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地开垦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退化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史衍玺 唐克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33,共8页
应用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开垦林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比较梁坡林地开垦不同年限后的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分析了土壤养分退化的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开垦林地后,土壤侵蚀强度剧增,呈加速侵蚀特征。在人为加速侵蚀影响下... 应用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开垦林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比较梁坡林地开垦不同年限后的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分析了土壤养分退化的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开垦林地后,土壤侵蚀强度剧增,呈加速侵蚀特征。在人为加速侵蚀影响下,有机质含量与开垦年限之间呈y=at ̄(bc)指数关系。土壤腐殖质组成也随开垦年限而发生变化。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磷是反映土壤养分退化速享的敏感性指标。林地开垦20年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用含量降低到与侵蚀黄绵土相当的水平;有效态Zn、Cu、Mn含量低于或接近临界值,已达严重退化的程度,林地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中,土壤pH值,CacO4含量和CEC的变幅分别为8.06~8.44、102~135g/kg和7.8~19.25cmol/kg。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土壤退化 有机质 开垦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开垦土壤质量的结构性指标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贺秀斌 郑粉莉 +2 位作者 李占斌 张成娥 唐克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土壤质量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不仅注重土壤在生态系统内支撑生物生产力、保持环境质量的功能,而且还强调食物安全和动植物的健康。近年来,土壤质量问题为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就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土壤质量与... 土壤质量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不仅注重土壤在生态系统内支撑生物生产力、保持环境质量的功能,而且还强调食物安全和动植物的健康。近年来,土壤质量问题为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就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土壤质量与生产力、土壤质量与环境质量及动物、人类健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报导。土壤质量物理指标是土壤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土壤结构是土壤质量物理指标重要内容,他控制了生态系统内的许多功能,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为化学物质成分均一且抗侵蚀较弱的黄土,土壤结构特性决定了该区土壤质量的主要功能。对黄土高原开垦林地土壤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量化方法进行探讨,对林地开垦过程土壤孔隙的变化及其对士壤质量影响讲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结构性指标 土壤结构 林地开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林地开垦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晓飞 楚新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5-131,共7页
选择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林地开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开垦后土壤中有效态Fe、Cu、Zn和M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林地开垦后有效态Mn显著缺乏(P<0.05),平均值为4.2... 选择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林地开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开垦后土壤中有效态Fe、Cu、Zn和M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林地开垦后有效态Mn显著缺乏(P<0.05),平均值为4.24 mg·kg^(-1),低于临界值的土壤占土壤总数的32.25%,有效态Fe和Ze次之,分别有21.82%和29.36%的样品低于临界值,4种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强度均>25%,呈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函数分析中,有效态Fe块金值最大,有效态Mn变程最小,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均<25%,表明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依赖性均较强;在空间结构中,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呈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有效态Cu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有效态Zn和Fe主要分布于中部,有效态Mn呈东西方向对称分布且东部含量大于西部;在有效性评价中,单项指数(Ei)以有效态Mn最高,达2.83,综合指数(Ec)以有效态Fe最高,达1.27,有效态Cu的Ei值和Ec值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量元素 荒漠绿洲过渡带 林地开垦 空间变异性 有效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开垦人为加速侵蚀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庆 唐克丽 陈文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79-86,共8页
子午岭稍林区基本上代表了现代生态环境下的自然侵蚀。在该区选择典型流域进行林地与开垦地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评价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度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两组地形,三组雨强和两组土地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 子午岭稍林区基本上代表了现代生态环境下的自然侵蚀。在该区选择典型流域进行林地与开垦地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评价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度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两组地形,三组雨强和两组土地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基本上不发生土壤侵蚀,降雨和地形因素对侵蚀的作用不明显;林地开垦后,土壤侵蚀急剧发展,并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强。自然植被的破坏是人为加速的重要原因,侵蚀速率为自然侵蚀的数百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人为加速侵蚀 人工降雨试验 植被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开垦对黄土区坡面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昭 孔维波 +4 位作者 姚毓菲 鲍凯强 王哲 魏孝荣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320,共8页
研究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下林地开垦后坡面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确立林地开垦后侵蚀驱动的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子午岭林地和开垦28年的侵蚀坡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主要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运用经典统计学... 研究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下林地开垦后坡面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确立林地开垦后侵蚀驱动的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子午岭林地和开垦28年的侵蚀坡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主要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法分析坡面土壤基本性质和养分空间分布规律。林地开垦后坡面土壤pH增加了0.24个单位,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降低了13.77,1.14,0.10 g/kg和6.05,1.63,4.99,58.44 mg/kg。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变异系数大于开垦地,而pH和各速效养分的变异系数小于开垦地。开垦后中坡位和下坡位养分含量减少幅度较大,上坡位减少幅度较小。林地和开垦地的土壤各指标都呈中等或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林地开垦增强了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性,但减小了pH的空间异质性,地形等结构性因子主导了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林地开垦后,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变程增大,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钾变程减小,速效磷在2个坡面上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极大地减少了坡面土壤养分含量,但减少幅度与坡位和坡面形态有关。同时,开垦增大了坡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空间依赖性,减小了速效养分的空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地开垦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县林地开垦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清先 左光辉 《热带林业》 2018年第4期47-50,共4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资源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大,为满足建设和生存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强对林地的开垦力度,频繁的开垦也带了林地逆向演化,如水土流失、固碳能力降低、林地利用率低下等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资源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大,为满足建设和生存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强对林地的开垦力度,频繁的开垦也带了林地逆向演化,如水土流失、固碳能力降低、林地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该文以道县的四种林地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道县林地开垦带来的问题,提出了道县林地开垦问题的应对策略,希望为道县的林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林地开垦 林地土壤 道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开垦后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郑粉莉 唐克丽 白红英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9-20,共2页
利用在子午岭林区布设的林地开垦后全梁坡、全沟坡(不接收上万来水)和全坡面径流小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结果表明,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沟坟接收上方来水来沙的侵蚀产沙量是沟坡不接收上方米水来沙侵蚀产... 利用在子午岭林区布设的林地开垦后全梁坡、全沟坡(不接收上万来水)和全坡面径流小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结果表明,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后,沟坟接收上方来水来沙的侵蚀产沙量是沟坡不接收上方米水来沙侵蚀产沙量的1.95~3.9倍;全坡面侵蚀产沙在梁坡来水来沙的影响下,侵蚀产沙量增加10%~35%;沟坡侵蚀产沙量占总侵蚀产沙量的53%左右,但其中有20%的侵蚀产沙量是由于粱坡坡面径流下沟造成的,故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梁坡,实质上造成了68%左右的侵蚀产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侵蚀产沙 沟坡 梁坡 子午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林地和开垦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郑粉莉 唐克丽 +3 位作者 王文龙 白红英 张科利 查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29-36,共8页
利用大型坡面径流场和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前后土壤侵蚀特征,其结果为林地土壤侵蚀很轻微,侵蚀强度小于15t/(km^2·a),径流模数小于2400m^3/(km^2·a)。地形和降雨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甚明显,植被和土... 利用大型坡面径流场和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前后土壤侵蚀特征,其结果为林地土壤侵蚀很轻微,侵蚀强度小于15t/(km^2·a),径流模数小于2400m^3/(km^2·a)。地形和降雨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甚明显,植被和土壤成为影响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子。而当林地被开垦后,土壤侵蚀由自然植被覆盖下的自然侵蚀转变为人为加速侵蚀,侵蚀模数达1000t/(km^2·a)以上,径流模数在27480m^3/(km^2·a)以上。降雨和地形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加速侵蚀量与10min 或15min 最大雨强(Ⅰ_(10)或Ⅰ_(15))的关系最为密切,坡面汇流增加,谷坡侵蚀产沙系数为2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林地开垦 土壤侵蚀特征 降雨侵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团聚体及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5 位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罗旭辉 尤志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139,共6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团聚体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植茶30年茶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5mm粒径为主,新垦3年茶园以<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为主。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在0—20cm...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团聚体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植茶30年茶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5mm粒径为主,新垦3年茶园以<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为主。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在0—20cm土层中土壤>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值(GMD)、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前30min渗透量和总渗透量分别降低了10.59%~19.38%,30.32%~65.60%,44.04%~72.08%,49.97%~76.62%,51.04%~73.90%,51.90%~55.66%,55.61%~78.82%,59.65%~69.23%(P<0.05),分形维数(D)则显著增加了4.61%~7.52%(P<0.05);各样地土壤R0.25、MWD、GMD、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前30min渗透量和总渗透量均表现为林地>植茶30年茶园>新垦3年茶园,D表现趋势则相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各样地土壤渗透性能指标与R0.25、MWD、GWD和>5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2,0.5~1,0.25~0.5,<0.25mm团聚体含量、分形维数(D)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能指标(D除外)和渗透性能参数均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和速效磷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下降(尤其是>5mm大团聚体含量),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渗透性能指标也随之下降;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渗透性能指标得到恢复,但仍未达到林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 土壤团聚体 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5 位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罗旭辉 尤志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6,共10页
【目的】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茶园土壤可持续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林地(SM,对照)、新垦3年茶园(ZC3)和植茶30年茶园(ZC30)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混合取样法取0~20 cm和20~40 cm... 【目的】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茶园土壤可持续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林地(SM,对照)、新垦3年茶园(ZC3)和植茶30年茶园(ZC30)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混合取样法取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样品,测定不同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3种样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林地转变为茶园后,新垦3年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铁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显著增加;植茶30年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铁含量较新垦3年茶园显著增加,但土壤pH显著下降,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总体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林地>植茶30年茶园>新垦3年茶园,与林地相比,新垦茶园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从所有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29个门、60个纲、79个目、186个科、421个属,主要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共计93.5%~98.9%;主要优势细菌属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Gp2及Gp1。不同样地和土层土壤细菌优势菌群明显不同,在0~20 cm土层,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林地土壤中的优势菌门,而茶园土壤中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Gp2和Gp1是林地土壤优势菌属,而新垦3年茶园中这两类细菌属相对丰度较低;植茶30年茶园土壤中粪杆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埃希氏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体积质量、有机质和碱解氮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土壤体积质量>有机质>碱解氮。【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转变初期土壤细菌多样性明显降低,之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林区开垦地土壤抗冲性的时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查小春 唐克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1,共4页
以黄土丘陵林区 10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土壤抗冲试验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后不同年限土壤的抗冲性能。结果表明 ,林地具有很强的抗冲性能 ,一旦被开垦后 ,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的抗冲性呈减弱趋势 ,在 3L/min流量下 ,土壤... 以黄土丘陵林区 10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土壤抗冲试验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后不同年限土壤的抗冲性能。结果表明 ,林地具有很强的抗冲性能 ,一旦被开垦后 ,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的抗冲性呈减弱趋势 ,在 3L/min流量下 ,土壤冲刷量从侵蚀 1a的 4.0 1g/L增大到侵蚀 10a的 2 5 .5 1g/L ,加剧了土壤侵蚀发展。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的抗剪强度对抗冲性影响最大 ,其次为水稳性团粒和有机质含量。因此 ,退耕还林、恢复和重建植被 ,改善土壤侵蚀环境 ,提高土壤抗冲性 ,能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加速侵蚀 土壤抗冲性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3 位作者 吴志丹 张文锦 尤志明 邱陈华 《茶叶学报》 2018年第4期205-210,共6页
为揭示林地转变为茶园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在福建省周宁县和政和县两地选择不同植茶年限的茶园,分层采集0~20cm和20~40cm的混合土壤样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土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林地转变为茶园后... 为揭示林地转变为茶园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在福建省周宁县和政和县两地选择不同植茶年限的茶园,分层采集0~20cm和20~40cm的混合土壤样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土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土壤酸化严重;与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田间持水量、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及速效钾均明显降低,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均有所恢复;与林地土壤相比,新垦3年茶园土壤碱解氮和有效铁含量均显著降低,而植茶30年茶园土壤却显著增加;与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且随着植茶年限增长而增加。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样点、土层深度和样地类型均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明显影响,其中样地类型的影响明显大于样点和土层深度。从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趋势来看,茶园的施肥管理中应适当增加有机肥用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pH值,起到缓解土壤酸化并改善土壤孔隙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 土壤理化性质 多因素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破坏植被开垦耕种对坡面细沟侵蚀的影响
13
作者 郑粉莉 唐克丽 +3 位作者 蔡庆 张科利 白红英 王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50-53,共4页
作者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人工降雨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对细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坡面细沟侵蚀急剧发展。细沟宽为5~30cm,深为5~15cm,此细沟深度值小于陕北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深;细沟侵蚀量为... 作者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人工降雨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对细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坡面细沟侵蚀急剧发展。细沟宽为5~30cm,深为5~15cm,此细沟深度值小于陕北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深;细沟侵蚀量为2200~6700t/(km^2·a),也小于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侵蚀量。在片蚀+细沟侵蚀带,一旦坡面上发生细沟侵蚀,则随着坡面土壤侵蚀的继续进行,细沟侵蚀占主导地位,而细沟侵蚀方式以沟头溯源侵蚀为主。降雨和地形因子对细沟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林地开垦 细沟侵蚀 沟头溯源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林区开垦地人为加速侵蚀与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时间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查小春 唐克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3,共4页
以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观测站长年观测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地不同侵蚀年限土壤的颗粒组成、>0 .2 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抗剪强度和容重等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0 ... 以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观测站长年观测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地不同侵蚀年限土壤的颗粒组成、>0 .2 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抗剪强度和容重等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0 .2 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对土壤侵蚀强度影响最大 ,其偏相关系数为 0 .972 8,其次为土壤的粗粉粒含量和抗剪强度。最后对 >0 .2 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抗剪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表明林地开垦后侵蚀第 1年和第 7年为土壤侵蚀强度加剧的转折点 ,说明了森林植被在防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林地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 土壤侵蚀强度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唐克丽 郑粉莉 +3 位作者 张科利 王斌科 蔡庆 王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3-10,共8页
围绕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主题,着重讨论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植被的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建立大型径流场,动态监测不同地形部位林地与开垦地... 围绕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主题,着重讨论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植被的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建立大型径流场,动态监测不同地形部位林地与开垦地的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包括降雨、径流、入渗和侵蚀量的变化,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的演变,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的演变,坡、沟侵蚀的演变;同时结合进行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林地和开垦地小气候对比观测等。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黄土高原残留林区建立了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填补了国内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生态环境 子午岭林区 林地开垦 观测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微生物分布与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46
16
作者 张成娥 陈小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7-83,共7页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林地、裸露休闲地、砍伐迹地及开垦农地不同处理,不同侵蚀部位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以及肥力因素的研究,表明:林地开垦为裸露休闲地和农地,以及砍伐后的砍伐迹地,其土壤微生物区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仍呈从上到下急...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林地、裸露休闲地、砍伐迹地及开垦农地不同处理,不同侵蚀部位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以及肥力因素的研究,表明:林地开垦为裸露休闲地和农地,以及砍伐后的砍伐迹地,其土壤微生物区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仍呈从上到下急剧下降的趋势,但其总量在裸露休闲地、砍伐迹地以及农地上明显低于林地。在几个试验处理坡面的不同侵蚀部位上,剖面中微生物分布有很大差异,说明土壤侵蚀对土壤微生物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全N等肥力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坡坏 土壤微生物 有机质 土壤侵蚀 林地开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蔡庆 唐克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51,79,共6页
以地跨陕、甘两省的子午岭林区其邻近的农业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典型区和典型流域进行两期航片判读,并系统分析了有关水文站近2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讨论了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发现,开垦主要集中在林区外缘的沟间地部位;已开... 以地跨陕、甘两省的子午岭林区其邻近的农业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典型区和典型流域进行两期航片判读,并系统分析了有关水文站近2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讨论了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发现,开垦主要集中在林区外缘的沟间地部位;已开垦的农业区则由粱峁坡发展到谷坡,年开垦指数达10亩/km^2左右;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的流域,年输沙模数为100~1000t/km^2,而覆盖度为2.6%的洛河上段,年输沙模数达10000t/k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侵蚀 林地开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孙君 吴志丹 江福英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个茶叶种植基地的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 mm的大团聚体是林地和茶园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所占比例为27.84~78.16%。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32.73~56.51%,0.5~1 mm和0.25~5 mm大小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林地和有机茶园土壤各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整体上表现为林地>有机茶园>常规茶园,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其中常规茶园MWD和GMD显著低于林地,林地和有机茶园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pH和土壤容重均显著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常规种植模式导致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MWD和GWD也显著下降;而有机管理模式则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茶园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区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19
作者 陈文亮 郑粉莉 +2 位作者 蔡庆 白红英 张科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73-78,共6页
论述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对侧喷式降雨装置的安装参数,主要的降雨特性以及试验小区的布设与设备进行了介绍。二是对林地与开垦裸露地的降雨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林地具有截流、拦蓄的功效,可以改善降雨径流入... 论述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对侧喷式降雨装置的安装参数,主要的降雨特性以及试验小区的布设与设备进行了介绍。二是对林地与开垦裸露地的降雨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林地具有截流、拦蓄的功效,可以改善降雨径流入渗条件。在不同处理的情况下,林地与新开垦地、撂荒地相比,其效益,可减少径流90%以上,可减少泥沙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模拟降雨试验 林地开垦径流 径流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邱陈华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W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土壤phoD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与WD土壤相比,茶园土壤pH显著下降0.47~0.61个单位,长期施用化肥茶园导致土壤速效养分显著增加,尤其是CT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484.3 mg·kg^(-1)。与WD土壤相比,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除外),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标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从3种类型样地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phoD细菌15个门、27个纲、50个目、67个科、99个属,195个种。主要细菌优势门为未知分类菌门(unclassified)、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d__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以unclassified、unclassified_d__Bact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主。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1个差异物种对种植模式非常敏感,不同种植模式富集了不同的phoD细菌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显著改变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结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和pH是驱动phoD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不同种植模式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驱动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phoD功能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