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煌斑岩^(40)Ar/^(39)Ar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1
作者 杨雪松 胡荣国 +5 位作者 梁尚良 胡中天 杨云轩 吴杰 刘希军 洪路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5-1245,共21页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首次发现切穿区域主面理的煌斑岩岩脉,主要由黑云母/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和斜长石组成。为探讨煌斑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本文对其展开了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主...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首次发现切穿区域主面理的煌斑岩岩脉,主要由黑云母/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和斜长石组成。为探讨煌斑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本文对其展开了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主量、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鱼卡煌斑岩属于钾质钙碱性煌斑岩,表现出中硅(SiO_(2)=55.19%~55.78%)、高钾(K_(2)O/Na_(2)O=1.72~4.41)、高Mg^(#)(MgO=7.52%~9.90%,Mg(#)=66~72)、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点,具有典型的俯冲特征。Nb/Ta值介于大陆地壳值和原始地幔值之间,Nb/U值与全球俯冲沉积物的平均值相近,指示其源区遭受了富活动性元素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矿物化学分析显示,斑晶黑云母残留金云母、斑晶黑云母和基质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1098~1167℃、1054~1106℃和1049~1101℃;结晶压力分别为1.62~2.12 GPa、1.51~1.63 GPa和1.57~1.66 GPa;氧逸度(logf_(O_(2)))分别为-4.42~-5.90、-5.80~-6.71和-5.84~-6.67。黑云母/金云母的^(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定年结果为约360 Ma,指示其侵位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综合煌斑岩野外产状、全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40)Ar/^(39)Ar定年结果以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提出鱼卡煌斑岩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高氧逸度富集地幔,是在石榴子石和尖晶石转化带附近(约70 km)含金云母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柴北缘造山带碰撞后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柴北缘造山带 黑云母 结晶温度 山后岩浆作用 鱼卡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造山带滩间山金矿田多期侵入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呈祥 薛春纪 +5 位作者 赵晓波 李鹏 刘洋涛 李君阳 赵伟策 李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1-607,共17页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野外调查与显微观测为基础,对新识别出的青龙沟闪长玢岩、青龙滩细晶闪长岩和金龙沟霏细斑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合已有资料探讨了滩间山金矿田岩浆侵入序列及其构造背景,分析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的时空-成因联系。结果表明,滩间山金矿田先后经历早奥陶世(474.6±1.3 Ma)、中泥盆世(383.9±0.8 Ma)、早白垩世(127.4±0.6 Ma)三期构造-岩浆活动。早奥陶世闪长玢岩侵位于大规模金成矿前,是柴北缘洋俯冲阶段的产物;中泥盆世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均与碰撞后陆内造山地质过程有关,并呈现出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组合及浸染状黄铁矿和黄铜矿化。研究认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多期岩浆-热液叠加可能是滩间山大型金矿田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中酸性岩脉 金矿化 滩间山金矿田 柴北缘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新元古代变质作用——来自锡铁山副片麻岩的岩石学及独居石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聪 刘晓瑜 +2 位作者 杨经绥 李鹏 张立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15-3728,共14页
同一造山带中所包含的多期造山作用信息是研究不同时代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依据,对理解不同时期造山过程中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演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由于晚期造山作用往往会部分或者完全抹除岩石中保存的早期造山作用信息,使得对... 同一造山带中所包含的多期造山作用信息是研究不同时代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依据,对理解不同时期造山过程中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演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由于晚期造山作用往往会部分或者完全抹除岩石中保存的早期造山作用信息,使得对记录多期造山作用的岩石中早期造山带变质作用及年代学信息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独居石为一种副变质岩中的常见副矿物,由于其具有很高的U—Th—Ph体系封闭温度和对流体及变质温压条件的敏感性,使其可以记录多期造山过程中丰富的年代学信息。电子探针独居石原位化学定年方法使得年代学信息与岩石中矿物学信息及变质反应相联系,从而得到不同时期岩石记录的P.T-t轨迹。我们利用独居石电子探针原位u-Th-Ph定年手段与岩石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柴北缘早古生代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锡铁山地区的含石榴石蓝晶石/夕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基质矿物及石榴石变王琏晶的独居石中获得886±18Ma格林威尔期的年龄等时线。独居石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与新元古代变质独居石相吻合。通过传统矿物对温压计计算得到格林威尔期现存矿物组合记录了高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607-727℃,6.5~10.0kbar,略高于区内记录古生代变质作用的副片麻岩。与记录古生代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副片麻岩相比,格林威尔期副片麻岩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上具有高的稀土总量和明显的Eu的负异常特点(Eu/Eu=0.50),并相应的亏损Ba、Sr元素,表现出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及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及裂解过程,我们认为柴北缘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应为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造山带 锡铁山 副片麻岩 新元古代变质作用 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