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C-g-MAH增容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增塑PLA/PBAT共混体系
1
作者 王小君 曾安然 +2 位作者 张青海 汪扬涛 陈婷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9,共8页
聚乳酸(PLA)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是改善PLA脆性和加工性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相容性差导致力学性能不足。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C-g-MAH)为相容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作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PL... 聚乳酸(PLA)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是改善PLA脆性和加工性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相容性差导致力学性能不足。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C-g-MAH)为相容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作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PLA/PBAT/EVAC-g-MAH/ATBC共混体系,考察了EVAC-g-MAH和ATBC的用量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热稳定性、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形貌结构的影响,为高性能可降解材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EVAC-g-MAH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界面相容性增加,EVAC-g-MAH的MAH基团与PLA/PBAT的极性基团反应,有利于PLA/PBAT共混体系热稳定、结晶能力和界面相容性提高,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提高。ATBC的加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韧性、加工流动性和界面相容性,但使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相对结晶度及热稳定性明显下降。当EVAC-g-MAH为10份,ATBC为15份时,PLA/PBAT(80/20)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从4.3 kJ/m2达到50.4 kJ/m2,熔体流动速率从15.1 g/10 min提高到52.9 g/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增容 增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柠檬酸盐体系中Cr(Ⅵ)还原和酸性黄的协同降解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杰 陈果仓 +1 位作者 田奇峰 郑梦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386,共6页
研究了在紫外光照射下,Fe(Ⅲ)-柠檬酸盐体系同时还原Cr(Ⅵ)和氧化酸性黄.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cit3-)的浓度、酸性黄(AY)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了光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r(Ⅵ... 研究了在紫外光照射下,Fe(Ⅲ)-柠檬酸盐体系同时还原Cr(Ⅵ)和氧化酸性黄.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cit3-)的浓度、酸性黄(AY)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了光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光还原和酸性黄的氧化互相促进,具有协同效应;Cr(Ⅵ)光还原的初始速率和酸性黄氧化的初始速率随着Fe(Ⅲ)的浓度、柠檬酸盐的浓度、酸性黄的浓度以及Cr(Ⅵ)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r(Ⅵ)的光还原和酸性黄光氧化的表观动力学方程分别为:-dCCr(Ⅵ)/dt=0.1123[Cr(Ⅵ)]0.16[Fe(Ⅲ)]0.4[cit3-]0.11[AY]0.37,-dCAY/dt=0.0916[Cr(Ⅵ)]0.72[Fe(Ⅲ)]0.74[cit3-]0.42[AY]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效应 酸性黄 铁(Ⅲ)-柠檬酸体系 光还原 光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柠檬酸盐体系中Q235钢焊接接头磷化处理及耐蚀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于瑾佳 王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8,共7页
将柠檬酸钠添加到锌锰系磷化液中配成磷酸盐-柠檬酸盐磷化液体系,然后在该体系中对Q235钢焊接接头进行磷化处理。研究了磷化液体系中柠檬酸钠的质量浓度对Q235钢焊接接头表面磷化膜的微观形貌、成分、厚度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 将柠檬酸钠添加到锌锰系磷化液中配成磷酸盐-柠檬酸盐磷化液体系,然后在该体系中对Q235钢焊接接头进行磷化处理。研究了磷化液体系中柠檬酸钠的质量浓度对Q235钢焊接接头表面磷化膜的微观形貌、成分、厚度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化处理后焊接接头的外观呈黑灰色,磷化膜完整地覆盖母材和焊缝区域并且结合紧密。随着柠檬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发生明显变化,厚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导致耐蚀性先提高后下降。柠檬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5 g/L时获得的磷化膜表面结构较致密且厚度最大(约9.4μm),其腐蚀电流密度为1.36×10^(-6)A/cm^(2)且耐点滴时间达到186 s,可以起到较理想的防护作用。在此条件下磷化处理后的Q235钢焊接接头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钢焊接接头 磷酸盐-柠檬酸体系 磷化处理 柠檬酸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柠檬酸-硝酸铁复合体系中光催化还原Cr(Ⅵ) 被引量:2
4
作者 雷雪飞 薛向欣 雷雪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3-388,共6页
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钙钛矿型硫酸盐掺杂的含钛高炉渣光催化剂,考察了初始pH值对Cr(Ⅵ)-柠檬酸-硝酸铁(Cr(Ⅵ)-CA-FN)复合体系中Cr(Ⅵ)吸附效率和光催化还原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Cr(Ⅵ)-CA-FN复合体系中Cr(Ⅵ)可能的光催化还原机理。结... 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钙钛矿型硫酸盐掺杂的含钛高炉渣光催化剂,考察了初始pH值对Cr(Ⅵ)-柠檬酸-硝酸铁(Cr(Ⅵ)-CA-FN)复合体系中Cr(Ⅵ)吸附效率和光催化还原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Cr(Ⅵ)-CA-FN复合体系中Cr(Ⅵ)可能的光催化还原机理。结果表明:在Cr(Ⅵ)-CA-FN复合体系中,酸性条件下有利于Cr(Ⅵ)的光催化还原,最佳pH值为2.5;柠檬酸和Fe(Ⅲ)降低了吸附对Cr(Ⅵ)还原率的影响,有效地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促进光生电子还原Cr(Ⅵ)离子;六价铬浓度的降低一部分是光催化还原所致,另一部分是由于催化剂本身含有的二价锰离子还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高炉渣 Cr(Ⅵ)-柠檬酸-硝酸铁复合体系 光催化还原 六价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柠檬酸钠对卵磷脂-水有序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建华 欧阳健明 段荔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卵磷脂-水体系中研究了温度和柠檬酸钠(Na3cit)对卵磷脂(PC)-水有序体系中草酸钙(CaOx)晶体物相和晶面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发现:①随着温度从0℃升高70℃,产物中一水草酸钙(COM)含量逐渐增加;②相同温度下,...  在卵磷脂-水体系中研究了温度和柠檬酸钠(Na3cit)对卵磷脂(PC)-水有序体系中草酸钙(CaOx)晶体物相和晶面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发现:①随着温度从0℃升高70℃,产物中一水草酸钙(COM)含量逐渐增加;②相同温度下,加入Na3cit后二水草酸钙(COD)的含量大大高于没有Na3cit的体系;③Na3cit对COD的诱导影响比温度的影响要大得多;④在有序体系中,COD的(411)晶面和COM的(020)晶面优先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磷脂-水有序体系 晶体生长 草酸钙 柠檬酸 温度 晶体结构 物相 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柠檬酸三丁酯固-液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伟 刘菲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5-18,共4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液体进料工艺,制备了聚乳酸/柠檬酸三丁酯(PLA/TBC)固-液共混材料,表征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出机液体进料工艺能够精确控制TBC在PLA中的质量分数;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微观结构表征了2877cm-1特征峰的出现、羟基伸...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液体进料工艺,制备了聚乳酸/柠檬酸三丁酯(PLA/TBC)固-液共混材料,表征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出机液体进料工艺能够精确控制TBC在PLA中的质量分数;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微观结构表征了2877cm-1特征峰的出现、羟基伸缩振动峰红移,证明TBC对PLA起到了增塑作用;当TBC含量为16%(质量分数)时共混材料从脆性材料转变为韧性材料;降解实验显示,这种共混薄膜在6个月内性能基本消失,轻微受力时薄膜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柠檬酸三丁酯 -液共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体系化学镀镍-磷合金辅助配位剂的筛选 被引量:5
7
作者 沈岳军 刘宵 +3 位作者 周嵘 刘定富 曾庆雨 叶涛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8,共4页
配位剂在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柠檬酸为化学镀镍-磷合金主配位剂,采用温度80~85℃进行施镀,以沉积速率、孔隙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考察乳酸、丁二酸、氨三乙酸和甘氨酸四种辅助配位剂对化学镀镍的络合作用,在... 配位剂在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柠檬酸为化学镀镍-磷合金主配位剂,采用温度80~85℃进行施镀,以沉积速率、孔隙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考察乳酸、丁二酸、氨三乙酸和甘氨酸四种辅助配位剂对化学镀镍的络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乳酸、丁二酸两种辅助配位剂进行复配,以求更好的沉积速率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在乳酸的体积分数为0.016,丁二酸的质量浓度为6 g/L时,复配效果最佳,沉积速率达到14.29μm/h,镀层孔隙率仅0.32个/cm2,镀层表观形貌平整、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磷合金 柠檬酸体系 辅助配位剂 乳酸 丁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美人蕉体系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庄静静 郭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151,共9页
【目的】探究柠檬酸与植物联合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拟构建柠檬酸-美人蕉修复体系,探讨其对铅(Pb)和镉(Cd)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铅镉污染浓度,设置4个水平,即Cd 0 Pb 0、Cd 1 Pb 100、... 【目的】探究柠檬酸与植物联合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拟构建柠檬酸-美人蕉修复体系,探讨其对铅(Pb)和镉(Cd)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铅镉污染浓度,设置4个水平,即Cd 0 Pb 0、Cd 1 Pb 100、Cd 5 Pb 500、Cd 10 Pb 1000(mg/kg);B因素为柠檬酸添加量,设置4个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2、5、10 mmol/kg.【结果】美人蕉在铅镉复合污染胁迫下长势良好,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积累,可见美人蕉对重金属铅镉耐性较强,具有修复土壤铅镉污染的潜力;柠檬酸的添加显著增加了美人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P<0.05),且随着柠檬酸的添加量的增加,美人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逐渐增加;添加柠檬酸显著增加了美人蕉的地上、地下部分和单株铅镉积累量,且使铅镉的转运系数也大于1;在未添加柠檬酸(CA 0)时,美人蕉铅镉含量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添加柠檬酸后,则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结论】柠檬酸-美人蕉体系修复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结果可为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美人蕉体系 铅镉污染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湿环境对大鼠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昆 郭鑫 +4 位作者 杨芸 李薇 王超 宋富强 呼永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95-2596,共2页
目的观察高湿环境对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含量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常湿对照组及高湿环境20、30、40d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湿环境,条件设置为温度25℃... 目的观察高湿环境对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含量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常湿对照组及高湿环境20、30、40d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湿环境,条件设置为温度25℃、相对湿度90%~95%RH。实验组大鼠每天置于箱中10h,其余时间与常温常湿对照组饲养于清洁环境(温度22~26℃,相对湿度40%~60%RH)。动物模型制作完成后,取腹主动脉血及肝组织,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肝脏组织IDH及α-KGDHc,比色法检测血清乳酸含量,并行肝组织HE病理切片观察。结果高湿环境20d组,肝脏IDH、α-KGDHc及血清乳酸含量较常温常湿对照组无显著变化。高湿环境30、40d组,肝脏IDH含量分别降至常温常湿对照组的75.98%和79.90%(P〈0.05),α-KGDHc含量分别降至常温常湿对照组的80.00%和81.01%(P〈0.05)。血清乳酸含量较常温常湿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4.58%和23.33%(P〈0.01)。病理切片显示高湿环境40d大鼠肝脏点状坏死灶增多。结论高湿环境可致大鼠肝脏组织IDH、α-KGDHc含量降低,血乳酸升高,机体有氧代谢功能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 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丙酸和尿黑酸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红萍 杨永丽 +2 位作者 刘梦晗 鄢爱平 万益群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1-476,共6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液经硅烷化试剂(BSTFA+1%TMCS)衍生后直接进样检测,实验采用HP-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在优化的色谱升温程序下进行...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液经硅烷化试剂(BSTFA+1%TMCS)衍生后直接进样检测,实验采用HP-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在优化的色谱升温程序下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在0.025~3.00mg/L的浓度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线性,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95和0.9993,检出限(S/N=3)分别为0.008mg/L、0.001mg/L和0.005mg/L。三个目标分析物的加标回收率在94.5%~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应用建立的方法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丙酸和尿黑酸,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乳腺癌 尿液 对羟苯基丙酸 尿黑酸 对羟苯基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肽、3-苯乳酸与苯丙酸组合物对双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佳珣 张秋香 +5 位作者 唐鑫 毛丙永 崔树茂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为研究植物乳杆菌CCFM8724产生的3种代谢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3-苯乳酸、苯丙酸对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双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测定了3种代谢物的组合物对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双菌生物被膜量、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产量... 为研究植物乳杆菌CCFM8724产生的3种代谢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3-苯乳酸、苯丙酸对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双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测定了3种代谢物的组合物对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双菌生物被膜量、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产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产量及生物被膜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式探究小分子代谢物结合致病菌靶点的方式和构象。结果表明:组合物的干预使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双菌生物被膜量减少了79.4%,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产量分别减少了63.8%、60.2%,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产量减少了80.7%,同时破坏了生物被膜结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组合物可以与变异链球菌PtxA蛋白和白色念珠菌Fba蛋白的靶点结合,影响其糖代谢,进而抑制二者形成生物被膜。通过探究植物乳杆菌CCFM8724抑制双菌生物被膜潜在的物质基础,旨在从分子水平揭示组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3-苯乳酸、苯丙酸可能的抑菌机理,为植物乳杆菌CCFM8724及其代谢物组合物开发口腔益生菌和后生元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龋齿 变异链球菌 白色念珠菌 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 3-乳酸 丙酸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相和无溶剂体系中生物质基乙酰丙酸制备γ-戊内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兴 李伟乐 +3 位作者 刘淮 孙勇 曾宪海 林鹿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85-2392,共8页
戊内酯(GVL)是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可通过乙酰丙酸(LA)催化加氢的方式合成。目前,研究者已针对不同的溶剂体系开发出多种催化剂用于LA选择性加氢还原制备GVL。其中,水相和无溶剂体系中催化LA加氢是绿色经济的GVL合成... 戊内酯(GVL)是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可通过乙酰丙酸(LA)催化加氢的方式合成。目前,研究者已针对不同的溶剂体系开发出多种催化剂用于LA选择性加氢还原制备GVL。其中,水相和无溶剂体系中催化LA加氢是绿色经济的GVL合成途径,但上述体系对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和耐酸稳定性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该文着重对近年来在水相和无溶剂体系中催化LA加氢合成GVL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此外,还分析了不同催化体系中LA加氢合成GVL的优劣势。最后,对水相和无溶剂体系由LA制备GVL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酸 γ-戊内酯 水相体系 无溶剂催化体系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3
作者 白冬梅 赵学明 +1 位作者 李鑫钢 徐世民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3,共5页
米根霉是生产绿色平台生物化学品L(+) 乳酸的理想菌种 ,目前集中在发酵工艺的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以及细胞固定化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控制米根霉菌体形态使之自聚集成为一定大小的球体进行乳酸发酵 ,操作简便、费用低。建议今后... 米根霉是生产绿色平台生物化学品L(+) 乳酸的理想菌种 ,目前集中在发酵工艺的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以及细胞固定化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控制米根霉菌体形态使之自聚集成为一定大小的球体进行乳酸发酵 ,操作简便、费用低。建议今后从应用代谢工程技术定向选育米根霉L(+) 乳酸高产菌 ,改进发酵设备、改良提取工艺 ,合理控制乳酸产品的构型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研究 ,从而降低乳酸生产原料的成本 ,扩大L(+) 乳酸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根霉 L(+)-乳酸 发酵 2-羧基丙酸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2-(4-羟基苯氧基)丙酸的不对称合成 被引量:6
14
作者 翁建全 高宗锦 +2 位作者 徐勃 丁成荣 谭成侠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2-365,371,共5页
以具光活性的L-乳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磺酰化及醚化三步反应,醚化反应中发生构型反转,最终得到R-(+)-2-(4-羟基苯氧基)丙酸.在磺酰化反应中,以三乙胺作缚酸剂,TEBAC为催化剂,投料比为n(L-乳酸乙酯)∶n(对甲苯磺酰氯)∶n(三乙胺)=1∶1... 以具光活性的L-乳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磺酰化及醚化三步反应,醚化反应中发生构型反转,最终得到R-(+)-2-(4-羟基苯氧基)丙酸.在磺酰化反应中,以三乙胺作缚酸剂,TEBAC为催化剂,投料比为n(L-乳酸乙酯)∶n(对甲苯磺酰氯)∶n(三乙胺)=1∶1∶1.2,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5 h,中间体S-(-)-2-(4-甲苯磺酰氧基)丙酸乙酯质量分数为98.0%,收率为96.5%.在醚化反应中,氮气氛下,以水作溶剂,投料比为n(对苯二酚)∶n(S-(-)-2-(4-甲苯磺酰氧基)丙酸乙酯)=1.2∶1,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6 h,产物R-(+)-2-(4-羟基苯氧基)丙酸的质量分数为99.5%,收率为72.4%(以L-乳酸计),光学纯度97.9%.产物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S-(-)-2-(4-甲苯磺酰氧基)丙酸乙酯 R-(+)-2-(4-羟基苯氧基)丙酸 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古细菌Sulfolobus tokodaii脱卤酶在D-乳酸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解桂秋 潘东 +2 位作者 何文龙 高贵 高仁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8-703,共6页
将来源于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的脱卤酶(L-HADST)基因克隆到载体p ET28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在蛋白的N末端带有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纯化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5000.融合蛋白催化2-氯丙酸(2... 将来源于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的脱卤酶(L-HADST)基因克隆到载体p ET28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在蛋白的N末端带有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纯化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5000.融合蛋白催化2-氯丙酸(2-CP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 H值为9.5.以外消旋2-CPA为底物生产D-乳酸,利用HPLC检测反应液中2-CPA及乳酸的变化,发现L-HADST只催化L-2-CPA脱氯反应.对酶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5,温度为60℃的条件下,当反应体系中缓冲液浓度为3 mol/L,底物浓度为0.5 mol/L,酶浓度为3×104U/L时有较高的底物转化率及乳酸生成量.依据条件优化结果可知,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缓冲液浓度以及酶浓度,其中底物浓度变化对转换率的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2-卤代酸脱卤酶 2-丙酸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合成光学纯L-苯基乳酸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益波 鲁如彬 +3 位作者 程俊 王颖 齐斌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4,共6页
以巨大芽孢杆菌Z2013513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PCR扩增得到L-乳酸脱氢酶基因(ldh L)和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dh),将gdh与ldh L分别连接至表达载体p ETDuet,获得共表达质粒p ETDuet-ldh L-gdh。经转化和验证获得重组菌大肠杆菌BL21(DE3)/p ET... 以巨大芽孢杆菌Z2013513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PCR扩增得到L-乳酸脱氢酶基因(ldh L)和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dh),将gdh与ldh L分别连接至表达载体p ETDuet,获得共表达质粒p ETDuet-ldh L-gdh。经转化和验证获得重组菌大肠杆菌BL21(DE3)/p ETDuet-ldh L-gdh。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比酶活力分析表明重组蛋白L-乳酸脱氢酶和葡萄糖脱氢酶均成功表达且具有酶活力。在37℃、200 r/min条件下,经60 min反应,催化底物苯丙酮酸合成24.26 mmol/L L-苯基乳酸。产物L-苯基乳酸光学纯度(>99%),底物摩尔转化率(59.55%),结果表明此重组体系可用于高效合成高光学纯L-苯基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2-羟基-3-苯基丙酸 巨大芽孢杆菌Z2013513 L-乳酸脱氢酶 葡萄糖脱氢酶 NADH再生 全细胞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乳酸-LDH的牦牛肉NADH线粒体介导再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玉斌 李丙子 +3 位作者 雷芸 魏红艳 韩鋆 余群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3-359,共7页
为了研究乳酸-乳酸脱氢酶(LDH)体系对牦牛肉线粒体在电子传递链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体外孵化模型,研究乳酸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的影响和乳酸-LDH体系在NADH再生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还原中的作用。... 为了研究乳酸-乳酸脱氢酶(LDH)体系对牦牛肉线粒体在电子传递链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体外孵化模型,研究乳酸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的影响和乳酸-LDH体系在NADH再生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还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乳酸盐处理组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所有试验组中,乳酸钙(CaL)+LDH+NAD体系组的样品氧消耗速率和MetMb还原最高(P<0.05),当抗霉素A存在时,由CaL-LDH-NAD处理生成的NADH不能进行氧消耗。当MetMb只和线粒体孵育时,体系内的Mb氧化还原状态几乎未发生改变(P>0.05),由LDH形成的NADH不能在没有还原酶或电子载体的情况下还原MetMb。添加LDH抑制剂草氨酸钠处理组虽然降低了CaL-LDH-NAD组合对MetMb的还原(P<0.05),但并未完全抑制MetMb的还原,说明除了电子传递链介导的非酶促还原外,CaL-LDH-NAD体系产生的NADH也可用于线粒体内的酶促MetMb还原。作为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乳酸盐与宰后牦牛肉肉色有关,乳酸盐的氧化过程是导致MetMb还原的原因,线粒体的还原能力可以影响氧消耗、MetMb还原以及肌红蛋白(Mb)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影响牛肉色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乳酸-乳酸脱氢酶体系 线粒体 电子传递链 肉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丙酸及其酯类合成γ-戊内酯的最新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颖 李闯 傅尧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0,共11页
在众多生物质平台分子中,γ-戊内酯(GVL)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由生物质平台分子乙酰丙酸(LA)及其酯类通过氢化作用制备GVL的反应途径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氢源对不同催化体系有重... 在众多生物质平台分子中,γ-戊内酯(GVL)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由生物质平台分子乙酰丙酸(LA)及其酯类通过氢化作用制备GVL的反应途径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氢源对不同催化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着重归纳总结了非均相催化剂(氢源:氢气、甲酸和醇类),在多种类型催化体系下催化合成GVL的合成路线和方法,为探索更加绿色、经济、高效、可持续的GVL合成途径,发展新的转化技术梳理思路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乙酰丙酸 γ-戊内酯 催化体系 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己酸菌液的连续富集及其“增己降乳”功能
19
作者 王秀本 常强 +7 位作者 甄莉 崔磊 薛正莲 王越 席鲜会 徐康杰 孙伟 张会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3-164,共12页
为探究窖泥对黄水菌群己酸合成代谢的影响,模拟浓香型白酒发酵后期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分别设计接种窖泥的“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和无接种窖泥的“黄水微发酵体系”进行连续4轮发酵,并用以乳酸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降解乳酸的... 为探究窖泥对黄水菌群己酸合成代谢的影响,模拟浓香型白酒发酵后期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分别设计接种窖泥的“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和无接种窖泥的“黄水微发酵体系”进行连续4轮发酵,并用以乳酸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降解乳酸的核心功能菌。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理化参数检测以及理化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冗余分析、菌群的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等对比分析2种发酵体系富集原核菌群的优势产己酸菌属、潜在己酸合成代谢功能。结果显示,窖泥接种的“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有利于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富集,其优势产己酸菌株为Caproicibacterium lactatifermentans LBM19010,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具有较强降解乳酸生成己酸的能力;无窖泥接种的“黄水微发酵体系”有利于产丁酸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的富集,其优势产丁酸菌株为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ATCC 25755,在葡萄糖存在情况下,具有较强降解乳酸生成丁酸的能力;“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和“黄水微发酵体系”富集菌群中具有乳酸降解功能的菌株均为产丁酸菌;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发挥增加己酸与降低乳酸作用的菌属可能并不相同。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产己酸菌和产丁酸菌之间的协同代谢提供理论支撑,为靶向富集产己酸菌和产丁酸菌提供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黄水微发酵体系 “黄水微发酵体系 原核菌群 己酸生成 乳酸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交换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人体血清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俊俊 鄢爱平 +2 位作者 王晓芬 郭岚 万益群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建立了阴离子交换色谱-荧光检测法(AEC-FLD)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Tyr)、对羟苯基乳酸(PHPLA)和对羟苯基丙酸(PHPA)的分析新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直接进样检测。采用IonPac AG21保护柱(50×... 建立了阴离子交换色谱-荧光检测法(AEC-FLD)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Tyr)、对羟苯基乳酸(PHPLA)和对羟苯基丙酸(PHPA)的分析新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直接进样检测。采用IonPac AG21保护柱(50×2mm)、IonPac AS21分析柱(250×2mm),流动相为4mmol/L NaOH溶液,流速为0.45mL/min,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7nm和340nm。优化条件下三种物质能得到良好的分离和检测。Tyr、PHPLA和PHP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25mg/L、0.025-2mg/L和0.025-2mg/L,相关系数在0.9998-0.9999之间,检出限(S/N=3)分别为0.024mg/L、0.020mg/L和0.019mg/L。三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72.6%-99.1%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62%。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荧光检测法 人体血清 酪氨酸 对羟苯基乳酸 对羟苯基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