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
24
1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90,共12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30%、15%—20%、10%和<5%的4个典型样地,对各样地的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典型部位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效N、P、...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30%、15%—20%、10%和<5%的4个典型样地,对各样地的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典型部位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效N、P、K和速效N、P、K含量,从风沙地貌的角度研究过渡带沙漠化进程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灌丛沙堆表层0—10 cm土壤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K、速效K含量呈降低趋势,平均降幅为69.3%、37.0%、35.3%、8.3%和24.5%。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速效N和速效P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从灌丛下→沙堆边缘→丘间地→风影区,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值位于灌丛下部位,最小值位于丘间地,但在植被盖度<5%的样地,沙堆-丘间地系统各部位之间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与0—10 cm土层相比,10—20 cm土层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P含量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40.0%、27.0%、25.0%、4.5%和2.0%,全K、速效N和速效K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增幅为4.8%、103.3%和12.1%。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1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具有与0—10 cm土层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4)灌丛的生物反馈作用使得灌丛下部位具有明显的养分富集效应,但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和风沙活动不断加剧,非生物因素逐渐占据主导,灌丛的养分富集效应趋于减弱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柽柳灌丛沙堆
枯落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分异规律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1 位作者
马洋
谭凤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9-99,共11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5%降低,0~10 cm土层平均粒径从74.41→77.28→86.29→92.71μm变化,并伴随着黏粒消失和粗沙出现。相同植被条件下,以灌丛下土壤平均粒径最小、沙堆边缘和风影区次之、丘间地最大,分选性则以丘间地最好而灌丛下最差。过渡带植被可截获相当部分远程输送的悬移质,使表土物质组成细化;灌丛沙堆明显的细粒富集效应及丘间地土粒相对粗化与风力分选和沙物质原地再分配密切相关;随着植被总盖度降低到5%以下,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普遍发生风蚀,表土粒度组成粗化,"资源岛"效应消失。至少要维持大于10%的植被覆盖是过渡带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柽柳灌丛沙堆
土壤粒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随背景植被变化的风洞实验
被引量:
13
3
作者
谭凤翥
王雪芹
+2 位作者
王海峰
徐俊荣
袁鑫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5,共10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背景植被盖度依次为0%、4%、10%、16%和26%五组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蚀积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及...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背景植被盖度依次为0%、4%、10%、16%和26%五组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蚀积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域,依次为沙堆前积沙区、沙堆迎风坡风蚀区、沙堆两侧风蚀区、沙堆背风侧涡流积沙区、沙堆后尾流积沙区和不受沙堆影响区。随着指示风速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缩小而沙堆两侧风蚀区面积明显增大。随着背景植被盖度的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增大而沙堆两侧风蚀区范围明显减小。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风蚀面积比、风蚀率、各分区蚀积强度均呈指数规律递减。背景植被盖度为0%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明显高于不受沙堆影响区,说明裸露地表条件下灌丛沙堆的存在会加剧地表风蚀;当背景植被盖度为4%~16%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均低于不受沙堆影响区,可见丘间地植被存在可使灌丛沙堆起到一定的防风阻沙作用。当背景植被盖度>16%时,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蚀积强度和风蚀率变化趋于平稳。据此认为维持不低于16%的背景植被覆盖,是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灌丛沙堆
蚀积变化
背景植被盖度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
24
1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9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4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C14B02)
文摘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30%、15%—20%、10%和<5%的4个典型样地,对各样地的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典型部位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效N、P、K和速效N、P、K含量,从风沙地貌的角度研究过渡带沙漠化进程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灌丛沙堆表层0—10 cm土壤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K、速效K含量呈降低趋势,平均降幅为69.3%、37.0%、35.3%、8.3%和24.5%。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速效N和速效P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从灌丛下→沙堆边缘→丘间地→风影区,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值位于灌丛下部位,最小值位于丘间地,但在植被盖度<5%的样地,沙堆-丘间地系统各部位之间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与0—10 cm土层相比,10—20 cm土层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P含量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40.0%、27.0%、25.0%、4.5%和2.0%,全K、速效N和速效K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增幅为4.8%、103.3%和12.1%。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1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具有与0—10 cm土层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4)灌丛的生物反馈作用使得灌丛下部位具有明显的养分富集效应,但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和风沙活动不断加剧,非生物因素逐渐占据主导,灌丛的养分富集效应趋于减弱和消失。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柽柳灌丛沙堆
枯落物
土壤养分
Keywords
desert-oasis ecotone
Tamarix ramosissima nebkhas
litter content
soil nutrient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分异规律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9-9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4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14B02)
文摘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5%降低,0~10 cm土层平均粒径从74.41→77.28→86.29→92.71μm变化,并伴随着黏粒消失和粗沙出现。相同植被条件下,以灌丛下土壤平均粒径最小、沙堆边缘和风影区次之、丘间地最大,分选性则以丘间地最好而灌丛下最差。过渡带植被可截获相当部分远程输送的悬移质,使表土物质组成细化;灌丛沙堆明显的细粒富集效应及丘间地土粒相对粗化与风力分选和沙物质原地再分配密切相关;随着植被总盖度降低到5%以下,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普遍发生风蚀,表土粒度组成粗化,"资源岛"效应消失。至少要维持大于10%的植被覆盖是过渡带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前提。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柽柳灌丛沙堆
土壤粒度
空间异质性
Keywords
desert-oasis ecotone
Tamarix ramosissima nebkhas
soil grain 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分类号
S714.2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随背景植被变化的风洞实验
被引量:
13
3
作者
谭凤翥
王雪芹
王海峰
徐俊荣
袁鑫鑫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莫索湾沙漠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堆蚀积程及机理研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例"(编号41371042)资助
文摘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背景植被盖度依次为0%、4%、10%、16%和26%五组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蚀积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域,依次为沙堆前积沙区、沙堆迎风坡风蚀区、沙堆两侧风蚀区、沙堆背风侧涡流积沙区、沙堆后尾流积沙区和不受沙堆影响区。随着指示风速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缩小而沙堆两侧风蚀区面积明显增大。随着背景植被盖度的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增大而沙堆两侧风蚀区范围明显减小。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风蚀面积比、风蚀率、各分区蚀积强度均呈指数规律递减。背景植被盖度为0%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明显高于不受沙堆影响区,说明裸露地表条件下灌丛沙堆的存在会加剧地表风蚀;当背景植被盖度为4%~16%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均低于不受沙堆影响区,可见丘间地植被存在可使灌丛沙堆起到一定的防风阻沙作用。当背景植被盖度>16%时,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蚀积强度和风蚀率变化趋于平稳。据此认为维持不低于16%的背景植被覆盖,是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关键。
关键词
柽柳灌丛沙堆
蚀积变化
背景植被盖度
风洞实验
Keywords
Tamarix ramosissima nebkhas
change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background vegetation coverage
wind tunnel simulation
分类号
P931.3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分异规律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随背景植被变化的风洞实验
谭凤翥
王雪芹
王海峰
徐俊荣
袁鑫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