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青枯菌GFPuv标记菌株的构建和致病性分析
1
作者 黄金玲 吴雨霜 +5 位作者 唐慧全 黄敏怡 杨瑞雪 王强 杨永 谭晓丹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02-112,共11页
【目的】构建带有GFPuv标记的花生青枯菌,以实时观察其在宿主植物内的侵染路径,并确定适用于外源基因整合的基因组位点。【方法】通过对青枯菌PeaFJ1菌株全基因组分析,选定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利用pK18mobsacB自杀质粒,应用同源重组双... 【目的】构建带有GFPuv标记的花生青枯菌,以实时观察其在宿主植物内的侵染路径,并确定适用于外源基因整合的基因组位点。【方法】通过对青枯菌PeaFJ1菌株全基因组分析,选定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利用pK18mobsacB自杀质粒,应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技术将GFPuv基因整合到PeaFJ1菌株基因组的指定位点。使用荧光显微镜在紫外光激发下评估GFPuv标记菌株的荧光表现,并测定其生长速率及致病力以评估菌株功能活性。【结果】成功将GFPuv基因整合至PeaFJ1的IR3区域,构建出稳定的PeaFJ1-GFPuv菌株(即GFPuv标记菌株)。GFPuv标记菌株在紫外光下显示强烈绿色荧光,而野生型PeaFJ1菌株无荧光。PeaFJ1-GFPuv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96h后OD600值超1.5;固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OD600值超0.5,3 d内菌落直径为1.0~1.5 mm,与PeaFJ1菌株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致病力测试显示,PeaFJ1-GFPuv菌株侵染花生11 d后,植物萎蔫死亡率达100%,与PeaFJ1菌株无显著差异。此外,叶片电导率和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eaFJ1-GFPuv菌株在花生叶片中的增殖速率与野生型PeaFJ1菌株相当。荧光显微镜观察能够清晰追踪PeaFJ1-GFPuv菌株在花生叶片中的侵染路径,从接种后2 d开始,菌株从切口进入主叶脉,至接种后9 d,菌株已广泛分布于整个叶片。【结论】成功构建在基因组IR3区域插入GFPuv的青枯菌GFPuv标记菌株,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与PeaFJ1菌株无显著差异,证明IR3区域为PeaFJ1菌株基因回补的有效位点。GFPuv标记菌株在紫外光下显现强烈绿色荧光,可用于观察青枯菌侵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 绿色荧光蛋白 同源重组 标记菌株 整合位点 致病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JK45菌株lux基因标记及在土壤中的存活 被引量:21
2
作者 韦兵 唐欣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24-1528,共5页
为研究植物根部重要促生菌株的个体生态学,利用三亲接合法成功地将发光酶基因luxAB转入具有解钾能力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JK45菌株中。研究表明,获得的标记菌株JK45-L具有发光活性和对Cm、Km、Tet3种抗生素的抗性,杂交比例以1∶1∶... 为研究植物根部重要促生菌株的个体生态学,利用三亲接合法成功地将发光酶基因luxAB转入具有解钾能力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JK45菌株中。研究表明,获得的标记菌株JK45-L具有发光活性和对Cm、Km、Tet3种抗生素的抗性,杂交比例以1∶1∶1适宜。JK45-L菌株在抗生素平板中传代15次,仍具发光活性和对3种抗生素的抗性,说明标记质粒在受体菌株中较为稳定,JK45-L菌株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没有受到标记质粒的影响,其解钾能力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将JK45-L菌株接种到土壤中利用luxAB基因的活性研究菌株的存活情况,结果发现,标记菌株在灭菌土壤和自然土壤中均能很好的生存,在黄褐土和黄潮土中存活规律相似,说明JK45-L菌株具有在不同土壤中与土著菌株进行空间和营养竞争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 luxAB基因 标记菌株 三亲本接合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菌对杂交水稻生长影响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罗秀娟 梁志怀 +3 位作者 魏林 罗赫荣 安哲宇 陈玉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6743-6744,6751,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抗药性标记菌株TUV-13和野生型菌株T2-16对水稻生长影响的差异,筛选出对水稻生长有更好促进作用的菌株,进一步推动木霉生防菌株在水稻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UV-13和T2-16孢子... [目的]通过比较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抗药性标记菌株TUV-13和野生型菌株T2-16对水稻生长影响的差异,筛选出对水稻生长有更好促进作用的菌株,进一步推动木霉生防菌株在水稻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UV-13和T2-16孢子悬浮液对水稻进行人工接种(浸种处理),确定最适浸种浓度;室外盆栽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水稻各个生长势指标。[结果]确定TUV-13和T2-16最适浸种浓度均为1×105个/ml;用此浓度的孢子悬浮液浸种均能提高种子活力,且TUV-13对水稻萌发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幼苗鲜重比经T2-16浸种处理增加4.85%,活力指数提高5.96%。盆栽试验显示,2个处理均能促进水稻植株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经TUV-13孢子悬浮液浸种的效果最显著。[结论]TUV-13对T优6135的生长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显示出TUV-13在水稻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抗药性标记菌株TUV-13 野生型T2-16 杂交水稻 种子活力 生长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