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标准差椭圆的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玉娟 彭仕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05—2019年的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格局统计与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基于标准差椭圆,运用ArcGIS 10.7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05—2019年的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格局统计与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基于标准差椭圆,运用ArcGIS 10.7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有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制造业集聚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且先后呈现向西南、西北方向集聚的趋势。(2)长三角地区M-PS面积下降,方位角差别总体上升,说明二者在空间上可能存在某种方向性的关联。(3)制造业产业格局为以苏州、常州、扬州、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大型中心城市更明显,制造业集聚在中小型城市更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则在中型城市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差椭圆 产业集聚 协同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差椭圆法SEM图像颗粒定向研究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宝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82-1087,共6页
土体的结构特性研究是土力学和土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关于土颗粒定向特性的定量研究方法相对较少,某些方法由于需要过多的人为判断而缺乏客观性。引入ArcGIS中用于点集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标准差椭圆法,通过微观结构图像的转换和处... 土体的结构特性研究是土力学和土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关于土颗粒定向特性的定量研究方法相对较少,某些方法由于需要过多的人为判断而缺乏客观性。引入ArcGIS中用于点集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标准差椭圆法,通过微观结构图像的转换和处理,利用标准差椭圆给出图像中所有颗粒的定向角分布,进而计算土样的主定向角和各向异性率。该方法为颗粒定向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和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差椭圆 颗粒定向 微观结构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智君 张雅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4-58,共5页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与5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中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方向移动,集聚...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与5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中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方向移动,集聚范围不断扩展,集聚水平呈下降态势,但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始终高于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始终呈"沿海型"集聚分布;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水平呈著提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明显下降。最后,提出应从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引导、积极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产业集聚 标准差椭圆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差椭圆的我国国土生态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魏凌 张杨 +1 位作者 李强 宋家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6-181,共6页
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深入研究了我国国土生态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2015年全国生态空间总面积为73237.0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6.28%。按一级生态空间划分,全国生态空间结构主要以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为主。(2)我国... 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深入研究了我国国土生态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2015年全国生态空间总面积为73237.0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6.28%。按一级生态空间划分,全国生态空间结构主要以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为主。(2)我国国土生态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较为显著,并且分布十分不均衡。研究时段内各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转角θ变动较小,重心迁移不明显,表明我国国土生态空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研究结论:应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均衡性实行差异化的国土生态空间优化管控政策,划定“三类空间、三条红线”,构建统一、协调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差椭圆 国土生态空间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椭圆模型的中国制造业空间集中度计量 被引量:7
5
作者 白冰 赵作权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为直观地揭示多因素对制造业空间集中的影响,本文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提出基于二维地理空间、行政区、企业区位等多椭圆的制造业集中度计量方法。研究以中国国土空间和地级行政区空间为参照基准,使用2013年中国近32万家工业企... 为直观地揭示多因素对制造业空间集中的影响,本文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提出基于二维地理空间、行政区、企业区位等多椭圆的制造业集中度计量方法。研究以中国国土空间和地级行政区空间为参照基准,使用2013年中国近32万家工业企业数据,度量了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和企业区位的空间集中程度及其主要方向。结果发现,与国土空间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空间集中度为0.70,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集中度为0.71;与地级行政区的区位分布与人口分布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空间集中度分别为0.54与0.32,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集中度分别为0.55与0.33;与制造业企业区位分布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布呈现空间分散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中 空间集聚 标准差椭圆 空间集中方向 椭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异质性视角下华北地区碳足迹评估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袁亮 柴林 +2 位作者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452万吨上升至1066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驱动因子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时空动态格局及减排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娜 倪远之 +3 位作者 张敏 陈小华 王振旗 沈根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排措施及减排潜力展开探讨。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2014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7.17×10^(7)t;2014年后农业GDP增长率上升,碳排放量下降,呈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高排放地区集中在皖中、苏中以及苏北地区,且排放量的空间重心从江苏省南京市逐年向北部的安徽省滁州市移动。通过实施水分管理、优化施肥方式、推广低碳水稻品种、整合耕地资源等措施,预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84×10^(7) t。本研究揭示了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的动态特征、现状规律及空间差异性,丰富了该区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制定有效的种植业碳减排策略和实现种植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排放系数法 长三角地区 标准差椭圆 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能源-粮食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研究
8
作者 王艳秋 翟英南 +2 位作者 江禹薇 朱兆阁 魏景柱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6,共8页
基于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并分析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2000—2020年能源-粮食水足迹,结合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压力指数分析东北三省能源-粮食水足迹时空特征及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东北三省能源水足迹先升后降,粮食水足... 基于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并分析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2000—2020年能源-粮食水足迹,结合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压力指数分析东北三省能源-粮食水足迹时空特征及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东北三省能源水足迹先升后降,粮食水足迹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能源水足迹主要聚集在大庆市、盘锦市等能源富集地区,粮食蓝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的东北平原地区;研究初期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较高,末期相反;超50%的地区能源与粮食生产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存在明显压力。建议东北三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优化跨区域水资源配置,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压力 标准差椭圆 空间匹配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数字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化
9
作者 叶堂林 张彦淑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7,共13页
基于2013—202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行业数据,采用首位度指数、Zipf位序—规模法则和标准差椭圆法,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引资能力三个层面,对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 基于2013—202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行业数据,采用首位度指数、Zipf位序—规模法则和标准差椭圆法,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引资能力三个层面,对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规模差异仍然较大,但规模分布日趋合理;产业规模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扩张趋势,但其分布在径向上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且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创新能力呈“先扩张,后集中,再扩张”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创新活动主要聚集在北京。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引资能力逐年提高,但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逐步显现;数字经济服务业的引资能力主要聚集在北京,而数字产品制造业的引资能力则逐步向天津聚集。未来,应从共享共用数字产业创新资源平台、培强做优京津冀地区数字产业集群等方面促进京津冀数字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标准差椭圆 位序—规模法则 京津冀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0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366
11
作者 赵璐 赵作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9-986,共8页
根据克鲁格曼的"两个自然"理论,运用空间统计SDE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中国国土空间特征椭圆系列——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人口分布椭圆等,在空间上定量刻画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为分析经... 根据克鲁格曼的"两个自然"理论,运用空间统计SDE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中国国土空间特征椭圆系列——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人口分布椭圆等,在空间上定量刻画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为分析经济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个自然"的分异作用下,中国经济空间分异主要以东-西方向为主。相对于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明显偏西,长、短轴均明显减小,这反映出中国高地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靠近东部地区,其椭圆长、短轴长度均显著减小,充分表现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2国土地形等"第一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显著。人口分布椭圆对于地形分布椭圆的空间分异系数为89.55%,其93%的空间展布范围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且分布轴线基本与胡焕庸线平行;3在"第二自然"聚集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人口、GDP主体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方约20%的大陆国土面积上,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从"第一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控制作用来看,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别是西北侧地区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聚集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可通过重点培育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向中西部发展;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口向GDP分布椭圆北部地区流动、聚集,发挥人口的红利作用,推进经济增长由南向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分异 第一自然 第二自然 标准差椭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山洪灾害时空异质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12
作者 张梦园 解建仓 杨雪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3,共7页
山洪灾害时空异质特征研究是制定山洪灾害防治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加强陕西省区域山洪灾害防治的针对性,采用标准差椭圆、重力模型等方法对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价陕北、关中、陕南3个区域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时空异质特征研究是制定山洪灾害防治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加强陕西省区域山洪灾害防治的针对性,采用标准差椭圆、重力模型等方法对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价陕北、关中、陕南3个区域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陕北山洪灾害高发期由8月提前至7月;山洪灾害高发区逐渐向陕南东南部转移;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最强驱动降雨分别为暴雨、大雨、中雨,决策者应考虑不同区域间山洪灾害驱动力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防洪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时空分布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森林碳汇效率的时空分异、驱动及响应特征
13
作者 何淼 肖伟 +2 位作者 李莹 陈昕 黄俊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研究期内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特征符合东南高西北低的规律。新型城镇化对于森林碳汇效率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作用强度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强,空间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到内陆递减特征。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经济和土地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东部绝大多数省份则需要关注三者平衡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构建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的多元森林碳汇增效机制,拓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缩小东中西部在森林碳汇效率方面的差距,是有效增汇及实现碳中和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效率 重心转移 标准差椭圆 时空演进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韧性的时空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菲菲 周霞 周玉玺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0,共6页
针对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承灾能力弱、面源污染严重及种粮收入偏低等现实问题,文章运用熵权法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变革力维度测度2011—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采用Dagum基尼系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可夫链解析其时空分布、... 针对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承灾能力弱、面源污染严重及种粮收入偏低等现实问题,文章运用熵权法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变革力维度测度2011—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采用Dagum基尼系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可夫链解析其时空分布、区域差异及演化趋势。研究发现:2011—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呈现上升态势,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从不同功能区来看,主销区粮食生产韧性高于主产区,平衡区最低;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其中,功能区区域间差异为主要差异来源;中国粮食生产韧性重心位于河南,呈现以环渤海、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轴的“东北—西南”分布特征,具有逆时针动态演变趋势;从演化趋势来看,粮食生产韧性具有向高水平状态转移趋势,其转移概率受邻近省份类型影响显著,形成以高水平辐射带动、低水平负向制约为主的空间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韧性 功能区差异 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 空间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动态变化及相关性
15
作者 赵奇 李松辉 彭建松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目的】树冠覆盖对区域热环境有显著缓解作用,揭示树冠覆盖对热环境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多时期卫星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多尺度分割和辐射传输... 【目的】树冠覆盖对区域热环境有显著缓解作用,揭示树冠覆盖对热环境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多时期卫星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多尺度分割和辐射传输方程法等方法,分析树冠覆盖与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2014—2023年,研究区林木树冠覆盖斑块中巨型斑块面积最大,树冠覆盖面积总体增长11.07 km^(2),其中2020年树冠覆盖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多、破碎化程度最高;2)近10年来呈贡区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次高温和高温长期占据主导,2017—2020年变化最显著,平均温度上升2.32℃,近年来热环境虽有所改善,但高温区域仍占较大比例,需优化绿地布局以缓解热环境;3)林木树冠覆盖和热环境的主轴始终保持在东北-西南方向,且方向变化不显著,空间格局呈放射状分布,热环境平均中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发生迁移;4)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与降温率显著正相关,相关性表现为面积>形状指数>周长,降温效果表现为形状指数>周长>面积;斑块降温效果存在明显阈值效应,即面积>20 hm^(2)、周长>40 km或形状指数>1.7时,降温效果显著减弱。【结论】近10年来,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呈现明显波动,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树冠覆盖的空间格局呈现“核心区集聚强化”的变化模式,增加树冠覆盖斑块周长和形状指数的降温效果较好。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水平结构优化、垂直空间调控及系统协同布局的“三维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多维度协同以提升降温效果,缓解热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热环境 标准差椭圆 降温率 昆明呈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医疗服务半径的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配置及优化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16
作者 李成程 周尚成 +4 位作者 贺凯玥 刘爱玲 梁珊珊 高婧 钟艾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1,共8页
背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目... 背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目的了解我国乡镇中医药服务开展状况,科学评价基层中医药诊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可及性,为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空间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方法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点状地理空间数据,引入医疗服务半径概念来计算步行模式下不同层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采用空间核密度指数、空间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中医类医疗服务供需能力的空间公平性。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中医类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类型及措施。结果截至2022年增城区共计医疗机构699家,其中带有床位的中医类医疗机构18家,不同乡镇、街道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滩镇千人口床位数为14.31张,在所有街道中排在第一位。永宁街道千人口床位数排在末位,仅为0.89张。增城区中医类医疗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格局,中新镇中部、派潭镇北部和石滩镇西南部居民的中医药服务可获得性较弱。不同乡镇的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差别较大,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同城镇居民的整体空间聚集程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不同乡镇间的中医药服务半径存在差异。结论中医药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的策略将中医药服务同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积极采取增加设施点、资源转移和下沉相结合、跨区域的中医药信息化联合诊疗的差异化策略,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疗机构 医疗服务半径 基层中医药服务 空间标准差椭圆 空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模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分析
17
作者 刘艺璇 杨玉筝 +4 位作者 黄浩 郭先华 詹惠文 张子薇 刘倩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2,共11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护。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0、2020年等3期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FLUS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对大理市2000—2030年...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护。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0、2020年等3期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FLUS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对大理市200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草地面积逐年递减,其中耕地减幅16.91%,面积减少67.48km^(2),水域和农村居民点较为稳定,林地、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为明显,增加了52.11 km^(2)。(2)模拟结果显示到203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农村居民点将持续减少,面积分别减少13.41、1.98、7.60和3.94 km^(2),水域将持续保持平稳,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面积分别增加5.49和21.24 km^(2)。(3)2000—2020年,城镇用地显现较强聚合性,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呈上升趋势,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力争经济生态共赢;2020—2030年,林地、草地重心往海拔更高、生态更为良好的西南和东北方向迁移,需加强对洱海西岸和南岸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模型 土地利用 标准差椭圆 重心迁移 大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居民电力消费空间分布估算及时空分析
18
作者 黄维 崔志美 +1 位作者 黄志都 邬蓉蓉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8,共9页
居民电力消费的空间分布对于了解人均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电力消费数据集的空间分辨率低,构建的回归模型缺少时空非平稳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夜间灯光与人口数据对居民电力消费空间分布估算与时空分析的研究框架。对比... 居民电力消费的空间分布对于了解人均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电力消费数据集的空间分辨率低,构建的回归模型缺少时空非平稳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夜间灯光与人口数据对居民电力消费空间分布估算与时空分析的研究框架。对比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以广西为例进行了2003—2019年居民电力消费的空间化。结果表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R^(2)和RMSE均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R^(2)为0.870。此外,利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电力消费的时序变化,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在县区级尺度分析其时空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广西居民电力消费显著增长区域面积占比8.49%,主要集中在南宁、玉林等市的中心区,2015年后增速加快。另外,电力消费的空间分布以南宁和来宾市的交界处为重心,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重心向南偏移。该研究为了解广西多年能源消耗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夜间灯光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趋势分析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受水区生态安全评价
19
作者 郭辉 吴思远 夏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为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归纳总结生态安全研究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河南省的8个地市为研究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熵权法、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研究区2... 为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归纳总结生态安全研究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河南省的8个地市为研究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熵权法、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研究区2010、2015、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2010年的显著提高,平均值由2010年的0.37上升至2020年的0.56,区域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整体有所提升,但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呈现出“总体上南北高中间低,局部城市各有突出”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同城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不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GDP能耗等对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较大,粮食单产等指标的影响较小;研究区生态安全分布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工程建成后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愈加明显,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标准差椭圆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乳制品加工业集聚水平与空间集聚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苑婧婷 李翠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6,共7页
借助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14~2021年我国乳制品加工业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加工业呈现相对平稳的集聚态势,产业布局呈现出与原料奶基地的布局相衔接的合理布局;... 借助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14~2021年我国乳制品加工业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加工业呈现相对平稳的集聚态势,产业布局呈现出与原料奶基地的布局相衔接的合理布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降低了乳制品行业集聚程度,但隔离政策的取消和行业振兴计划的提出减缓了这种下降趋势;我国乳制品加工业在空间上形成以晋鲁豫为核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尽管内蒙古、黑龙江、宁夏的乳制品加工业集聚态势显著,却未对相邻省份形成有效辐射带动作用;整体空间分布格局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产业重心呈现向西移动趋势,空间溢出效应有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加工业 空间集聚 空间依赖性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