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灰岩山地不同林龄柏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特征
1
作者 杨宇豪 王灵玲 +5 位作者 张勇 张全智 孙晗靖 王文鹏 周本智 王增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研究石灰岩山地不同林龄柏木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石漠化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石灰岩山地柏木林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石灰岩无林地)、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4种类型,采用空... 研究石灰岩山地不同林龄柏木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石漠化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石灰岩山地柏木林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石灰岩无林地)、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4种类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不同林龄柏木林对石灰岩山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林龄柏木林的土壤容重均小于无林地,且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含水率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土壤容重最小,持水量最高,幼龄林含水率最高。2)不同林龄柏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的含量最高。3)各林龄柏木林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在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最高,幼龄林在灌木层的丰富度最高;各林龄柏木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无林地;幼龄林和中龄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无林地。4)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表明,pH值是影响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持水量、容重、含水率、全磷及水解性氮。石灰岩山地柏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均显著优于无林地,其中以中龄林的综合表现最佳。柏木对石灰岩山地的土壤改善效果显著,但不同林龄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林 不同林龄 土壤养分 植物多样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刘一丁 王凯 +4 位作者 蒋川东 陈俊华 谢川 唐艺家 简毅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计量以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含水率均以枝最高,干最低,纬度、年均温度和海拔是不同区域内影响柏木各器官含水率的共同因素;(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县(市)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N、P、K质量分数和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含量普遍较高,而N、P储量普遍较低,金堂县柏木干、皮、叶的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各区域柏木根、皮、叶的P质量分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4)剑阁县柏木根、皮、枝的N/P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金堂县柏木干、叶的N/P值均与简阳市、剑阁县差异显著(P<0.05)。剑阁县柏木各器官受N元素限制,其他三个区域柏木受P元素限制;(5)不同区域内纬度、年均温度、海拔以及年平均总降水量均对柏木N含量影响较大,对C、P、K含量影响小;(6)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剑阁县应采取间伐柏木补植桤木等固碳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其他3个县(市)有条件的可合理增施P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化学计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柏木林下养鸡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俊华 龚固堂 +4 位作者 朱志芳 黎燕琼 吴雪仙 郑绍伟 慕长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19,共6页
选择川中丘陵区郁闭度为0.5~0.7、林龄为25 a、林地平均坡度为15°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纯林林分,设置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4种养殖密度处理,每种养殖密度设3个重复,并设置1个林下不养鸡的对照样地,进行林下生态养... 选择川中丘陵区郁闭度为0.5~0.7、林龄为25 a、林地平均坡度为15°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纯林林分,设置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4种养殖密度处理,每种养殖密度设3个重复,并设置1个林下不养鸡的对照样地,进行林下生态养鸡试验,1 a后对养殖前后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养殖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林地土壤肥力的提高。4种养殖密度样地柏木胸径和高度年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80%和33.73%;0~2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比养殖前分别增加5.95%、14.88%、10.75%和5.34%。林下养鸡对林下植被有一定影响。养殖后灌木盖度降低6.67~26.50百分点,种类减少2~6种;草本盖度降低9.20~27.17百分点,种类减少3~8种;枯落物盖度减少9.30~20.90百分点。4种养殖密度样地0~20 cm土壤容重比养殖前增加11.38%~17.99%,>20~40 cm土层增加8.40%~15.75%;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减少3.20百分点。养殖密度分别为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的样地土壤径流深分别比对照提高33.59%、52.97%、109.06%和144.60%,产沙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5.59%、67.27%、123.65%和146.96%,但土壤流失量均明显低于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规定的容许土壤流失量(500 t.km-2.a-1)。以养殖密度为600只.hm-2来计算,投入产出比为1∶2.76,净收益为6.88万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养殖密度以900只.hm-2为最适宜,既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又能控制水土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柏木林 养殖密度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程瑞梅 肖文发 +1 位作者 李新新 李建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2-386,共5页
对三峡库区柏木林的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柏木林可分为11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 对三峡库区柏木林的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柏木林可分为11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规律性,这可能与库区内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柏木林 群落类型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柏木林下半夏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大兰 黄小辉 耿养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0-56,共7页
以野外环境条件下的半夏为对照,研究三峡库区柏木林下半夏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柏木林下和野外2种环境条件下的半夏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林下半夏各时段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总体均低于野外半... 以野外环境条件下的半夏为对照,研究三峡库区柏木林下半夏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柏木林下和野外2种环境条件下的半夏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林下半夏各时段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总体均低于野外半夏,但林下半夏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野外半夏.拟合2种环境条件下半夏的Pn-PAR和Pn-CO_2响应曲线得出: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林下半夏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外半夏,林下半夏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均明显高于野外半夏,林下半夏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明显低于野外半夏;在相同CO_2浓度条件下林下半夏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外半夏,林下半夏CO_2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CO_2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及CO_2饱和点均明显高于野外半夏,而林下半夏的CO_2补偿点明显低于野外半夏.柏木林冠层可以阻挡夏季强光对林下半夏的照射,同时减少了林下的光合有效辐射,但林下半夏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来提高自身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CO_2利用效率,进而保证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柏木林 半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柏木林抚育改造技术与应用示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峰 李仁洪 +1 位作者 周立江 杨天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针对川中丘陵人工柏木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森林经营培育的技术思路、林分类型判定、抚育改造方式、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柏木林抚育改造技术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抚育间伐、调整、补植、综合改造等经营培育方式,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林分结... 针对川中丘陵人工柏木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森林经营培育的技术思路、林分类型判定、抚育改造方式、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柏木林抚育改造技术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抚育间伐、调整、补植、综合改造等经营培育方式,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健康水平,提升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柏木林生态服务功能。固定样地监测表明,实施5 a后,蓄积量增长率、灌草覆盖度高于对照样地,林分层次结构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 柏木林 林分抚育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柏木林种子雨和种子库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芳清 梅光舟 王传华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9,共7页
柏木种子雨在8月底开始降落,10月达到顶峰,翌年5月结束,历经9个月左右。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10~11月的种子雨量占全年的67.5%。种子雨时间变化格局差异极显著,而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差异。种子雨中柏木种子的年均密度为598... 柏木种子雨在8月底开始降落,10月达到顶峰,翌年5月结束,历经9个月左右。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10~11月的种子雨量占全年的67.5%。种子雨时间变化格局差异极显著,而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差异。种子雨中柏木种子的年均密度为5982.2粒·m^-2。63.4%的柏木种子直径大于2.5mm,构成了柏木种子雨的主体。由于这一级别柏木种子的萌发能力较强,因此三峡地区柏木林的更新能力强。柏木林中非柏木种子的种子雨每年主要发生在1月和5月,形成2个高峰,年均种子雨密度为1842.8粒·m^-2。土壤种子库中柏木种子的平均密度为608.8粒·m^-2。柏木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垂直分布格局差异极显著。0~2cm土壤层所分布的柏木种子占种子库中柏木种子的80.49%。其它土壤层次所含有的种子比例很低,且萌发能力较低,因此,柏木林的更新主要依赖于表层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柏木种子在种子库中的水平分布格局虽然随坡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差异不显著,表明整个柏木林的更新能力在水平格局上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林 种子雨密度 种子库 群落更新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俊华 牟皓 +2 位作者 谢天资 别鹏飞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8-14,共7页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Ⅰ:10%~15%,Ⅱ:16~25%、Ⅲ:26~35%和对照CK(不间伐)。2019年实地取样分析,计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吸持贮水量、饱和贮水量和枯落物蓄积量、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等水文效应指标以及枯落物持水、吸水动态过程模拟。(1)间伐后,枯落物蓄积量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Ⅰ、Ⅱ和Ⅲ总枯落物蓄积量分别是CK的1.24倍、1.78倍和2.38倍。枯落物持水性能也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Ⅲ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是CK的3.73倍和2.59倍。除间伐强度Ⅱ与CK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枯落物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对数函数W=a–b×ln(t+c),R^2>0.95,吸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幂函数V=mtn,R^2>0.80,拟合效果较好。(3)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容重均明显低于CK。间伐强度Ⅲ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35.30±2.60%),最小的是对照(28.19±1.29%)。0~30 cm土壤最大吸持水量在间伐强度Ⅲ为最大(105.90±2.60 mm),其次是Ⅱ(103.07±3.01 mm),最小的是CK(84.58±1.29 mm)。不同间伐强度的饱和贮水量均高于CK。间伐强度Ⅰ、Ⅱ和Ⅲ土壤0~30 cm饱和贮水量分别是CK的1.09倍、1.21倍和1.27倍。综合土壤层和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间伐强度Ⅲ,即保留株数1700株·hm^−2~2100株·hm^−2为最适宜强度,3种间伐强度下的林分水文性能均优于CK,说明间伐对林地水文性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间伐强度 土壤层、枯落物层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结构调整模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俊华 杨梅 +4 位作者 刘一丁 蒋川东 李羽洁 龚固堂 廖清贵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11-17,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多样性、乔木生长、灌草盖度和林下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1)乔木层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带状改造+补阔”改造林分。灌、草丰富度均以栎柏混交林最高,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其次是栎柏混交林;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林分乔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最低。(2)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按大小排列分别为:“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栎柏混交林>对照,栎柏混交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3)灌草盖度第一、第二均是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栎柏混交林,对照最小。(4)林下更新幼苗以栎柏混交林最多,最少的是对照,“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差异不大。(5)对川中丘陵区的人工柏木林应根据不同经营目标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开展多功能经营,以更好地发挥其多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柏木林 多功能经营 结构调整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下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润 陈俊华 +2 位作者 牛牧 别鹏飞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9-13,共5页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0.63倍、9.38倍、7.92倍、7.50倍和3.33倍、3.75倍、4.38倍、6.04倍。(2)采伐带、保留带、对照样地内的更新幼树幼苗的树高均显现为左偏单峰结构,且均以树高≤0.1m的幼苗数量最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内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高度分级占比不尽相同。(3)所有处理下的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均呈聚集状分布的状态,且聚集强度较大。(4)除柏木外,天然更新的树种种类多以香樟、香椿、乌桕等喜阳或半喜阳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带状采伐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俊华 张鑫 +3 位作者 谢天资 龚固堂 王琛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11-20,共10页
为提高川中丘陵区大量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不同强度抚育间伐试验,探讨适宜间伐强度和林分密度,为该区域的低效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 为提高川中丘陵区大量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不同强度抚育间伐试验,探讨适宜间伐强度和林分密度,为该区域的低效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3种间伐强度(10%~15%,16%~25%,26%~35%)和对照(不间伐)。对间伐12年后的林分按不同强度各设置大小为20m×20m的样地5个,共计20个。分别调查、测定林分乔木生长因子、林下灌草生物多样性、林下天然更新幼苗、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性能、土壤理化性质。最后基于主成份分析法对样地进行综合评价。(1)间伐后,可明显促进保留乔木的生长。与对照相比,10%~15%,16%~25%,26%~35%的树高、胸径和蓄积连年生长分别提高4.48%、17.91%、58.21%,49.06%、122.64%、201.89%和18.21%、53.30%、95.24%。(2)不同间伐强度林下灌木、草本的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对照。尤以26~35%最为明显,其林下灌木、草本的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8.00%、108.00%、131.23%、78.74%、134.98%、179.73%。(3)不同间伐强度各级幼苗的数量均大于对照。以26~35%为例,<10cm、10~30cm、30~50cm、50~150cm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分别比对照高83.78%、80.00%、83.33%、72.09%。(4)总枯落物蓄积量按大小顺序为26%~35%(3.86±0.10T.hm^(−2))>16%~25%(2.93±0.07T.hm^(−2))>10%~15%(2.06±0.13T.hm^(−2))>对照(1.40±0.06T.hm^(−2))。不同间伐强度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高于对照。26%~35%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是对照的1.54倍、2.75倍和2.76倍。(5)土壤容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6%~35%<16%~25%<10%~15%<对照。土壤毛管孔隙度按大小排列为26%~35%>16%~25%>10%~15%>对照。土壤饱和持水量按大小排列为16%~25%>26%~35%>10%~15%>对照。土壤全C、全P、全K含量各处理的规律一致,即按大小顺序排列为16%~25%>26%~35%>10%~15%>对照。不同间伐强度全N、有机质的含量按大小排列为26%~35%>16%~25%>10%~15%>对照。(6)基于主成份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按大小排列为26%~35%>16%~25%>10%~15%>对照。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适宜间伐强度为20%~35%,即保留株数为1700株·hm^(−2)~21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间伐强度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俊华 刘威君 +5 位作者 蒋川东 刘一丁 王凯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32-39,共8页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测试获得柏木整株及各器官的含碳率、生物量(共计采集样株56株),建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柏木各器官生物量按大小排列为干(46.45%)>根(22.87%)>枝(15.80%)>叶(8.56%)>皮(6.33%)。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为77.13%,地下部分占22.87%。(2)柏木单株总平均含碳系数为0.4903±0.0197。各器官含碳系数按大小排列为枝>干>叶>皮>根。干的含碳系数与根、皮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的含碳系数仅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皮的含碳系数仅与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枝和叶的含碳系数仅与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地方柏木各器官含碳系数略有差别,变化幅度为0.44~0.57,金堂县柏木整株和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均明显高于盐亭县的。(4)无论是一元还是二元,柏木各器官以及整株拟合效果最好的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R^(2)范围为0.815~0.939。且全株、地上部分、干拟合效果明显优于皮、枝、叶。(5)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校正IPCC法中碳计量参数,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柏木器官 含碳系数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
13
作者 程瑞梅 肖文发 李建文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90-292,共3页
对三峡库区柏木林的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柏木林可分为11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规律... 对三峡库区柏木林的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柏木林可分为11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规律性,这可能与库区内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柏木林 群落类型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木林土壤内鞭角华扁叶蜂数量与树冠相关性状分析
14
作者 唐志强 牟文彬 +3 位作者 吴俊 李祥军 何清华 张志雄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6-49,共4页
由于鞭角华扁叶蜂老熟幼虫具有坠地入土的习性,致使样株某一处土壤内虫量与树冠投影量呈紧密的正相关,虫量百分数与自变量树冠投影百分数的相关式为 y= 98.15÷(1+exp(3.6565- 0.1109x))
关键词 鞭角华扁叶蜂 数量 树冠 相关分析 柏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灌草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宗成 周晓波 +6 位作者 黎燕琼 龚固堂 陈俊华 郑绍伟 吴雪仙 朱志芳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5-10,共6页
川中丘陵区地处长江上游。该区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灌草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截持径流、保水保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江上游川中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桤柏混... 川中丘陵区地处长江上游。该区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灌草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截持径流、保水保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江上游川中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桤柏混交林以及由桤柏混交发展而来的柏木纯林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研究了20a~70a的人工柏木林下灌草层生物多样性,为该区域和类似区域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柏木林 植被结构 生物多样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健康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胥平 慕乘 +5 位作者 龚固堂 朱志芳 黎燕琼 吴雪仙 郑绍伟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4-11,共8页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应用SPSS l8.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人工柏木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适应性和环境指标4大类15个指标,分别使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对川中丘陵区12...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应用SPSS l8.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人工柏木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适应性和环境指标4大类15个指标,分别使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对川中丘陵区126个野外样地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类似,均是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林分占绝大多数(分别为71.43%和61.90%);健康等级为优质的林分数量很少,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分别为6个和9个,占4.76%和7.14%。需对川中丘陵区大多数人工柏木林分采取切实可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发挥该区域人工柏木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柏木林 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阳人工柏木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森林管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石胜璋 刘玉成 朱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58,共5页
在云阳县人工柏木纯林的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其群落环境条件较差,物种较少,多样性指数低,柏木叶蜂虫害严重,极需加强管理和改造.8个样地800 m2的面积内有维管植物31科52属54种.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很低,特别是乔木... 在云阳县人工柏木纯林的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其群落环境条件较差,物种较少,多样性指数低,柏木叶蜂虫害严重,极需加强管理和改造.8个样地800 m2的面积内有维管植物31科52属54种.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很低,特别是乔木层,只有0.113和0.265,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灌木、草木、乔木,并提出了经营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柏木林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器官C、N、P、K计量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威君 陈俊华 +5 位作者 蒋川东 刘一丁 谢川 唐艺家 罗明华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43-48,共6页
为了解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各器官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柏木林中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等各器官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C/N、C/P以及... 为了解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各器官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柏木林中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等各器官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C/N、C/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叶片中C、N、P、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C/N最高的是枝(69.25±13.09),最小的是叶(34.05±8.41)。各器官的C/P差异较大。其中叶的C/P最小(602.66±208.75)。叶的C含量与皮、枝差异不显著(P>0.05),与干、根的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叶和皮的N含量与其他器官的N含量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N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P含量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器官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皮和叶的C/N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C/N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的C/P与干、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皮、叶的C/P差异显著(P<0.05)。皮的C/P与叶、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C/P除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他器官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2)C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变异系数均在7%以下,属弱变异;N含量除干属弱变异外,其余均属于中等变异;P含量除在叶和枝中属于中等变异外,在干、根、皮中属强变异;K含量表现的规律与P含量类似。(3)N与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含量与K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N呈显著负相关(P<0.05);P含量与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K含量与C/N、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柏木林N、P含量相对紧缺,应合理增施N、P肥,或采取间伐补植桤木等豆科植物形成混交林,提高土壤能力,促进林地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19
作者 陆忠贤 邓夏雨 +1 位作者 潘秀奎 李泰君 《中国林副特产》 2022年第1期79-80,82,共3页
人工柏木林是中国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森林类型,其生境多数为土壤浅薄、贫瘠且存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区由于降雨、土壤、地形等因子,常常限制植物的生长,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林生长发育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经过数十年的人工造林... 人工柏木林是中国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森林类型,其生境多数为土壤浅薄、贫瘠且存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区由于降雨、土壤、地形等因子,常常限制植物的生长,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林生长发育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经过数十年的人工造林与林分发育,人工柏木林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引起重视。研究从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土保持、碳固持等方面,总结了人工柏木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认识生态脆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土壤质量 碳固持功能 人工柏木林 生态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改造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别鹏飞 斯顺江 +3 位作者 周大松 陈俊华 赵润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1-6,共6页
对川中丘陵区35 a~40 a生、天然更新差的柏木纯林进行了不同宽度的带状采伐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采伐带宽对柏木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以及柏木生长量的影响。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调查了保留带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柏... 对川中丘陵区35 a~40 a生、天然更新差的柏木纯林进行了不同宽度的带状采伐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采伐带宽对柏木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以及柏木生长量的影响。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调查了保留带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柏木年均生长量。数据分析显示,不同采伐带对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生长量均产生了不同影响,随年份的增加8 m、10 m保留带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高于其他带宽,且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于灌木物种多样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保留柏木年均株高、年均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对照(P<0.05),其中8 m、10 m带最高。据以上结果,就本实验的5种处理而言,对于改良低效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适宜的采伐带宽度应为8 m和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改造 人工柏木林 林分生长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