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境者的文学景观——观察台湾作家林文月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婧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5,共7页
林文月曾撰文说她的选择和成就有很多偶然,始终是靠“直觉”。选择读中文系,是因为同学都报考外文系,她为了免俗涂改了志愿,被台大中文系录取。后来也曾尝试转系,被系主任台静农劝返。读完四年本科,林文月再入台大中文系研究所,从事古... 林文月曾撰文说她的选择和成就有很多偶然,始终是靠“直觉”。选择读中文系,是因为同学都报考外文系,她为了免俗涂改了志愿,被台大中文系录取。后来也曾尝试转系,被系主任台静农劝返。读完四年本科,林文月再入台大中文系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1969年,三十六岁的林文月获得去京都大学访学的机会。此次访学,林文月是为了撰写有关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影响的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景观 台静农 京都大学 林文月 三十六岁 台湾作家 外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远流长:从《洛阳伽蓝记》到林文月《拟古》
2
作者 孟光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拟古"曾是中国古代很普遍的文艺创作现象,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从林文月的成长背景入手,以明其散文家、翻译家、学者"三栖文人"身份的由来;结合古今论述,梳理"拟古"现象蕴含的深广文化意蕴;... "拟古"曾是中国古代很普遍的文艺创作现象,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从林文月的成长背景入手,以明其散文家、翻译家、学者"三栖文人"身份的由来;结合古今论述,梳理"拟古"现象蕴含的深广文化意蕴;为明确参照比较的对象,在概评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内容、文学成就、影响后,详细比较林文月作品与《洛阳伽蓝记》的"同",尤其是"异",以揭明二者的承革、源流关系。论述中,力求把文本细读比较、思辨与文化背景勾勒相结合。从林文月创作实绩可见:古今是关联的,古代经典仍有活力,当代文学应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源远才能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林文月 拟古 比较 承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