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杏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1-82,共2页
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 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青春之歌》 林道静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金霞 《滨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6-99,共4页
西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表明,每一个文本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利用和征引其前的文本而又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因此,对单个文本的孤立解读,永远不足以阐释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依此理论来观照《青春之歌》,将人物... 西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表明,每一个文本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利用和征引其前的文本而又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因此,对单个文本的孤立解读,永远不足以阐释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依此理论来观照《青春之歌》,将人物形象林道静置于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环环相扣的语义流动场中,发现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绝不是横空出世,其本身折射、渗透、连贯着三重角色,分别是:五四启蒙时代的出走娜拉、讲述话语时代的政党女儿、话语讲述时代的单独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互文性 林道静 出走娜拉 政党女儿 单独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语境下的女性个体生命塑造——以林道静为个案
3
作者 杨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本文从女性社会生命的追求,即将男性话语权作为"想象共同体"对象的这一共性的角度,来重点分析林道静生命中三位男性和他们各自所代表的话语场的差异,从而以林道静为个案,分析在"革命"语境下男性话语对女性个体生命... 本文从女性社会生命的追求,即将男性话语权作为"想象共同体"对象的这一共性的角度,来重点分析林道静生命中三位男性和他们各自所代表的话语场的差异,从而以林道静为个案,分析在"革命"语境下男性话语对女性个体生命塑造过程中所起的本质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共同体 男性话语权 林道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娜拉与林道静的悲剧根源研究
4
作者 季晗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252-252,共1页
娜拉与林道静分别是西方与中国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易卜生与杨沫对于悲剧形象塑造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了解中西文学比较的方式方法。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天,其研究视角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可以说作品... 娜拉与林道静分别是西方与中国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易卜生与杨沫对于悲剧形象塑造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了解中西文学比较的方式方法。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天,其研究视角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可以说作品之间的比较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意义上能起到典型性比较的并不多见。本文针对《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力争深入挖掘悲剧的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娜拉 林道静 悲剧根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背景下的女性成长道路比较——以林道静与田苏菲为例
5
作者 乔霞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6-71,共6页
林道静和田苏菲作为同属于艰难革命年代下女性成长故事人物系列,二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暗含了内在的必然性,从中可以窥视到女性成长道路的异质性以及其中蕴藉的不同价值标准和巨大思维差异。文章通过对照... 林道静和田苏菲作为同属于艰难革命年代下女性成长故事人物系列,二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暗含了内在的必然性,从中可以窥视到女性成长道路的异质性以及其中蕴藉的不同价值标准和巨大思维差异。文章通过对照这两个女性人物,关注女性成长道路的不同选择,探寻女性独立人格的真正确立有赖于自我心灵的觉醒,勇敢迈向社会以及女性话语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成长道路 林道静 田苏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著与激情——歌剧《青春之歌》林道静之角色分析
6
作者 陈小朵 《歌剧》 2010年第10期41-43,共3页
林道静是我在歌剧舞台上饰演过的角色中唯一一位革命女性。理解并塑造这位革命女性.对于我们这些和平年代成长的青年演员是有距离和难度的。接到这一角色.我便开始努力思考我和人物之间个性、气质中的共通与不同之处.了解她的聪敏、... 林道静是我在歌剧舞台上饰演过的角色中唯一一位革命女性。理解并塑造这位革命女性.对于我们这些和平年代成长的青年演员是有距离和难度的。接到这一角色.我便开始努力思考我和人物之间个性、气质中的共通与不同之处.了解她的聪敏、美丽、倔强、纯洁向上、惹人怜爱的忧郁,以及她身上最动人的、年轻人所特有的激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以及她是如何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林道静 歌剧 激情 执著 青年演员 革命 年轻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人主义角度看“五四”以后的爱情悲剧——以《伤逝》及《青春之歌》林道静与余永泽为例
7
作者 蒋巳阳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5期54-56,共3页
“五四”以来,个人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其两大基石——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人。个性主义色彩在《伤逝》和《青春之歌》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彰显,而她们所经历的爱情悲剧中也能找到个人主义的作祟。《伤逝》... “五四”以来,个人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其两大基石——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人。个性主义色彩在《伤逝》和《青春之歌》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彰显,而她们所经历的爱情悲剧中也能找到个人主义的作祟。《伤逝》所刻画的爱情悲剧中主人公涓生便呈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以往的研究对《青春之歌》余永泽和林道静的爱情悲剧归因中倾向于抨击余的私欲,却忽视了林道静的身上也有着同样的功利主义诉求。且林道静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与皈依。试图探寻以西方资本主义为背景创建后传入中国的个人主义思想该如何进步地生发在国人身上,及文学创作中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通与分野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功利主义 集体主义 林道静 涓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戏《林道静》排演札记
8
作者 祖明庄 《剧影月报》 2017年第2期67-68,共2页
一个优秀的剧目取决于情节的铺垫和全篇结构的设计(即谋篇布局),而一出戏的演出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每个演员的个性化人物塑造和细腻传神的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应秉承的不二... 一个优秀的剧目取决于情节的铺垫和全篇结构的设计(即谋篇布局),而一出戏的演出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每个演员的个性化人物塑造和细腻传神的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应秉承的不二原则。在新编剧目《林道静》之卢嘉川的人物塑造上,我就有很深的体会和认识。扮演好这个人物,演好这出戏关乎该剧目的成功与否。如何愈演愈好,每天都要做到从新的发现中去深入领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出戏 新编剧目 林道静 人物塑造 艺术工作者 锣鼓经 余永泽 艺术创作 传统戏曲 《青春之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上的“新青年”--论张柠《三城记》中的顾明笛形象
9
作者 朱永富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顾明笛这一新的青年形象。顾明笛作为“新青年”之所以“新”,体现在他自我实现的方式上。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来看,青年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 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顾明笛这一新的青年形象。顾明笛作为“新青年”之所以“新”,体现在他自我实现的方式上。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来看,青年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在人民伦理中实现自我,把个体生命意义编织进意识形态中,让个体生命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主要表现在“十七年文学”中,代表性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柳青的《创业史》,《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把个体编织进革命意识形态,而《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把自己编织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创业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革命意识形态 人民伦理 林道静 十七年文学 杨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10
作者 王晓渔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39-43,共5页
杨沫和老鬼,这对文学界的“母与子”分别吣青春之歌》和《血色黄昏》而闻名。他们以“自叙传”的方式,描写了两代“知识青年”林道静和林胡长大成人的过程。
关键词 《血色黄昏》 老鬼 浪漫 理想 知识青年 文学界 自叙传 林道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去来辞》:知识者的言说与自我认同危机
11
作者 苏沙丽 《百家评论》 2014年第5期27-33,共7页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是以多米逃离电影厂,逃离一段绝望的爱情,逃离故地来结束,她选择未知的北上,以去远方的方式来为过去的时光强硬地画一个句点。小说还写道,'后来有一个老人收留了她。这个老人就成了她的丈夫。''旧...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是以多米逃离电影厂,逃离一段绝望的爱情,逃离故地来结束,她选择未知的北上,以去远方的方式来为过去的时光强硬地画一个句点。小说还写道,'后来有一个老人收留了她。这个老人就成了她的丈夫。''旧的多米已经死去,她的激情和爱像远去的雷声永远沉落在地平线之下了。'1《一个人的战争》后的二十余年间,林白在2003年发表《万物花开》,以脑袋里长了七个瘤子的乡村少年大头的口吻来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者 林白 海红 精神特质 知识分子 小说 女性成长 《致一九七五》 伤痕 林道静 《妇女闲聊录》 自我认同 省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老的《青春之歌》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2-33,共2页
影片《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1959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方面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之所以能成为... 影片《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1959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方面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拍的“好看”而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大致了解一下片子的历史背景,或者适当看看关于这部影片的赏析,让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那么,你一定会被它感动,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影片会老,时代会过去,但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青春的颂歌将代代传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林道静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英雄与"老"故事──关于五十年代革命传奇小说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之林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49,共8页
关键词 《青春之歌》 通俗小说 作品 五十年代 传奇小说 小说创作 青年知识分子 革命英雄传奇 小传统 林道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青春之歌》看爱国精神的培养
14
作者 李宁 王一 郑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Z期45-45,共1页
《青春之歌》作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突出成就是相当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林道静的故事谈谈在新时期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培养,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林道静 爱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灰姑娘”》(评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晓渔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共1页
关键词 “灰姑娘” 林道静 《青春之歌》 爱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之歌》的一种女性阅读
16
作者 周淑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94-95,共2页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直被人们当作"党的好女儿"、坚定的革命女性。而实际上,在她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是除去革命者外衣的更本质的东西。与其说它是在写革命历史,倒不如说抒写的是在革命这一合法外衣下女性对女性自我价值...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直被人们当作"党的好女儿"、坚定的革命女性。而实际上,在她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是除去革命者外衣的更本质的东西。与其说它是在写革命历史,倒不如说抒写的是在革命这一合法外衣下女性对女性自我价值的确认过程。作品的深层结构中潜入着"小资"故事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正是这些隐藏于文本中的稳定性特征,才使作品最具魅力,使之比同时代作品有更大的解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道静 女性 多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重看电影《红日》有感 被引量:1
17
作者 饶守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4,共1页
《红日》这部电影,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看过,前不久,我又调看了这部影片,仍然感到很亲切,很熟悉,有很深的感触,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电影《红日》描写的是1946年冬,我军自苏北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后,主动北撤山东,至1947年5月孟... 《红日》这部电影,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看过,前不久,我又调看了这部影片,仍然感到很亲切,很熟悉,有很深的感触,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电影《红日》描写的是1946年冬,我军自苏北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后,主动北撤山东,至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红日》 林道静 人物塑造 焦裕禄 影片 人民群众 地道战 电影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下)
18
作者 王良波 《影剧新作》 2016年第3期131-136,共6页
(接上期)她还是个被学弟学妹们视为既有豪爽侠义之气,又有热情坦率之心,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大姐。说她自甘沉迷是因为她选择了凭借年轻和美貌步入上流社会,游走于权贵之间,过着舒适享乐的生活,成为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同样,这个人物形象也... (接上期)她还是个被学弟学妹们视为既有豪爽侠义之气,又有热情坦率之心,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大姐。说她自甘沉迷是因为她选择了凭借年轻和美貌步入上流社会,游走于权贵之间,过着舒适享乐的生活,成为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同样,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不要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态度,还是要客观地对她过去和今天,以及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做出公允的评价。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导演阐述 人物形象 人生道路 林道静 余永泽 叙事过程 人物塑造 革命激情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上)
19
作者 王良波 《影剧新作》 2016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歌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创作的。创作伊始,本着立足今天审视历史和用今天的审美去诠释经典为原则,根据演出立意,以及歌剧的规律、特点的需要,对原著内容做了大量的删节、提炼、开掘和重... 歌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创作的。创作伊始,本着立足今天审视历史和用今天的审美去诠释经典为原则,根据演出立意,以及歌剧的规律、特点的需要,对原著内容做了大量的删节、提炼、开掘和重构。在历时近十个月的选材、结构剧本情节框架、词曲创作。这部歌剧的投入正式排练,并于2009年5月1日首演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歌剧《青春之歌》的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导演阐述 杨沫 人物形象 周年纪念 余永泽 林道静 情节结构 小说情节 生活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是青春色彩 呈现强烈反差(论文摘要)——老鬼《血色黄昏》与杨沫《青春之歌》的比较
20
作者 官晋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0-21,共2页
1958年,杨沫断续写了六年的长篇处女作《青春之歌》出版发行,立即在读者群和文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1988年,杨沫之子老鬼(本名马波)推出写了八年之久的第一部长篇《血色黄昏》,在青年中马上刮起一股旋风,使“失却轰动效应”的文坛顿时... 1958年,杨沫断续写了六年的长篇处女作《青春之歌》出版发行,立即在读者群和文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1988年,杨沫之子老鬼(本名马波)推出写了八年之久的第一部长篇《血色黄昏》,在青年中马上刮起一股旋风,使“失却轰动效应”的文坛顿时热闹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血色 论文摘要 林道静 主人公 小说 人生起点 作品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