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毅 郝钰 +2 位作者 邱全瑛 郭丽姝 任钧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 (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其对IL 2与PHA激活的杀伤细胞 (DC LPAK)对人乳头瘤细胞及L92 9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DC ,用MTT法检测Rg1及Rh1对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中性...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 (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其对IL 2与PHA激活的杀伤细胞 (DC LPAK)对人乳头瘤细胞及L92 9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DC ,用MTT法检测Rg1及Rh1对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观察DC LPAK的杀伤活性。结果 :T :DC为 10 :1及 2 5 :1时 ,仅Rg110 0 μg ml能促进T细胞增殖 (P <0 0 5 ) ,而Rh110 0 μg ml则抑制T细胞增殖 (P <0 0 1) ,同剂量的Rg1及Rh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0 0 1) ;T :DC为 10 :1时 ,Rh110 μg ml抑制T细胞增殖 ,而在T :DC为 2 5 :1时则表现为促增殖作用 (P <0 0 5 )。T :DC为 5 0 :1时 ,各加药组对T细胞增殖均无作用。Rg1及Rh1均能促进DC LPAK对乳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在对L92 9杀伤实验中 ,效靶比为 5 :1时 ,Rg1各剂量均能显著促进DC LPAK的杀伤活性 (P <0 0 1~ 0 0 5 ) ,而Rh1仅中剂量能提高DC LPAK的杀伤活力 (P <0 0 5 )。结论 :Rg1可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及DC LPAK杀伤肿瘤的细胞能力。Rh1的作用则与其剂量范围及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L Rh1 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二羟维生素D_3对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海园 唐征 +2 位作者 王翼 施婴婴 刘志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体外分离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体外分离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 IL-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 TNF-α)培养8 d诱导分化为DCs,予1,25(OH)_2D_3(10 nmol/L)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经CD3磁珠阳性分选后获得T细胞,并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混合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25(OH)_2D_3干预组DCs刺激同种同体CD3^+T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61.6±8.23对75.21±6.21),且CD3^+CD4^+和CD3^+CD8^+T细胞亚群的增殖率均降低(59.24±10.22对74.54±6.89,47.06±12.10对59.97±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Cs与同种同体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收集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1,25(OH)2D3干预组IL-12和IFN-γ浓度均低于对照组(78.84±11.8对99.06±9.07,9.76±2.75对22.45±2.6),而IL-4则高于对照组(49.45±2.84对35.75±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OH)_2D_3可抑制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s刺激自体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且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呈Th2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二羟维生素D3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脐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H22-MPs的树突状细胞可增强CD8^(+)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3
作者 湛钊 伍嘉豪 +3 位作者 黄蓉 卓伟彬 杨萍兰 陈定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38-194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鼠肝细胞癌H22细胞来源的微粒(H22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H22-MPs)的分离提取方法,检测其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刺激作用,并观测负载H22-MPs的DC所诱导的CD8^(+)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鼠肝细胞癌H22细胞来源的微粒(H22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H22-MPs)的分离提取方法,检测其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刺激作用,并观测负载H22-MPs的DC所诱导的CD8^(+)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利用高速差异离心法提取H22-MPs,使用透射电镜观察H22-MPs的形态,动态光散射检测H22-MPs的粒径分布,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22-MPs中囊泡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通过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GO和KEGG富集方法,分析H22-MPs的蛋白组分及其所参与的通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22-MPs抗原对DC成熟标志物CD11c表达的影响。接下来,磁珠分选CD8^(+)T细胞,利用ELISA检测负载H22-MPs的DC所刺激的CD8^(+)T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分泌的情况。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实验评估负载H22-MPs的DC所诱导的CD8^(+)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经高速差异离心法所提取的H22-MPs的形态、大小和囊泡标志物均符合要求。H22-MPs中的蛋白抗原大部分来源于其母细胞H22,并协调参与细胞的多种信号转导途径。随后,检测到H22-MPs可增加DC表面CD11c分子的表达,并主要定位在DC的溶酶体中。此外,负载H22-MP的DC可刺激CD8^(+)T细胞释放高水平的TNF-α、IFN-γ和IL-2,并促进CD8^(+)T细胞高表达CD69,从而诱导了CD8^(+)T细胞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结论:H22-MPs可以促进DC的成熟,成熟的DC可能通过促进CD8^(+)T细胞的活化,从而诱导CD8^(+)T细胞发挥抗肝癌免疫应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树突状细胞 微粒 蛋白质组 肿瘤疫苗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YAP激光生物刺激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人牙周韧带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
4
作者 许沐馨 刘贤 +1 位作者 蒋立姗 孙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2-569,共8页
目的·探讨掺钕钇铝钙钛矿(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perovskite,Nd:YAP)激光生物刺激对人牙周韧带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于常州市口腔医院收集因... 目的·探讨掺钕钇铝钙钛矿(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perovskite,Nd:YAP)激光生物刺激对人牙周韧带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于常州市口腔医院收集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5颗,取牙根中1/3处的牙周韧带组织体外培养hPDLCs。使用Nd:YAP激光治疗仪生物刺激功能[G(-)模式]照射细胞,根据照射时间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无激光照射),以及5 s、10 s、15 s、20 s和30 s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hPDLCs增殖的情况;诱导成骨分化后,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试剂盒和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含量和活性水平,通过茜素红S染色和钙定量分析评价细胞的钙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细胞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related protein 1,DKK-1)、β-cateni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检测结果发现,从照射后3 d开始,10 s、15 s、20 s、30 s组细胞的增殖水平增强(均P<0.001)。诱导成骨分化后,激光照射组ALP含量及活性、钙盐水平都随照射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P<0.05)。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激光照射组DKK-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降低;β-catenin和RUNX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照射时间延长后显著升高,15 s、20 s、30 s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d:YAP激光生物刺激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钕钇铝钙钛矿激光 激光生物刺激效应 人牙周韧带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基底细胞癌中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
5
作者 时永强 范治强 +1 位作者 李文超 赵云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1-337,共7页
目的:研究皮肤基底细胞癌(BBC)T盒转录因子(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皮肤B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检测TBX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培养BCC细胞株TE354T,分组并分别转染阴性对照(NC)小干扰RNA(s... 目的:研究皮肤基底细胞癌(BBC)T盒转录因子(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皮肤B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检测TBX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培养BCC细胞株TE354T,分组并分别转染阴性对照(NC)小干扰RNA(siRNA)、TBX1 siRNA、空白载体、Sonic hedgehog(Shh)过表达载体及Gli家族锌指(Gli)2过表达载体,用不同浓度(1μmol/L、5μmol/L、10μmol/L)Shh抑制剂、不同浓度(5μmol/L、10μmol/L、20μmol/L)Gli2抑制剂处理,检测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凋亡率及TBX1、Shh、Gli1、Gli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皮肤BCC组织中TBX1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与si-NC组比较,si-TBX1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值及细胞中TBX1、Shh、Gli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Gli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Shh抑制剂组、Gli2抑制剂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均显著降低(P<0.05);与si-TBX1+空白质粒组比较,si-TBX1+Shh质粒组和si-TBX1+Gli2质粒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值均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皮肤BCC中TBX1表达增加,敲低TBX1通过抑制Shh/Gli2通路抑制皮肤BCC细胞株TE354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基底细胞 t盒转录因子1 Sonic hedgehog Gli家族锌指2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XR/LKB1/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探讨芪参汤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杨柳欣 高婷婷 +1 位作者 王炳予 袁星星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77-1085,1094,共10页
目的:探讨芪参汤对FXR/LKB1/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的影响,阐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采用脂多糖诱导构建成熟分化模型,并分别给予ω-鼠胆酸或芪参汤含药血... 目的:探讨芪参汤对FXR/LKB1/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的影响,阐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采用脂多糖诱导构建成熟分化模型,并分别给予ω-鼠胆酸或芪参汤含药血清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树突状细胞CD40、CD80和MHC-II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XR/LKB1/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突状细胞-初始CD4^(+)T细胞与初始CD4^(+)T细胞-肝星状细胞(JS1)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别检测各组初始CD4^(+)T细胞Treg分化和JS1细胞凋亡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初始CD4^(+)T细胞上清中IL-10和TGF-β的含量、CCK8法及Western blot检测检测JS1细胞增殖活性和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干预显著抑制了树突状细胞CD40、CD80和MHC-II的表达,上调了树突状细胞中FXR和LKB1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了p-P65/total-P65的比值,增加了细胞质中P65蛋白的表达,抑制了细胞核中P65蛋白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细胞共培养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ω-MCA、芪参汤和芪参汤联合ω-MCA组CD4^(+)T细胞Treg的百分比、IL-10和TGF-β的含量显著增加,JS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细胞活性和α-SMA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参汤通过抑制FXR/LKB1/NF-κB通路的激活,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汤 肝纤维化 树突状细胞 初始CD4+t细胞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兰素通过下调CyclinB1蛋白表达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
7
作者 敬林 张婷 +2 位作者 罗兴燕 刘阳 赖翼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65-2373,共9页
目的毛兰素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探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人T细胞MACS磁珠阴性分选试剂盒纯化T细胞,抗人CD3/CD28抗体刺激活化T细胞。采用羧基荧光... 目的毛兰素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探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人T细胞MACS磁珠阴性分选试剂盒纯化T细胞,抗人CD3/CD28抗体刺激活化T细胞。采用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活化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毛兰素对活化T细胞增殖、凋亡、活化标志物CD25表达、细胞周期分布以及静息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分析毛兰素处理后的活化T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L-17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分析毛兰素对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CDC2)、P-CDC2、以及CyclinB1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并分析毛兰素处理组(0.05~0.20μmol/L)与阳性对照组(纯化后仅用抗人CD3/CD28抗体刺激的T细胞)的显著性差异结果。结果CFSE增殖结果表明毛兰素处理组(0.05~0.20μmol/L)的活化T细胞增殖率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09±0.10)μmol/L。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活化T细胞和静息T细胞经毛兰素处理后,毛兰素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凋亡率和存活率无显著差异。通过对活化T细胞标志物分析发现,毛兰素不影响CD25的表达和IL-2的分泌。ELISA检测显示毛兰素显著抑制IL-17炎性因子的分泌(P<0.0001)。细胞周期实验表明毛兰素阻滞活化T细胞周期于G2/M期(P<0.05),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毛兰素不影响P-CDC2、CDC2的表达,但显著抑制CyclinB1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毛兰素具有显著免疫抑制活性且通过下调CyclinB1蛋白表达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兰素 免疫抑制剂 CyclinB1蛋白 活化t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常春藤皂苷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8
作者 王倩 马春宇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2-1508,共7页
目的 探讨α-常春藤皂苷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α-常春藤皂苷(0、10、20、30、40、50、60μmol/L)处理4T1细胞,MTT法检测α-常春藤皂苷对4T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α-常春藤皂苷(0、10、20、30... 目的 探讨α-常春藤皂苷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α-常春藤皂苷(0、10、20、30、40、50、60μmol/L)处理4T1细胞,MTT法检测α-常春藤皂苷对4T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α-常春藤皂苷(0、10、20、30、40μmol/L)处理4T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I3K、p-PI3K、Akt、p-Akt、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结果 10~60μmol/L α-常春藤皂苷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4T1细胞增殖(P<0.01),其作用24 h的IC_(50)值约为29.8μmol/L。与对照组(0μmol/L)比较,α-常春藤皂苷30、40μmol/L组4T1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下降(P<0.01);凋亡细胞数量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1);p-PI3K、p-Akt、Bcl-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P<0.01),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 常春藤皂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抑制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常春藤皂苷 乳腺癌4t1细胞 PI3K/AKt信号通路 增殖 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定向诱生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对T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邓旻 窦晓兵 +1 位作者 史亦谦 沃兴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9-544,550,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APS(浓度为100mg/L)的R...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APS(浓度为100mg/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无药物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IL-4、GM-CSF、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收集实验组培养第12天的细胞(DCs),作为刺激细胞;分离制备健康志愿者异基因外周血单核细胞(MNC),作为反应细胞混合培养,MTT比色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在培养的第72小时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12天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分别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经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具有明显刺激增殖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及细胞因子体外均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成熟)DCs;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DCs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黄芪多糖/药理学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脐血CD34^+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及其T细胞刺激活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学军 曹雪涛 +4 位作者 马施华 章卫平 鞠佃文 于益芝 陈国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的表面表型及细胞内IL-12的表达,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扩增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结果: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得到高纯度(>90%)的CD34^+造血干细胞,经重组hGM-CSF,h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扩增得到大量DCs,加人hIL-3可以进一步增加DCs产量;FACS检测表明,扩增的DCs表达HLA-DR,CD40,CD54,CD80,CD86分子,细胞内有hIL-12的P35,P40亚基的表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生成的DCs相比,由CD34^+干细胞扩增的DCs具有更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人CD34^+干细胞体外经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s,从而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t细胞刺激活性 体外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Vpp65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刺激自身T细胞活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广勋 陈协群 +5 位作者 张劲翼 朱华锋 董宝侠 顾宏涛 高瑛 潘耀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97-400,共4页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易发生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其特异性免疫依赖于T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CMV pp65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身T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细胞的慢病毒系统将CMV全长pp65基因导入鼠源性...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易发生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其特异性免疫依赖于T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CMV pp65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身T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细胞的慢病毒系统将CMV全长pp65基因导入鼠源性DC;采用CpG-DNA诱导DC细胞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抗原及IFNγ表达。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D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最佳感染效率可达30%-40%;表达pp65基因的成熟DC能刺激自身naiveT细胞表达CD69;表达PP65蛋白的成熟DC能够刺激自身CD4+或CD8+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p65基因修饰、CpG-DNA诱导成熟的DC能体外激活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病毒 PP65蛋白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CpG—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冰 朱一蓓 张学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不仅限于对T细胞的激发、赋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且参与Th细胞的极化。OX40/OX40L和ICOS/ICOSL信号介导Th2细胞分化;ICAM-1/LFA-1以及人4-1BB/4-IBBL信号介导Th1细胞分化;CD40/CD40L信号在Th1/Th2型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D-L1/PD-1可能与Th1细胞极化有关,而人PD-L2/PD-1共刺激信号下调Th1应答;人B7-H3信号参与Th1型免疫反应,鼠B7-H3信号负向调控Th1细胞分化;B7-1分子选择性的促进Th1反应,而B7-2分子参与调节Th2反应。深入探讨D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的关系,调整Th1或Th2优势应答类型,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刺激分子 tH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体内树突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薇 李传昶 卢光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增殖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GM-CSF处理组和对照组,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移植入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HSC),GM-CSF处理组隔天... 目的:研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增殖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GM-CSF处理组和对照组,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移植入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HSC),GM-CSF处理组隔天皮下注射0.1μg直至处死,对照组隔天皮下注射PBS。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和比较两组移植后1,2,3及4周小鼠脾脏内DC的数目、活化状态和随时间变化的DC动力学。结果:移植后各时间点GM-CSF处理组小鼠脾脏内DC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最大高出倍数为5倍;GM-CSF处理组DC的CD40,CD80和CD86均高于处理组;骨髓移植后第1周,小鼠脾脏内即出现HSC来源的DC,第2周数目开始上升,至第3周达到高峰,第4周开始下降。结论:GM-CSF对体内HSC分化为DC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促进体内DC的成熟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抑制脾脏树突状细胞介导的OT-Ⅱ细胞增殖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玲 罗悦晨 +2 位作者 吴万通 王永飞 马三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对脾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CD4+-鸡卵清蛋白转基因小鼠T(OT-Ⅱ)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D11c+免疫磁珠从C57BL/6小鼠脾脏中分选DC。应用CD4+分离试剂盒从OT-Ⅱ转基因小... 目的探讨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对脾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CD4+-鸡卵清蛋白转基因小鼠T(OT-Ⅱ)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D11c+免疫磁珠从C57BL/6小鼠脾脏中分选DC。应用CD4+分离试剂盒从OT-Ⅱ转基因小鼠脾脏中分选出OT-Ⅱ细胞。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处理DC后,脂多糖(LPS)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及DC提呈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Eα链第52~68位抗原肽(Eα52-68)的能力。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DC经OVA323-339多肽处理后,与OT-Ⅱ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OT-Ⅱ细胞增殖。结果分选后获得较高纯度的DC和OT-Ⅱ细胞(〉90%)。SB203580降低DC表面CD80、CD86、MHCⅡ的表达,抑制其抗原提呈功能,同时TNF-α、IL-1α、IL-6表达下调,TGF-β表达上调,并且抑制DC介导的OT-Ⅱ细胞增殖。结论 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可能通过调节DC表面CD80、CD86、MHCⅡ的表达及其抗原提呈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从而抑制DC介导的OT-Ⅱ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MAPK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抗原提呈 t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二甲酯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15
作者 王加利 杨超 +3 位作者 陈思思 张开朗 魏瑞华 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髓来源的DCs。诱导分化6 d,将细胞分为DMI组和PBS组,分别用250μmol·L^(-1)DMI及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3 h后,每组加入100μg·L^(-1)脂多糖(LPS)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IRBP_(1-20)、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构建EAU模型,免疫后13 d,将分离的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与PBS或DMI处理的DCs在含有IRBP_(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向Th17方向极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q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MI组DCs中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I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RORγt、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MI能够抑制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的表达,进而负向调控IRBP_(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二甲酯 树突状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CⅡTA基因及其突变体调节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16
作者 杨滨 郭慈仁 +1 位作者 程祖建 欧启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69-1070,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ⅡtA基因 MHC分子 刺激分子 转染 Ⅱ类分子 突变体 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分子 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然 刘晨雨 +1 位作者 邓超华 胡维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NETs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作为自身抗原的来源、激活补体...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NETs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作为自身抗原的来源、激活补体系统或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等,其中,NETs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CD4^(+)T细胞的联系,以及通过影响NETs水平和干预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外捕网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CD4^(+)t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通过调控树突状细胞存活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D4^+T细胞增殖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松 卢利莎 +5 位作者 王伟强 薛婷 余娟 孙志娜 赵春晓 廖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53-1157,1163,共6页
目的探索脂多糖(LPS)调节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促进T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方法应用CDllc^+免疫磁珠分离小鼠脾脏DC。LPS处理DC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I... 目的探索脂多糖(LPS)调节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促进T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方法应用CDllc^+免疫磁珠分离小鼠脾脏DC。LPS处理DC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IL-6、IL-12p40、IL-12p7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DC凋亡,Phos-flow技术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芯片变化差异明显基因的mRNA水平,DC经OVA323-329多肽处理后与和CD4^+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结果利用CD11 c磁珠分离,可获得纯度为93%的DC,LPS可以上调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增强DC介导的CD4^+T细胞的增殖。并且LPS能促进促炎细胞因子IL-12 p40、TNF-α和IL-6的分泌,同时通过NF-κB通路抑制DC的凋亡。结论 LPS通过调节DC的存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DC介导的CD4^+T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脂多糖 凋亡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0介导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及其对小鼠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朕宇 王月丽 +8 位作者 易继海 童志霞 邓肖玉 杨宁宁 徐明国 王勇 孟闯 苗玉和 陈创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4-1090,共7页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共孵育后BMDC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IL-12、IL-10、IL-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其细胞因子(IL-6、IL-12、TNF-α、IFN-γ)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IL-4和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共孵育后BMDC的Toll样受体(TLRs)和MHC-I、MHC-II类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能够诱导BMDC的TLR2和TLR4(P<0.05),以及抗原递呈相关分子MHC-I和MHC-II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将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与rOMP10预处理的BMDC共孵育后,经MTT试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结果显示,rOMP10处理组比PBS组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增加2倍以上,且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DCs:T)为1:50时,rOMP10处理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布鲁氏菌OMP10能够诱导BMDC的活化,促进抗原递呈分子的转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的高效增殖,该结果为解析布鲁氏菌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布鲁氏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OMP10 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t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20
作者 王晓娟 杨晨晨 +3 位作者 齐玮瑜 姜宇宸 李相辰 张莉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枸杞多糖(L.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然而枸杞多糖在细胞水平上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 枸杞多糖(L.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然而枸杞多糖在细胞水平上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采用“经典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在细胞接触抑制后2 d(分化第0天),加入诱导剂及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100µg/mL、200µg/mL、400µg/mL)处理细胞,对照组则不加入药物,分化至第12天时,通过油红O染色分析3T3-L1细胞脂肪积累情况,并采用生化法检测3T3-L1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合成酶(FAS)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均能够显著降低3T3-L1细胞中脂滴与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极显著下调PPARγ和FAS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上调HSL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果提示,枸杞多糖能够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肪细胞的生成和脂质积累,其潜在机制可能与抑制PPARγ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3t3-L1前脂肪细胞 分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脂肪酸合成酶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