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雨华 宗建伟 +4 位作者 陈昌东 王健胜 刘沛松 杨风岭 文祯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776-3779,共4页
以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水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间,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坡位间,从坡顶至坡底,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在... 以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水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间,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坡位间,从坡顶至坡底,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在相同土层间整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水分效应不同,具体表现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苜蓿>杨树(Populus)+苜蓿>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苜蓿>苜蓿;且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效应值均为正值,说明刺槐、杨树、侧柏和栓皮栎的根系与苜蓿根系生态位存在重叠,会对土壤水分产生竞争,但这种竞争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复合种植 土壤水分 低山丘陵区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卫国 胡庭兴 +2 位作者 周朝彬 李进峰 曾晓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11月>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5月>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8月>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 土壤特征 养分动态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巨桉对林下几种牧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艳 罗承德 +1 位作者 胡庭兴 崔晓亮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38-41,共4页
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上不同密度巨桉林下几种牧草的高生长、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牛鞭草的株高、产量都居于首位,是巨按+林草模式中的优选草种。在坡耕地退耕还林初期林木郁闭成林前,在幼林地内种植牛鞭草,应控制好林分... 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上不同密度巨桉林下几种牧草的高生长、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牛鞭草的株高、产量都居于首位,是巨按+林草模式中的优选草种。在坡耕地退耕还林初期林木郁闭成林前,在幼林地内种植牛鞭草,应控制好林分的密度,而巨桉的造林密度控制在883~1111株·hm^-2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按 牧草 林草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