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标准添加法测定黄酮类物质在桑叶中的总量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贵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732-3733,共2页
[目的]研究桑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并优化测定条件。[方法]以水为提取剂,沸水浴5 min提取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利用NaNO2-Al(NO3)3-NaOH光度法测定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总量,并将标准添加法应用于测定操作中以优化测定条件。[结果]... [目的]研究桑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并优化测定条件。[方法]以水为提取剂,沸水浴5 min提取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利用NaNO2-Al(NO3)3-NaOH光度法测定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总量,并将标准添加法应用于测定操作中以优化测定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60%乙醇补加量为0-11 ml,NaNO2用量为0.50-2.00 ml,Al(NO3)3用量为0.75-2.00 ml及NaOH用量为1.50-5.00 ml时,有色溶液的吸收值差异均不大,提取时间引起的有色溶液的吸收值差异也不大。但Al(NO3)3过量太多,则有色溶液的稳定性差。NaOH用量少于3.00 ml时,显色反应比较慢。[结论]利用标准添加法测定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可避免由于待测样品溶液用量过多而无法正常测定的情况。用1∶100的样水比,沸水浴5 min的浸提方法可提取出磨碎桑叶中的绝大部分黄酮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添加法 桑叶 黄酮类物质 分光光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定量分析中标准添加法的数学处理过程
2
作者 杨玲 涂伟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4-87,共4页
本文就红外定量分析中标准添加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使标准添加法的误差大大降低。
关键词 红外定量分析 标准添加法 误差分析 数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选择电极电位滴定法有机化合物中硼的快速微量分析
3
作者 王昌益 陈兴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4年第2期267-269,共3页
有机硼化合物在分解后通常转化为硼酸,需以甘露糖醇使其形成络合物,再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氧瓶分解法分解有机硼化合物,常需在样品燃烧前于样品内加入蔗糖、氢氧化钾或EDTA二钠盐。Gadson等在含硼无机溶液中加入少量10%氢氟酸,10... 有机硼化合物在分解后通常转化为硼酸,需以甘露糖醇使其形成络合物,再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氧瓶分解法分解有机硼化合物,常需在样品燃烧前于样品内加入蔗糖、氢氧化钾或EDTA二钠盐。Gadson等在含硼无机溶液中加入少量10%氢氟酸,10分钟内形成BF4-,然后用流动载体氟硼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直接电位法进行测定。由此,我国刘成梁等首次提出氟硼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标准添加法,应用于有机硼元素微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硼化合物 离子选择电极 标准添加法 氢氧化钠溶液 氟硼酸根离子 电位滴定 甘露糖醇 直接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法快速分析乳果糖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芳 杨瑞金 +2 位作者 张文斌 张萃荟 费颖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3,共5页
以硅胶G板为固定相,正丁醇-乙醇-水(体积比5:3:2)为流动相,研究并建立了乳果糖的薄层层析快速分析方法。经过上行展开,苯胺-二苯胺-磷酸显色,根据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乳糖、乳果糖各斑点的R_f值和各自的斑点颜色定性。运用飞点扫描... 以硅胶G板为固定相,正丁醇-乙醇-水(体积比5:3:2)为流动相,研究并建立了乳果糖的薄层层析快速分析方法。经过上行展开,苯胺-二苯胺-磷酸显色,根据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乳糖、乳果糖各斑点的R_f值和各自的斑点颜色定性。运用飞点扫描仪扫描乳果糖斑点的峰面积,并依据建立的标准曲线计算酶反应液中的乳果糖含量。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乳果糖的检测限为2μg,在2~30μg范围内,其斑点的峰面积与检测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用定量添加标准品的方法研究薄层扫描的准确度,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41%。此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成本低,可以应用于实验室的初期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果糖 薄层色谱 薄层扫描 定量添加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析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一部分 一般原理 3.初步的试样处理
5
作者 C.R.Parker 戴树桂 张宝贵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1978年第5期3-7,共5页
3.1引言对于分析,水可方便地分为五类,即:①饮用、河和湖水;②流出液;③软泥;④污水;⑤海水。此外在这五类的每类中的金属可再分为四种类型,即:①溶解的;②悬浮的,③总的;④可提取的。测定任何类型金属时都需对这五类中的每类水进行同... 3.1引言对于分析,水可方便地分为五类,即:①饮用、河和湖水;②流出液;③软泥;④污水;⑤海水。此外在这五类的每类中的金属可再分为四种类型,即:①溶解的;②悬浮的,③总的;④可提取的。测定任何类型金属时都需对这五类中的每类水进行同样处理,然而,也存在一些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样处理 水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 流出液 类中 类水 蒸浓 混合床 标准添加法 可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甲基异硫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张剑 张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3-596,共4页
目的研究S-甲基异硫脲(SM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 目的研究S-甲基异硫脲(SM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通过标准添加法检测脑血栓不同时间点NO的含量;运用TTC染色观察SMT治疗对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结果缺血早期2、6 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半暗带的NO含量无变化,梗死灶体积差异亦无显著性。缺血中后期12、24、48 h,SMT明显抑制半暗带MG中iNOS的表达和NO的产生。TTC染色结果提示,对照组12 h梗死灶体积明显增大,24、48h达到高峰,治疗组12 h、24 h、48 h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减小。结论SMT通过抑制MG中iNOS的表达,减少NO的产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甲基异硫脲 脑血栓 电子自旋共振 标准添加法 一氧化氮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