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抚育间伐间隔期林分动态分析
1
作者 崔丽丽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年第6期71-71,共1页
1抚育间伐间隔期的确定 间隔期,又称重复期,是指相邻2次抚育间伐所间隔的年数。间事期的长短,应考虑树冠恢复郁闭度的速度和走私连年长量重新下降的情况。
关键词 抚育间伐 间隔期 林分动态 树冠恢复 郁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云冷杉针叶混交林间伐后林木碳生长动态变化
2
作者 刘太艳 罗光成 +3 位作者 卢军 李晨 朱怀远 向玮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目的]旨在确定树种组或单木对林分碳储量增长的贡献,分析其随间伐强度和伐后时间的动态变化,从而为以提升森林碳汇为目标的经营采伐制定合理的伐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金沟岭林场16块落叶松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 [目的]旨在确定树种组或单木对林分碳储量增长的贡献,分析其随间伐强度和伐后时间的动态变化,从而为以提升森林碳汇为目标的经营采伐制定合理的伐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金沟岭林场16块落叶松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轻度)、30%(中度)、40%(重度)和0%(对照)4个间伐强度进行定期调查,采用由大小对称竞争下树木碳储量生长作为异速生长期望的函数与林分生长优势度结合形成的分析框架,识别不同间伐强度下树木或树种群在采伐后对剩余林分碳汇的贡献,以及随伐后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结果]未间伐样地的生长优势度伴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林分生长优势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随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但轻度间伐林分生长优势度大于未间伐林;轻度间伐促进林分中大树更好地吸收地下资源,而中度和重度间伐则使林分下层小树接收更多光照,因此轻度间伐促进了林分中大树的碳增长,中度和重度间伐促进林分中小树的碳增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下不耐荫树种的生长逐渐超过其异速生长预期,落叶松对林分碳汇的贡献大于其他耐荫性伴生树种,尤其是大中型落叶松。[结论]自下而上的间伐重新分配了剩余树木中的可利用资源,使原本处于竞争劣势的树木获得更快生长的机会。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框架能够确定间伐后不耐荫落叶松是林分碳汇的强贡献者,而耐荫针叶或阔叶树种是林分碳汇的弱贡献者。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在采伐过程中优先清除的树木,并为未来林分组成的演替途径提供指导。在该研究区,伐除林分中的弱贡献者不仅可以提升林分的碳汇,还可以通过中高强度的间伐促使以落叶松为主的森林转变成云冷杉针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长优势度 间伐 温带针叶混交林 异速生长期望 林分碳储量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县典型针阔混交林林分直径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9
3
作者 肖智慧 李志洪 +2 位作者 薛春泉 刘凯昌 罗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共5页
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基础,采用固定样地连续观测的方法对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进行调查,并利用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对固定样地内乔木树种5年(2007~2012年)的直径分布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乔木层树... 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基础,采用固定样地连续观测的方法对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进行调查,并利用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对固定样地内乔木树种5年(2007~2012年)的直径分布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乔木层树种比较丰富,共出现22个树种,以红锥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木荷、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2012年的调查结果中,新出现的物种主要有鼠刺、黎蒴以及乌桕等。5年间,群落的径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林分中小径级的林木占多数,群落中幼树充足,自然更新良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说明研究区域群落物种组成和大小结构比较稳定,群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各固定样地内直径分布曲线均呈左偏,红锥林和杉木林的峰度在两次调查中均呈现负值,表明实际分布比正态分布平坦。木荷林的峰度值在两次调查中均大于其他林分,其直径分布最为集中,且分布曲线最为陡峭。除红锥林的变动系数较大外,其余各样地直径分布的变动系数均在30%左右,各林分的变动系数在第二次调查中均略有增加。Weibull分布对以针叶树为主的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直径分布曲线拟合的效果较好,其中,对杉木林的直径分布拟合的效果最好,精度最高。而对以阔叶树为优势树种的红锥林和木荷林直径分布拟合效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混交林 林分动态 直径分布 WEIBULL分布 梅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魏占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33,共3页
根据在牡丹江地区所调查的16块固定标准地和16块临时标准地的材料以及树干解析数据资料,基于Korf-A型理论生长方程,从林分密度理论和动态林分生长与收获等角度对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及应用进行了研... 根据在牡丹江地区所调查的16块固定标准地和16块临时标准地的材料以及树干解析数据资料,基于Korf-A型理论生长方程,从林分密度理论和动态林分生长与收获等角度对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参数化的方法将立地密度因子引入Korf-A型方程,建立了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其渐近参数主要受立地条件影响,而曲线形状参数和生长速率参数则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均有关。以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全林分模型系统,由满足相容性原则的6个模型所组成:①立地指数曲线;②林分最大密度线;③林分密度(SDI)动态预估模型;④树高曲线动态预估模型;⑤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⑥Schumacher式林分收获模型。采用该模型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立地条件(SI及N0)下的林分平均胸径(DBH),平均树高(H),每公顷株数(N),林分断面积(G)和林分蓄积量(M)的生长过程。所建立的林分密度动态模型,预估模型及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可以从单木和林分两个决策水平上模拟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动态发育过程,为进一步建立林分经营模型及合理经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林分动态 模拟 林分收获模型 林分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林木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龚直文 顾丽 +2 位作者 亢新刚 杨华 赵浩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99,共8页
本文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长白山过伐林区各个森林演替阶段的先锋树种、顶级树种和其他树种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从杨桦次生林、云冷杉过伐林到云冷杉针阔混交近原始林演替过程中,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过渡... 本文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长白山过伐林区各个森林演替阶段的先锋树种、顶级树种和其他树种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从杨桦次生林、云冷杉过伐林到云冷杉针阔混交近原始林演替过程中,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过渡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早期呈聚集分布状态,到了演替后期呈随机分布;其他树种在总体上都是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而大尺度上是随机分布;顶级乡土树种云冷杉、红松在>12m的尺度时向着均匀分布方向发展;2)次生演替过程中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种间关系由先期的负关联变为正关联,树种之间共同利用资源;杨桦次生林中先锋树种杨桦和其他伴生树种之间在所有尺度下均呈负关联,到15m尺度时关联显著;顶级树种与其他树种二者在所有尺度上都呈正关联。因此,分析种内或种间关联时,不同尺度有着明显多样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点格局 林分动态 尺度 群落演替 杨桦林 Ripley’sK(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世强 黄金燕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共6页
冷箭竹林的草本地被层结构随着冷箭竹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微生境的变化,其组成植物呈现出“少—多—少”的动态格局,且表现出糙野青茅—提灯藓→小悬钩子+宝兴马先蒿+无尾果+林地早熟禾-泥炭藓→山酢酱草+糙野青茅—提灯藓的演替模... 冷箭竹林的草本地被层结构随着冷箭竹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微生境的变化,其组成植物呈现出“少—多—少”的动态格局,且表现出糙野青茅—提灯藓→小悬钩子+宝兴马先蒿+无尾果+林地早熟禾-泥炭藓→山酢酱草+糙野青茅—提灯藓的演替模式。幼竹林的竹子种群密度为94.4株/m2,是老竹林竹子种群密度的1.59倍,而竹子的种群生物量仅354.937kg/hm2,仅为老竹林的8%。我们从未发现大熊猫取食其林内的冷箭竹,它主要取食老竹林的竹笋,2年生、3年生竹秆和少量的竹枝。研究地区共有红桦—冷箭竹林、糙皮桦—冷箭竹林和岷江冷杉—冷箭竹林三种林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箭竹林 林分动态 结构 种群密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木生长模型边缘误差的传播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守攻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提出了生长模拟保护带应由边缘效应带和误差阻尼带两部分构成。边缘效应带的宽度等于林分平均优势木影响圈半径的2倍,阻尼带的宽度可根据模拟分期数和模拟精度估计。样地边缘误差呈衰减趋势由外向内逐级传播,各环带中树木竞争指... 研究提出了生长模拟保护带应由边缘效应带和误差阻尼带两部分构成。边缘效应带的宽度等于林分平均优势木影响圈半径的2倍,阻尼带的宽度可根据模拟分期数和模拟精度估计。样地边缘误差呈衰减趋势由外向内逐级传播,各环带中树木竞争指数的系统误差,可根据其与样地边缘的距离近似估计。利用生长模型一般形式推导出了竞争指数相对误差与生长模拟相对误差的转换函数,证明由边缘效应造成的不同位置树木生长模拟系统误差是可估的。该研究为单水生长模型生长模拟保护带宽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的估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生长模型 边缘误差 林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与南洋楹的纯林和混交林的种植、生长及产量 被引量:2
8
作者 DeanS.DeBell ThomasG.Cole +1 位作者 CraigD.Whitesell 崔洁萍 《桉树科技》 2000年第2期52-60,共9页
由于土壤中有效 N 的水平低及施用 N 的成本高且有时是难以实施的,故柳桉的生产率受到限制。因而,我们考虑种植混交品种,在种植混交品种南洋楹时,N 可得到增加在夏威夷岛湿润的 Hamakua 海岸按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5种处理的桉树和南洋楹... 由于土壤中有效 N 的水平低及施用 N 的成本高且有时是难以实施的,故柳桉的生产率受到限制。因而,我们考虑种植混交品种,在种植混交品种南洋楹时,N 可得到增加在夏威夷岛湿润的 Hamakua 海岸按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5种处理的桉树和南洋楹的混交比较,且有纯南洋楹、纯桉树的定期施 N 的对比。在混交林分中,桉树生长量随着南洋楹的总量从11%上升到66%,含有34%或更多南洋楹的桉树林分的高和胸径的生长与施肥的纯桉林相等或更大些。10年生的混交林每公顷总地面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材积至少和施了肥的纯林的产量相等。南洋楹为50%和66%的混交林的总生物量比施肥的纯桉林分别大30%和46%,比纯楹林分别大10%和24%。在这两者的混交林中,单是桉树的产量就至少相当于施肥的纯桉林分的产量。此外,在所有的混交林分中,当生长量达到顶点后,其每年平均增长量的下降要比施肥的纯桉林慢得多。混交林显著的好处相对于桉树和楹树的纯林是有增无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楹 林分动态 生物量 桉树 纯林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