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对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正 梁兴文 +1 位作者 陆婷婷 胡翱翔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869,共11页
设计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ηc-bua)的5个纤维增强混凝土(FRC)框架结构及3个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利用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进行Pushover及IDA计算分析,得出其破坏机制及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柱、梁端部局部采用FRC后,承载力有一... 设计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ηc-bua)的5个纤维增强混凝土(FRC)框架结构及3个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利用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进行Pushover及IDA计算分析,得出其破坏机制及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柱、梁端部局部采用FRC后,承载力有一定提高,峰值位移有较大提高;ηc-bua对FRC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影响很大;ηc-bua对F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比值越大,超越概率越小,且随期望破坏程度的加重,这种影响也趋于明显,当ηc-bua在1.2以上时,结构的倒塌概率均小于10%,满足大震不倒的概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梁抗弯承载力比 纤维增强混凝土(FRC) 抗倒塌性能 推覆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框架“强柱弱梁”设计若干影响因素探讨
2
作者 薛彦涛 王兵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强柱弱梁”是规范中RC框架抗倒塌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历次震害表明这一设计思想并未真正实现。论文对比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方法,探讨我国抗震规范的柱弯矩调整法与实配钢筋计算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提出... “强柱弱梁”是规范中RC框架抗倒塌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历次震害表明这一设计思想并未真正实现。论文对比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方法,探讨我国抗震规范的柱弯矩调整法与实配钢筋计算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提出改进方法,使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趋同。弹性设计状态的结构内力与变形极限状态内力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设计时梁应按“T”形截面考虑钢筋超配、楼板配筋和适当板宽等计算梁抗弯承载力;地震下柱轴力变化会改变柱的抗弯屈服承载力,验算柱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填充墙改变节点上下柱的弯矩比,当上下楼层有较明显填充墙布置差异时,填充墙较少楼层的柱应承担节点两侧梁的弯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楼板 柱梁抗弯承载力比 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缘宽度对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增强的梁柱组合件破坏机制影响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陆婷婷 梁兴文 +2 位作者 胡翱翔 邓明科 张正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2-64,共13页
为研究现浇板翼缘宽度和纤维增强混凝土(FRC)材料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设计制作一组纵梁腹板两侧各6倍和8倍板厚翼缘宽度,且带有横交梁的梁柱组合件,试件的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材料,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分别取1.2和1.4;对试件进行拟... 为研究现浇板翼缘宽度和纤维增强混凝土(FRC)材料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设计制作一组纵梁腹板两侧各6倍和8倍板厚翼缘宽度,且带有横交梁的梁柱组合件,试件的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材料,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分别取1.2和1.4;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考察试件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分析其破坏机制和翼缘板内钢筋的应变分布,研究试件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对试件原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预期损伤部位范围内的梁、柱和板采用FRC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板对梁抗弯承载力影响的范围,易于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考虑8倍板厚翼缘宽度的梁柱组合件更易于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并且能显著降低其强度退化系数,提高其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件 纤维增强混凝土(FRC) 翼缘宽度 柱梁抗弯承载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