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枕颈区后路柔性动态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黄志平 周若舟 房佐忠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19,326,共6页
目的探讨柔性和动态固定方式对枕颈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颈区Oc~C_(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状态:(1)完整状态;(2)损伤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寰枕关节囊损伤;(3)坚强固定:C_(1)、C_(2)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C_(3)侧块... 目的探讨柔性和动态固定方式对枕颈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颈区Oc~C_(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状态:(1)完整状态;(2)损伤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寰枕关节囊损伤;(3)坚强固定:C_(1)、C_(2)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C_(3)侧块螺钉,直径3.5 mm钛棒连接;(4)柔性固定:直径2.0 mm钛棒连接;(5)C_(1)用2枚转动钉固定;(6)C_(1)、C_(2)用4枚转动钉固定;(7)C_(1)、C_(2)、C_(3)用6枚转动钉固定。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1.5 Nm的纯力偶矩,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分析枕颈区Oc~C_(3)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直径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大于坚强固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坚强固定比较,在C_(1)、C_(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在各方向上运动范围相当(P>0.05)。C_(1)、C_(2)、C_(3)使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明显增加了Oc~C_(3)运动范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不同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结论枕颈区Oc~C_(3)节段,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各方向的稳定性均弱于坚强固定。在C_(1)、C_(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C_(1)、C_(2)、C_(3)采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枕颈区 柔性固定 动态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林仲可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4-787,共4页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侧方入路解决,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上颈椎及颅底前部的肿瘤等。Park等采用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暴露枕颈交界区,而Kassam等采用内窥镜下经鼻入路来暴露枕颈交界区。笔者就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技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前方入路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侧方入路 经口咽入路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椎的显露 被引量:7
3
作者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1-43,共3页
上颈椎的显露贾连顺11上颈椎前外侧显露途径上颈椎系指第一和第二颈椎,由于该部位于颈椎最高节段而又深在,与下位颈椎有很大不同。前外侧显露途径仅能暴露C2椎体和C2~3椎间盘。显露过程主要在于对喉上神经及其周围的解剖必须... 上颈椎的显露贾连顺11上颈椎前外侧显露途径上颈椎系指第一和第二颈椎,由于该部位于颈椎最高节段而又深在,与下位颈椎有很大不同。前外侧显露途径仅能暴露C2椎体和C2~3椎间盘。显露过程主要在于对喉上神经及其周围的解剖必须熟悉。喉上神经起于颈结状神经节的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露 外科手术 枕颈区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的椎动脉走行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圣林 王超 +2 位作者 刘溢 闫明 周海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观察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椎动脉第三段的走行情况,探讨其分型方法。方法:对连续收治的36例诊断为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进行椎动脉的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情况。结果:根据椎动脉进入椎管和颅腔的位置由远到近分为Ⅰ、Ⅱ、... 目的:观察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椎动脉第三段的走行情况,探讨其分型方法。方法:对连续收治的36例诊断为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进行椎动脉的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情况。结果:根据椎动脉进入椎管和颅腔的位置由远到近分为Ⅰ、Ⅱ、Ⅲ、Ⅳ型,36例患者中5例6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内,于枕骨化寰椎后弓下方进入椎管,再向上进入枕骨大孔,椎动脉经过寰椎侧块的下方走行,占8.3%,为Ⅰ型;16例18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内,于枕骨化寰椎后弓下方进入椎管,再向上进入枕骨大孔,椎动脉走行经过寰椎侧块的表面,或在其表面转弯,占25%,为Ⅱ型;25例44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向上、外方走行,沿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性孔道进入颅内,占61.1%,为Ⅲ型;4例4侧椎动脉缺如,占5.6%,为Ⅳ型。结论: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的椎动脉第三段有四种解剖形态,对寰椎枕骨化患者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时,Ⅱ、Ⅲ型椎动脉走行者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对单侧椎动脉缺如者,对侧手术操作应更加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椎动脉 寰椎骨化 CT血管造影 侧块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