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绿盲蝽性诱剂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马兴莉
宋宏伟
+4 位作者
张真
卢绍辉
袁国军
杨昆
崔国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0,共6页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按照距释放点一定的距离和方位挂好性诱捕器,释放后连续7 d进行回捕,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表明,7 d内绿盲蝽雄成虫的标记回捕率为7.3%;性诱剂有效诱捕半径为10~30 m,最佳诱捕半径为20 m。性诱剂的诱捕效率还受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回归分析表明,夜间平均风速与诱捕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540+0.232x;夜间平均相对湿度与诱捕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1.887-0.20x表示。即在一定范围内,夜间风速越大、相对湿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绿盲蝽的诱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标记-释放-回捕技术
性诱剂
诱
捕
效率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光肩星天牛种群扩散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国宏
高瑞桐
+1 位作者
Michael T.Smith
孔令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为了探讨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自然界中种群扩散的模式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在甘肃省永靖县采用标记-回捕的方法进行了光肩星天牛的扩散规律研究。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
为了探讨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自然界中种群扩散的模式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在甘肃省永靖县采用标记-回捕的方法进行了光肩星天牛的扩散规律研究。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杨树农田林网中的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天牛成虫扩散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扩散有明显的方向性,由环境因素引起。对气象因素分析表明扩散格局主要受风向影响,各方向的回收数量都与其相同风向呈负相关,而与相反风向呈正相关,但与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关系不密切。成虫的扩散密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扩散距离与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y=4 203.568 3x-1.117 56来表示。种群总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423.7 m。雌虫和雄虫在扩散的方向和距离上无差异,但在回捕率上雄虫高于雌虫。光肩星天牛在农田防护林中可扩散至2 000 m以上,观测到的最远扩散距离为2 64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成虫
标记
-
回
捕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盲蝽性诱剂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马兴莉
宋宏伟
张真
卢绍辉
袁国军
杨昆
崔国卿
机构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14B03)
林业国家公益性行业(林业)科研专项(201104017)
文摘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按照距释放点一定的距离和方位挂好性诱捕器,释放后连续7 d进行回捕,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表明,7 d内绿盲蝽雄成虫的标记回捕率为7.3%;性诱剂有效诱捕半径为10~30 m,最佳诱捕半径为20 m。性诱剂的诱捕效率还受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回归分析表明,夜间平均风速与诱捕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540+0.232x;夜间平均相对湿度与诱捕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1.887-0.20x表示。即在一定范围内,夜间风速越大、相对湿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绿盲蝽的诱捕效率。
关键词
绿盲蝽
标记-释放-回捕技术
性诱剂
诱
捕
效率
气象因子
Keywords
Apolygus lucorum
mark
-
release
-
recapture method
sex pheromone trap
trapping efficiency
meteorological factor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光肩星天牛种群扩散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国宏
高瑞桐
Michael T.Smith
孔令才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甘肃省永靖县林业局
出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8-684,共7页
基金
中美合作"光肩星天牛的调查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
文摘
为了探讨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自然界中种群扩散的模式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在甘肃省永靖县采用标记-回捕的方法进行了光肩星天牛的扩散规律研究。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杨树农田林网中的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天牛成虫扩散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扩散有明显的方向性,由环境因素引起。对气象因素分析表明扩散格局主要受风向影响,各方向的回收数量都与其相同风向呈负相关,而与相反风向呈正相关,但与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关系不密切。成虫的扩散密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扩散距离与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y=4 203.568 3x-1.117 56来表示。种群总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423.7 m。雌虫和雄虫在扩散的方向和距离上无差异,但在回捕率上雄虫高于雌虫。光肩星天牛在农田防护林中可扩散至2 000 m以上,观测到的最远扩散距离为2 644 m。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成虫
标记
-
回
捕
扩散规律
Keywords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adult
mark
-
recapture
dispersal regulation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绿盲蝽性诱剂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马兴莉
宋宏伟
张真
卢绍辉
袁国军
杨昆
崔国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光肩星天牛种群扩散规律的研究
李国宏
高瑞桐
Michael T.Smith
孔令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