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低保”标准到“家庭运行标准”——社会救助制度的革新与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曹艳春 陈翀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4,共5页
构建于"绝对贫困"理念基础之上的"低保"标准具有保障不足和就业激励不足的内在缺陷。为解决较低的"低保"标准与贫困居民较高支出的矛盾,我国制定了"低保"制度的配套制度,形成"低保"... 构建于"绝对贫困"理念基础之上的"低保"标准具有保障不足和就业激励不足的内在缺陷。为解决较低的"低保"标准与贫困居民较高支出的矛盾,我国制定了"低保"制度的配套制度,形成"低保"制度的"高含金量"。"低保"户和低收入户之间存在差异非常大的福利区域,引发"低保"户对低保制度的福利依赖,形成"隐性就业"和"显性失业"现象。作者在分析"低保"标准固有缺陷的基础上,设计新的保障标准,即"家庭运行标准",探讨其内容和测算方法,并提出保障该标准运行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保” 标准 家庭运行标准 社会救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品种植在新型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评《家庭农场果品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实用指南》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伟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24,共1页
当前我国果品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对于果品的种植方法与谁来种植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切身利益,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家庭农场果品标准化... 当前我国果品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对于果品的种植方法与谁来种植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切身利益,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家庭农场果品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实用指南》一书中对于这些难处以及可能预料到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都作出了系统详细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品产业 家庭农场果品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实用指南》 标准化生产 家庭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收入的保障性住房标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基于家庭收入的保障性住房标准研究"课题组 朱建平 +1 位作者 王婷婷 刘晶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7,共6页
保障性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使保障性住房充分发挥作用,其准入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大都以人均收入作为参考指标,本文旨在测算并确立以家庭收入为参考指标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由于厦门市保障... 保障性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使保障性住房充分发挥作用,其准入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大都以人均收入作为参考指标,本文旨在测算并确立以家庭收入为参考指标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由于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故以厦门为例考察基于家庭收入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根据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界定"中低收入组",通过正态分布与均匀分布的转换,利用格点映射法,找出覆盖面为40%的收入上限值,即为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标准。基于此标准,结合"按年人均收入限值"这一指标,将家庭组别按人口细分,划分出针对不同家庭规模的参考准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家庭收入标准 分组数据 虚拟户 格点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家庭访视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赤波 王晓红 +2 位作者 叶学英 刘小琼 欧召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0期3-6,共4页
目的落实产后家庭访视举措,提高访视效果。方法由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初拟产后家庭访视质量标准(下称产后访视标准),采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筛选与论证;按出院日将产妇286人单号分为观察组(154人)、双... 目的落实产后家庭访视举措,提高访视效果。方法由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初拟产后家庭访视质量标准(下称产后访视标准),采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筛选与论证;按出院日将产妇286人单号分为观察组(154人)、双号分为对照组(132人),分别行常规访视和采用产后访视标准访视,连续3次时评价效果。结果形成8个一级条目、45个二级条目的产后访视标准;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1,第2轮的协调系数为0.567,一致性检验P<0.01。观察组健康教育、访视前后处理、整体服务效果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产后访视标准内容合理,评分客观,用于产后家庭访视可提高访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产褥期 产后家庭访视质量标准 产后家庭随访 社区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与跨城市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治 李培 +1 位作者 郭菊娥 曾先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94,共8页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市差异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东川市和蚌埠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城市,而新乡市与郑州市则是碳排放最多的城市,很多低排放城市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南侧,大城市排放要高于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收入弹性的估算,发现相对富裕的家庭会增加消耗清洁燃料。一个家庭从低排放城市移动到高排放城市造成的环境成本占家庭年均收入的6.6%,同时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具有严寒气候的城市都会增加居住碳排放。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可以辅助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者进行"低碳城市"或"低碳生活模式"等相关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碳排放 标准家庭 收入弹性 环境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超 《产经评论》 2010年第4期41-54,共14页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标准家庭 估算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小康标准 被引量:6
7
作者 魏珠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71-73,共3页
对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目前测评小康实现程度时所采用的小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本文认为有存在五点不妥之处 ,并提出一种新的测评小康实现程度的方法。
关键词 小康评价指标 居民生活 贫困 贫富差距 小康标准 小康家庭标准 小康社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靶向精准度实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曹艳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12,共10页
本文依据2002—2014年统计数据,从瞄准精准度、政策精准度、效果精准度和外力精准度四个维度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靶向精准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瞄准精准度方面,被救助对象的瞄准精准度较低,覆盖面充足性不足(绝对... 本文依据2002—2014年统计数据,从瞄准精准度、政策精准度、效果精准度和外力精准度四个维度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靶向精准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瞄准精准度方面,被救助对象的瞄准精准度较低,覆盖面充足性不足(绝对人数、占比、环比三项呈下降趋势);(2)政策精准度方面,政策供需匹配精准度不一,主客体匹配不完善;(3)效果精准度方面,"低保"标准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但"低保"制度对"低保"人群收入有拉动作用;(4)外力精准度方面,"低保"制度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支撑,但法律环境、信息环境等匹配度不高。研究认为,我国应提高城市"低保"制度的靶向精准度,建立修正的多维贫困指数对贫困群体进行精准救助;建立家庭运行标准,切实解决"保障不足"的问题,提高救助效果;建立"一窗式受理系统",提高政策精准度;加强法律和信息环境建设,提高"低保"制度外力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保”制度 靶向精准度 多维贫困指数 家庭运行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分类帮扶机制探索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玉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全面振兴乡村背景下,农村低收入人口是相对贫困主要构成群体之一,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是"十四五"期间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以后扶贫时代福建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帮扶谁""谁帮... 全面振兴乡村背景下,农村低收入人口是相对贫困主要构成群体之一,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是"十四五"期间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以后扶贫时代福建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帮扶谁""谁帮扶""怎么帮"为研究逻辑,在考察国内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分阶段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的政策建议;在探讨国家、社会力量、家庭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中责任与义务的基础上,建构了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治理共同体,明晰了它们各自的角色与作用;以农村低收入人口是否具有劳动能力将其划分为全(壮)劳力、半(弱)劳力两类,根据他们不同的帮扶需求提供差异化帮扶服务,以此建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分类帮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收入人口 分类帮扶机制 低收入家庭标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