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1
作者 贾启超 刘华国 +3 位作者 龚飞 李峰 李昌隆 张攀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3,共8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是柴达木盆地与东昆仑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带西起甘森镇乌拉尔,终止于诺木洪以东,全长约500 km。以往对南缘断裂研究程度较低,且活动性存在争议。前人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为隐伏断裂,本研究首次发现该断裂...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是柴达木盆地与东昆仑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带西起甘森镇乌拉尔,终止于诺木洪以东,全长约500 km。以往对南缘断裂研究程度较低,且活动性存在争议。前人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为隐伏断裂,本研究首次发现该断裂在小灶火段发育出露地表的断层陡坎。通过在小灶火段断层陡坎上挖掘探槽,在格尔木以南的隐伏段采用浅层人工地震结合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方法,使用OSL测年方法对地层年龄进行分析测试,探究了断裂活动性。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小灶火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格尔木隐伏段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 挤压逆冲 晚更新世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晓霞 胡能高 +5 位作者 王涛 孙延贵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李舢 齐秋菊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50-296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斑岩-矽卡岩矿床地质 被引量:35
3
作者 吴健辉 丰成友 +2 位作者 张德全 李进文 佘宏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0-774,共15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矿床 矽卡岩矿床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厚民 胡正国 +2 位作者 钱壮志 刘继庆 孙继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4-68,共5页
将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和北巴颜喀拉地区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矿床按成矿系统观点划分为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和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总结了两类成矿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成生联系,认为早期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 将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和北巴颜喀拉地区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矿床按成矿系统观点划分为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和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总结了两类成矿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成生联系,认为早期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产物的剥蚀为后期活动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提供了初始矿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陆缘岩浆弧 活动陆缘岩浆弧前增生带 岩浆成矿系统 沉积-改造成矿系统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曾国云 王发科 +2 位作者 哈金龙 许学莲 巩俐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2期164-167,共4页
利用1961—2019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0、10、20 cm)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 利用1961—2019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0、10、20 cm)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 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 mm/10 a。0、10、20 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0.32、0.33℃/10 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是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平均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成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0、10、20 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 mm,0、10、20 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气候变化特征 响应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7年柴达木盆地南缘24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学莲 李存莲 +2 位作者 张亚珍 许圆圆 曹雪枫 《青海农林科技》 2020年第2期32-35,共4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2008-2017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逐日资料,分析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24节气内的变化,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24节气主要分界线,并选取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物候性节气为代表,采用线性趋势...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2008-2017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逐日资料,分析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24节气内的变化,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24节气主要分界线,并选取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物候性节气为代表,采用线性趋势法进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柴达木盆地南缘平均气温和降水量24节气变化明显,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大寒气温最低;立夏日照最大,小暑日照最小,立夏至白露日照波动较大;芒种降水达最达值,大雪达最小值。立春、立秋、清明、小满节气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立夏、立冬、惊蛰、芒种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立春、惊蛰节气日照时数长期变化不明显;立夏、立秋、立冬、芒种节气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清明、小满节气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立春、立冬、立夏、惊蛰、清明节气平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立秋、芒种节气呈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地南缘各站平均气温在立春节气中均呈显著升温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节气 气候特征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下干柴沟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谭先锋 蒋威 +5 位作者 吴康军 况昊 冉天 王佳 赵欣 张勤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8,26,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发现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非正常沉积岩石,为此对研究区的震积岩垂向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切8井、乌8井、跃东110井、切6井、红地107井和绿1...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发现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非正常沉积岩石,为此对研究区的震积岩垂向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切8井、乌8井、跃东110井、切6井、红地107井和绿13井的钻井岩心系统观察与对比发现,能指示古地震作用的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及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震浊积岩、震积角砾岩及滑塌构造。根据研究区地震作用的发生过程,将振动液化序列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震浊积岩、上覆正常沉积、液化均一层、震积角砾层、液化扭曲变形层、微断裂层和下伏正常沉积。震积岩的发现可以为古地震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震积岩结构特征,将地震强度由强到弱划分为5个等级;震积岩可以作为构造活跃期的标志,指示构造活动的强烈时期;震积岩不仅可以储集油气,而且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送导体,为油气聚集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事件 沉积下干柴沟组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8
作者 许建红 惠旭辉 +2 位作者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5-479,共15页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M6.4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油砂山断裂 古地震 活动速率 褶皱陡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分析
9
作者 许建红 惠旭辉 +2 位作者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4,共9页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向逆冲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的逆冲活动一部分沿着山前分支断层,该分支错断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冲洪相地层,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12~0.15 mm/a;另一部分沿着盆地内隐伏分支断层活动,形成次级褶皱隆起,最近主要的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97.93±7.98)^(59.43±3.42)ka间。这些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单元分布在基岩山前以南约750 m的范围内,因此,在该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此类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狮子沟断裂 晚第四纪构造变形 全新世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发现大型金矿,可创造潜在经济价值超200亿元
10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6-386,共1页
“2021年以来,我们在青海省柴达木南北缘滩间山、五龙沟金矿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新增金资源量43.2 t,创造潜在经济价值超200亿元。”4月7日,青海省柴达木南北缘大型超大型金矿深部资源预测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斌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 “2021年以来,我们在青海省柴达木南北缘滩间山、五龙沟金矿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新增金资源量43.2 t,创造潜在经济价值超200亿元。”4月7日,青海省柴达木南北缘大型超大型金矿深部资源预测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斌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为25.65×10^(4)km^(2),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其中,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滩间山金矿和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五龙沟金矿是青海省柴北缘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也是青海省集“科研—勘查—开发”为一体的示范型矿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金矿 五龙沟金矿 青海柴达木 潜在经济价值 柴达木盆地南缘 超大型金矿床 东昆仑成矿带 滩间山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