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彤昕 张凡 +2 位作者 闫鑫 张雅婷 李玉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8,共9页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Neo-DCVac)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手段。新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突变产生的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肽段。Neo-DCVac是基于新抗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后递呈并激活T细胞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Neo-DCVac)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手段。新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突变产生的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肽段。Neo-DCVac是基于新抗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后递呈并激活T细胞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在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个体化Neo-DCVac有望成为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的新方向。本文从个体化Neo-DCVac构建、在实体瘤中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适宜接种人群和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抗原 树突状细胞疫苗 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激活抗白血病T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晖 夏凌辉 +3 位作者 刘仲萍 魏文宁 胡豫 宋善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为研究survivin致敏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对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沉淀 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survivin表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 ,诱导DC细胞的形成 ;体外进行... 为研究survivin致敏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对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沉淀 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survivin表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 ,诱导DC细胞的形成 ;体外进行survivin抗原负载 ,制备survivinDC疫苗 ;survivinDC激发同基因型T细胞 ,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T细胞表型 ;3H TdR法测定刺激指数 (SI) ;并用51 Cr释放法测定特异性的抗白血病CTL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 ,检测 1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survivin的表达率为 84 .2 % ;其荧光分布均在细胞胞浆内 ;免疫沉淀 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证实其survivin蛋白表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形成的DC细胞具有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 ;survivinDC可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 ;survivinDC激活的T细胞中 ,CD4 + TH 比例显著较DC组高 ,DC激发的T细胞则以表达CD8和CD5 6为主 ;同时survivinDC显著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结论 :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survivin抗原 ,利用survivinDC疫苗可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树突状细胞疫苗 抗白血病疫苗 急性白血病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寇晓霞 杨喜晶 +2 位作者 黄耀 袁振刚 钱其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0,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1-20.9个月)。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抗原负载方式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高艳荣 贾绍昌 江龙委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6-650,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者。DC疫苗的肿瘤免疫治疗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其临床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选择何种抗原负载方式则是其中之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者。DC疫苗的肿瘤免疫治疗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其临床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选择何种抗原负载方式则是其中之一。目前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有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重组肿瘤相关抗原负载DC及携带肿瘤相关抗原信息的mRNA转染DC三种方法。本文对此三种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树突状细胞疫苗 肿瘤抗原 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与BALB/c小鼠对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敏感性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金良 董炳梅 +5 位作者 魏凤 孙全文 王爱华 唐娜 张春玲 沈志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为比较家兔与BALB/c小鼠对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敏感性,本研究首先根据小鼠与家兔体重比,分别免疫糖基化E2蛋白与E2蛋白(家兔2mg/只,小鼠20μg/只),在不同时间采血制备血清,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G水平。结果显示,... 为比较家兔与BALB/c小鼠对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敏感性,本研究首先根据小鼠与家兔体重比,分别免疫糖基化E2蛋白与E2蛋白(家兔2mg/只,小鼠20μg/只),在不同时间采血制备血清,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G水平。结果显示,接种后BALB/c小鼠出现了轻度的免疫应答,而家兔产生了强而持久的免疫保护。本研究对BALB/c小鼠的接种量进行了进一步摸索,结果表明,50与100μg/只免疫效果明显优于20μg/只;其中50μg/只E2蛋白与糖基化E2蛋白免疫后,血清IgG水平较高且稳定;而100μg/只糖基化E2蛋白免疫后,免疫初期,糖基化E2蛋白组产生了免疫抑制,至21d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且达极高水平;但100μg/只E2蛋白免疫后,整个免疫期内抗体水平均较低,只有轻微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家兔对糖基化E2蛋白与E2蛋白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BALB/c小鼠,且糖基化E2蛋白免疫效果明显好于E2蛋白,BALB/c小鼠的糖基化E2蛋白最佳免疫剂量为50μg/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BALB C小鼠 猪瘟病毒 E2蛋白 树突状细胞疫苗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峰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45-248,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生物学 DC 抗原递呈细胞 APC 肿瘤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科 王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1-803,共3页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手术后进行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回输,评价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10例肺癌患者行肺癌根治术,术中收集患者肺癌标本。术后取患者外周血,收获DC细胞。同时将肺癌标本经热休克法诱导...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手术后进行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回输,评价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10例肺癌患者行肺癌根治术,术中收集患者肺癌标本。术后取患者外周血,收获DC细胞。同时将肺癌标本经热休克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负载于DC,制成DC疫苗。术后采用患者双侧腹股沟皮下注射DC疫苗,每周1次,共4次。并于每次疫苗回输后1周做外周血免疫细胞T细胞亚群(CD4+、CD8+)、NK细胞的水平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白介素-2、白介素-12)水平的免疫指标检测,并观察DC疫苗临床应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1次DC疫苗回输后各免疫指标检测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第2、3、4次回输后各免疫指标检测值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0例患者在DC疫苗回输后未出现发热寒战、注射部位红肿、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自体DC疫苗回输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证实了DC疫苗在肺癌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疫苗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肺癌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8
作者 冯海华 关丽侠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3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67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78个疗程DC治疗,遵医嘱分别以静脉回输、淋巴结引流区皮下注射及胸腔内注射。结果全组67例肺癌患者共接受78个疗程DC疫苗...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67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78个疗程DC治疗,遵医嘱分别以静脉回输、淋巴结引流区皮下注射及胸腔内注射。结果全组67例肺癌患者共接受78个疗程DC疫苗治疗,其中59例患者进行1个疗程治疗,5例患者进行2个疗程治疗,3例患者进行3个疗程治疗。结果达到CR 8例,PR 11例,MR 22例,SD 15例,PD 11例。结论DC疫苗在治疗67例患者的78个疗程中,显示出治疗疗效明显、采血量少、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避免了化、放疗不良反应引起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肺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的BALB/c小鼠体内/外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董炳梅 谢金文 +5 位作者 魏凤 孙全文 王爱华 张春玲 沈志强 王金良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为确定猪瘟病毒(CSFV)糖基化E2蛋白(Gly-E2)的免疫效力,本研究首先利用体外糖基化修饰技术,在对E2蛋白(E2)进行N-糖基化修饰的基础上,分别进行Gly-E2、DCs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并接种BALB/c小鼠。通过ELISA方法对细胞上清液及BALB/c小鼠血... 为确定猪瘟病毒(CSFV)糖基化E2蛋白(Gly-E2)的免疫效力,本研究首先利用体外糖基化修饰技术,在对E2蛋白(E2)进行N-糖基化修饰的基础上,分别进行Gly-E2、DCs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并接种BALB/c小鼠。通过ELISA方法对细胞上清液及BALB/c小鼠血清中IFN-γ、IL-4及IgG含量进行测定,结合体外试验中CTL特异性杀伤率的检测,综合评价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CSFV E2的糖基化修饰显著增强了DCs的抗原提呈功能,可以同时促进Th1与Th2免疫应答,但主要以Th2体液免疫应答为主,刺激机体产生了快而持久的抗体保护,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记忆,其免疫效果显著优于CSFV与E2;同时,随着Gly-E2浓度的提高,效应细胞的杀伤率均明显升高,表明Gly-E2可以更有效的刺激效应细胞的杀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Gly-E2对提高CSFV的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效果,作为新型疫苗开发的优选抗原,Gly-E2具有很深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E2蛋白 树突状细胞疫苗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树突状细胞疫苗为基础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子清 刘琼荣 曹家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517-3519,共3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夫尔-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的[1],作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中介体,起识别、呈递抗原等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调控及维持等各环节。DC作为疫苗治疗恶性肿瘤...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夫尔-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的[1],作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中介体,起识别、呈递抗原等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调控及维持等各环节。DC作为疫苗治疗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历史,至今,多数DC疫苗都是由患者体内分离而来的DC或DC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扩增后负载各种肿瘤相关抗原组成,再回输患者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肿瘤免疫治疗 疫苗研究 体外诱导分化 细胞介导 抗原特异性 中介体 前体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裴天楚 黄隆 +3 位作者 吴国惠 潘文娜 刘嘉敏 潘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9-422,共4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的治疗通常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使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得到有效地提高。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递呈抗原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利用肿瘤特异性抗...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的治疗通常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使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得到有效地提高。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递呈抗原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利用肿瘤特异性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在治疗Ⅲ~Ⅳ期OSCC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虽然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放化疗可以发挥出优劣互补的作用,但在单独应用于治疗OSCC方面仍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解决树突状细胞疫苗对抗原的高效摄取、加工处理以及寻找新的有效生物靶点等问题,可为今后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疫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施晓琴 刘军权 +1 位作者 陈复兴 陈维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的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的73例受试者均为HPV-DNA检测阳性,并经过冷冻、或激光、或电外科治疗加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半年未愈... 目的:观察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的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的73例受试者均为HPV-DNA检测阳性,并经过冷冻、或激光、或电外科治疗加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半年未愈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因子联合定向培养树突状细胞(DC);从CA患者的疣细胞中提取HPV抗原,用其致敏自身DC制备DC疫苗;将DC疫苗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检测T细胞增殖数;同时将自身DC疫苗注入患者腹股沟的浅表淋巴结内,每例注入DC总数为(1~4)×107个,观察其疗效。结果:经HPV致敏的DC疫苗能促进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HPV致敏DC疫苗治疗后,治愈率为90.4%(66/73),经6~12个月随访无复发;每例治愈时间为(25±10)d。结论:HPV致敏的自身DC疫苗能提高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治疗HPV致尖锐湿疣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膜微泡在T细胞激活与结直肠癌细胞杀伤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徐菡 张亮 +2 位作者 冷小静 晏殊瑾 庞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0-757,共8页
目的:设计并评估一种基于树突状细胞膜微泡(dendritic cell membrane-derived microbubbles,DCM@MBs)的疫苗策略,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通过激活T细胞实现肿瘤细胞的免疫特异性杀伤。方法:首先,通过肿瘤细胞膜蛋白提... 目的:设计并评估一种基于树突状细胞膜微泡(dendritic cell membrane-derived microbubbles,DCM@MBs)的疫苗策略,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通过激活T细胞实现肿瘤细胞的免疫特异性杀伤。方法:首先,通过肿瘤细胞膜蛋白提取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激活实验,确认肿瘤抗原可以有效刺激未成熟DCs的成熟。然后,利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膜和脂质混合制备DCM@MBs,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等方法对其形态、大小及蛋白质组成进行表征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评估DCM@MB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在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中的能力。结果:在树突状细胞体外激活实验中,肿瘤细胞膜蛋白刺激后,25μg/mL组未成熟DCs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的表达水平为(25.167±1.20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DCM@MBs呈现出由红色细胞膜包裹形成的微泡,且分散均匀,大小约为1~5μm。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DCM@MBs组T细胞INF-γ的分泌量为(120.574±5.179)pg/m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了CD8^(+)T细胞的激活(P<0.001);且对CT26.WT肿瘤细胞的免疫特异性杀伤率为(30.737±0.216)%,是4T1小鼠乳腺癌细胞杀伤率(9.893±0.341)%的3.11倍。结论:DCM@MBs策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展现了明显潜力,能够有效激活T细胞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疗法 微泡 细胞 树突状细胞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抗原肽疫苗体外诱导特异性免疫学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曲萍 隋延仿 +5 位作者 郭爱林 曹云新 董海龙 禄韶英 叶菁 张秀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负载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体外诱导特异性CTL的能力及其抑癌效果。方法 :用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 SSP)选择HLA B7表型供者 ,从脾组织中分离、培养DC EPVTKAEML特异性CTL。用51Cr释...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负载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体外诱导特异性CTL的能力及其抑癌效果。方法 :用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 SSP)选择HLA B7表型供者 ,从脾组织中分离、培养DC EPVTKAEML特异性CTL。用51Cr释放法检测CTL的杀伤活性 ,并用抗HLA I分子单抗 (mAb)进行杀伤抑制实验。结果 :找到 4例HLA B7杂合子供者 ,用DC负载HLA B7限制的抗原肽EPVTKAEML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 ,对肝癌细胞HHCC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抗原肽 肝癌 HLA-B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特异性CTL的诱导
15
作者 汪涯雅 张东华 +6 位作者 刘文励 周红升 张路 戴敏 黄振倩 谭获 熊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78-1182,共5页
本研究以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为靶点,构建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体外培养移植供者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活性,通过电转法将HA-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 本研究以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为靶点,构建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体外培养移植供者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活性,通过电转法将HA-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48小时后检测HA-1蛋白表达情况。将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与同基因淋巴细胞共孵育诱导特异性CTL,应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表明经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树突状细胞表型,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电转48小时后,Westernblot可检测到HA-1蛋白表达。诱导的CTL体外杀伤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HA-1基因 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
16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4-584,共1页
由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树突状细胞疫苗协会主办的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拟定于2016年10月14-1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Ralph Steinman教授... 由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树突状细胞疫苗协会主办的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拟定于2016年10月14-1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Ralph Steinman教授发起举办,是国际上最成功的专题会议之一。此次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著名免疫学家进行大会报告,预计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树突状细胞疫苗 国家重点实验室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免疫学会 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蛋白G3G6和HST1致敏DC疫苗抗黑色素瘤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睿 王永梅 +4 位作者 蔡铭君 柯学佳 吴越 崇军 曹荣月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8-245,共8页
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胃泌素释放肽(GRP)偶联的融合蛋白(G3G6)和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六跨膜前列腺上皮抗原(STEAP1)偶联的融合蛋白(HST1)致敏树突状细胞(DC)的效果和致敏后DC对B16F10黑色素瘤的抑制杀伤作用。利用实验室现... 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胃泌素释放肽(GRP)偶联的融合蛋白(G3G6)和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六跨膜前列腺上皮抗原(STEAP1)偶联的融合蛋白(HST1)致敏树突状细胞(DC)的效果和致敏后DC对B16F10黑色素瘤的抑制杀伤作用。利用实验室现存工程菌表达融合蛋白G3G6和HST1,按未致敏DC(US-DC)组,G3G6融合蛋白致敏DC(G3G6-DC)组,HST1融合蛋白致敏DC(HST1-DC)组和G3G6及HST1联合致敏DC(GH-DC)组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分化成熟,获得融合蛋白致敏的相应DC疫苗。将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以1×10~6个/只移植于C57BL/6J雄性小鼠构建黑色素瘤模型,DC疫苗免疫治疗,体内外实验探究DC疫苗的抗肿瘤药效。流式细胞术分析证明,融合蛋白有效刺激DC分化成熟;动物实验显示,与US-DC组相比,G3G6-DC黑色素瘤抑制率为35.75%,HST1-DC组为34.03%,GH-DC组为55.74%。研究结果初步证明,G3G6-DC和HST1-DC均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P<0.05),且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疫苗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胃泌素释放肽 六跨膜前列腺上皮抗原 热休克蛋白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