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原油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3 位作者 杨茜 陈琰 周飞 张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5-1783,共19页
【目的】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E)原油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因类型,【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技术,对其中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烷基菲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 【目的】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E)原油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因类型,【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技术,对其中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烷基菲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与讨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均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Pr/Ph比值低(<0.60),Ph/nC_(18)比值高(>1.30),伽马蜡烷含量高,伽马蜡烷指数介于0.90~1.36,属于典型咸水湖相原油,这与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特征一致。但依据不同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可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异常丰富,C_(19-30)TT/C_(27-35)H比值大于1.60,C_(23)TT/C_(30)H>1.40,并伴随有高甾藿比(>4.50)和高β-胡萝烷/nC_(37)比值(>3.20),表明藻类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另一类原油中C_(19-30)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含量中等,C_(19-30)TT/C_(27-35)H比值小于0.50,C_(23)TT/C_(30)H<0.55,其甾藿比相对较低(<2.0)、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β-胡萝烷/nC_(37)比值小于1.50,可见此类原油中藻类的贡献明显低于前一类原油。对比它们的甾、萜烷和金刚烷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发现这两组原油的成熟度相近,其对应的R_(o)值介于1.1%~1.3%,即它们形成于生油高峰之后、凝析油气形成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结论】影响研究区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是原始生烃母质,而非成熟度,因而它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成因类型的作用,在后续油气勘探中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烷系列 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 伽马蜡烷 β-胡萝卜烷 甾藿比 原油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2
作者 徐盛林 邵兆刚 +7 位作者 李冰 陈宣华 王振东 徐大兴 马英 丁伟翠 周鹏超 王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7-1920,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赛什腾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深层卤水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8
3
作者 柳祖汉 吴根耀 +2 位作者 杨孟达 郭泽清 温志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右行走滑 左行走滑 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4
4
作者 曾联波 巩磊 +4 位作者 祖克威 唐小梅 王铁成 王成刚 许文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09-1814,共6页
古近系盐湖相裂缝性泥灰岩储层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重要储层类型,储层中发育剪切裂缝、纵张裂缝、顺层滑动裂缝和成岩裂缝4种类型。裂缝普遍被方解石、石膏或钙芒硝等充填,裂缝的有效性对储层评价十分重要。有效裂缝不仅提供了储层... 古近系盐湖相裂缝性泥灰岩储层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重要储层类型,储层中发育剪切裂缝、纵张裂缝、顺层滑动裂缝和成岩裂缝4种类型。裂缝普遍被方解石、石膏或钙芒硝等充填,裂缝的有效性对储层评价十分重要。有效裂缝不仅提供了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还决定了油气的富集规律和储层的潜在生产能力。裂缝的有效性主要受裂缝形成时间、溶蚀作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异常流体高压作用、膏盐层分布和断层的活动性等因素控制。晚期形成的裂缝有效性更好;溶蚀作用可明显地增加裂缝的有效性;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异常流体高压作用可使裂缝重新裂开,使裂缝的有效性变好;离膏盐层越远,裂缝的有效性越好。裂缝的有效性与现今地应力方向关系不密切,主要受断层活动的影响,与主断层平行的裂缝有效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裂缝 控制因素 泥灰岩储层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控藏特征 被引量:43
5
作者 隋立伟 方世虎 +4 位作者 孙永河 杨春燕 孟庆洋 桂丽黎 陈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1-27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结合包裹体测温、埋藏史模拟及主成藏期确定,明确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构造带的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初始弱断陷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快速沉降期;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坳陷期;上油砂山组(N22)至今,构造抬升期。(2)构造带主要经历两次构造活动高峰,其中下干柴沟组(E23)时期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主力烃源岩演化。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构造变形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变形规律。(3)英东地区主要是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下油砂山组(N12)沉积末期和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匹配关系控制了狮子沟—英东构造带的东、西成藏差异与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沟—英东构造带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郭泽清 刘卫红 +3 位作者 钟建华 杨和山 饶孟余 肖红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89,i0001,共15页
如同世界上其它新生代沉积盆地那样,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出现在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中,水热增压效应明显,而且在上新世末至今发生了强烈的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因此异常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不均... 如同世界上其它新生代沉积盆地那样,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出现在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中,水热增压效应明显,而且在上新世末至今发生了强烈的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因此异常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所引起的压应力增大以及热液压力引起流体体积的变化。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不均衡压实 构造应力 水热增压 油气运移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水化学特征与找钾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樊启顺 马海州 +2 位作者 谭红兵 李廷伟 许建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6-455,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末—新生代初以来,四周山体不断抬升,形成"高山深盆"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带来了大量盐类物质,再加上晚第三纪干旱封闭的气候环境,使其西部沉积了广阔而厚层的盐岩。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出... 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末—新生代初以来,四周山体不断抬升,形成"高山深盆"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带来了大量盐类物质,再加上晚第三纪干旱封闭的气候环境,使其西部沉积了广阔而厚层的盐岩。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出露盐矿点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采集、分析了22件水样品的水化学组成,通过K+含量及一些水化学系数变化特征的研究,查明了卤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和硫酸镁亚型,其成因基本属溶滤岩盐卤水、深部循环水以及二者的混合水体,Br-、B3+、Sr2+、Li+等微量离子含量较高,区域差异性较大,出现显著水化学系数异常;相比之下,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坳陷Br-、B3+、Sr2+、Li+含量值明显高于昆特依、察汗斯拉图、油砂山、开特米里克、油泉子、油墩子等坳陷区。Br×103/Cl、K×103/Cl等具找钾意义的水化学系数比其他地区高1~2倍,Br-、K+出现相对的富积,推测该坳陷成盐原始卤水曾浓缩达到较高析盐阶段或可能有大量深部富钾水体的补给,可作为寻找钾盐矿(富钾卤水)重点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卤水 水化学特征 钾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建森 李廷伟 +3 位作者 彭喜明 韩元红 李中平 马海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5,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钾、硼、锂等离子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氢同位素值分布在-75.61‰~13.35‰,氧同位素值分布在-7.68‰~10.58‰。综合分析油田水化学成分、水化学参数组合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钾、硼、锂等离子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氢同位素值分布在-75.61‰~13.35‰,氧同位素值分布在-7.68‰~10.58‰。综合分析油田水化学成分、水化学参数组合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为典型陆相成因,为大气降水沿深大断裂下渗并经历了“深循环”作用形成,同时有深源岩浆流体的参与。油田水高矿化度特征与盐类矿物溶解和蒸发浓缩有关,钾、硼、锂等元素受深源流体控制,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溶解,油田水高Ca2+、低Mg2+的特征与演化过程中白云石交代方解石以及方解石溶解有关,充分的水-岩反应与深源流体的加入导致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深成CaCl 2型油田水的形成。同时,初步推断南翼山地区第三系可能具有找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油田水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马锋 张跃中 李勇 温志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6-368,共13页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古流分析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柴达木中生界盆地起始于中三叠世。中生代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型山间盆地,盆地经历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三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中—晚三叠世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断陷型盆地和晚侏罗世—白垩纪坳陷型盆地三种原型盆地类型。中—晚三叠世盆地分布比较局限,沉积以氧化环境下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生烃能力;早—中侏罗世盆地范围扩大,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现今的阿尔金山地区及其山前地带,沉积中心在阿尔金山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成为主要物源区,开始分割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柴达木盆地生烃潜力及合理进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阿尔金山 中生界 原型盆地 古流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埋藏史分析与油气关系类型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泽清 刘卫红 +3 位作者 李本竞 钟建华 赵密福 王海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区域概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方法定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西部3...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区域概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方法定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西部31口重点探井的剥蚀量,并应用实例详细论证了该方法恢复的剥蚀量是合理可靠的,然后应用回剥技术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做出了单井埋藏史图。并划分出了连续沉积型、中期剥蚀型和晚期强烈剥蚀型3种埋藏史类型。埋藏史与油气的关系密切:未遭受强烈抬升、剥蚀影响的地区能够较好的保存原生油气藏;而后期的强烈剥蚀使得早期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同时又导致了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这对正确认识该地区沉积沉降演化历史和成藏机制,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EASY%R. 回剥技术 剥蚀量 新构造运动 柴达木盆地西部 油气关系 类型 原生油气藏 地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和新近系油田卤水资源水化学特征及化学演化 被引量:46
11
作者 谭红兵 曹成东 +1 位作者 李廷伟 樊启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3-320,共8页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些背斜构造单元的古近系—新近系中,赋存储量巨大的油田卤水,有望成为第四系盐湖卤水的后续利用资源。通过对小梁山、南翼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油墩子、油砂山等典型构造区石油钻孔自喷的油田卤水以及地表盐湖卤...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些背斜构造单元的古近系—新近系中,赋存储量巨大的油田卤水,有望成为第四系盐湖卤水的后续利用资源。通过对小梁山、南翼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油墩子、油砂山等典型构造区石油钻孔自喷的油田卤水以及地表盐湖卤水、晶间卤水取样分析,讨论了其水化学特征及资源分布,重点通过与海水、青海湖水蒸发曲线对比,分析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中K、B、Li资源远超工业开采品位,Br、Sr等也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有优越的高品位综合开发利用前景;油田卤水资源元素富集规律表现为平面上以中部南翼山背斜最为富集,向北、向南相对降低,垂向上深部油田卤水比浅层晶间卤水、湖表卤水资源元素相对更为富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主要受控于水-岩反应、深部水的混合以及蒸发浓缩和盐岩的溶解作用,这些作用为卤水分异演化、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古近系和新近系 油田卤水 水化学特征 化学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系和古近系油田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建森 李廷伟 +1 位作者 马海州 彭喜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36,共9页
油田卤水的研究具有油气地质与矿产资源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古近系油田卤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最高可达316 g/L,平均为140 g/L,钾、硼、锂等离子有的可达工业开采品位,阴离子主要以Cl-为主,阳离子主要以Na++K+为主,其含量与溶解性总... 油田卤水的研究具有油气地质与矿产资源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古近系油田卤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最高可达316 g/L,平均为140 g/L,钾、硼、锂等离子有的可达工业开采品位,阴离子主要以Cl-为主,阳离子主要以Na++K+为主,其含量与溶解性总固体之间呈现极好的线性关系,具有高浓缩地层水特征。研究表明,油田卤水的溶解性总固体与油气成藏运聚有显著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结合柴西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比分析油田卤水各特征离子间关系、钠氯系数、脱硫系数、钙镁系数以及r Ca+Mg/r HCO3+SO4系数等基本可以推断柴西油田卤水的大气降水对岩盐层淋滤成因,并有深部地热水的补给,在油田卤水形成演化过程中伴有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同时乌南—昆北油区可能存在柴西茫崖拗陷的补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水 水化学 地质意义 新近、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38
13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汪立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3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较低且伽马蜡烷含量丰富,而柴西北区所产原油则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大多没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偏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偏低,这表明柴西南区与北区的原油其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依据原油中的nC37优势与姥植比之间负相关、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正相关这一现象,推测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nC37优势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性质,高盐度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是导致原油中出现nC37优势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伽马蜡烷 姥植比 沉积环境 原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宋华颖 伊海生 +2 位作者 范爱春 马雪 孙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湖相碳酸盐岩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新近系地层中广泛出露,在研究区西岔沟地区主要分布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的顶部,下油砂山组及上油砂山组的底部。通过实测西岔沟剖面、岩性分析、岩相组合特征、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 湖相碳酸盐岩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新近系地层中广泛出露,在研究区西岔沟地区主要分布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的顶部,下油砂山组及上油砂山组的底部。通过实测西岔沟剖面、岩性分析、岩相组合特征、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对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分析,识别出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的类型主要有鲕粒灰岩、介壳灰岩、藻叠层石灰岩、泥晶灰岩、砂质灰岩等,沉积环境主要属滨浅湖,并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西岔沟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4 位作者 党玉琪 马达德 张永庶 张延华 陈艳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77,共14页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3 位作者 董清源 孙平 张林 郭泽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要。因此,文中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采集了柴西地区大量的包裹体样品并测试了其均一温度,收集和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22个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模拟、圈闭演化对工区天然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的主力生烃期为N12末—N22时期和N32末—Q时期;圈闭形成发育期贯穿整个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晚于圈闭形成期,结合生烃史认为其成藏期在N1末时期以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地温史和埋藏史曲线也证实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即N1末—N12初和N22末—N32初。总之,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具有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其主要成藏期为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最后提出建议,即围绕中浅层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气藏进行勘探部署,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盆地模拟 圈闭演化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小凤 武红岭 +9 位作者 马寅生 操成杰 王连庆 陈宣华 田晓娟 张敏 江波 尹成明 张启全 张永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36-1044,共9页
运用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规律是:①区域主要构造格架或构造体系控制了构造压力低值区的展布,二级构造压力低... 运用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规律是:①区域主要构造格架或构造体系控制了构造压力低值区的展布,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边界为近南北和北北东向;②由浅层向深层,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③盆地西南部油区棋盘格式构造的结点为构造压力低值区;④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都是构造压力的低值区和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流体势场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马锋 张跃中 李勇 温志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4,共10页
勘探实践表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以古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中生界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EW向展布... 勘探实践表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以古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中生界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EW向展布的内陆山间坳陷(古泛茫崖坳陷)。坳陷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两个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伸展断陷和挤压坳陷两种原型盆地类型。早、中侏罗世,阿尔金山尚未隆升,为主要沉积区。沉积环境比较动荡,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沉积中心在现今的阿尔金山区,坳陷西北部边界越过阿尔金山区与塔东南地区相通;东北部边界位于阿拉巴斯套山前;南部边界在煤沟—采石岭—黑石山—月牙山一线。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为物源区,开始分割塔东南和柴达木盆地西部沉积。坳陷沉积物以干旱气候下的红色粗碎屑岩建造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由阿尔金山区向盆地内部发生迁移,南部边界已迁移至阿拉尔—红柳泉—红沟子—月3井一带。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阿尔金山 中生界 原型盆地 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卤水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樊启顺 马海州 +1 位作者 谭红兵 李廷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赋存于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的9件卤水样品的稳定硫同位素比值和水化学组成分析发现,油田卤水相对于地表浅层卤水富Ca2+,贫Mg2+、SO42-,具CaCl2型卤水特征。结合δ34S值和SO42-含量,表明浅层卤水的硫同位素比值与盐... 柴达木盆地西部赋存于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的9件卤水样品的稳定硫同位素比值和水化学组成分析发现,油田卤水相对于地表浅层卤水富Ca2+,贫Mg2+、SO42-,具CaCl2型卤水特征。结合δ34S值和SO42-含量,表明浅层卤水的硫同位素比值与盐湖水化学类型和硫酸根离子含量有关。硫酸盐型的盐湖中,卤水的硫同位素比值与硫酸根离子含量呈正比;氯化物型的盐湖中,浅层卤水的硫同位素比值较低,且低于硫酸盐型的盐湖卤水。对深部油田卤水而言,有明显偏正的硫同位素比值,说明受到有烃类参加的高温还原作用或者微生物(细菌)还原作用的影响,富集硫同位素。正是由于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卤水的化学演化过程中改变了卤水的水化学性质,沉积了大量的氯化物型卤水,为液体钾盐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油田卤水 硫同位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判识指标——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5 位作者 孙平 张林 李浩涵 张艳芳 康艳丽 席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8,共8页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_1/C_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组分 C同位素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