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花香 《落叶果树》 2015年第2期54-55,共2页
河北省沙河市册井乡全呼村地处冀南太行山前丘陵区,土壤瘠薄,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干旱缺水,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雨热同季。该村现有大枣400hm2,品种主要为黄骅冬枣、赞皇大枣及从北京林业学院引进的大枣新品... 河北省沙河市册井乡全呼村地处冀南太行山前丘陵区,土壤瘠薄,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干旱缺水,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雨热同季。该村现有大枣400hm2,品种主要为黄骅冬枣、赞皇大枣及从北京林业学院引进的大枣新品种等,树龄15年。在枣树管理工作中,笔者探索了本区域大枣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重点是清除带菌、带虫茧的残留物,降低病菌害虫的越冬基数,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及时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基数 虫果率 虫害防治 成土母质 关键期 洪积物 丘陵区 软腐 同季 裂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小枣病虫害及其防治 被引量:1
2
作者 康宝雷 《河北农业》 2010年第7期21-22,共2页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金丝小枣主要病害有:枣锈病、枣炭疽病、枣疯病、枣缩果病、果实浆烂病、枝干病等。
关键词 金丝小 防治 虫害 缩果 炭疽 枝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小枣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玉芳 高杰 李丹丹 《河北果树》 2017年第1期53-53,共1页
1金丝小枣主要病虫害 金丝小枣病虫害种类很多,在我县常见的主要有枣锈病、枣疯病、枣褐斑病、枣裂果病、枣缩果病、枣果浆烂病、枣尺蠖、枣黏虫、枣瘿蚊、桃小食心虫、食芽象甲、大灰象甲、叶螨、枣龟甲蜡蚧、刺蛾类、绿盲蝽象、枣叶... 1金丝小枣主要病虫害 金丝小枣病虫害种类很多,在我县常见的主要有枣锈病、枣疯病、枣褐斑病、枣裂果病、枣缩果病、枣果浆烂病、枣尺蠖、枣黏虫、枣瘿蚊、桃小食心虫、食芽象甲、大灰象甲、叶螨、枣龟甲蜡蚧、刺蛾类、绿盲蝽象、枣叶壁虱、枣粉蚧、棉铃虫、豹纹木蠹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种类 金丝小 无公害防治技术 大灰象甲 桃小食心虫 缩果 绿盲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病虫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4
作者 王永玲 张琴雁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3年第8期45-46,共2页
1红枣病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1.1枣缩果病红枣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枣缩果病,红枣发生枣缩果病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症特征,红枣果实会出现淡黄色水浸状斑点。在后期,会直接导致果实腐烂,这时果实一般先表现为脱水,然后逐渐出现褶皱并缩... 1红枣病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1.1枣缩果病红枣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枣缩果病,红枣发生枣缩果病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症特征,红枣果实会出现淡黄色水浸状斑点。在后期,会直接导致果实腐烂,这时果实一般先表现为脱水,然后逐渐出现褶皱并缩小,等到此时再进行治理,红枣基本失去商品价值。针对枣缩果病,应当在发病前期及时喷洒氧化乐果等农药进行防治,种植者要注意喷洒比例,避免喷洒过多农药破坏红枣树,或过少农药达不到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状 前期 缩果 虫害 症特征 氧化乐果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唐山地枣园枣缩果病综合防治技术
5
作者 樊素 《河北果树》 2024年第1期45-46,共2页
行唐县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枣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北部山区地带九口子、上闫庄、口头3个山区乡镇。这些山地枣园水、电、路等综合配套体系比较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本高,用工多、投资大、资金缺乏;尤其是枣园水分供... 行唐县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枣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北部山区地带九口子、上闫庄、口头3个山区乡镇。这些山地枣园水、电、路等综合配套体系比较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本高,用工多、投资大、资金缺乏;尤其是枣园水分供应上普遍没有灌溉能力,靠天吃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缩果 山区乡镇 文化之乡 综合防治技术 水分供应 西北部山区 行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6
作者 白志怀 贺孝红 王铁军 《农村百事通》 2010年第12期34-34,共1页
枣疯病又名"虫枣病"、"聋病"等,主要表现为枣树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不正常,包括花变叶、芽不正常萌发和生长,引起枝叶丛生,枝条节间缩短,嫩叶明显黄化和卷曲呈匙性,侧根丛生。
关键词 发生规律 防治 地下部分 生长 枣病 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氟含量与枣黑顶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贤谦 李盼盼 +3 位作者 尹河龙 冀卫荣 刘随存 高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9-193,共5页
2004年以来,在山西中南部枣(Ziziphus jujuba)区发现一种枣果新病害——枣黑顶病(Prakash,1987;张承林等,1997;张海岚等,1996;刘贤谦等,2009)。在枣果近成熟期,其顶部发黑、皱缩,果肉发苦,使枣果失去食用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 黑顶 氟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花病对意大利蜜蜂消化酶和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卫华 申晋山 +2 位作者 郭媛 张云毅 邵有全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枣花期蜜蜂易发生枣花中毒(又称枣花病),致使大量采集蜂死亡。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枣花病对蜜蜂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以正常的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山西临猗、太谷和临县患枣花病... 【目的】枣花期蜜蜂易发生枣花中毒(又称枣花病),致使大量采集蜂死亡。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枣花病对蜜蜂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以正常的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山西临猗、太谷和临县患枣花病的意大利蜜蜂工蜂体内淀粉酶、蛋白酶、蔗糖酶、果胶酶、海藻糖酶、酯酶(esterase,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活性。【结果】临猗、太谷和临县意蜂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73.17%,60.74%和70.50%;蛋白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74.45%,50.68%和90.44%;果胶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39.50%,27.99%和73.13%;而蔗糖酶和海藻糖酶活性与对照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GS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29,1.47和1.30倍;P450活性分别为对照的3.31,1.66和2.12倍;而EST和AchE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枣花期蜜蜂采食枣花蜜使其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果胶酶等消化酶活性和解毒酶系的活性发生变化,这可能与枣花病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消化酶 解毒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枣黑顶病致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彩萍 刘贤谦 +2 位作者 刘随存 王琼 李盼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145,共5页
为了探明枣黑顶病的致病因素,在山西省晋中枣区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调查了枣黑顶病发病规律,对病果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回接试验,测定了发病枣树的枣叶、枣果氟含量及大气的氟含量,并进行了氟化物浸果诱导黑顶病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探明枣黑顶病的致病因素,在山西省晋中枣区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调查了枣黑顶病发病规律,对病果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回接试验,测定了发病枣树的枣叶、枣果氟含量及大气的氟含量,并进行了氟化物浸果诱导黑顶病试验。结果表明: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与普通侵染性病害不同;枣黑顶病在枣果膨大期、白熟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从黑顶病病果中分离到6种真菌,对这些病原菌进行回接试验,均未诱导出与黑顶病相似的症状;枣黑顶病发病率与大气氟含量、枣叶片含氟量、枣果含氟量呈正相关关系;用氟化氢溶液也成功地诱导出枣黑顶病。说明氟污染是枣黑顶病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顶 规律 氟含量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黑斑病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夏鸣 郭黄萍 胡增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11期37-40,共4页
通过连续3年的病果致病菌分离和病原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引起枣果实黑斑病的致病菌是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和Alternaria sp,属弱寄生菌;由于使用GA增加产量,降低了叶果比,果实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是黑斑病发生的内因;8... 通过连续3年的病果致病菌分离和病原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引起枣果实黑斑病的致病菌是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和Alternaria sp,属弱寄生菌;由于使用GA增加产量,降低了叶果比,果实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是黑斑病发生的内因;8月下旬多雨引起的果实生理紊乱症(皱胴病)是黑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成熟期遇雨是黑斑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 黑腐 皱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郑晓莲 赵光跃 +1 位作者 茆正川 徐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1,共3页
1992~1994年将在河北、河南采集的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鉴定、明确导致枣缩果病的病原有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sp.、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 1992~1994年将在河北、河南采集的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鉴定、明确导致枣缩果病的病原有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sp.、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3种弱寄生真菌和1种细菌。以上4种菌年累计分离率依次为14.90%、12.69%、11.47%、10.66%;而这4种菌占已出现菌落比分别为30.28%、25.79%、23.30%以及2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果 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缩果病病原子实体的诱导和鉴定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郑晓莲 齐秋锁 +2 位作者 赵光耀 李秀娟 蒋占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共3页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C.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C.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病原菌的子实体诱导,以及越冬后自然病果上子实体的发现,病原菌C.sp.经再鉴定为C.olivaceumBon,另一病原菌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订名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至此明确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为C.olivaceum、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Dothiorelagregaria和一种细菌(待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果 子实体诱导 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锋 李英梅 +2 位作者 李瑞婷 陈志杰 严攀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果 空间分布格局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原贵生 刘惠娟 +1 位作者 刘贤谦 刘随存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0,共3页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90%新植霉素可...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绿盾农抗120水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果 细交链孢菌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枣黑顶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彩萍 刘贤谦 +3 位作者 刘随存 王琼 范卫国 阎宏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26-229,共4页
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系统调查了枣园枣黑顶病的症状、病果的分布型以及发病规律。结果显示:枣黑顶病在四卦、里美庄、王村、东崖、南流等枣区普遍发生,以四卦发病最重,主栽品种壶瓶枣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73.6%、63... 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系统调查了枣园枣黑顶病的症状、病果的分布型以及发病规律。结果显示:枣黑顶病在四卦、里美庄、王村、东崖、南流等枣区普遍发生,以四卦发病最重,主栽品种壶瓶枣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73.6%、63.45。发病症状为果实顶部失水萎缩,坏死,但不腐烂,果实病斑处味苦涩,病果无食用及商品价值。枣黑顶病在枣果膨大期、白熟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首先在果实顶部出现淡黄色的小病斑,随后斑块逐渐变大,呈黑褐色,皱缩。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是树顶重于树下,外缘重于内膛;在病区内黑顶病病株呈均匀分布,不存在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区;离砖厂距离近的区域发病重,远离砖厂的区域发病轻或者不发病。枣黑顶病的发病符合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顶 症状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缩果病病原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1 位作者 赵光跃 茆正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39-143,共5页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果 分离培养 接种 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红枣枣果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产生毒素种类及黑斑病病果毒素含量测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何丽 郭开发 +1 位作者 艾尼古丽.依明 赵思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6-1084,共9页
【目的】研究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产生的主要毒素种类,以及栆果黑斑病病果中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为红枣加工和食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 【目的】研究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产生的主要毒素种类,以及栆果黑斑病病果中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为红枣加工和食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0株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含量,并对枣果黑斑病不同严重度发病枣果和人工接种果实中毒素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0株交链格孢供试菌株可产生4种毒素,分别为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TeA、ALT、AME和AOH在不同病级发病枣果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有检出,其中TeA检出含量最高,范围为3.1×103~5.5×103mg/kg;AME、AOH和ALT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2×102~6.4×102mg/kg,1.2~3.8×102mg/kg和0.09~5.08 mg/kg。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后,无伤、有伤枣果内均检测到大量TeA。不止在发病枣果中检测到了毒素,无伤接种未发病枣果亦发现大量毒素,且未接种健康枣果中亦有少量链格孢霉毒素。【结论】新疆红枣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原菌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均可产生链格孢霉毒素,且产毒量高,危害严重,影响了新疆红枣的产量及商品价值,患病枣果无法安全食用。在红枣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并在红枣种植和贮存期间减少病原菌侵染,以避免更多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缩果 果黑斑 链格孢霉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寿菊根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枣缩果病的抑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翔 胡俊杰 +1 位作者 冀卫荣 刘贤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6,共5页
离体抑菌试验研究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稳定性表明: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热稳定性良好,短时间的温度提升可以提高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粗提取物在自然光、紫外光照射下具... 离体抑菌试验研究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稳定性表明:万寿菊乙酸乙酯粗提物热稳定性良好,短时间的温度提升可以提高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粗提取物在自然光、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较高的光活化活性,其抑菌活性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此外,粗提取物在pH 7~8条件下能较好地保持其抑菌活性;其储藏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提取物 缩果 生物活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氟钙剂防治枣黑顶病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檀柔柔 邓彩萍 +3 位作者 刘静 刘贤谦 张志伟 张晋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87-89,共3页
为了探索枣黑顶病的防治方法,选用氢氧化钙、丙酸钙、碳酸钙3种防氟钙剂与液膜果袋,采用不同的混配处理对防控枣黑顶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2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防效为69%,处理11次之,处理1的防效最差;同一钙剂相同浓度... 为了探索枣黑顶病的防治方法,选用氢氧化钙、丙酸钙、碳酸钙3种防氟钙剂与液膜果袋,采用不同的混配处理对防控枣黑顶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2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防效为69%,处理11次之,处理1的防效最差;同一钙剂相同浓度下,添加液膜果袋的处理均比不添加液膜果袋的处理的防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氟钙剂 黑顶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干腰缩果病症状类型及侵染规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晓莲 赵光耀 +2 位作者 齐秋锁 侯桂兰 李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7-19,共3页
试验明确枣干腰缩果病在田间呈现3种症状类型,即干腰型、干肩型和干蒂型。对上述3种症状的病果分离结果表明其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差别,都以真菌为主,其中细交链孢菌比例最大。从开花期至采收前,每隔10d采样分离表明,病菌从花期... 试验明确枣干腰缩果病在田间呈现3种症状类型,即干腰型、干肩型和干蒂型。对上述3种症状的病果分离结果表明其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差别,都以真菌为主,其中细交链孢菌比例最大。从开花期至采收前,每隔10d采样分离表明,病菌从花期至收果前均可造成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腰缩果 症状 侵染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