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金明 王秉璋 +1 位作者 付彦文 田成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3-1205,共13页
根据近几年来的综合研究和区调工作,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按照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为:湟源中元古代古陆块、全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 根据近几年来的综合研究和区调工作,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按照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为:湟源中元古代古陆块、全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块、达肯大坂古元古代古陆块、金水口古元古代古陆块、宁多中元古代古陆块5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8个二级构造单元,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重塑了前南华纪地质阶段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地质过程与古陆块的演化历史。结合研究区内重要地质事件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地质演化厘定为新太古代古陆核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古陆块裂解、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古陆块形成、中元古代早—中期陆内裂解沉降、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新元古代陆块裂解6个地质过程,响应了全球Kenorland、Columbia、Rodinia三个超级大陆旋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地质演化 华纪 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背斜上新世—第四纪右旋压扭变形解析及地质意义
2
作者 张关龙 王大华 +7 位作者 陈乾威 肖永军 杨帅 刘俊民 陈云锋 张俊锋 王勇 毛黎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3-9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统特征各异,相干水平切片显示断裂系统有4组样式,分别为轴向伸展相关正断层、斜列式正断层、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右旋压扭断层。研究认为南八仙背斜形成于基底断裂的右旋压扭作用,西部地区滑脱面阻隔基底走滑应变的向上传导,使之转换为滑脱褶皱及褶皱长轴方向伸展,东部地区则为负花状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垮塌背斜。本研究印证了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晚期以来盆内变形受控于右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海隆起 八仙背斜 右旋走滑变形 滑脱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沉积环境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3
作者 易定红 刘应如 +7 位作者 李积永 李红哲 徐晓玲 吴颜雄 王爱萍 马元琨 涂加沙 贾正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特征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碎屑岩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湖泊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变化大、结构成熟度较低;气候干旱温暖,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少,不含蒙脱石;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利储层是Ⅳ-1—Ⅳ-4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平均为16.3%,渗透率平均为37.4×10^(-3)μm^(2),为中孔低渗储层和中孔中渗储层,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其中,Ⅳ-1—Ⅳ-4砂组砂体物性优于Ⅳ-5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优于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物性优劣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高含量的次生方解石胶结物是Ⅳ-5砂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储层物性 油气 控制因素 下干柴沟组上段 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绿草山地区油砂山组沉积、改造与铀矿化成因分析
4
作者 赖天功 张成勇 +3 位作者 夏菲 黄广楠 刘文进 党洪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2-344,共13页
绿草山地区砂岩型铀矿点是近年来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中新发现的具有规模的铀矿化。为了揭示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与沉积成岩、表生氧化流体和构造抬升剥蚀的关系,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镜下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区内油砂山... 绿草山地区砂岩型铀矿点是近年来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中新发现的具有规模的铀矿化。为了揭示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与沉积成岩、表生氧化流体和构造抬升剥蚀的关系,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镜下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区内油砂山组含矿砂体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产于油砂山组第二岩性段的浅黄色褐黄色砂岩中;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和分散吸附态形式存在,其中独立铀矿物为沥青铀矿和钒钾铀矿。油砂山组含矿砂体形成于还原环境并含有一定的还原物质。研究区北西侧达肯大坂山古元古界达肯大坂群及海西期花岗岩为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铀成矿经历了沉积成岩期预富集、早期表生流体改造成矿和后期构造抬升剥蚀改造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油砂山组 流体改造 铀矿化成因 柴达木盆地北缘 绿草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浅水三角洲物源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6 位作者 刘俊丰 刘应如 李积永 王爱萍 马元坤 李红哲 贾正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4-510,共17页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0%~99.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物源方向 下干柴沟组上段 渐新世 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张占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4,共1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槽开挖及OSL地质测年、古地震期次分析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古地震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探槽剖面共揭露了5次比较可靠的古地震事件,发震时间分别为:事件E1距今约60 a;事件E23.1±0.3~3.4±0.3 ka;事件E37.5±0.3~8.1±0.3 ka;事件E410.1±0.4~11.4±0.4 ka;事件E512.1±0.4~12.8±0.4 ka。利用古地震逐次限定法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地震复发周期为2.6~3.4 ka。阿木尼克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60年前,锡铁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3.1±0.3 ka,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未来遭遇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大于阿木尼克山段。该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期次、复发间隔等,对地震预报预测及评价该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 古地震 最近离逝时间 复发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13,共8页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尤其是构造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油气有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远源不整合输导侧向成藏、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4种模式。其中,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模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而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模式的油藏可作为本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八仙构造带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异常高压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吴孔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69,共3页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从新近系到侏罗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且通常发育在欠压实泥岩中。柴北缘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泥质岩盖层不仅是异常高压层,同...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从新近系到侏罗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且通常发育在欠压实泥岩中。柴北缘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泥质岩盖层不仅是异常高压层,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压力封闭,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异常高压层下方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异常高压层是柴北缘地区一种良好的封盖层。研究柴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特征、成因以及对油气的封闭作用,对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北缘 异常高压 成因 封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模拟实验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和马海气田成藏过程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洪 庞雄奇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48,i009-i010,共7页
物理实验模拟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天然气物理模拟实验则是一个研究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 ,它的操作和完善可以大大促进我国西部天然气勘探 ,直接影响着西气东输的国策。本文正是涉及这个领域 ,选取柴北缘马... 物理实验模拟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天然气物理模拟实验则是一个研究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 ,它的操作和完善可以大大促进我国西部天然气勘探 ,直接影响着西气东输的国策。本文正是涉及这个领域 ,选取柴北缘马海、南八仙气田作为研究对象 ,模拟了其成藏模式 ,认为在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中断层与不整合及输导层相比 ,一般是优势通道 ;而南八仙凝析气田的形成具有差异聚集的特点 ,即下盘聚气而上盘不聚气 ,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包括断层本身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柴达木盆地北缘 成藏过程 断层 圈闭 前陆盆地 天然气成藏 下盘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深、浅断裂系统耦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彦博 张永庶 +3 位作者 肖安成 汪立群 沈亚 吴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1-74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内部发育有丰富的基底和浅层断裂,二者之间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数据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的深、浅断裂系统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南八仙地区主要发育... 柴达木盆地内部发育有丰富的基底和浅层断裂,二者之间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数据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的深、浅断裂系统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南八仙地区主要发育两条近EW走向的高角度基底断裂,分别为南倾的马仙断裂和北倾的仙南断裂,都是中生代晚期就开始发育的老断裂,并在新生代重新活化。在新生界内部还发育NW走向和近EW走向两组浅层正断层体系,断距都很小。NW走向正断层主要位于马仙断裂南侧(上盘),呈雁列式排列。近EW走向正断层范围较小,仅局限在南八仙背斜核部、仙南断裂上部,由一系列近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在仙南断裂上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地堑构造,切割了NW走向的正断层体系。分析认为NW走向正断层与马仙断裂左旋走滑导致的尾端拉张有关,而近EW走向正断层体系与高角度仙南断裂逆冲活动导致的浅层剪切拉张有关。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广泛存在的浅层断裂成因多变,深、浅断裂耦合关系十分复杂,先存断裂在新生代构造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八仙背斜 三维地震 深、浅断裂耦合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被引量:96
11
作者 王惠初 陆松年 +2 位作者 莫宣学 李怀坤 辛后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3-612,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早古生代 碰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姜正龙 孙德君 +2 位作者 秦建中 胡国艺 方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11,共3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下侏罗统煤系地层 ,储集层有下侏罗统和第三系 ,形成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两种生储盖组合。依据烃源岩的模拟计算 ,认为渐新世晚期是生烃高峰期。根据流体势和运聚特征将该含油气系统划分出...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下侏罗统煤系地层 ,储集层有下侏罗统和第三系 ,形成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两种生储盖组合。依据烃源岩的模拟计算 ,认为渐新世晚期是生烃高峰期。根据流体势和运聚特征将该含油气系统划分出鄂博梁—鸭湖、冷湖和马海—南八仙 3个运聚子系统。根据成藏特征分为原生和次生油气藏 ,渐新世和上新世分别是两种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侏罗统 含油气系统 生储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27
13
作者 袁四化 刘永江 +4 位作者 葛肖虹 吴光大 胡勇 郭新转 李伟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3-421,共9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同期区域构造事件一致,表明中晚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时期。阿尔金山此次隆升事件与塔里木板块向柴达木地块楔入有关,整个高原的隆升动力源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后持续向北的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北缘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岩群的地质特征和时代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惠初 袁桂邦 +4 位作者 辛后田 郝国杰 张宝华 王青海 田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4-321,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鱼卡河岩群是在最近几年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新建立的构造岩石单位,主要分布于绿梁山—锡铁山—沙柳河一带,由石榴白云石英片岩、石榴(蓝晶)白云片岩、二云片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榴辉岩、石榴斜长角...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鱼卡河岩群是在最近几年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新建立的构造岩石单位,主要分布于绿梁山—锡铁山—沙柳河一带,由石榴白云石英片岩、石榴(蓝晶)白云片岩、二云片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榴辉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以含榴辉岩为特征。在绿梁山地区,鱼卡河岩群呈不同规模的残块产于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之中。野外观察和变质作用特点显示,至少有一部分榴辉岩的原岩是鱼卡河岩群表壳岩的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遭受了高压变质再造。根据从鱼卡河岩群及花岗片麻岩中获得的同位素年龄,结合两者的野外地质关系,初步确定鱼卡河岩群形成于中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鱼卡河岩群 岩百组合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厘定——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杨经绥 史仁灯 +1 位作者 吴才来 陈松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92-898,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768Ma±39Ma,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780Ma±22Ma。这套古洋壳岩石与典型的奥陶纪(约500Ma)火山岩不同,后者主要为中基性岛弧火山岩,岩石仅发生轻微绿片岩相变质;而前者与榴辉岩的成分可以对比,并且与榴辉岩原岩的时代(750~800Ma)相同。推断绿梁山的海底玄武质岩类可能就是榴辉岩的原岩,祁连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洋盆是在罗迪尼亚大陆大约800~750Ma发生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新元古代 绿梁山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滩间山群新厘定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峰 吴志亮 +1 位作者 李保珠 汪林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83-90,共8页
滩间山群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和强烈变形岩石.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同位素年龄在496~... 滩间山群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和强烈变形岩石.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同位素年龄在496~440 Ma.重新厘定的滩间山群从老到新岩石地层单位有:早-中奥陶世火山-碎屑岩组;晚奥陶世沉积岩组;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原滩间山群c岩组(紫色砂砾岩组)变质微弱,仅达千枚岩相,与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的泥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313±1.0 Ma(代表其千枚岩相的变质年龄),将其从滩间山群中剥离,归属早志留世.新的层序总体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滩间山群 时代 岩石地层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被引量:48
17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2 位作者 曹运江 黄继祥 牟中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缘前陆盆地北部边界——南祁连断褶山系的强化、定型时期,奠定了山前前陆盆地发育的基本格局;燕山旋回及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对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最为强烈,并使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内迁移,且在这一带有构造圈闭雏型形成;喜马拉雅旋回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对柴北缘前陆滑脱拆离带影响最强,并使上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进一步向盆内推移,且在这一带形成有关的构造圈闭;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是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柴北缘地区各断褶构造带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缘 前陆盆地 构造运动 构造格局 柴达木盆地北缘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带 构造圈闭 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富氦天然气的发现--兼议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42
18
作者 张云鹏 李玉宏 +3 位作者 卢进才 李永红 宋博 郭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371,共8页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团鱼山地区的煤炭钻孔和泥页岩解吸气中发现了体积分数较高的氦气显示。对2个地区的6件样品进行甲烷C同位素和He同位素分析,其中2个样品的δ13C1值分别为-38.4‰和-39.9‰,属于有机成因。4个样品的3He/4He同位...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团鱼山地区的煤炭钻孔和泥页岩解吸气中发现了体积分数较高的氦气显示。对2个地区的6件样品进行甲烷C同位素和He同位素分析,其中2个样品的δ13C1值分别为-38.4‰和-39.9‰,属于有机成因。4个样品的3He/4He同位素测试结果在0.03×10^(-6)~1.3×10^(-6)之间,表明氦气来源以壳源氦为主,个别样品有少量幔源氦加入。通过区域背景资料和物探资料分析认为,柴北缘壳源成因的氦可能主要来源于基底富U、Th花岗岩体的放射性衰变,而柴北缘的山前深大断裂则可为氦的运移提供良好通道。氦气产生后,在垂向运移过程中结合其他烃类或非烃类气体,在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良好的储盖条件下,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富氦天然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富氦天然气 HE同位素 岩体放射性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盖层地质特点及封盖性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洪峰 余辉龙 +1 位作者 宋岩 夏新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11,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盖层主要为泥质岩 ,第三系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是区域性盖层 ,侏罗系和第三系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为局部性盖层。侏罗系盖层突破压力较高 (最高达 16~2 3MPa) ,具备物性封闭能力的时期比侏罗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 柴达木盆地北缘盖层主要为泥质岩 ,第三系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是区域性盖层 ,侏罗系和第三系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为局部性盖层。侏罗系盖层突破压力较高 (最高达 16~2 3MPa) ,具备物性封闭能力的时期比侏罗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早 ;第三系盖层突破压力值变化大 ,一定埋深的样品也可达12 .7MPa ,封闭能力形成于侏罗系烃源岩生烃高峰期或其后 ,冷湖地区有效封闭门限深度为 1613 .7m ,马仙地区为 10 94.46m。根据盖层地质和物性封闭特征评价 ,侏罗系和第三系下干柴沟组为Ⅱ类盖层 ,第三系路乐河组为Ⅲ类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盖层 地质特点 封盖性 评价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34
20
作者 任收麦 葛肖虹 +4 位作者 刘永江 乔德武 尹成明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7-88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在冷湖0号、冷湖4号、鄂博梁、结绿素等剖面开展了野外构造节理测量,应用地层恢复技术,分析了柴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在冷湖0号、冷湖4号、鄂博梁、结绿素等剖面开展了野外构造节理测量,应用地层恢复技术,分析了柴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晚侏罗世之后,柴北缘主要受东西方向的挤压,这与区域上的研究结果一致;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可能再次影响了侏罗系;晚白垩世受南北挤压应力的影响,地层隆升遭受剥蚀;始新世下干柴沟期至上新世狮子沟期,柴北缘处于弱活动时期,接受稳定沉积;上新统狮子沟组沉积之后,由于阿尔金山的隆升,盆地北缘主体受北西—南东向应力的影响,涉及地层包括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和上油砂山组;早、中更新世七个泉期之后,受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的强烈影响,在狮子沟组、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中都有其分量,较老地层的地表露头中也有记录,这期构造运动对柴北缘油气运聚具有破坏和二次成藏的作用。因此,围绕柴北缘其他地质剖面开展更进一步的构造节理测量和分析工作,对油气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中生代-新生代 构造演化 节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