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香果果生炭疽菌小GTP酶基因Rab7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1
作者 张承康 黄欣 +3 位作者 李希荣 郭彦超 郭田龙 陈美霞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7-1115,共9页
由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引起的百香果炭疽病是影响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解析果生炭疽菌致病分子机制对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得到百香果果生炭疽菌小GTP酶Rab7,并将其与多种真菌... 由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引起的百香果炭疽病是影响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解析果生炭疽菌致病分子机制对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得到百香果果生炭疽菌小GTP酶Rab7,并将其与多种真菌的Rab7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果生炭疽菌Rab7蛋白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Rab7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远,而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Rab7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ab7基因敲除菌株△Rab7及Rab7基因回补菌株△Rab7/Rab7。表性分析发现,与野生型和△Rab7/Rab7相比,△Rab7在PDAY和MM培养基中的菌落直径显著下降,黑色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分生孢子产量显著减少。但△Rab7与野生型N425对H 2O 2胁迫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Rab7-GFP融合蛋白定位于液泡膜,且△Rab7液泡呈现碎片化分布,表明Rab7基因通过调控果生炭疽菌液泡融合维持其正常液泡形态。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果生炭疽菌的致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果生炭疽菌 小GTP酶基因Rab7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生炭疽菌Rab蛋白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勍 安海山 +2 位作者 方献平 李水根 张学英 《上海农业学报》 2022年第5期37-46,共10页
利用已报道的酿酒酵母的11个Rab蛋白氨基酸序列及Rab数据库对果生炭疽菌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共获得果生炭疽菌Rab蛋白10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10个Rab蛋白均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均为亲水蛋白。CfRab1和CfRab7蛋白定位于质... 利用已报道的酿酒酵母的11个Rab蛋白氨基酸序列及Rab数据库对果生炭疽菌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共获得果生炭疽菌Rab蛋白10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10个Rab蛋白均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均为亲水蛋白。CfRab1和CfRab7蛋白定位于质膜,CfRab4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其余7个Rab蛋白定位于高尔基体。该Rab蛋白家族均具有保守结构域,在丝状真菌中高度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相对于菌丝阶段,CfRab5A和CfRabX1在孢子发育阶段表达量最高,CfRab1、CfRab2、CfRab4、CfRab5B、CfRab6、CfRab7和CfRab8在果生炭疽菌侵染后48 h表达量最高。研究为探究草莓果生炭疽菌Rab家族成员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炭疽菌 RAB蛋白 生物信息学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被引量:9
3
作者 沈量 马雨萱 +2 位作者 傅敏 洪霓 王国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苯醚甲环唑对该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较强,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33±0.03)、(2.61±0.26)和(29.87±1.31)μg/mL。160μg/mL的苯醚甲环唑对梨果生炭疽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和79%,而1000μg/mL的多菌灵则分别为51%和23%。来源于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的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范围0.27~1.1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偏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0.59±0.02)μg/mL可以作为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为监测梨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梨产区应用该药剂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炭疽菌 苯醚甲环唑 敏感基线 敏感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南方梨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宇鸿 傅敏 +3 位作者 胡红菊 黄新忠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46-1056,共11页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梨产区造成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致病力分化状况并建立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梨的枝条、叶片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果生炭疽菌的强致病力菌株PAFQ32,通...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梨产区造成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致病力分化状况并建立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梨的枝条、叶片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果生炭疽菌的强致病力菌株PAFQ32,通过比较各处理的测定效果筛选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并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观测和致病类型划分,分析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梨枝条、叶片和果实对果生炭疽菌致病力的观测结果显示,梨叶片经针刺后接种菌丝块的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供试菌株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的111个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菌株17个(15.3%);中等致病力菌株89个(80.2%);弱致病力菌株5个(4.5%)。不同地理来源的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有异。【结论】果生炭疽菌的菌丝块针刺接种梨叶片的方法,可用于其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导致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炭疽菌 菌株 室内测定方法 致病力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果生炭疽菌LysM效应子CfLysM2的致病功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永婷 李水根 +4 位作者 方献平 张昊 安海山 张学英 张丽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9,共11页
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侵染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前期研究发现一个在果生炭疽菌侵染阶段高表达的含LysM结构域的候选效应子CfLysM2。为进一步研究CfLysM2的致病功能,运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fLysM2缺... 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侵染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前期研究发现一个在果生炭疽菌侵染阶段高表达的含LysM结构域的候选效应子CfLysM2。为进一步研究CfLysM2的致病功能,运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fLysM2缺失突变株ΔCfLysM2和回补菌株CfLysM2c。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15 d,ΔCfLysM2接种的草莓叶片病情指数显著下降。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fLysM2基因在果生炭疽菌接种草莓叶片后24 h相对表达量最高。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野生型菌株(wild-type strain,WT)和ΔCfLysM2接种后24 h的草莓叶片样品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09个。CfLysM2的缺失导致宿主代谢途径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通路的激活,说明CfLysM2可能在果生炭疽菌侵染草莓过程中通过靶向黄酮醇合成酶等代谢相关基因,抑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其介导的抗真菌免疫,保证其顺利侵染。该研究为揭示CfLysM2机理及对果生炭疽菌和草莓互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炭疽菌 LysM结构域 致病性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生炭疽菌转录因子CfHac1的BRLZ结构域生物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司政 姚权 李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76,共7页
【目的】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果生炭疽菌是油茶炭疽病优势致病菌。对果生炭疽菌的转录因子CfHac1的结构域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解析转录因子CfHac1调控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挖掘油茶炭疽病防控新途径具... 【目的】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果生炭疽菌是油茶炭疽病优势致病菌。对果生炭疽菌的转录因子CfHac1的结构域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解析转录因子CfHac1调控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挖掘油茶炭疽病防控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点突变技术构建转录因子CfHac1结构域缺失载体,通过PEG介导法将该回补载体转化至CfHAC1基因完全缺失突变体的原生质体中,通过博来霉素抗性和荧光筛选获得结构域缺失回补菌株,进一步研究BRLZ结构域在果生炭疽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结果发现转录因子CfHac1含有一个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RLZ),该结构域包含58个氨基酸残基;与野生型菌株和完全互补菌株相比,BRLZ结构域缺失突变株ΔCfhac1^(ΔBRLZ)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分生孢子产量显著减少,不能形成附着胞,对内质网压力胁迫更敏感,丧失对油茶叶的致病力,其表型与ΔCfhac1突变体一致。【结论】上述结果表明,BRLZ是转录因子CfHac1重要的结构域,对CfHac1在果生炭疽菌中行使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 果生炭疽菌 CfHac1 BRLZ结构域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仁’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和室内药剂筛选
7
作者 雷琼 林鑫 +2 位作者 张治有 屈佳楠 王文俊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4-87,120,共5页
核桃炭疽病对核桃种植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为确定陕西商洛‘红仁’核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采集典型发病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果生炭疽菌,并通过科赫氏试验验证了其为核桃炭疽病的... 核桃炭疽病对核桃种植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为确定陕西商洛‘红仁’核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采集典型发病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果生炭疽菌,并通过科赫氏试验验证了其为核桃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使用了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果生炭疽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多菌灵和咯菌腈对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EC-50分别为0.16 mg/L和0.32 mg/L。在6种供试药剂中代森锰锌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41.67 mg/L,其他药剂的抑制效果均不错。在核桃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期间轮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咯菌腈等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核桃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炭疽 果生炭疽菌 科赫氏实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炭疽菌CfSOM1基因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8
作者 张承康 王陈婧 +2 位作者 张建兵 吴洁思 王学彧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Som1是cAMP-PKA信号途径下游的一个转录因子,在病原真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茶树炭疽菌SOM1基因的潜在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茶树炭疽菌N425基因组中鉴定SOM1同源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亲缘关系、理化性质、... Som1是cAMP-PKA信号途径下游的一个转录因子,在病原真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茶树炭疽菌SOM1基因的潜在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茶树炭疽菌N425基因组中鉴定SOM1同源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亲缘关系、理化性质、功能域和互作蛋白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茶树炭疽菌N425基因组中鉴定得到一个SOM1同源基因CfSOM1,其编码蛋白CfSom1共含839个氨基酸,包括1个HTH二级结构、1个LisH结构域和2个NLS序列;CfSom1与炭疽菌属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酵母菌中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远;CfSom1被预测与6个核孔蛋白、c AMP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CpkA、拓扑异构酶II关联蛋白Ldb1、含WD结构域蛋白Swd1、Uba ts-n结构域蛋白Swa2、转录因子StuA和Cdtf1存在互作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后续展开对CfSOM1在茶树炭疽菌侵染茶树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炭疽菌 茶树 Som1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炭疽病菌中GH互作蛋白找寻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凯强 韩长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目的】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糖苷水解酶(GH)是参与破坏植物细胞壁的重要酶类,在真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核桃炭疽病菌中GH蛋白的互作蛋白及其遗传关系,可为深入研究该病菌中GH家族蛋白的协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 【目的】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糖苷水解酶(GH)是参与破坏植物细胞壁的重要酶类,在真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核桃炭疽病菌中GH蛋白的互作蛋白及其遗传关系,可为深入研究该病菌中GH家族蛋白的协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期所获得的胶孢炭疽菌Cg1中20个GH蛋白,通过STRING网络在线分析与其相似性较高的两个炭疽菌种——胶孢炭疽菌Cg-14和果生炭疽菌Nara gc5相关蛋白的互作关系;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这些蛋白进行了分子对接、亚细胞定位及遗传关系分析。【结果】两个炭疽菌菌株GH蛋白的互作情况极为相似。其中:GH5的互作蛋白数量最多,且GH5、GH6、GH7、GH11之间均存在明显互作关系;GH28亚家族中两个蛋白之间互作但不与其他GH亚家族蛋白互作;与单独GH蛋白存在互作关系的其他类蛋白多参与多糖催化、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过程。不同蛋白之间均存在多个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仅GH72亚家族中的3个蛋白定位于质膜,其余蛋白均定位于细胞外;胶孢炭疽菌Cg1、Cg-14以及果生炭疽菌Nara gc5中GH蛋白明显分为四大类。其中:GH43亚家族中的3个蛋白分属于不同分支,亲缘关系较远;GH5中的3个蛋白有两个属于同一分支,另一个单独在一个分支;而GH7、GH11、GH28亚家族内部的蛋白均属于同一分支。【结论】核桃炭疽病菌中GH蛋白的互作关系主要有3种,即不同GH蛋白之间的互作、同一GH亚家族中不同蛋白之间的互作以及单独的GH蛋白。其中,大部分GH蛋白定位于细胞外,且大多数GH亚家族中不同蛋白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仅有小部分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果生炭疽菌 互作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臭椿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树和 张佳正 何金鹤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2,共7页
[目的]鉴定引起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臭椿炭疽病病原菌,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从病组织中... [目的]鉴定引起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臭椿炭疽病病原菌,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从病组织中共分离获得11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表现一致,正面菌落先白色后灰色,背面黑色,分生孢子为圆柱状,两端钝圆,单孢,无色,初步鉴定分离菌株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选取代表菌株CH-1和CH-3接种臭椿叶片,有伤条件下接种均能引起臭椿叶片发病,发病叶片症状与田间一致,柯赫氏法则验证成立;经多位点基因(ITS、ACT、TUB2、CHS-1和GAPDH)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与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聚集在同一个分支上,支持率达到99%。[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明确发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臭椿炭疽病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椿 炭疽 果生炭疽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丹丹 石力允 +3 位作者 张羽 林泽勉 姜子德 乔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芭蕉生炭疽菌C.musicola,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均能侵染叶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3种杀菌剂对两株强致病性炭疽病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CA-13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CA-16)的抑制效果最强,其EC_(50)值均小于0.1 mg/L。【结论】广东咖啡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咖啡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果生炭疽菌 暹罗炭疽菌 鉴定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凤芳 苏海兰 +3 位作者 郑梅霞 牛雨晴 朱雁鸣 朱育菁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6期22-27,共6页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 病原菌 鉴定 果生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州香芋炭疽病病原鉴定
13
作者 聂小英 吴春玲 +2 位作者 卢亚成 罗云 蒋常河 《广西植保》 2025年第3期13-15,共3页
以贺州市香芋种植过程中发生炭疽病病株为试验材料,经过分离纯化,获得代表菌株TJ04,通过科赫法则分离并验证了该病的病原体。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ACT和TUB2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rorichum fructicola)。研究结... 以贺州市香芋种植过程中发生炭疽病病株为试验材料,经过分离纯化,获得代表菌株TJ04,通过科赫法则分离并验证了该病的病原体。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ACT和TUB2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rorichum fructicola)。研究结果为贺州香芋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芋 炭疽 病原菌鉴定 果生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病原鉴定与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欢 韩帅 +3 位作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5-2740,共6页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叶斑病 病原鉴定 果生炭疽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