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西卡与柴伐梯尼电影的场面调度与诗意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毕文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90-93,共4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许多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战后的断壁残垣中站起来,以关注现实的精神“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拍摄了一批近距离观察二战后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小人物生活境况与基本状态的珍贵影片。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许多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战后的断壁残垣中站起来,以关注现实的精神“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拍摄了一批近距离观察二战后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小人物生活境况与基本状态的珍贵影片。其中,导演德·西卡(De Sica)与编剧柴伐梯尼(Zavattini)两人的合作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场面调度与诗意结构方面呈现出精准而优雅的艺术特质,堪称生活戏剧的完美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面调度 电影艺术家 柴伐梯尼 艺术特质 关注现实 生活境况 反映现实 摄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电影流派一览——新现实主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皇甫一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28-28,共1页
新现实主义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该运动大约持续了六年(1945—1951)。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西里尼、柴伐梯尼、德·西卡、德·桑蒂斯、维斯康蒂等。新现实主义电影运... 新现实主义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该运动大约持续了六年(1945—1951)。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西里尼、柴伐梯尼、德·西卡、德·桑蒂斯、维斯康蒂等。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兴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流派 罗西里 维斯康蒂 柴伐梯尼 世界电影 维尔托夫 法国电影 电影美学 伊文思 创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温特伯格作品的新现实主义、类型结构与情感空间
3
作者 刘乃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8-131,共4页
在柴伐梯尼大声呼吁“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把镜头对准普通人”[1]之时,他尚未想到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会启发一场远在丹麦的Dogme95运动,并将20世纪的电影艺术推向高峰。在联名发表Dogme95的四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托马斯·温特伯格... 在柴伐梯尼大声呼吁“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把镜头对准普通人”[1]之时,他尚未想到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会启发一场远在丹麦的Dogme95运动,并将20世纪的电影艺术推向高峰。在联名发表Dogme95的四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托马斯·温特伯格不仅拍出了Dogme95的“一号作品”,还在Dogme95走向低潮期后仍然坚持其纪实精神进行创作探索,拍摄了诸多经典影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伐梯尼 新现实主义 创作探索 经典影片 温特 托马斯 情感空间 低潮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4
作者 李斌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5-57,共3页
谈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总要想到1948年德·西卡执导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作为世界电影史中一部经典的作品,《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风格,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影片一经问... 谈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总要想到1948年德·西卡执导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作为世界电影史中一部经典的作品,《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风格,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影片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反响,获得了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该片导演德·西卡早年从事表演事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很受大众欢迎的电影明星。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更是一个优秀的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电影 最佳外语片奖 里奇 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艺术 电影明星 电影史 柴伐梯尼 表现风格 摄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