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
张杏丽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
|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 |
王金霞
|
《滨州学院学报》
|
2011 |
4
|
|
3
|
“革命”语境下的女性个体生命塑造——以林道静为个案 |
杨婷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4
|
娜拉与林道静的悲剧根源研究 |
季晗
|
《戏剧之家》
|
2016 |
0 |
|
5
|
革命背景下的女性成长道路比较——以林道静与田苏菲为例 |
乔霞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0 |
|
6
|
执著与激情——歌剧《青春之歌》林道静之角色分析 |
陈小朵
|
《歌剧》
|
2010 |
0 |
|
7
|
从个人主义角度看“五四”以后的爱情悲剧——以《伤逝》及《青春之歌》林道静与余永泽为例 |
蒋巳阳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8
|
淮海戏《林道静》排演札记 |
祖明庄
|
《剧影月报》
|
2017 |
0 |
|
9
|
当代文学史上的“新青年”--论张柠《三城记》中的顾明笛形象 |
朱永富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0 |
|
10
|
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
王晓渔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0 |
|
11
|
《北去来辞》:知识者的言说与自我认同危机 |
苏沙丽
|
《百家评论》
|
2014 |
0 |
|
12
|
不老的《青春之歌》 |
王晓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3
|
新"英雄与"老"故事──关于五十年代革命传奇小说 |
董之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14
|
从《青春之歌》看爱国精神的培养 |
李宁
王一
郑勇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革命的“灰姑娘”》(评论) |
王晓渔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6
|
《青春之歌》的一种女性阅读 |
周淑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重看电影《红日》有感 |
饶守坤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8
|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下) |
王良波
|
《影剧新作》
|
2016 |
0 |
|
19
|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上) |
王良波
|
《影剧新作》
|
2016 |
0 |
|
20
|
同是青春色彩 呈现强烈反差(论文摘要)——老鬼《血色黄昏》与杨沫《青春之歌》的比较 |
官晋东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