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树无性系树冠性状间的相关性与遗传差异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逢龙 焦一杰 +1 位作者 梁军 樊军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通过对10个杨树无性系的8个树冠性状进行测定,筛选出叶面积指数(LAI)、冠形率(CSR)、树冠表面积(CSA)、一级分枝粗度(Dfb)、枝下高(Hub)和冠幅(W)等6个与材积有关的性状,分析了各树冠性状间的相关性和杨树无性系间树冠性状的遗传差异及... 通过对10个杨树无性系的8个树冠性状进行测定,筛选出叶面积指数(LAI)、冠形率(CSR)、树冠表面积(CSA)、一级分枝粗度(Dfb)、枝下高(Hub)和冠幅(W)等6个与材积有关的性状,分析了各树冠性状间的相关性和杨树无性系间树冠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其差异来源。结果表明:各树冠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LAI只与CSA呈显著正相关;CSA、Dfb、W三者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Hub与W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SR与CSA、Dfb、Hub、和W显著负相关。10个无性系的6个树冠性状均有明显不同,但只有Dfb和Hub两性状差异显著。10个无性系的各树冠性状的遗传力都较低,均小于0.5,各树冠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可见,杨树无性系树冠性状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可通过水肥管理、修枝、间伐、整地等人为栽培管理措施来改善环境条件,优化杨树树冠结构,提高杨树树势,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基于树冠结构的杨树寄主主导性病害的生态调控是实际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无性系 树冠性状 相关性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产脂量与生长及树冠性状多点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冷春晖 张露 +3 位作者 易敏 孙世武 蒋祥英 赖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98-1605,共8页
为研究湿地松生长及树冠性状与产脂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关系及其对产脂量的控制途径,以赣北、赣中和赣南等多种典型立地条件下的28年生湿地松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对112个湿地松家系进行产脂量、生长及树冠性状全林调查,并对测定数据进行... 为研究湿地松生长及树冠性状与产脂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关系及其对产脂量的控制途径,以赣北、赣中和赣南等多种典型立地条件下的28年生湿地松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对112个湿地松家系进行产脂量、生长及树冠性状全林调查,并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枝下高外,产脂量与生长及树冠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关系,遗传相关系数排名前四的性状分别为胸径(R=0.93)、树冠表面积(R=0.83)、冠长(R=0.78)和冠幅(R=0.73);通径分析中,胸径、树高、树冠表面积和冠幅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成为影响产脂量的主导因素,其决定系数贡献率分别为0.557、0.507、0.424和0.240;产脂量与生长、树冠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255+0.040x(DBH)+0.004x(HGT)+0.006x(CSA)+0.036x(CW)(F=955.907**,R2=0.559),模型的预估精度为99.64%。本试验结果明确了湿地松生长及树冠性状与产脂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树高、胸径、冠幅和树冠表面积对产脂量影响较大;建立的产脂量多元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对树高、胸径和树冠表面积等性状的快速测定预估产脂量,为湿地松产脂量的科学、准确与高效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产脂量 生长性状 树冠性状 遗传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