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流体-成矿耦合机制——以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 韩润生 +2 位作者 胡体才 魏平堂 王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9-983,共15页
以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床为例,在研究该矿床“三位一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从不同尺度精细刻画了会泽铅锌矿床构造-流体-成矿耦合过程,完善了铅锌超常富集机制:(1)酸性成矿流体(pH<3.6)被陆内构造作用圈闭于川滇黔“三角区”内,并... 以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床为例,在研究该矿床“三位一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从不同尺度精细刻画了会泽铅锌矿床构造-流体-成矿耦合过程,完善了铅锌超常富集机制:(1)酸性成矿流体(pH<3.6)被陆内构造作用圈闭于川滇黔“三角区”内,并大量汇聚,强劲的构造动力驱使其远距离迁移并不断从途经地层中萃取成矿物质;(2)深部成矿流体沿断褶构造带“贯入”,经减压沸腾作用、气-液分离作用,进一步浓缩富集,水-岩相互作用下的铅锌水解和白云石化作用使成矿物质再次富集;(3)当盆地中循环的还原性流体进入容矿断裂时,氧化性成矿流体和还原性流体混合发生矿质沉淀,形成富锗铅锌矿床。从宏观和中观上看,会泽铅锌矿床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并由于构造空间类型、力学性质转变和构造活动的脉动性使成矿过程具有多阶段性;而且流体反过来影响和改变构造。缓冲溶液作用与络合物形成、减压沸腾及重晶石脉形成、多阶段主要成矿作用过程,都是微观层次上流体-岩石化学反应及成矿元素的输运-沉淀-富集等作用的具体表现,均为构造-流体耦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成矿耦合 成矿机制 成矿规律 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 川滇黔铅锌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铜石金矿田构造-岩浆-成矿格架——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认识
2
作者 张英梅 冯玺平 +7 位作者 孟祥伟 支成龙 郑海涛 黄坤朋 陈昆明 王栩 李杰 姜思雨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1-851,共11页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展深反射二维地震、重力及大地电磁测深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识别了莫霍面、滑脱构造带、岩浆房及岩浆通道等地质体特征,大致查明中生代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成矿构造背景,突破了区内归来庄金矿体受单一构造控制的认识,建立了构造-岩浆-成矿格架,完善了铜石金矿田“一体多型”成矿模式,为新一轮深部金矿找矿预测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构造-岩浆-成矿格架 铜石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矿区软硬分层煤温度-压力耦合影响瓦斯解吸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良 李希建 +1 位作者 刘钰 陈守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170,共8页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吸特性,以贵州黔西典型矿区小屯煤矿和青龙煤矿软硬分层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CA型高压容量法吸附装置对软硬分层煤进行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瓦斯解吸特征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温度、压力耦合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煤样温度、压力越高,瓦斯解吸初速度越大,对于0~120 s内的初始瓦斯解吸,瓦斯压力不占主导作用;软分层煤初始瓦斯解吸速率大于硬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大于软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最快在540 s内超过软分层煤;煤体暴露后60 s内含煤瓦斯解吸量变化最剧烈,且软分层煤前60 s解吸量所占比例大于硬分层煤,解吸更“活跃”;瓦斯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解吸速率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0~60 s为“解吸爆炸期”,60~1500 s为“解吸跳跃期”,1500~7200 s为“解吸稳定期”;软分层煤中值解吸时间受温度、压力影响大于硬分层煤,软分层煤瓦斯解吸主要集中在煤炭暴露后1800 s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软硬分层 瓦斯解吸速率 瓦斯解吸量 温度-压力耦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被引量:43
4
作者 韩润生 邹海俊 +2 位作者 吴鹏 方维萱 胡煜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38-1447,共10页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热演化形成褶皱圈闭盆地流体,来自基底的富铜流体沿同生断裂(隐伏断裂)上升将一些亲铜元素从深部带入煤层而被吸附,形成富铜的还原性流体(H2O-SO2-CO2-CH4(C3H8-C2H6)-HSO4-HCO3-型),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隐伏断裂和层间断裂及轴面变形带上升,与大气降水深循环淋滤膏盐层形成高盐度的氧化性流体(H2O-SO2-CO2-N2-CO-HSO4-型)在砂(页)岩相遇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并封闭于高孔渗的砂(页)岩储层,在褶皱翼部或核部的中细粒砂岩和层间断裂带中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喜马拉雅中期由于构造改造,在更次级断裂带中形成脉状矿(化)体。所以,该类矿床是褶皱构造圈闭盆地流体-含矿岩相和构造裂隙封闭成矿流体定位成矿的产物,是铜矿源、构造与流体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解释了矿床既沿褶皱分布又沿含矿层定位及矿物、元素分带的主要原因。故建立了该类矿床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型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 砂岩型铜矿床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模型和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8
5
作者 谭凯旋 谢焱石 +1 位作者 赵志忠 王岳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1-321,共11页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岩石变形、断裂作用和断裂网络统计动力学、流体流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反应及成岩成矿作用、压力溶液和其它压实力学、热迁移的方程组 ,可以对构...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岩石变形、断裂作用和断裂网络统计动力学、流体流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反应及成岩成矿作用、压力溶液和其它压实力学、热迁移的方程组 ,可以对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 1~ 3维数值模拟。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在各种过程耦合作用下描述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主要变量的时空演化 :( 1)与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性质有关的变量 ,如地层中矿物 (包括成矿物质 )的溶解速率、流体中各组分的浓度与饱和度、流体温度、压力、离子强度等 ;( 2 )与构造变形和流体运移有关的各变量 ,如应力与变形速率、岩石孔隙度、构造 (断裂 )渗透率等 ;( 3 )与沉淀成矿有关的变量 ,如矿物 (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 )的成核速率、各矿物的沉淀量等 ;( 4 )上述各有关变量间的时空耦合关系 ,如断裂渗透率时空演化与流体流动、汇聚和成矿的耦合关系等。以湖南沃溪金锑钨矿床为例 ,应用该模型和方法对成矿动力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模拟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 反应-输运-力学耦合 动力学模拟 金锑钨矿床 湖南 岩石变形 断裂作用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耦合关系对水上亚系统金矿成矿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贾斌 毋瑞身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受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关系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介质的孔隙度、流体密度、渗透率、流体的黏度和流体内压力等。以世界一些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为例进行讨论,充分证明了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流体的运动方式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成矿流体沿岩石的孔隙流动,如伊尔曼得金矿等;另一类是成矿流体沿裂隙流动,如阿希金矿等。虽然这些金矿形成于同一火山岩地区,但是,流体在围岩的孔隙和断裂中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流体的内压力、流体的密度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引起流体的氧逸度、pH值、盐度产生不同的改变。由此表明流体运动的方式和扩散影响了成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耦合 金矿流体 成矿环境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FEM-SPH耦合的换流变压器电弧故障结构失效行为研究
7
作者 闫晨光 徐彻 +3 位作者 李嘉熙 吕伊瑶 桑凡雅 刘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70-3379,I0008,共11页
近年来,部分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运行中相继发生电弧短路故障并引发爆炸、起火事故,严重威胁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充油设备故障冲击下的结构失效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成熟的数值计算方法,制约故障防爆技术的发展。基于此,该文提出一套... 近年来,部分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运行中相继发生电弧短路故障并引发爆炸、起火事故,严重威胁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充油设备故障冲击下的结构失效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成熟的数值计算方法,制约故障防爆技术的发展。基于此,该文提出一套适用于高能电弧故障冲击的结构失效仿真计算方法。首先,建立有限腔体内油中电弧能量持续注入的气泡动力学模型,准确描述故障气泡的脉动膨胀行为;其次,提出自适应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finite element method-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EM-SPH)耦合方法,利用SPH粒子继承失效前的物理信息参与FEM计算;进行不同能量、不同位置的电弧故障仿真计算,获得换流变压器结构的薄弱区域及其破裂行为,复现了油箱结构失效行为。研究发现,油箱顶盖两侧及侧壁转角接缝位置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一旦结构出现裂缝,将在极短时间内沿着应力集中方向快速发展,最终导致壁面整体撕裂。可知,该方法揭示的结构失效行为可为改进变压器设计和提高设备安全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故障 换流变压器 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 结构失效 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姚六苴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演化时间序列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润生 邹海俊 +2 位作者 吴鹏 方维萱 胡煜昭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25-426,共2页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时间序列 成矿模式 盆地流体 褶皱构造 耦合 成岩成矿作用 大雪山 主压应力 砂岩型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9
作者 刘旭阳 陈军 +7 位作者 叶霖 付勇 万大学 向震中 陈星 吴涛 杜丽娟 黄智龙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4,共13页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面积低温金、锑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平桥锂-萤石矿床矿石中两期萤石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显微测温,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萤石可分为两期:早期萤石(Fl-I)为细粒状,与地开石和锂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共生;晚期萤石(Fl-II)为粗粒结构,主要呈脉状、团块状充填于裂隙及溶蚀孔洞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227~450℃(平均:341℃),盐度介于1.06%~7.86%NaCl eqv.(平均4.13%NaCl eqv.);晚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145~330℃(平均:237℃),盐度介于1.06%~7.45%NaCl eqv.(平均2.76%NaCl eqv.)。对比右江盆地金-锑低温成矿研究成果可知,平桥锂-萤石矿床在成矿早期(锂成矿阶段)温度明显高于右江盆地范围内金-锑成矿温度(150~300℃),其原因可能在于平桥地区处于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和师宗−弥勒断裂两大断裂交汇部位,具有较高的流体热力场。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挤压-伸展阶段,故推测该矿床在成矿早阶段(挤压阶段),当较高温流体在深大断裂交汇部位汇聚时,富F和Li的成矿流体在经过南丹组和龙吟组不整合面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Ca形成早期萤石(Fl-Ⅰ);同时高温流体与二叠系龙吟组黏土岩发生反应形成锂绿泥石,形成锂-萤石矿体。随着区域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形成张性构造体系,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下降,残余流体在这些张性构造空间中形成相对低温的独立萤石矿体。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桥锂-萤石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其锂成矿阶段较高的成矿温度揭示两断裂交汇部位的高热力场是锂成矿的主要场所,为认识区域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桥锂-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齿轮箱稳态热性能研究
10
作者 刘逸 张开林 +1 位作者 邵帅 向泓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为准确预测轨道交通传动系统齿轮箱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混合时间尺度耦合法对齿轮箱进行仿真分析.对齿轮箱的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同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据传输实现齿轮箱流场与温度场的实时双向耦合,最后根据... 为准确预测轨道交通传动系统齿轮箱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混合时间尺度耦合法对齿轮箱进行仿真分析.对齿轮箱的内部流场与温度场同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据传输实现齿轮箱流场与温度场的实时双向耦合,最后根据内部温度场计算结果,通过有限元方法得到箱体温度分布情况.另外,分析转速、浸油深度、喷油润滑等因素对齿轮箱稳态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在温度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仿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4%.随着转速的增加,齿轮箱温度随之上升;而随着浸油深度的增加,除下箱体底部温度逐渐上升外,其余区域温度均下降.相同转速时,喷油润滑下的箱体最高温度对比飞溅润滑,降低幅度可达14%;且转速越高,冷却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箱体温度场 混合时间尺度 润滑方式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达若洛陇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11
作者 李海峰 宋扬 +4 位作者 方向 李发桥 熊妍 高轲 朱磊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4-1663,共20页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达若洛陇矿床以铜矿化为主, 伴生金、银矿化, 金属矿物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及与围岩接触带的外矽卡岩, 为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同位素测年显示,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3.2±0.9Ma, 成矿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47.1±1.2Ma, 辉钼矿Re-Os年龄为153.8±1.6Ma, 表明矿化形成于中生代, 是班-怒带首次发现的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形成于班-怒洋洋壳北向俯冲过程的活动大陆边缘, 具有洋壳熔融型埃达克质岩特征。综上, 本文认为班-怒带具有寻找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时代 构造地质背景 斑岩-矽卡岩型铜矿 达若洛陇 班公湖-怒江成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2 位作者 黄定华 孙忠实 张大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的分析 ,确定了在区域中部存在一浅层隐伏岩体 ,从而进一步查清了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 ;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 ,对基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 ,提出铜陵矿集区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先剪后压”的递进变形这一新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总结了铜陵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即 :(1 )印支期初始 ,在华北、华夏板块的挤压下 ,下扬子地块内部发育了系列岩石圈断裂与地壳断裂 ,使其裂解为很多与铜陵矿集区类似的次级地质单元 ;同时断裂的深切割作用引发了下地壳—上地幔的岩浆活动 ,岩浆沿深断裂上侵 ,分别在 2 0km和 1 0km左右形成深部和中部的岩浆房 ;(2 )印支中期开始 ,相对独立的铜陵矿集区在周围地质单元的夹持和围限下 ,经历了挤压 -剪切的递进变形 ,形成了 3套主要构造形迹 (包括北东向“S”型褶皱、北东向顺层滑脱断层和北西向左型走滑断裂 ) ,其组成了盖层的导流控矿网络 ;同时由于剪切作用导致的区域中部拉伸减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上宫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岩石反应 被引量:59
13
作者 范宏瑞 谢奕汉 王英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9-541,共13页
上宫金矿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玄武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流体-岩石反应,造成Au、Ag、As、Sb等成矿及其相关微量元素和Al2O3、TiO2、Na2O等常量元素含... 上宫金矿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玄武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流体-岩石反应,造成Au、Ag、As、Sb等成矿及其相关微量元素和Al2O3、TiO2、Na2O等常量元素含量增加,稀土元素及其总量急剧减少。流体-岩石反应第一阶段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365℃~300℃和285~200MPa,而大量金沉淀成矿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则分别为325℃~240℃和160~100MPa。成矿热液类型及其演化比较简单,从初始的低盐度(9.5%~6.3%NaCl)、XCO2为0.18~0.24的含CO2流体演化为低盐度(5.9%~1.6%NaCl)的水溶液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过程 构造蚀变岩 流体-岩体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流体压力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发育特征——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柳屯洼陷裂缝性泥页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骆杨 赵彦超 +1 位作者 陈红汉 苏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利用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考虑构造应力与流体压力耦合关系,对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上亚段盐间强超压裂缝性泥页岩"油藏"中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油藏的裂缝以构造裂缝和水... 利用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考虑构造应力与流体压力耦合关系,对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上亚段盐间强超压裂缝性泥页岩"油藏"中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油藏的裂缝以构造裂缝和水力破裂缝为主,强超压区域内裂缝产状散乱,甚至发育水力破裂水平缝;2超压通过改变岩石的孔隙弹性响应和渗透力作用来改变地层的差异应力和主应力方向,从而影响裂缝的类型和产状;3构造裂缝和水力破裂缝可细分为7种应力状态类型、3期发育,其中纵张和横张裂缝主要在第1期发育,水力破裂缝主要在第2期内构造抬升前发育,构造剪裂缝主要在第2和第3期发育,构造应力和超压均强烈发育时裂缝类型和产状呈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压力-构造应力耦合 裂缝性泥页岩“油藏” 超压 裂缝类型 裂缝产状 柳屯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齐斯成矿带萨尔布拉克金矿床的构造-成矿流体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燕海 徐九华 +3 位作者 刘泽群 魏浩 丁汝福 阴元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6,共12页
萨尔布拉克金矿床位于准噶尔盆地北东缘之喀拉通克岛弧带,北邻呈北西西向展布的额尔齐斯构造挤压带,矿体受次级断裂萨尔布拉克韧性剪切带控制。据构造变形-热液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构造-成矿阶段划分为4个:Ⅰ韧性变形-黄铁矿化-硅化... 萨尔布拉克金矿床位于准噶尔盆地北东缘之喀拉通克岛弧带,北邻呈北西西向展布的额尔齐斯构造挤压带,矿体受次级断裂萨尔布拉克韧性剪切带控制。据构造变形-热液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构造-成矿阶段划分为4个:Ⅰ韧性变形-黄铁矿化-硅化阶段;Ⅱ韧脆性变形-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Ⅲ网脉状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构造-成矿流体早、中阶段以富含CO2(CH4)的碳质流体包裹体和CO2/H2O高比值的H2O-CO2包裹体为特征,Ⅰ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290~350℃和200~269℃两个区域;Ⅱ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204~358℃和170~203℃,Ⅲ阶段均一温度215~310℃。原生水溶液包裹体与早中阶段CO2包裹体或碳质流体包裹体相伴,次生水溶液包裹体普遍存在于Ⅰ、Ⅱ和Ⅲ阶段中,可能为造山变质后由于地壳抬升大气降水和地层建造水加入所致。伴随着额尔齐斯碰撞造山带由压性、韧性转变为张性、脆性的演化,构造-成矿流体的演化也由富含CO2(±CH4)的碳质、CO2/H2O高比值、中温、低盐度的变质流体向低温、富含水的流体演化。萨尔布拉克金矿具有造山带型金矿的特点,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构造阶段,伴随构造由挤压向拉伸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金矿 构造-流体 萨尔布拉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谢焱石 谭凯旋 郝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8-385,共8页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地层及岩体内的元素含量分布均呈单分形关系,而断裂带内动性较强的Cu、Pb、Zn等成矿元素的元素具有双分形关系,产生了新的元素分布规律,指示断裂活动促进了成矿元素富集,湘西金矿石英脉是通过分形生长向着脉体长度-厚度分维值a值先减小(对应着脉体的膨胀)然后增大(对应着脉体的伸长)的趋势发展演化的,且该矿床各中段金品位空间变化序列均为非线性演化序列,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这些结果表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并具体表现为断裂体系的分形分布,矿床的分形分布,裂隙-脉体系的分形分布和品位分布的分形变化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构造活动控制了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与矿床的就位,且存在于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最终导致了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 分形结构 混沌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17
作者 李风豪 韩润生 +3 位作者 张艳 刘飞 王明志 周维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1948,共22页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认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要从时间、空间、物质方面的耦合关系阐明构造与流体成矿作用过程及其“矿源—输运—聚集”过程,揭示构造活动与流体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对丰富热液矿床成因理论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 构造流体作用 流体构造作用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东坪金矿床深部-外围的构造-蚀变-流体成矿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国瑞 徐九华 +5 位作者 魏浩 宋贵常 张亚斌 赵俊康 何波 陈栋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7-651,共15页
冀北东坪金矿田是我国首次在碱性杂岩体内发现的金矿床,曾被认为是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近年来年代学数据表明,东坪-后沟一带金矿的赋矿碱性杂岩体形成于海西期,而成矿却主要发生在燕山期。金矿床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构造-蚀变-流体... 冀北东坪金矿田是我国首次在碱性杂岩体内发现的金矿床,曾被认为是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近年来年代学数据表明,东坪-后沟一带金矿的赋矿碱性杂岩体形成于海西期,而成矿却主要发生在燕山期。金矿床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构造-蚀变-流体成矿作用显著,钾长石化是最重要的蚀变。由未蚀变岩石向矿体和断裂带中心方向,典型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依次为:0-原岩(二长岩、正长岩)带,I-微斜长石化带,II硅化绢云母化微斜长石岩带,III碎裂微斜长石岩带,及IV断层泥。从0带到III带,Au含量增加,Ag、Cu、Pb、Zn、Mo也略有增加。东坪金矿构造-蚀变-矿化阶段可分为4个:Ⅰ钾长石-石英脉阶段;Ⅱ黄铁矿-白色石英阶段;Ⅲ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Ⅳ晚期碳酸盐阶段。深部中段各阶段脉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在I、II、III阶段均发育富CO2包裹体。第Ⅰ阶段钾长石石英脉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Th)为220.3~359℃,盐度1.1%~3.1%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在346.5~383.5℃。第Ⅱ阶段黄铁矿白色石英脉中L-V型包裹体Th范围是217.2~372.5℃,盐度在1.1%~5.7%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在241.2~396.7℃,盐度为2.2%~6.2%NaCleqv。第Ⅲ阶段的烟灰色石英脉中L-V型包裹体Th范围为158.2~350.5℃,盐度在0.7%~5.5%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范围在215.2~378℃之间,盐度范围在3.0%~6.0%NaCleqv。第Ⅳ阶段晚期石英脉L-V型包裹体Th范围为151.2~249.8℃,盐度在0.9%~8.3%NaCleqv。矿区外围转枝莲矿段的II阶段白色石英脉中包裹体的Th范围为220~416.2℃,III阶段烟灰色石英脉的Th范围为195.3~425℃。富金石英脉形成于中高温(>300℃,可达400℃以上)、中深压力(70~160MPa以上)条件下。其成矿背景、热液蚀变、矿物共生组合及流体性质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有一定的差别,归属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坪金矿 构造-蚀变 富金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8-178,共1页
关键词 成矿 动力学 构造-流体-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前河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岩石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烨 李胜荣 +3 位作者 申俊峰 要梅娟 李庆康 毛付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4-726,共13页
前河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英安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岩石反应而引起热液蚀变。本区石英中有4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45~331℃,其中含... 前河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英安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岩石反应而引起热液蚀变。本区石英中有4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45~331℃,其中含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中-高温区。成矿流体的密度和压力变化范围分别是0.68~0.94g/cm3和(367.01~896.55)×105Pa。金大量沉淀成矿时的流体特征为:温度213~260℃、密度0.80~0.89g/cm3和压力(502.86~710.57)×105Pa。流体相为SO42->Na+>Cl->K+型,CO2/H2O比值及N2、H2S、Ar、C2H6等挥发分的含量明显增高,f(CO2)、f(H2S)、f(CH4)和Eh值增大;f(O2)、f(H2O)和pH值减小。在青磐岩化安山岩的基础上发生的流体-岩石反应是造成本矿床金沉淀成矿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构造蚀变岩 流体-岩石反应 前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