列松 曾燚华 游晓星 朱翠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8,24,共5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通过结合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及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苏培养Mp菌株,抽提和纯化CPS。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通过结合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及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苏培养Mp菌株,抽提和纯化CPS。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吉姆萨染色观察和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用CPS刺激DC,FCM检测DC对FITC-多聚糖的吞噬指数、DC表面特异标志CD83、HLA-DR抗原以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培养7 d的DC有典型的树突状结构,并高表达CD11c分子。经CPS刺激后,DC内FITC-多聚糖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PBS处理组显著增加(P<0.05),DC表面膜分子CD83、HLA-DR、CD80和CD86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用CPS刺激被DC-SING受体封闭的DC,发现DC内FITC-多聚糖吞噬指数和四种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p CPS可促进DC的吞噬功能和减少细胞膜分子CD83、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荚膜多糖 树突状细胞 DC-SIGN 吞噬功能 细胞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和脂多糖促进小鼠树突状细胞自噬并增强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洁 石镜明 +2 位作者 李文华 苗丽 张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3-978,共6页
目的研究缺氧和脂多糖(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自噬发生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鼠DC,分为正常组、缺氧组、脂多糖(LPS)处理组、缺氧联合LPS处理组。各组分别处理24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变化;We... 目的研究缺氧和脂多糖(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自噬发生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鼠DC,分为正常组、缺氧组、脂多糖(LPS)处理组、缺氧联合LPS处理组。各组分别处理24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LC3Ⅱ和beclin1的蛋白水平;透射电镜观察LPS处理后DC自噬小体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40、CD80的变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小鼠DC表面CD40、CD80的表达。结果缺氧及LPS均能诱导小鼠DC发生自噬,增加其表面CD40、CD80的表达。缺氧联合LPS处理后,小鼠DC自噬发生明显加强,自噬小体增多,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的表达增多。结论缺氧及LPS均能引起小鼠DC发生自噬并增加CD40、CD80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DC) 自噬 共刺激分子 CD40 CD8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刺激猪内皮细胞对猪单核源树突状细胞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王莹 吴晗 +3 位作者 李志军 张永红 李焕荣 李秋明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1-74,共4页
【目的】为探究在地塞米松(DSMS)刺激下,猪血管内皮细胞(VEC)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DC)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的影响。【方法】DSMS刺激VEC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检测IL-8的表达量,以筛选可以下调VEC中IL-8表达量的DSMS质量浓度。用此质量浓... 【目的】为探究在地塞米松(DSMS)刺激下,猪血管内皮细胞(VEC)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DC)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的影响。【方法】DSMS刺激VEC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检测IL-8的表达量,以筛选可以下调VEC中IL-8表达量的DSMS质量浓度。用此质量浓度的DSMS与内皮细胞、MoDC细胞共同培养,共培养方式分为诱导后共培养和诱导共培养。收集不同组的MoDC,使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下室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判断MoDC的迁移能力;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oDC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以分析DSMS对MoDC抗原递呈能力的影响。【结果】DSMS处理VEC后,两种共培养方式中MoDC的迁移能力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LMP7mRNA和MHC-I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结论】DSMS可下调IL-8的分泌,在其刺激下,PIEC与MoDC共同培养上调MoDCLMP7mRNA和MHC-I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可能影响MoDC内源性抗原递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内皮细胞 地塞米松 单核源树突状细胞 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成熟与不成熟树突状细胞中RelB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9
作者 包杰 郑磊 +3 位作者 王前 顾春瑜 裘宇容 李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3-705,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成熟与未成熟DC中核转录因子RelB(avianreticuloendotheliosisviral(v-rel)oncogenerelatedB)基因的表达。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骨髓前...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成熟与未成熟DC中核转录因子RelB(avianreticuloendotheliosisviral(v-rel)oncogenerelatedB)基因的表达。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产生未成熟的DC,未成熟的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D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与未成熟DC中,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未成熟的DC中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和CD40)呈低水平表达;而成熟的DC则呈高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DC中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DC中呈高水平表达,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抑制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B基因 小鼠 骨髓树突状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MicroRNA表达谱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辉 魏军 +4 位作者 贾伟 赵志军 赵婧 张兆波 徐广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MicroRNA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树突状细胞(DC)中的表达数种与数量分析。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刺激,待成长为成熟DC后,提取总RNA,用... 目的:探讨MicroRNA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树突状细胞(DC)中的表达数种与数量分析。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刺激,待成长为成熟DC后,提取总RNA,用miRCURY LNATMmicroRNAArray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显示DCs中高表达(标准值>2)的miRNA有85个,其中显著高表达的有hsa-miR-720、hsa-miR-142-3p、hsa-miR-1260b、hsa-miR-1290、hsa-miR-22、hsa-miR-21、hsa-miR-142-5p、hsa-miR-1246、hsa-miR-4284、hsa-miR-24、hsa-miR-491-3p、hsa-miR-3613-3p、hsa-miR-23b、hsa-miR-1280、hsa-miR-342-3p、hsa-miR-1260、hsa-miR-23a、hsa-miR-29b、hsa-miR-16等。结论:提示以上miRNA分子在DCs参与的免疫应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MICRORN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