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振华 张小军 +2 位作者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2.6%,含陆源碎屑、硬石膏和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9.0%和12.8%;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灰云岩、白云岩和藻灰岩,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9.0%,12.0%和6.0%。②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为1.0%~13.3%,平均为4.9%,92%的样品渗透率小于0.02 mD;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发育微裂缝,但常被胶结物充填,连通性较差;按孔喉半径可分为中等喉道、细—中和细—微喉道3类,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0.350μm,0.110μm和0.030μm,占比分别为15%,40%和45%。③研究区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亚相,可细分为灰云坪、藻席、砂坪及泥坪4种微相,储层的发育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微相,其中灰云坪储层占比最多,占储层总厚度的67%,藻席发育优质储层,藻灰岩厚度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而泥坪几乎不发育储层。④研究区储层在微观上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储集空间,改善了其渗透性,沉积后期的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灰云坪 藻席 浅湖—半深湖亚相 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南翼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及对油气成藏的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冯德浩 刘成林 +4 位作者 田继先 太万雪 李培 曾旭 孔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至一里坪地区面积大、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剥蚀厚度恢复的复杂性和恢复结果的不确定性,采用地层趋势延伸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Easy%R;最优化法等多种方法... 柴达木盆地西北至一里坪地区面积大、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剥蚀厚度恢复的复杂性和恢复结果的不确定性,采用地层趋势延伸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Easy%R;最优化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计算了研究区晚期构造运动地层剥蚀厚度,并定量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区第四系和上新统狮子沟组(N^(3)_(2))普遍遭受剥蚀,局部构造顶部剥蚀量可达1000m,上油砂山组(N^(2)_(2))在油泉子等部分构造顶部遭受剥蚀,下油砂山组(N^(1)_(2))仅在盆地周缘被剥蚀。英雄岭构造带、各构造顶部以及阿尔金山前是剥蚀严重的区域,剥蚀量普遍超过500m;洼陷地带以及研究区东部剥蚀量较小,剥蚀厚度小于500m,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油气藏和地面油气显示分布与地层剥蚀密切相关,适宜强度的地层剥蚀(300m<剥蚀量<1500m)有利于形成油气藏,而剥蚀厚度超过1500 m则易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剥蚀厚度 地层恢复 晚期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 一里坪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