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林线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思洁 张波 +3 位作者 付芳伟 丁慧慧 郭亮娜 李江荣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雪层杜鹃林和草甸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土壤理化指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草甸和灌木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始终高于乔木林,0~10 cm土层中方枝柏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10~20 cm土层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土壤pH值越低、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毛管持水量越大或孔隙度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就越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海拔山区土壤质量和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林线过渡带 干筛法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被引量:23
2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1 位作者 张远彬 谢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25-6332,共8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初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残积母质土壤(0-15 cm,15-30 cm和15-47 cm)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加深,林线过渡带土壤石砾和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达35%~86%和67%~82%,粘粒和物理性粘粒为2%~9%和16%~24%,土... 初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残积母质土壤(0-15 cm,15-30 cm和15-47 cm)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加深,林线过渡带土壤石砾和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达35%~86%和67%~82%,粘粒和物理性粘粒为2%~9%和16%~24%,土壤团聚度和结构水稳性分别为9%~25%和20%~29%,容重为0.82~1.58,表明整个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比例失调,其物理结构较差。表层(0-15 cm)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N和P、有效N和P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整个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85%~95%,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排序为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嫌气纤维素分解菌,且表层显著高于下层。林线过渡带土壤较低的有效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汪汉驹 李江荣 +3 位作者 郑维列 陈康 陈文盛 丁慧慧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为了解色季拉山北坡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以有效评价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及化学计量比等方法,参照全... 为了解色季拉山北坡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以有效评价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及化学计量比等方法,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不同季节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pH值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pH值为3.56~5.64,为酸性土壤;(2)不同季节土壤养分含量具有差异性,所有指标均表现为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3)除了非生长季C∶N随土深增加而升高、生长季P∶K随土深增加先降后升外,其余各化学计量比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4)非生长季C∶N,生长季C∶P、N∶P、C∶K、N∶K、P∶K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非生长季C∶K、N∶K、P∶K均随海拔升高先降后升。可得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整体较高,远高于全国及全球陆地土壤C∶N;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状况良好,但相对受P、K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过渡带 化学计量特征 海拔 不同季节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5
5
作者 樊志颖 李江荣 +3 位作者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8,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林线过渡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急尖长苞冷杉 方枝柏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