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生刺盘孢菌LFD-RPA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潘锐 徐会永 +4 位作者 臧昊昱 谷春艳 齐永杰 杨雪 高正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136-139,共4页
建立针对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方法。根据果生刺盘孢菌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探针,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与侧流层析试纸条(LFD-RPA)相结合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果生刺盘孢菌的方... 建立针对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方法。根据果生刺盘孢菌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探针,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与侧流层析试纸条(LFD-RPA)相结合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果生刺盘孢菌的方法。该检测方法与其他病原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且检测灵敏度达1 pg/μL。该检测方法无需PCR仪等复杂设备,在39℃恒温反应12 min即可完成检测过程,为果生刺盘孢菌的检验检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生刺盘孢菌 LFD-RPA 可视化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河 李杨 +1 位作者 徐建平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88,共9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地理分布,探索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集自海南省南圣镇、通什镇、枫木林场... 【目的】研究海南省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地理分布,探索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集自海南省南圣镇、通什镇、枫木林场和澄迈林场4个地区9种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每个菌株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按顺序对3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拼接,然后采用Gen ALEx6,Dna SP 5.0,TCS1.21和MEGA6.0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共获得12个病菌种群的108个果生刺盘孢菌病菌样品,可推导出18种单倍体型(haplotype),其中单倍型Haplotype11共70个菌株,为优势单倍型,在每个病菌种群中均有分布;单倍型网络结构分析表明,病原菌以单倍型Haplotype11为辐射中心,呈现出1个比较典型星状发散图,推测Haplotype11为原始单倍型;108株病菌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3%和97%,变异主要存在种群内,而种群间的差异小,说明不同的寄主植物未对病菌交流造成隔离障碍;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发现,12个病菌种群间遗传分化小,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另外,油茶种群之间以及油茶与鲫鱼胆、葛根和山矾等植物种群之间的果生刺盘孢菌存在遗传重组现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同一个果生刺盘孢菌种群的单倍型未能聚在一起,而是散乱的分布在系统树中,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寄主植物分布族群;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病菌种群历史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种群扩张。【结论】海南省果生刺盘孢菌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植物病菌种群之间存在有效基因流,揭示该病菌可以在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之间迁移,这为整体考虑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制定可持续控制油茶炭疽病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寄主植物 果生刺盘孢菌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果生刺盘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宋丽丽 张丽勍 +1 位作者 高清华 段可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6期88-96,共9页
利用多基因联合建树法对分离自上海和安徽的6个草莓炭疽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发现这6个炭疽菌菌株均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草莓果生刺盘孢菌菌株最适生长... 利用多基因联合建树法对分离自上海和安徽的6个草莓炭疽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发现这6个炭疽菌菌株均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草莓果生刺盘孢菌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佳pH为6—7,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各菌株在同等条件下的产孢量存在差异,孢子萌发率在3—24 h显著增加。6个草莓果生刺盘孢菌菌株对草莓感病品种’章姬’叶片的致病性存在差异,GQH131的致病性显著高于其他5个菌株,病情指数为61.98;对抗病草莓品种’申阳’的致病性测定表明,GQH131的致病性显著高于GQHAH1和GQHAH4,病情指数为45.45,其余菌株间无显著差异。两地区分离自根颈处的菌株致病性均高于分离自叶片及匍匐茎处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bZIP转录因子CfAp1的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11
4
作者 高亚兰 何苑皋 李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9,共10页
【目的】研究油茶炭疽病的主要流行致病菌果生刺盘孢菌b ZIP转录因子Cf Ap1的生物学功能,以期阐明果生刺盘孢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果生刺盘孢菌全基因组DNA,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Cf AP1基因... 【目的】研究油茶炭疽病的主要流行致病菌果生刺盘孢菌b ZIP转录因子Cf Ap1的生物学功能,以期阐明果生刺盘孢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果生刺盘孢菌全基因组DNA,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Cf AP1基因敲除载体片段,采用PEG介导法把该片段转化至果生刺盘孢菌野生型菌株的原生质体中,验证筛选突变体菌株;PCR扩增果生刺盘孢菌含有启动子的Cf AP1基因回补片段,构建回补载体p YF11::Cf AP1;采用PEG介导法把回补载体p YF11::Cf AP1转化至果生刺盘孢菌突变体菌株的原生质体中,获得回补菌株ΔCfap1/AP1。测定野生型菌株、突变体菌株ΔCfap1-8及基因回补菌株ΔCfap1/AP1在生长发育、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和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结果】果生刺盘孢菌中具有1个与灰色大角间座壳(稻瘟菌) b ZIP转录因子MoAp1直系同源的基因,命名为Cf AP1;该基因全长1 804 bp,编码566个氨基酸,该蛋白含有1个碱性亮氨酸链(b ZIP)结构域、2个PAP1结构域和2个未知功能的结构域;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突变体ΔCfap1-8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气生菌丝显著减少;通过测量产孢量,发现突变体ΔCfap1-8的分生孢子显著减少;ΔCfap1-8在含2.5、5 mmol·L-1H2O2和0.7 mol·L-1Na Cl的PDA平板上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果生刺盘孢菌基因敲除突变体ΔCfap1-8对无伤和有伤油茶叶片的致病力下降明显,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突变体分生孢子产生附着胞数量减少且膨压降低。【结论】转录因子Cf Ap1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菌的生长发育、产孢、致病力以及响应外界氧压胁迫和渗透压胁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生刺盘孢菌 bZIP转录因子 CfAp1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果莲雾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杨秀 吴凡 +1 位作者 蒙姣荣 李界秋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0,44,共6页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进行病原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初生菌丝为白色,逐渐转变成墨绿色至灰黑色,孢子堆为橘红色,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8.5~17.5μm×3.5~4.5μm,有的含有1~2个油...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进行病原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初生菌丝为白色,逐渐转变成墨绿色至灰黑色,孢子堆为橘红色,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8.5~17.5μm×3.5~4.5μm,有的含有1~2个油球,萌发产生附着胞;病原菌的ITS序列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相似性最高,达99.7%;基于ACT、ITS、CHS-1、GPDH和TUB2基因序列构建的多基因联合系统进化结果显示,病原菌与果生刺盘孢菌的不同分离物聚集在同一个分支上,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病原菌鉴定为果生刺盘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雾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菌 鉴定 多基因联合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沙田柠檬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崔一平 彭埃天 +5 位作者 宋晓兵 冯冠杰 黄峰 陈霞 凌金锋 程保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99-109,共11页
【目的】明确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采集的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ST2-1、ST2-2、ST2-3、ST3-1、ST3-2、ST3-3、ST4-1、ST4-2和ST4-3等9株沙田柠檬炭疽病病原菌。分别采... 【目的】明确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采集的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ST2-1、ST2-2、ST2-3、ST3-1、ST3-2、ST3-3、ST4-1、ST4-2和ST4-3等9株沙田柠檬炭疽病病原菌。分别采用针刺和喷洒接种的方法测定上述菌株的致病性,并分别克隆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钙调蛋白(CAL)、肌动蛋白(ACT)、核糖体大亚基(LSU)、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几丁质合成酶1(CHS1)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多基因联合鉴定。【结果】ST2-1、ST2-2、ST2-3、ST3-1、ST3-2、ST3-3、ST4-1、ST4-2和ST4-3均具有较强致病性,其中ST2-1、ST2-2和ST2-3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树表明它们属于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ST3-1、ST3-2和ST3-3属于兰花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liviicola),ST4-1、ST4-2和ST4-3属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结论】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引起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病原菌有暹罗刺盘孢菌、兰花刺盘孢菌和果生刺盘孢菌,其中暹罗刺盘孢菌仅分离自沙田柠檬发病的果实,兰花刺盘孢菌和果生刺盘孢菌分离自沙田柠檬发病的叶片,其中兰花刺盘孢菌能在柑橘类植物上引起炭疽病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柠檬 广州市 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菌 兰花刺 暹罗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晏 周梦亚 +4 位作者 朱怡诺 何海叶 鲍洪华 张慧娟 蒋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七子花 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炭疽菌HD-1的鉴定及拮抗药剂筛选
8
作者 褚凌龙 娄嘉雯 +2 位作者 刘文波 靳鹏飞 缪卫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38,共7页
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橡胶炭疽菌(Rubber tree anthracnose)进行鉴定并对其拮抗药剂进行筛选,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比较生防菌剂与化... 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橡胶炭疽菌(Rubber tree anthracnose)进行鉴定并对其拮抗药剂进行筛选,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比较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对该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将该菌株鉴定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命名为HD-1。其最适生长的培养基、碳源、氮源分别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山梨醇和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8.0。通过测试和比较发现,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N-2正丁醇提取物对菌株HD-1抑制效果明显,并且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菌丝发生了膨大现象。实验结果将为对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 鉴定 果生刺盘孢菌 生物学特性 EC_(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州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9
作者 钟程 胡岑龙 +2 位作者 杨凡 石春发 田鑫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为明确黔东南州油茶炭疽病主要病原菌,并筛选出针对性防治药剂,本试验采集贵州省黔东南州三个主产区的油茶炭疽病病叶分离培养得到菌株,进行鉴定和药剂防治室内药剂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油茶... 为明确黔东南州油茶炭疽病主要病原菌,并筛选出针对性防治药剂,本试验采集贵州省黔东南州三个主产区的油茶炭疽病病叶分离培养得到菌株,进行鉴定和药剂防治室内药剂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中,果生刺盘孢菌分布最广,6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30.0%溴菌·咪鲜胺和45.0%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为0.0042 mg/L和0.0116 mg/L,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25.0%苯甲·溴菌腈和16.0%二氰·吡唑酯,EC_(50)值分别为2.0950 mg/L和6.9511 mg/L;最后是80.0%多菌灵和32.5%苯甲·嘧菌,EC_(50)值分别为59.8618 mg/L和116.4555 mg/L。其中咪鲜胺类的药剂防治效果最佳,且为广谱低毒药剂,具有较好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菌 室内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正
10
《上海农业学报》 2022年第3期76-76,共1页
更正:根据作者要求,现将本刊2020年第36卷第1期第8-13页刊载论文《草莓果生刺盘孢菌候选效应子的生物信息学及功能分析》一文中图3更正为下图,由此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本文作者和本编辑部深表歉意。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果生刺盘孢菌 功能分析 效应子 草莓 更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