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银线的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晓彤 丁天磊 +2 位作者 段安 王可 王悦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5-211,共7页
以自制高长径比纳米银线为导电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柔性基底,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了银纳米线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探究了纳米银线浓度和旋涂层数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拉伸应变、食指摩擦和透明胶带黏附条件下薄... 以自制高长径比纳米银线为导电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柔性基底,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了银纳米线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探究了纳米银线浓度和旋涂层数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拉伸应变、食指摩擦和透明胶带黏附条件下薄膜的导电性。结果表明:用0.2mL 2mg/mL银纳米线在聚酯(PET)表面分别旋涂5层和10层,然后转移到半干的PDMS膜表面,再经100℃热处理30min,得到纳米银现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薄膜在550nm处的光透射率分别为79.8%和77.1%,方阻分别为58.68Ω/sq和22.4Ω/sq,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薄膜拉伸应变达45%时,其方阻增加了4.1倍,固定拉伸应变20%时,经拉伸反复100次时,薄膜方阻增加了4.2倍,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可拉伸性和导电性;采用食指在薄膜表面反复摩擦,薄膜的导电性明显下降,但是采用透明胶带黏附,则薄膜依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线 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 聚(二甲基硅氧烷)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涂法制备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膜的研究
2
作者 李锦 郑会华 +3 位作者 魏佳佳 王李钧 黄朝辉 王悦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8-284,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长度50~170μm,直径50~110nm,长径比超过1000的银纳米线。以自制的银纳米线为导电相,聚醚改性后的聚硅氧烷润湿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银纳米线墨水。采用两步旋涂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上制备柔性透明银纳米...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长度50~170μm,直径50~110nm,长径比超过1000的银纳米线。以自制的银纳米线为导电相,聚醚改性后的聚硅氧烷润湿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银纳米线墨水。采用两步旋涂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上制备柔性透明银纳米线导电薄膜,并研究了旋涂层数、银纳米线浓度和用量、旋涂工艺对导电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涂层数和银纳米线浓度对薄膜的透光性有影响,银纳米线用量和二步旋涂速率对薄膜透光性影响不大,但是上述工艺条件对薄膜的导电性均有影响。在低速50r/s旋涂5s,再以500r/s加速到1000r/s旋涂15s的制备工艺条件下,3.5mol/L银纳米线溶液用量0.3mL且旋涂1层的薄膜在550nm处的透射率和方块电阻分别为87.8%和12.46Ω/□。分别经过800次向内和向外弯曲循环后,薄膜的方块电阻仍然很低。该研究工作为旋涂法制备高性能柔性透明AgNWs导电薄膜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柔性透明导电 旋涂法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可控制备和光、电性能 被引量:8
3
作者 钱小立 张欢 +2 位作者 王文韬 廖景文 彭海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7-2111,2116,共6页
柔性电子学的高速发展,亟需开发新型高透光率、低电阻的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首先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用乙二醇还原硝酸银法合成了银纳米线,并采用氯化铁(FeCl3)调节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径比,获得了直径为100nm、长度为47μm、分... 柔性电子学的高速发展,亟需开发新型高透光率、低电阻的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首先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用乙二醇还原硝酸银法合成了银纳米线,并采用氯化铁(FeCl3)调节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径比,获得了直径为100nm、长度为47μm、分散均匀的银纳米线。然后将银纳米线沉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上形成银纳米线导电薄膜,研究了银纳米线沉积密度和直径对导电薄膜透光率和方阻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纳米线沉积密度的增加,导电薄膜的透过率和方阻都降低,但其品质系数(F.O.M.)增加,最高可达410。当导电薄膜的透光率为80%时,银纳米线直径为35和70nm的体系具有较低方阻,约132Ω/□。而且,该导电薄膜还表现出良好的耐弯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柔性透明导电 氯化铁 透光率 方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基底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膜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禹欣 胡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01-2108,共8页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合成可反复弯曲折叠的柔性透明基底膜,通过多元醇法制备导电银纳米线(Ag NW),用旋涂法将Ag NW均匀覆盖于淀粉基底膜表面,两者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制得系列Ag NW沉积密度不同的复合导电薄膜材料。对产品形貌、结...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合成可反复弯曲折叠的柔性透明基底膜,通过多元醇法制备导电银纳米线(Ag NW),用旋涂法将Ag NW均匀覆盖于淀粉基底膜表面,两者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制得系列Ag NW沉积密度不同的复合导电薄膜材料。对产品形貌、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不同AgNW沉积密度对复合导电薄膜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获取的柔性基底膜具有92%透光率、3.92 nm粗糙度、29.01 MPa拉伸应力;导电银纳米线直径约60 nm,长度20~30μm。当Ag NW沉积密度超过300 mg/m2时,方块电阻(Rs)低于22.6?/sq,透光率低于65%,光电优值(FOM)高于35,是氧化铟锡(ITO)导电膜的良好替代材料。将复合膜反复弯曲折叠Rs变化量低于5%,TGA测试发现,淀粉基底膜及复合膜热分解温度高于250℃,有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高温导电处理;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膜放置于空气中随时间延长Rs略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银纳米线 柔性透明导电 光电性能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透明的柔性金纳米纤维膜 被引量:5
5
作者 孔壮 鹿现永 +1 位作者 朱英 江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4-618,共5页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与离子溅射镀膜法,以电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制备了高透明的柔性金(Au)纳米纤维膜.研究表明,该柔性Au纳米纤维膜呈现无规网状分布,纤维的平均直径为291~322 nm.当Au的溅射时间为75 s时,所得薄膜的可见光透...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与离子溅射镀膜法,以电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制备了高透明的柔性金(Au)纳米纤维膜.研究表明,该柔性Au纳米纤维膜呈现无规网状分布,纤维的平均直径为291~322 nm.当Au的溅射时间为75 s时,所得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92%,近红外反射率为7%,电阻率为2.9×10-3Ω·cm.该Au纳米纤维膜可转移到任何柔性基底上,且显示出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500次后其电阻率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Au纳米纤维 离子溅射 高透明柔性导电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透明自支撑氧化锡锑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孔壮 李勇 +2 位作者 鹿现永 朱英 江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0,共6页
以四氯化锡和三氯化锑为前驱体,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柔性透明的自支撑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膜.研究结果表明,该柔性ATO纤维膜具有四方相金红石晶体结构,且呈无规的纤维网状分布.当前驱体煅烧温度分别为520℃和700℃时,纤维的平均直... 以四氯化锡和三氯化锑为前驱体,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柔性透明的自支撑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膜.研究结果表明,该柔性ATO纤维膜具有四方相金红石晶体结构,且呈无规的纤维网状分布.当前驱体煅烧温度分别为520℃和700℃时,纤维的平均直径为200和150 nm;组成纤维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和19 nm;可见光透过率为72%和80%;电阻率为5.23和2.20Ω·cm.该自支撑ATO纳米纤维膜还显示出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500次后其电阻率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氯化锡锑纳米纤维 自支撑 柔性导电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金属透明导电膜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许君君 黄金华 +6 位作者 盛伟 王肇肇 赵文凯 李佳 杨晔 万冬云 宋伟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75-1881,共7页
透明导电薄膜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子器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革新,柔性电子器件在显示、能源及可穿戴等领域得以迅速发展,这对透明导电薄膜的柔性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于其他类型柔性... 透明导电薄膜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子器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革新,柔性电子器件在显示、能源及可穿戴等领域得以迅速发展,这对透明导电薄膜的柔性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于其他类型柔性透明导电薄膜,超薄金属导电薄膜具有柔性好、导电性好、光电性能均匀、稳定性好、成本低和可大规模制备等优点,有望成为替代ITO的理想材料。超薄金属薄膜的生长和其光电特性息息相关。与常规电介质衬底相比,金属普遍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因而金属薄膜在衬底表面通常按照岛状模式生长,阈值厚度高。对薄膜厚度低于阈值厚度的金属薄膜而言,在电学特性方面,纳米团簇形貌使电子在薄膜晶界和表面被过多散射,电子迁移率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电阻率较高。而在光学特性方面,离散的纳米团簇也会引起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使超薄金属薄膜的透过率曲线在特定波长处明显下降。尽管进一步增加薄膜厚度可以降低电阻率,但厚度的增加会使透过率下降。因此,金属薄膜的超薄、低阈值厚度连续生长是同时获得良好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的关键。已有的降低超薄金属薄膜阈值厚度的方法包括添加氧化物缓冲层和金属种子层、表面处理、掺杂及低温沉积等。其中添加氧化物的方法因可选择材料种类丰富、制备工艺简单可控等优点,成为制备超薄金属薄膜最普遍的方法;引入金属种子层和掺杂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金属薄膜的润湿性,然而,其他金属的引入会带来薄膜光学损耗的问题;表面处理的方法对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其利用聚合物分子层的官能团与金属原子间的键合作用抑制金属原子的扩散;对温度精确控制的要求较高和设备昂贵使低温沉积法的推广面临挑战。本文概述了超薄金属透明导电薄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超薄金属薄膜的生长模式、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重点介绍了降低超薄金属薄膜阈值厚度、实现薄膜连续化生长的多种方法及原理,分析了超薄金属薄膜在太阳能电池、OLEDs、长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波导以及Low-E涂层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讨论了超薄金属透明导电膜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透明导电 超薄金属薄 光学电学特性 连续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UV辐射改性PET对液相沉降聚合PEDOT/PET透明导电膜的影响
8
作者 马亚晓 李建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4-38,45,共6页
以172nm真空紫外(VUV)照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再浸入Fe(OTs)3溶液吸附Fe(OTs)3和浸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溶液引发EDOT在PET表面原位聚合,制备透明导电膜。以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和碘量法分析照射时间对PET表面组成、浸润... 以172nm真空紫外(VUV)照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再浸入Fe(OTs)3溶液吸附Fe(OTs)3和浸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溶液引发EDOT在PET表面原位聚合,制备透明导电膜。以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和碘量法分析照射时间对PET表面组成、浸润性和吸附性的影响;以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PEDOT的结构;以四探针测定表面电阻;研究VUV辐射对产物透明性和导电性的影响。VUV辐射在PET表面能引入羧基等含氧基团,提高PET的浸润性和吸附性。经4min辐射,水接触角从75°降到30°,Fe(OTs)3吸附量从0.9mmol/m2增加到1.3mmol/m2;经EDOT溶液浸渍,掺杂的PEDOT覆盖PET,使PET变为导电膜。VUV照射4min,所得复合膜的表面电阻可低于900Ω/□,透光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 表面改性 原位氧化聚合 柔性透明导电 聚乙撑二氧噻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状铂电极的新型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9
作者 许子颉 张发荫 +3 位作者 洪晓丹 郭文熹 刘向阳 林昌健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太阳能电池,因其精简的封装工艺、较低廉的价格、高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可弯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柔性DSSC的制备,其光阳极为高度有序的氧化锌(Zn O)纳米线阵列,...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太阳能电池,因其精简的封装工艺、较低廉的价格、高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可弯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柔性DSSC的制备,其光阳极为高度有序的氧化锌(Zn O)纳米线阵列,对电极为柔性、导电、透明的网状铂(Pt networks)电极.相对于传统的铂对电极而言,这种Pt networks对电极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能力,还展现了极好的透光性(方阻~100Ω·sq-1,~80%透光率)和催化性能,此外,Pt networks电极可构筑于任意弯曲的衬底,具有优异的机械耐弯折性能.在Zn O纳米线阵列的DSSCs的应用中,基于Pt networks膜的柔性DSSC的转化效率比铂纳米丝阵列(Pt nanofiber arrays,Pt NFs)膜高出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太阳能电池 对电极 氧化锌 柔性导电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