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林甸地热田成因分析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詹涛 刘玲 王旭 董俊领 刘玉 何兰 刘艳 李昌 史珍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44-2255,共12页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及深大断裂摩擦生热。地热田热储以各类砂岩为主,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为热储主要发育层位。主要热储埋藏深度为940~2062 m,热储层累计厚度为150~240 m。林甸断裂、林甸东断裂、黑鱼泡凹陷西部边界断层3条深大断裂为深部热量向上部地层中传导的良好通道。同时,白垩系热储层之上沉积了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巨厚泥性岩层,为良好的隔热盖层。经计算,林甸地热田的地热能储量为6.95×10^(19)J,地热流体储存量为9.78×10^(10)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9.84×10^(7)m^(3)/a,产能为694.13 MW,属大型地热田。经水位监测,2017年林甸镇地热资源开采量达到最大值,水位到最低点,超出了最大允许开采量,应进行回灌。通过对林甸地热田的成因分析、资源评价及动态监测,为今后地热田的勘查、开发利用规划、采矿权设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模型 资源评价 林甸地热田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盆地北部林甸地热田供暖尾水处理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永利 于长生 +2 位作者 姜智超 商洁 张丽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4,共7页
将混入污染物和杂质的地热尾水直接排向地表水体,会造成水、土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高效减少地热尾水中污染物,实现供暖地热尾水的无害化排放,以林甸县花园镇供暖地热尾水为例,通过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开展供暖尾水... 将混入污染物和杂质的地热尾水直接排向地表水体,会造成水、土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高效减少地热尾水中污染物,实现供暖地热尾水的无害化排放,以林甸县花园镇供暖地热尾水为例,通过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开展供暖尾水处理的室内实验和中试试验研究,连续监测获取地热尾水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监测到溶解性总固体浓度由5824.7 mg/L降为432.40 mg/L、氯化物浓度由3010.13 mg/L降为194.16 mg/L、氟化物浓度由1.57 mg/L降为0.31 mg/L、硼浓度由4.04 mg/L降为1.62 mg/L。确定该区地热尾水处理的最佳组合工艺为采用超滤运行压力为0.1 MPa,纳滤膜为陶氏NF90,操作压力为0.60 MPa,进水量为0.8 m3/h。室内实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90.21%~92.49%,氯化物去除率91.63%~93.02%,氟化物去除率96.81%,硼去除率55.20%~55.69%。中试试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为92.62%;氯化物浓度200 mg/L,氯化物去除率为92.57%;硼浓度1.77 mg/L,硼去除率为55.7%,以上实验结果均达到相关规范标准。试验证明本工艺处理松嫩盆地北部林甸地热田供暖尾水是可行的,解决了供暖尾水处理中资源浪费和尾水回收利用的技术性问题,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盆地 林甸地热田 供暖尾水 组合工艺 水处理 阶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