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浙江古田山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林冠结构与地形数据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宁宁 米湘成 +4 位作者 童光蓉 任海保 王巍伟 马克平 陈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林冠结构与地形因子共同影响着森林重要物种资源及生境的时空变化,而针对我国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高精度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集极为缺乏。基于近地面遥感平台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可以获取精确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本研究以位于钱江源国... 林冠结构与地形因子共同影响着森林重要物种资源及生境的时空变化,而针对我国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高精度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集极为缺乏。基于近地面遥感平台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可以获取精确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本研究以位于钱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18年基于近地面遥感技术获取的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及质量控制,获取该样地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通过实时动态测量(RTK)的地面数据对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精度检验和验证,表明DEM的高程中误差为0.07米,数据具有较高精度。古田山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典型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本数据集可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遥感 激光雷达 林冠结构 地形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钱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任海 彭少麟 +1 位作者 张祝平 张文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层乔木截获了总入射光强的78.28%,下野乔木及灌草层只截获17.83%,但冠层辐射仍遵循消光定律。2.群落的叶倾角影呐冠层辐射,该群落冠层上部的叶倾角在45°-70°处具有最大分布频率,而中下层则在5°-35°有最大分布频率。高的叶面积指数与时的直立性相关。3.该群落上层乔木枝下高较高,且中上部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小,枝的着叶数较多且枝的着叶长度较长;而下层乔木和灌木枝下高较低,大部分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大,且叶多着生于枝端。这种冠层格局由冠层辐射引起。4.该群落植物叶和枝条的取向在各方向上机会均等。5.群落的叶片从上到下变大,这种格局对森林的能量分配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6.该季风常绿阔叶林以林冠为活动面,林冠上层呈多孔体,中下层郁团,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而反射率较低,年均仅3.15%。7.植物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不同,当一个有良好结构的个体处于密度较大的群体中,将会因适应坏境而改变个体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林冠结构 冠层辐射 森林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内的林冠结构和光分布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钦彦 刘志刚 +2 位作者 潘向丽 韩海荣 张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1,共4页
根据 1 991~ 1 992年生长季中 2 9d的观测资料和 32株伐倒木分层测定数据 ,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结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林木一级侧枝倾角随枝龄增长而增大 ,随着枝高度增加而减小 ;枝长... 根据 1 991~ 1 992年生长季中 2 9d的观测资料和 32株伐倒木分层测定数据 ,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结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林木一级侧枝倾角随枝龄增长而增大 ,随着枝高度增加而减小 ;枝长随着枝高度降低而增大 .林分叶面积指数约 3/ 5分布在冠深 2 .5~ 4.5m (高密林分 )和 3.5~ 5 .5m (低密林分 )的空间内 .叶面积指数、枝表面积指数随冠深的累积分布曲线均呈S型 .生长季林冠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平均透过率和反射率均为 7月 <8月 <6月 <9月 ,吸收率则为 9月 <6月 <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冠结构 光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典型植被林冠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明秀 樊亚明 +2 位作者 史梅容 魏彦会 李海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运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对广西猫儿山3种典型森林植被进行叶面积指数测定,对比3种典型森林植被叶面积空间分布以及其水平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结果表明,(1)杉木林、木荷林和毛竹林叶面积指数水平分布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与距林冠... 运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对广西猫儿山3种典型森林植被进行叶面积指数测定,对比3种典型森林植被叶面积空间分布以及其水平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结果表明,(1)杉木林、木荷林和毛竹林叶面积指数水平分布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与距林冠投影中心距离呈二次函数关系;(2)杉木林叶分布的最大值在树冠顶部,从上到下叶面积指数逐渐下降;而木荷林从上层到下层叶面积指数呈增加的趋势;(3)杉木林的冠层在水平空间分布的均匀性要好于其他2种林型,毛竹林分布均匀性最差。本研究对揭示不同林型叶面积在森林植被中的空间格局,探究林冠结构和水文过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典型植被 林冠结构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生态场冠影响函数与林冠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淑杰 戴芳天 李晓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0,共2页
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枝叶空间分布的研究 ,给出落叶人工林叶面积空间分布函数。综合多因子的影响 ,确定冠影响函数形式 ,从而确立由冠影响下的资源等级的函数形式。综合邻近树冠的共同影响 ,给出落叶松林地的资源等级水平分布情况。
关键词 林冠结构 冠影响 资源等级 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防浪林林分林冠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锡泉 吴敏 汤玉喜 《湖南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5-7,共3页
对洞庭湖区河洲、滩地上的不同林龄的旱柳、杨树防浪林、芦苇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选取标准株(地),对其茎杆、枝条、叶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间接测定不同防浪林的防浪效益的差异。
关键词 防浪林 林冠结构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庆华 杨进良 +3 位作者 黄练忠 张星元 谭雪莲 张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1157,共7页
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三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 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三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次生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各参数沿林冠梯度变化表现不一。立木密度和平均胸径沿林冠梯度差异极显著(P<0.001),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沿林冠梯度差异显著(P<0.05)。②林下植被物种丰富,物种数、平均树高和总盖度沿林冠梯度差异显著(P<0.05)。林冠梯度2的林下植被物种最多,但群落平均高度和总盖度皆以林冠梯度3最大。③林下植物对不同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照参数的响应不一。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和绿冬青Ilex viridis同为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④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环境共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蕨类植物均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弱的区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锡叶藤Tetracera sarmentosa等喜阳植物则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强的区域,而木荷Schima superba和腺点紫金牛Ardisia lindleyana等中性植物受林冠层立木的高度和胸径的影响更大。不同林冠梯度下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因林下光照强弱而不同,对次生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影响最大的林下光环境指标是林下总光照和林下散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林冠梯度 林冠结构 林下光环境 指示种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林冠结构动态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忠利 张放 +1 位作者 谭学仁 庄严 《辽宁林业科技》 2000年第3期9-10,12,共3页
对红松人工林林冠结构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红松人工林 2 5年生以前 ,单位面积的叶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2 5~ 45年生叶生物量保持较高水平 ,45年生以后开始下降。平均单株叶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明显 ,单位面... 对红松人工林林冠结构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红松人工林 2 5年生以前 ,单位面积的叶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2 5~ 45年生叶生物量保持较高水平 ,45年生以后开始下降。平均单株叶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明显 ,单位面积叶生物量与地位指数呈正相关。枝生物量在 2 5年生以前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2 5年生以后呈稳定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叶生生量 林龄 林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林冠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广西林科所混交林课题组 《广西林业科技》 1992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研究通过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冠结构及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分两树种的林冠是镶嵌分布,林分总叶量平均比松纯林的高40.2%,林冠长比松纯林长69.13%,透光率只占松纯林的26.35%—66.62%,提高... 本研究通过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冠结构及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分两树种的林冠是镶嵌分布,林分总叶量平均比松纯林的高40.2%,林冠长比松纯林长69.13%,透光率只占松纯林的26.35%—66.62%,提高了叶面积指数,比松纯林的高64.59%。说明混交林比纯林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林分生物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混交林 林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冰冻干扰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空间异质性动态
10
作者 温远光 卢文科 +3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李晓琼 王磊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目的】揭示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灾后恢复中冠层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动态,为监测灾后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及灾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采... 【目的】揭示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灾后恢复中冠层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动态,为监测灾后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及灾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采用半变异函数和Moran’s I指数对其林冠开度(Canopy openness,CO)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冰冻干扰后4年间,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的均值先减小后微弱增加,叶面积指数的均值先增加后微弱减小,2011年林冠开度最小、叶面积指数最大。半变异函数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各年度样地林冠开度和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异质性。2011年和2012年林冠开度的空间变异程度大幅增加,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大于随机因素;2010年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异质性大幅度增加,但随后两年其空间异质性大幅度降低并趋于稳定,空间异质性尺度较小且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结论】在灾后恢复的第3~4年间,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已有较大恢复,但恢复程度在空间上的变异极大。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在空间上向着越来越不均匀的方向发展,而叶面积指数则逐渐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林冠结构 林冠开度 叶面积指数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瓶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冠层结构与辐射消减效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崔佳玉 曾焕忱 +3 位作者 王永强 张毅 胡益珩 苏志尧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9,共5页
为定量研究阔叶林群落的辐射消减效应,以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hm2固定样地开展群落调查,并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指标,分析冠层结构对太阳辐射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样地林下光照(直射光、散... 为定量研究阔叶林群落的辐射消减效应,以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hm2固定样地开展群落调查,并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指标,分析冠层结构对太阳辐射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样地林下光照(直射光、散射光和总光照)与林冠结构(叶面积指数、林冠开度)相关性极显著;林下直射光对林下总光照的贡献大于散射光,林冠结构与散射光的相关关系较直射光强;林冠结构与林木胸径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林冠对总光照的消减作用极显著,月际变化呈单峰分布,6月份消减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结构 辐射消减 半球面影像技术 林下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冠层的动力效应及动能传递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文星 赵仲辉 邓湘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根据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林冠层的动力效应及动能的传输规律.结果表明:密度2000株/(10^4m^2)、林分平均高度16 m、平均胸径15.5 cm、叶面积指数8、冠层厚度9 m、郁闭度0.9的杉木林,其... 根据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林冠层的动力效应及动能的传输规律.结果表明:密度2000株/(10^4m^2)、林分平均高度16 m、平均胸径15.5 cm、叶面积指数8、冠层厚度9 m、郁闭度0.9的杉木林,其零平面位移长度11.15-11.98 m,冠层粗糙度2.32-2.53 m,林冠上表面乱流切应力0.135 N·cm^-2,枝叶阻力系数0.367,摩擦速度0.339m·s^-1,冠内混合长度0.12 m,相对湍流强度0.7;由于林冠的存在,枝叶对气流的阻滞作用使风速廓线发生形变,在杉木林内离地面11.15 m高度上,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呈对数规律,在此以下高度符合指数法则,林冠内风速削减因子1.98;乱流切应力和动能从林冠上表面传输到林冠下表面时,乱流切应力削弱70%,动能削弱90%.乱流切应力和动能在林冠内传递变化规律与林分结构特征有关,尤其与林冠内湍流性质和温度层结影响关系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杉木人工林 林冠结构 动力效应 参数 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通地区退耕地人工林分的消光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胜 贺康宁 +2 位作者 王正宁 常国梁 李世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59-64,共6页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的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的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的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净辐射 林冠结构 叶面积指数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空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曙光 郭景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1-10,共10页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throughfall)的空间分布表明:单株树下的林下降雨量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林下降雨的最大点并非总是在林冠的空隙处,这是因为林冠对降雨有空间位移作用;某点的林下降雨大小与该点的实际受雨面积成正比;林...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throughfall)的空间分布表明:单株树下的林下降雨量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林下降雨的最大点并非总是在林冠的空隙处,这是因为林冠对降雨有空间位移作用;某点的林下降雨大小与该点的实际受雨面积成正比;林下降雨存在很大的空间变异,变动范围为降雨量的63.8~125.3%。对林下降雨分布的实测数据进行谱分析后得出结论: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林冠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决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一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由林冠结构特征的周期性决定的,它与林木空间格局的周期性之间无明显关系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油松人工林 林下降雨 空间分布 林冠结构 空间位移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