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和认定标准初探 被引量:6
1
作者 樊宝敏 杨文娟 张德成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2期34-39,共6页
林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类型,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于传承我国林业历史文化,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现代林业... 林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类型,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于传承我国林业历史文化,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现代林业的社会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确立林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认定标准,是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林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林业文化遗产类型的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分类包含林业物质文化遗产和林业非物质文化遗产2种类型;二级分类包含古树群落、野生动物、经济林、花木、园林、山水名胜、林业设施、林业产品、林业文献、林业习俗、林业技术等11种类型;三级分类包含若干种类型。上述类型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实际中可根据林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类。同时,鉴于林业文化遗产类型的多样性,为保证林业文化遗产的科学规范认定,本文将林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设定。提出了从古老性、独特性、人文性、有益性、濒危性五个方面认定林业文化遗产的共性标准,并分别就11种林业文化遗产类型提出认定的个性标准。由于遗产认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所以对不同类型遗产的古老性要求采取了灵活对待的办法,除大多类型要求须在百年以上外,也有一些类型如林业设施等可放宽到40年以上。本文所制定的分类体系和认定标准将在今后的应用中逐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文化遗产 分类体系 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被引量:12
2
作者 巩前文 李铁铮 秦国伟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85,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具有现实必然性。本文界定了林业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归纳了林业文化在中国作为物质来源的文化、宗教祭祀的文化、民族品格的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在乡村振兴中是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具有现实必然性。本文界定了林业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归纳了林业文化在中国作为物质来源的文化、宗教祭祀的文化、民族品格的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在乡村振兴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但是,林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缺乏顶层设计、尚无评价标准、保护经费不足和法律保障缺位等困境,需要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林业文化遗产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架厢运木的历史及社会文化贡献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德成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40-48,共9页
架厢运木是我国山区旱运木材的一种方法,是我国木材集运中的技术创造,也是一项非常重的体力劳动,探讨其社会文化贡献,有助于全面认识并弘扬这一传统技术。从金、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五个阶段来梳理架厢运木的历史,总结其特点... 架厢运木是我国山区旱运木材的一种方法,是我国木材集运中的技术创造,也是一项非常重的体力劳动,探讨其社会文化贡献,有助于全面认识并弘扬这一传统技术。从金、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五个阶段来梳理架厢运木的历史,总结其特点,分析其社会文化贡献,并对架厢运木保护提出建议。研究认为:架厢运木的历史背景是大规模采伐集材,在人力资源相对廉价、集材技术水平不高的时期采用,应用之处均为沟壑险峻的采伐地。架厢运木的社会文化贡献主要表现为推动区域木材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市发展、增进民族和谐、创造文化遗产、启发技术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架厢运木属值得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列,建议将架厢运木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再现其实物及运木过程、推动架厢运木进入博物馆、加强对架厢运木的研究与创新、推进架厢运木保护及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厢 集材 森林采伐 森林文化 林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整理和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国君 王紫玥 《古今农业》 2019年第4期109-120,108,共13页
清水江流域位处贵州东南部苗侗地区,明清以来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营林基地,留下了诸多林业契约文书,内容涉及林业管理、林业贸易、林业经济诸多方面,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引起了学界关注,产出成果颇夥,故系统梳理学界整理和研究成果,总结... 清水江流域位处贵州东南部苗侗地区,明清以来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营林基地,留下了诸多林业契约文书,内容涉及林业管理、林业贸易、林业经济诸多方面,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引起了学界关注,产出成果颇夥,故系统梳理学界整理和研究成果,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展开我国民族山区人工营林生态建设、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林业契约文书 林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对竹子采伐方法的记载及辨析
5
作者 张德成 《竹子学报》 2018年第3期12-19,36,共9页
竹子采伐是频繁且有规模的民间劳作,中国古代先人留下丰富的竹子采伐方法记述,可供当代人开展竹林经营时寻找传统依据,也对理解古人林业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古人对竹子伐期龄、采伐方式、采伐月份的... 竹子采伐是频繁且有规模的民间劳作,中国古代先人留下丰富的竹子采伐方法记述,可供当代人开展竹林经营时寻找传统依据,也对理解古人林业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古人对竹子伐期龄、采伐方式、采伐月份的安排。研究认为,古人以工艺成熟确定竹子伐期龄,为4年至7年,主张"留三去四"、"公孙不相见,子母不相离",并在大年采伐,对于不同竹子品种,可以调整伐期龄;主伐方式为按龄级择伐,主伐同时对幼竹进行抚育,体现出采育结合的特点;抚育伐方式包括开花林分抚育伐、全面改造抚育伐、带状改造抚育伐、生长抚育疏伐等多种;古人以防蛀、防病、材性等为依据确定竹子采伐宜忌月份,认为盛夏伐竹材质最佳,10-12月采伐符合时气、材质坚硬、竹材不蛀,而1-9月则多记录有逆时气、易蛀、根红鞭烂。中国古代竹子采伐知识尚缺乏实验数据支撑,建议在现代科学的研究框架下,开展实证研究,对其科学性加以验证,以利于更好地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竹子 采伐 竹林经营 林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类型、蓄禁及管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国君 韦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22-33,共12页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是指在人工营林幼苗种植郁闭成林或发兜木萌芽成林后到成材伐卖这一过程中,卖主和买主签订的山林权益民间规约性契约,内容涉及青山买卖原因、青山四至、青山价格、经营权限、蓄禁制度,以及林业管护技术等,是人工...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是指在人工营林幼苗种植郁闭成林或发兜木萌芽成林后到成材伐卖这一过程中,卖主和买主签订的山林权益民间规约性契约,内容涉及青山买卖原因、青山四至、青山价格、经营权限、蓄禁制度,以及林业管护技术等,是人工营林规范管护的重要契约之一,故厘清这一契约类型及其所隐含的林业蓄禁制度和知识,对于揭示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繁荣原因、管理技术细则、民族山区传统林业文化遗产内涵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林业契约 青山买卖 蓄禁制度 林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