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湖泊柱状沉积物的垂直污染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罗明科 田学达 +4 位作者 余辉 杨超 牛远 刘鹏 牛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5-962,共8页
为研究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污染的变化规律和主要来源,采集了武汉东湖、黄石海口湖、钟祥南湖3个不同类型湖泊的柱状沉积物,研究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重金属(Zn、Cu、Ni、Cr、P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湖泊沉积物TOC... 为研究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污染的变化规律和主要来源,采集了武汉东湖、黄石海口湖、钟祥南湖3个不同类型湖泊的柱状沉积物,研究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重金属(Zn、Cu、Ni、Cr、P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湖泊沉积物TOC、TN含量从底层到表层总体呈增加趋势,30~10 cm增加速度较大,与各湖泊环境演变时间一致,其中TOC含量最大的是黄石海口湖,TN含量最大的是武汉东湖。研究区Zn、Cu、Pb受人为影响较大,Cr主要来自土壤环境,5种金属污染程度为武汉东湖〉黄石海口湖〉钟祥南湖。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湖泊污染人为贡献率大于自然贡献率,营养盐和重金属Pb是共有的污染问题,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受多种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 TOC TN 重金属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柱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小勇 杨茜 +2 位作者 孙耀 石晓勇 江双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4,共9页
以桑沟湾扇贝和海带两个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为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并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 以桑沟湾扇贝和海带两个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为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并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结合桑沟湾水产养殖历史,探讨了近200年来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含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生物有效磷。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上层各形态磷的含量高于底层,表明养殖活动使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增大。各形态磷的含量在贝壳沉积区内变化幅度均较大,Or-P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扇贝养殖区沉积物中的总磷(TP)、Or-P和海带养殖区沉积物中的TP、Or-P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基本一致,其含量变化与各时期工业生产和海水养殖活动密切相关;两个区域柱状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占总磷的百分比为61.2%和71.0%。沉积物中Ex-P的含量对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柱状沉积物 磷形态 年代序列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包头段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江 米娜 +6 位作者 匡运臣 樊庆云 王霞 关伟 李桂海 李朝生 王新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4,共5页
采用室外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包头段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干流及支流柱状沉积物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分布模式的相近以及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共同反映了干流与支流轻稀土元素的继承性... 采用室外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包头段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干流及支流柱状沉积物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分布模式的相近以及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共同反映了干流与支流轻稀土元素的继承性和同源性。干流柱状沉积物中轻稀土元素的含量及非稳定态轻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变化趋势均揭示,来自包头市工业废水的外源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的叠加有递减之势。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同时是干流和支流柱状沉积物中非稳定态稀土元素的主导形态,干流与支流非稳定态稀土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支流中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均明显高于干流。支流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含量仍然表明,其中的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具有一定的潜在叠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包头段 柱状沉积物 稀土元素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毛兰 艾永平 周文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086-18088,共3页
研究了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TN随深度变化范围为480.0~1900.0μg/g,其含量随深度变化表现为3种分布类型:随深度逐渐减小型、随深度逐渐增加型和两端含量低中间高型。NH_4^+-N含... 研究了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TN随深度变化范围为480.0~1900.0μg/g,其含量随深度变化表现为3种分布类型:随深度逐渐减小型、随深度逐渐增加型和两端含量低中间高型。NH_4^+-N含量变化范围为8.7~37.1μg/g,NH_4^+-N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总体增加趋势;NO_3^--N含量较低,其变化范围为0~15μg/g,随深度变化其含量变化不明显。其中,NH_4^+-N与TOM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H_4^+-N与NO_3^--N以及TN与T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三江口 柱状沉积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柱状沉积物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黎明 刘冠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1-719,共9页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白洋淀6个典型湖区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垂向及在两种沉积物粒级(砂土和粉砂/粘土)上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洋淀各湖区柱状沉积物总磷(TP)的...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白洋淀6个典型湖区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垂向及在两种沉积物粒级(砂土和粉砂/粘土)上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洋淀各湖区柱状沉积物总磷(TP)的平均含量为531~1223mg.kg-1DW,无机磷(IP)是白洋淀沉积物中磷的主要成分,占TP的72~83。湖区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影响着生物可利用的铁/铝结合态磷(Fe/Al-P)在白洋淀不同湖区沉积物中的分布,从各形态磷含量和百分含量的变化幅度来看,均是Fe/Al-P〉有机磷(OP)〉钙结合态磷(Ca-P)。在垂向分布和两种粒级沉积物颗粒上,白洋淀沉积物各形态磷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趋势不同,差异性也不一致。各形态磷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平均含量、垂向及粒级分布上,IP和Ca-P之间呈较好相关性,说明稳定的Ca-P是IP的主体;而在平均含量和垂向分布上,TP与IP和Ca-P之间都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TP的含量主要来自IP中的Ca-P。研究结果对于探讨白洋淀水污染沉积历史及内源磷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 磷形态 分布 白洋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万瑞安 胡恭任 +2 位作者 韩璐 崔建勇 于瑞莲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521,共7页
研究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元素(V,Cr,Co,Ni,Cu,Zn,Sr,Cd,Ba,Pb,Fe,Mn)的质量比及分布特征,并采用改进的BCR四步提取法分析赋存形态,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除Ba,Pb,Mn外,其... 研究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元素(V,Cr,Co,Ni,Cu,Zn,Sr,Cd,Ba,Pb,Fe,Mn)的质量比及分布特征,并采用改进的BCR四步提取法分析赋存形态,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除Ba,Pb,Mn外,其余元素的平均质量比均高于厦门A层土壤元素的背景值;Cr,Co,Ni,Cu,Zn,Cd,Fe,Mn在0~60cm深度的可提取态占比明显高于60~120cm;综合两种评价方法,P107柱状沉积物在整个沉积历史中受到除Ba,Sr外其余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污染程度加重,与厦门的近代经济发展历史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地累积指数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陈 王沛芳 +3 位作者 刘佳佳 王超 侯俊 钱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8-557,共10页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1950年和1980年出现拐点,其中1980年污染最为严重;湖区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湖心次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Pb、Cu、Cr的残渣态分别占59.74%、81.67%、77.81%、97.56%,除残渣态外,Cd和Cu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分别占15.81%、13.62%,而Pb的铁锰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11.36%。通过计算淋失比可知,重金属在上层沉积物中的迁移率较高,而下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较稳定,迁移性较弱;分析重金属的形态迁移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较多,由细颗粒物质等吸附直接沉淀在表层沉积物中,随着泥沙的运动逐渐向下迁移;随着沉积物中铁锰化物的积累、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积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交换态向铁锰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垂向分布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耀军 郭菊兰 +2 位作者 武高洁 林广旋 吴晓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共9页
以广东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为研究区,在2条垂直于海岸的样线A和样线B上,根据潮汐淹没时间各选择3个样点进行沉积柱取样,用于解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为粉-砂型质地,其中黏粒... 以广东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为研究区,在2条垂直于海岸的样线A和样线B上,根据潮汐淹没时间各选择3个样点进行沉积柱取样,用于解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为粉-砂型质地,其中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分别为(13±4)%、(39±12)%和(48±16)%;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2%-3.7%,pH值为2.5~7.3,交换性盐基总量为1.4~16.4cmol/kg,总氮含量0.01%~0.2%,总磷含量130~435mg/kg;A、B样线的沉积物粒度、pH值、盐基总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等理化性质差异不显著。沉积物中11种金属的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Al(4.5%~19.2%)、Fe(1.0%-4.7%)、Mn(50.4~163.4mg/kg)、Cr(24.4—43.0mg/kg)、Zn(14.4~52.1mg/kg)、Pb(11.3—34.913mg/kg)、Ni(3.5~19.4mg/kg)、C0(3.0—7.7mg/kg)、cu(1.4~9.6mg/kg)、As(1.4~5.8mg/kg)、Mg(0.2~0.9mg/kg),除Co、Cu、As、Fe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金属元素间差异显著;A样线上cr、Cu、Mn含量显著高于B样线,其他金属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低潮位沉积物的含砂量、pH值更高;垂向梯度上,细颗粒(黏粒、粉粒)含量、pH值、盐基总量、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均以表层值最高,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而含砂量则相反。金属含量表现为更低潮位点的金属含量低,但也因金属元素而异,潮位因素对不同金属分布的影响存在差异;各样点金属含量垂向上均以表层最高,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与pH值、含砂量负相关,而与细颗粒含量正相关;金属元素含量除了与含砂量显著负相关、与pH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与盐基总量,有机质、黏粒、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反映了其相互伴生和同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柱状沉积物 理化性质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重污染河流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勇 单雅洁 +6 位作者 程浩 吴旭雨 钱佳宁 冯家成 徐鸿 李娜 楼睿焘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8,共8页
以南京市南河为研究对象,采集4个断面的沉积物柱状样(0~120 cm)分析其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及重金属(Cr、Ni、Cu、As、Cd、Hg、Pb和Zn)的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黑臭河道底泥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 以南京市南河为研究对象,采集4个断面的沉积物柱状样(0~120 cm)分析其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及重金属(Cr、Ni、Cu、As、Cd、Hg、Pb和Zn)的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黑臭河道底泥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河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呈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北部河段TN、TP和OM的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深度方向上,TN和TP均随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在40~80 cm深度处含量最高。南河的南部和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其中南部的Ni、Cd和Pb及北部的Cu、Hg和Zn的含量均为中部的2倍以上;深度方向上,除Hg和Zn外,各重金属含量在60 cm以内呈现随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各断面Hg和Cd均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其次是Ni和Zn,而As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Cu与TP、TN和OM呈极显著相关,Ni和Cr呈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Zn呈显著正相关,Cd、Pb、As和Zn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南河底泥重金属及营养元素污染较严重,且存在复合污染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染河道 柱状沉积物 营养元素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茅洲河下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分析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4
10
作者 凌郡鸿 张依章 +4 位作者 周北海 孔德安 王强 凡宸 张秋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46-2853,共8页
为研究茅洲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与生态风险,于2016年8月采集茅洲河柱状沉积物9根,使用GC-MS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ΣPAHs范围为:453.7~998.1 ng·g-1,平均含量为708.3 ng·g-1,呈入海口与上游浓度... 为研究茅洲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与生态风险,于2016年8月采集茅洲河柱状沉积物9根,使用GC-MS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ΣPAHs范围为:453.7~998.1 ng·g-1,平均含量为708.3 ng·g-1,呈入海口与上游浓度较高、中下游浓度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0~0.5 m层、0.5~1.0 m层和1.0~1.5 m层16种多环芳烃浓度分别为(855.4±81.3)、(739.7±70.3)ng·g-1和(570.3±54.2)ng·g-1。多环芳烃环数呈4环>5环>6环>3环>2环变化趋势。茅洲河0~0.5 m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草、木和煤等燃烧源的不完全燃烧,0.5~1.0 m层主要来源于不完全燃烧和混合来源,1.0~1.5 m层主要来源于混合源,其次为燃烧源,且出现了石油源。研究区内沉积物中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芘(BghiP)在各点位均有检出,因而可能会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其余组分在各采样点的含量均低于有效应区间低值(ERL),对生物几乎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不明显,生物有害效应概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来源分析 生态风险评价 柱状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