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不稳定相关基因GALNT7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房晓 赵薇 +3 位作者 喻文颖 裴灵洁 钱文轩 赵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1,共6页
目的探究染色体不稳定(CIN)相关基因多肽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7(GALNT7)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构建敲低GALNT7的HCT116细胞系,通过染色体滴定验证GALNT7与CIN的相关性,运用活细胞计数检测GALNT7对... 目的探究染色体不稳定(CIN)相关基因多肽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7(GALNT7)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构建敲低GALNT7的HCT116细胞系,通过染色体滴定验证GALNT7与CIN的相关性,运用活细胞计数检测GALNT7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GALNT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Caspase-3酶活性测定和Western blot检测GALNT7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敲低GALNT7后HCT116细胞染色体核型分布更为分散,CIN程度增高,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敲低GALNT7后HCT116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并且细胞内P21蛋白上调,CDK6蛋白下调;敲低GALNT7后HCT116细胞Caspase-3酶活性上升,切割型PARP1蛋白和PUMA蛋白表达量升高,BCL-2蛋白表达量下降。结论GALNT7基因可能通过抑制CIN产生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不稳定 结肠癌 GALNT7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潜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扬 李秉琦 +4 位作者 陈谦明 柳咏发 夏娟 卢虹 杨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形成的潜在机制。方法:对7株非整倍体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系细胞,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类(FACS)及免疫荧光染色(IF)的方法,观察非整倍体OSCC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又称纺锤体检查点)功能及中心体状...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形成的潜在机制。方法:对7株非整倍体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系细胞,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类(FACS)及免疫荧光染色(IF)的方法,观察非整倍体OSCC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又称纺锤体检查点)功能及中心体状况。结果:7株非整倍体OSCC细胞系细胞经过0.2μg/ml噻氨酯哒唑(Noco鄄dazole)处理18小时后,都出现了高比例分裂中期(G2/M)细胞的累积,提示这些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功能正常;而中心体异常(数目增多及形态的异常)可以在所有非整倍体OSCC细胞系中观察到,异常细胞百分率0.4%~18.8%。结论:OSCC细胞CIN表型与有丝分裂检查点功能异常之间可能无直接机制上的联系,但中心体异常可能是OSCC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形成的潜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染色体不稳定 有丝分裂检查点 中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不稳定的潜在机制及其与口腔癌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扬 李秉琦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6年第2期90-91,100,共3页
在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染色体不稳定表现扮]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改变。前者由于有丝分裂检查点缺陷和中心体异常,导致不正常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结构改变与DNA损伤检查点和DNA双链断裂点修... 在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染色体不稳定表现扮]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改变。前者由于有丝分裂检查点缺陷和中心体异常,导致不正常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结构改变与DNA损伤检查点和DNA双链断裂点修复系统缺陷有关,引起染色体易位或断裂发生。相关研究已证明,染色体不稳定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异常改变与口腔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不稳定 有丝分裂检查点 中心体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626细胞染色体动粒变异对其染色体不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爽 谭彬 +6 位作者 刘学庆 陈雪梅 丁裕斌 余秋波 陈倩 王应雄 何俊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kinetochore-NOR同步银染技术,对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相比,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缺失[132(0.89%)vs26(0.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kinetochore-NOR同步银染技术,对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相比,SW626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缺失[132(0.89%)vs26(0.18%)]、kinetochore迟滞复制[82(0.55%)vs14(0.10%)]和kinetochore-NOR融合[153(1.03%)vs51(0.37%)]频率显著升高(P<0.01),而不对称kinetochore频率二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此外,在某些SW626细胞染色体上还观察到多重kinetochores现象。结论 kinetochore缺失、kinetochore迟滞复制和kinetochore-NOR融合可能是SW626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起源的诱因之一;染色体多重kinetochores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不稳定 kinetochore变异 SW626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核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肿瘤免疫功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沈琴 徐平龙 梅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可监测微生物入侵和组织损伤等生理病理异常状态,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DNA感受器,cGAS主要识别异常定位于细胞质的双链DNA(dsDNA),通过催化合成二级信使...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可监测微生物入侵和组织损伤等生理病理异常状态,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DNA感受器,cGAS主要识别异常定位于细胞质的双链DNA(dsDNA),通过催化合成二级信使环鸟苷酸-腺苷酸启动由STING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和炎症信号通路。微核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错误分离的产物,也是细胞质dsDNA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一类不稳定的亚细胞器结构,微核核膜倾向于不可逆的破裂,导致微核基因组DNA暴露在细胞质中。暴露的微核基因组DNA招募并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STING下游信号通路活化,包括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发生,从而介导免疫系统的活化以清除肿瘤细胞,或者直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另外,STING持续激活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以及慢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营造了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转移和肿瘤细胞存活。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活化的cGAS-STING免疫通路扮演着抑制或促进肿瘤的双重作用。本文阐述了肿瘤微环境中微核诱导cGAS-STING免疫通路活化的机制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潜在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染色体不稳定 微核 肿瘤免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段与远段结肠癌的差异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月宁 鲁重美 陈原稼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15-417,共3页
以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近段和远段两部分。近段和远段结肠在胚胎起源、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截然不同。对结肠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其基于部位差异而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显著不同的内在根源。结合肿瘤部位、临... 以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近段和远段两部分。近段和远段结肠在胚胎起源、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截然不同。对结肠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其基于部位差异而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显著不同的内在根源。结合肿瘤部位、临床和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结肠癌分类将为结肠癌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段/远段结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 染色体不稳定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心体异常与宫颈癌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海 黎清 徐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230-4232,共3页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 宫颈癌(cervi cal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对HPV致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HPV感染致宫颈上皮细胞中心体异常.使染色体错误分离及分配不平衡。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的形成。可能是其最终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癌发生 中心体异常 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染色体不稳定 HPV感染 宫颈鳞状上皮 宫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