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管线安全评价的简便方法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兴高 王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61-1864,1876,共5页
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施工中邻近管线的安全评价是一项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地层移动基本规律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验或半经验的基于变形控制的柔性管线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快速评估柔性管线的潜在损害... 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施工中邻近管线的安全评价是一项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地层移动基本规律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验或半经验的基于变形控制的柔性管线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快速评估柔性管线的潜在损害,具体的管线细节一般不予考虑,涉及的参数少,更易于工程应用。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没有足够资料或者特殊敏感的条件下,需要对管线的接头单独考虑,需要采用保守估计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管线 安全评价 地铁施工 简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震建筑柔性管线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尚庆学 王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60,共11页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时会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这要求穿越隔震层的竖向管线系统必须采用柔性连接以维持建筑的使用功能。尽管相关规范、规程规定了柔性连接管线的构造方式,但其真实的变形能力尚缺乏试验研究。本文对具有不同...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时会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这要求穿越隔震层的竖向管线系统必须采用柔性连接以维持建筑的使用功能。尽管相关规范、规程规定了柔性连接管线的构造方式,但其真实的变形能力尚缺乏试验研究。本文对具有不同密封构造(橡胶型、金属型和石棉型)和连接接头(抓斗式和卡套式)的柔性管线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所有试件均预先充水加压至1.0 MPa或2.5 MPa,以密封泄漏、力学指标下降作为判断构件失效的依据。试验表明橡胶密封圈和金属密封圈能够有效地防止柔性管线的泄漏,而采用石棉密封圈的试件泄漏位移远小于另外两种密封圈。抓斗式接头用于柔性管线的连接是可行的,而卡套接头不能提供同等水平的抗震性能。定义了柔性管线损伤极限状态和损伤指数,得到了试验易损性曲线。建立了柔性管线力学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其关键参数进行识别,以性能点力学指标为依据,准确再现了试件抗震性能,为建立整体结构多元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管线 隔震建筑 损伤指数 易损性曲线 模型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管线分析理论的轨道车辆跨接线束IPS设计及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朱东伟 王匀 +2 位作者 郭玉亮 戎飞 冀恩祥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传统轨道车辆跨接线设计只考虑跨接线缆接头,线束布置、优化、干涉和失效需要实车台架验证,设计周期长,失效风险大。本文基于柔性管线分析理论(Cosserat Rod)对轨道车辆跨接线束进行工业路径解决方案(IPS)优化设计,通过利用CATIA建立轨... 传统轨道车辆跨接线设计只考虑跨接线缆接头,线束布置、优化、干涉和失效需要实车台架验证,设计周期长,失效风险大。本文基于柔性管线分析理论(Cosserat Rod)对轨道车辆跨接线束进行工业路径解决方案(IPS)优化设计,通过利用CATIA建立轨道与列车动力学约束、运动模型,从而获得IPS运动仿真模型,得到不同载荷和加速度下的跨接线束的变形规律及失效位移。对普通弯道R76轨道、S型弯道R110进行仿真测试,并对R76轨道进行台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76工况最小弯曲半径为65 mm,R110工况最小弯曲半径为69 mm,均大于设计要求的3倍线缆直径60 mm;R76,R110工况最大端部拉扯力分别为21 N和20 N,满足设计要求;R76,R110工况与轨道最小距离大于69 mm,台架测试可靠率达到92%。说明采用IPS设计跨接线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管线分析理论 工业路径解决方案 轨道车辆 跨接线缆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