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兼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建构的内在机理 |
郑长忠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0
|
|
2
|
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路径与思考--以广东共青团为例 |
曾颖如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9
|
|
3
|
社会共生视域下建设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在机理、现实阻滞及路径选择 |
徐元洪
高跃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4
|
|
4
|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
尹志刚
李泓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7
|
|
5
|
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 |
李璐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8
|
|
6
|
资源依赖视角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逻辑探析——以M市社会组织总会为例 |
顾丽梅
戚云龙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3
|
|
7
|
自适应协同: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机制 |
余茜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8
|
|
8
|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生成基础与发展路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
刘洋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4
|
|
9
|
法团主义视角下“枢纽型”社会组织解析 |
郭道久
董碧莹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
2014 |
13
|
|
10
|
互依联盟何以可能?——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之关系及其改革走向 |
张荆红
丁宇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6
|
|
11
|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发展建议——以北京市X区为例 |
卢磊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
2018 |
14
|
|
12
|
“行政—专业”的双重调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运作逻辑 |
向德平
傅丽丽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5
|
|
13
|
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 |
刘轩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4
|
技术治理逻辑下的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研究 |
郑华
何强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5
|
中间层和“双面胶”:枢纽型治理视角下政社关系的创新与重构——基于上海市J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考察 |
王川兰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4
|
|
16
|
如何成为枢纽?一个社会组织探索内在性自主的个案研究 |
杜平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
17
|
行政“圈层”社会:新兴社会组织的三种类型及其比较 |
王学梦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18
|
重建整体性的组织逻辑—新形势下共青团团属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
李威利
郑长忠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19
|
后奥运时期北京志愿者组织发展研究 |
张晓红
张海涛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3
|
|
20
|
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动态、反思与展望 |
马贵侠
叶士华
|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