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矿集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被引量:20
1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2 位作者 黄定华 孙忠实 张大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的分析 ,确定了在区域中部存在一浅层隐伏岩体 ,从而进一步查清了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 ;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 ,对基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 ,提出铜陵矿集区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先剪后压”的递进变形这一新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总结了铜陵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即 :(1 )印支期初始 ,在华北、华夏板块的挤压下 ,下扬子地块内部发育了系列岩石圈断裂与地壳断裂 ,使其裂解为很多与铜陵矿集区类似的次级地质单元 ;同时断裂的深切割作用引发了下地壳—上地幔的岩浆活动 ,岩浆沿深断裂上侵 ,分别在 2 0km和 1 0km左右形成深部和中部的岩浆房 ;(2 )印支中期开始 ,相对独立的铜陵矿集区在周围地质单元的夹持和围限下 ,经历了挤压 -剪切的递进变形 ,形成了 3套主要构造形迹 (包括北东向“S”型褶皱、北东向顺层滑脱断层和北西向左型走滑断裂 ) ,其组成了盖层的导流控矿网络 ;同时由于剪切作用导致的区域中部拉伸减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长明 陈晶源 +3 位作者 杨立飞 张端 杜斌 石康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57-1977,共21页
西南三江中段兰坪地区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导致成矿时间长、强度大、作用多样,复合叠加成矿突出;碰撞造山时空演化格架和成矿作用已有深入探索,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构造控矿样式,及金属富集机理尚需研究。本... 西南三江中段兰坪地区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导致成矿时间长、强度大、作用多样,复合叠加成矿突出;碰撞造山时空演化格架和成矿作用已有深入探索,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构造控矿样式,及金属富集机理尚需研究。本文以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研究为基础,选取金顶和金满等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以盆地卤水和热液铅锌铜银成矿作用为主线,利用锆石LA-ICP-MS U-Pb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手段,解析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利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兰坪盆地西侧片麻质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上交点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为1067±20Ma和206±1Ma,分别代表了基底岩石前寒武时期变质事件的年龄,以及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后碰撞造山事件的年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兰坪盆地的前寒武盆地基底形成、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新世-早渐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中新世走滑拉分盆地等复杂的转化过程。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发育3个与碰撞造山盆地有关的Pb-ZnCu-Ag-Au-Sb-Hg成矿系统:(1)中低温热液脉型Cu-Ag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满-连城铜钼矿床为代表。成矿铜和铅锌矿化两期叠加,集中于早始新世(56~46Ma)和渐新世-中新世(32~21Ma)。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0.88%~20.51%NaC leqv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210~270℃,显示以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为主的特征,可能受到来自富CO2的变质流体影响;(2)浅成低温热液Sb-Au-Hg-As多金属成矿系统,以笔架山锑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中-晚始新世。成矿流体盐度<6.0%NaC leqv,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145~200℃,显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特征;(3)密西西比河谷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32~21Ma之间。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1.6%~18%NaC leqv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以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为主的特征,可能有大气降水的贡献。文章最后解析了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过程。研究对兰坪地区盆地卤水–岩浆热液型铅锌铜银成矿系统认识,为大陆碰撞过程及叠加成矿作用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构造控矿 成矿系统 大陆碰撞 兰坪盆地 三江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8-178,共1页
关键词 成矿 动力学 构造-流体-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铜石金矿田构造-岩浆-成矿格架——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认识
4
作者 张英梅 冯玺平 +7 位作者 孟祥伟 支成龙 郑海涛 黄坤朋 陈昆明 王栩 李杰 姜思雨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1-851,共11页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展深反射二维地震、重力及大地电磁测深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识别了莫霍面、滑脱构造带、岩浆房及岩浆通道等地质体特征,大致查明中生代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成矿构造背景,突破了区内归来庄金矿体受单一构造控制的认识,建立了构造-岩浆-成矿格架,完善了铜石金矿田“一体多型”成矿模式,为新一轮深部金矿找矿预测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构造-岩浆-成矿格架 铜石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河流-盐湖耦合成矿系统锂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过程
5
作者 薛飞 谭红兵 +4 位作者 张西营 陈国辉 葛璐 李超 苗卫良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8-982,共15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河和拉果错的水样,分析了样品的水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组成及Li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索美藏布上游河水中的溶解态锂主要源自硅酸盐的风化,表现出低锂(7.84μg/L)和高δ^(7)Li值(+8.21‰)的特征。在经过富锂(8071.73μg/L)且低δ^(7)Li值(+0.19‰)的夏康坚温泉排泄补给后,索美藏布河水发生了锂的显著富集和锂同位素的负漂移,锂元素富集了200多倍,达到1777.02μg/L,δ^(7)Li值降低了8.07‰,降至+0.14‰。经过温泉区后,河水中的锂浓度在流动过程中大体保持稳定(1105.49~1452.33μg/L),δ^(7)Li值仅提高0.6‰(+0.12~+0.72‰),这表明硅酸盐风化和次生矿物吸附对富锂河水地球化学成分影响有限,充足的锂能够通过河流稳定地补给到盐湖中,表现出与低锂背景河流不同的演化特征。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拉果错盐湖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地史时期持续到现在的耦合成矿系统。富锂温泉作为主要的内生物源,河流作为矿质表生输送路径,尾闾湖泊作为容矿场所,高寒干旱气候条件导致的蒸发浓缩作为成矿驱动力,持续形成盐湖卤水锂矿。锂元素完成了从源到汇、从深部到浅部的运移富集,实现了从内生成矿到外生成矿的形式转换,成为锂循环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同位素 水化学 成矿系统 温泉-河流-盐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原特提斯洋俯冲期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6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5 位作者 叶紫枫 陈庚户 董维财 王登科 向佐朋 李善财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4-1605,共22页
松树南沟金矿区位于北祁连成矿带中部, 目前发现有东、西两个矿床, 金资源量分别达中型和大型规模。尽管其为青海北祁连成矿带上的重要金矿床, 但其研究极为薄弱, 矿床地质特征不清, 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 严重阻碍了矿区下一步矿... 松树南沟金矿区位于北祁连成矿带中部, 目前发现有东、西两个矿床, 金资源量分别达中型和大型规模。尽管其为青海北祁连成矿带上的重要金矿床, 但其研究极为薄弱, 矿床地质特征不清, 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 严重阻碍了矿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找矿突破。为了查明松树南沟矿区东、西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 指导矿区勘查工作部署, 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精细编录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岩矿鉴定和能谱分析。研究表明: 西矿床主要赋存于晚奥陶世石英闪长斑岩及其接触带附近的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玄武安山岩中, 蚀变类型为钾化、青磐岩化和绢云母-绿泥石化, 金矿化主要产于钾化和青磐岩化蚀变带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磁铁矿、黄铁矿以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黝铜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铜矿-斑铜矿脉中, 少部分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斑岩型金矿床。东矿床主要产出于上奥陶统扣门子组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与玄武安山岩中, 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化, 局部发育绢英岩化;金属矿物主要包括方铅矿、低铁闪锌矿、黝铜矿、砷黝铜矿、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及少量银金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和少量银金矿的形式产于碳酸盐-石英-多金属脉中, 少部分产于碳酸盐-石英-黄铁矿脉中;东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结合上述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地质年代学结果, 本文认为东、西矿床构成一个晚奥陶世(~455Ma)斑岩-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其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是目前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最古老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这一认识为在北祁连成矿带乃至整个特提斯成矿域寻找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的找矿方向, 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和古生代斑岩成矿作用的认识, 也为矿区和区域下一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南沟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北祁连成矿 早古生代 斑岩型金矿 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沙隆起北缘晚始新世构造裂点迁移及其源-汇效应
7
作者 刘强虎 彭光荣 +4 位作者 刘培 余雄飚 熊万林 周子强 朱红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6-859,共14页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了砂体粒度及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评估了残余地貌特征与沉积区粒度和通量变化间的匹配程度。研究表明:两大关键流域的河道剖面均存在构造裂点,且与晚始新世活跃的边界断层相匹配。裂点溯源迁移时可能沟通了内流水系,与汇区粒度整体变细,通量变大规律一致。源区地貌特征和汇区沉积记录在地貌演化的视角下指示遭受后期改造较弱的残余地貌很可能仍然保存着深-时的源-汇信息。精细解剖残余地貌、源区地形坡度、基岩岩性与裂点迁移,有助于深-时源-汇系统不同期次重建及砂体性质与规模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点 沉积响应 -系统 晚始新世 东沙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耦合关系对水上亚系统金矿成矿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贾斌 毋瑞身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受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关系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介质的孔隙度、流体密度、渗透率、流体的黏度和流体内压力等。以世界一些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为例进行讨论,充分证明了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流体的运动方式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成矿流体沿岩石的孔隙流动,如伊尔曼得金矿等;另一类是成矿流体沿裂隙流动,如阿希金矿等。虽然这些金矿形成于同一火山岩地区,但是,流体在围岩的孔隙和断裂中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流体的内压力、流体的密度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引起流体的氧逸度、pH值、盐度产生不同的改变。由此表明流体运动的方式和扩散影响了成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耦合 金矿流体 成矿环境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可勇 姚书振 吕新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用密切相关 ,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期 ,热液来源以地层建造水和变质水为主 ,而韧 -脆性变形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加入并逐渐占据优势。由韧性→韧 -脆性和韧 -脆性→脆性构造变形机制的转变 ,引起热液发生混合及相分离作用 ,并导致热液体系 T、p H、fo2 、fs2 等物化条件降低变化 ,造成热液中含金络合物溶解度大幅度下降而发生沉淀成矿作用。概括总结了马脑壳金矿床构造 -流体 -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流体混合作用 分离作用 系统演化模式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10
作者 刘旭阳 陈军 +7 位作者 叶霖 付勇 万大学 向震中 陈星 吴涛 杜丽娟 黄智龙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4,共13页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面积低温金、锑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平桥锂-萤石矿床矿石中两期萤石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显微测温,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萤石可分为两期:早期萤石(Fl-I)为细粒状,与地开石和锂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共生;晚期萤石(Fl-II)为粗粒结构,主要呈脉状、团块状充填于裂隙及溶蚀孔洞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227~450℃(平均:341℃),盐度介于1.06%~7.86%NaCl eqv.(平均4.13%NaCl eqv.);晚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145~330℃(平均:237℃),盐度介于1.06%~7.45%NaCl eqv.(平均2.76%NaCl eqv.)。对比右江盆地金-锑低温成矿研究成果可知,平桥锂-萤石矿床在成矿早期(锂成矿阶段)温度明显高于右江盆地范围内金-锑成矿温度(150~300℃),其原因可能在于平桥地区处于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和师宗−弥勒断裂两大断裂交汇部位,具有较高的流体热力场。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挤压-伸展阶段,故推测该矿床在成矿早阶段(挤压阶段),当较高温流体在深大断裂交汇部位汇聚时,富F和Li的成矿流体在经过南丹组和龙吟组不整合面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Ca形成早期萤石(Fl-Ⅰ);同时高温流体与二叠系龙吟组黏土岩发生反应形成锂绿泥石,形成锂-萤石矿体。随着区域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形成张性构造体系,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下降,残余流体在这些张性构造空间中形成相对低温的独立萤石矿体。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桥锂-萤石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其锂成矿阶段较高的成矿温度揭示两断裂交汇部位的高热力场是锂成矿的主要场所,为认识区域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桥锂-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达若洛陇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11
作者 李海峰 宋扬 +4 位作者 方向 李发桥 熊妍 高轲 朱磊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4-1663,共20页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达若洛陇矿床以铜矿化为主, 伴生金、银矿化, 金属矿物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及与围岩接触带的外矽卡岩, 为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同位素测年显示,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3.2±0.9Ma, 成矿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47.1±1.2Ma, 辉钼矿Re-Os年龄为153.8±1.6Ma, 表明矿化形成于中生代, 是班-怒带首次发现的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形成于班-怒洋洋壳北向俯冲过程的活动大陆边缘, 具有洋壳熔融型埃达克质岩特征。综上, 本文认为班-怒带具有寻找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时代 构造地质背景 斑岩-矽卡岩型铜矿 达若洛陇 班公湖-怒江成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被引量:101
12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4 位作者 罗照华 赵海玲 赵国春 曹永清 于学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式和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的可能约束。指出由蛇绿岩套再造的古构造历史可能是残缺的,结合弧火成岩的厘定可在某些方面弥补这个不足,讨论了弧火成岩组成极性形成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火成岩构造组合类型及其在再造造山带的边界性质、造山带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大陆裂谷带的火成岩常呈组成对称的水平分带,而不同于弧火成岩的组成极性。讨论了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其序列的重要意义,提出大陆碰撞造山带具类似于变质作用的顺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而大洋俯冲造山带则具反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最后,强调并讨论了“壳幔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科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构造组合 -幔岩浆 岩浆 流体 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被引量:44
13
作者 韩润生 邹海俊 +2 位作者 吴鹏 方维萱 胡煜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38-1447,共10页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热演化形成褶皱圈闭盆地流体,来自基底的富铜流体沿同生断裂(隐伏断裂)上升将一些亲铜元素从深部带入煤层而被吸附,形成富铜的还原性流体(H2O-SO2-CO2-CH4(C3H8-C2H6)-HSO4-HCO3-型),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隐伏断裂和层间断裂及轴面变形带上升,与大气降水深循环淋滤膏盐层形成高盐度的氧化性流体(H2O-SO2-CO2-N2-CO-HSO4-型)在砂(页)岩相遇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并封闭于高孔渗的砂(页)岩储层,在褶皱翼部或核部的中细粒砂岩和层间断裂带中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喜马拉雅中期由于构造改造,在更次级断裂带中形成脉状矿(化)体。所以,该类矿床是褶皱构造圈闭盆地流体-含矿岩相和构造裂隙封闭成矿流体定位成矿的产物,是铜矿源、构造与流体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解释了矿床既沿褶皱分布又沿含矿层定位及矿物、元素分带的主要原因。故建立了该类矿床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型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 砂岩型铜矿床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 被引量:53
14
作者 邓晋福 戴圣潜 +1 位作者 赵海玲 杜建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2,共6页
文章讨论了铜陵Cu_Au(Ag)成矿区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标志 ,划分出 9个亚系统 ,其中的 5个为已知的中型以上矿床的分布地段 ,4个为该文预测的可能找到中型以上矿床的亚系统。在此基础上概略地识别出 8个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 文章讨论了铜陵Cu_Au(Ag)成矿区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标志 ,划分出 9个亚系统 ,其中的 5个为已知的中型以上矿床的分布地段 ,4个为该文预测的可能找到中型以上矿床的亚系统。在此基础上概略地识别出 8个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 ,提出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类型和性质制约矿床 (田 )内优势矿种的发育。壳底岩浆房和壳内岩浆房分别控制系统和亚系统的形成及其分布。提出对系统、亚系统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识别、结构、成因、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岩浆-流体-成矿系统 系统 铜银成矿 铜金成矿 长江中下游 铜铁成矿 成因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模型和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8
15
作者 谭凯旋 谢焱石 +1 位作者 赵志忠 王岳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1-321,共11页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岩石变形、断裂作用和断裂网络统计动力学、流体流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反应及成岩成矿作用、压力溶液和其它压实力学、热迁移的方程组 ,可以对构...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岩石变形、断裂作用和断裂网络统计动力学、流体流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反应及成岩成矿作用、压力溶液和其它压实力学、热迁移的方程组 ,可以对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 1~ 3维数值模拟。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在各种过程耦合作用下描述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主要变量的时空演化 :( 1)与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性质有关的变量 ,如地层中矿物 (包括成矿物质 )的溶解速率、流体中各组分的浓度与饱和度、流体温度、压力、离子强度等 ;( 2 )与构造变形和流体运移有关的各变量 ,如应力与变形速率、岩石孔隙度、构造 (断裂 )渗透率等 ;( 3 )与沉淀成矿有关的变量 ,如矿物 (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 )的成核速率、各矿物的沉淀量等 ;( 4 )上述各有关变量间的时空耦合关系 ,如断裂渗透率时空演化与流体流动、汇聚和成矿的耦合关系等。以湖南沃溪金锑钨矿床为例 ,应用该模型和方法对成矿动力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模拟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 反应-输运-力学耦合 动力学模拟 金锑钨矿床 湖南 岩石变形 断裂作用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演化 被引量:91
16
作者 张德全 丰成友 +2 位作者 李大新 佘宏全 董英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热液矿物的年代学方面追踪了紫金山地区的斑岩 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轨迹。研究表明,汇聚到岩体顶部的岩浆流体在10 4 .5Ma左右、6 5 0~5 5 0℃温度区间减压沸腾,形成的不混溶流体导致了钾硅...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热液矿物的年代学方面追踪了紫金山地区的斑岩 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轨迹。研究表明,汇聚到岩体顶部的岩浆流体在10 4 .5Ma左右、6 5 0~5 5 0℃温度区间减压沸腾,形成的不混溶流体导致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初始Cu(Mo)矿化。其后流体继续向花岗闪长斑岩的外接触带上升运移和降温,在10 2 .5Ma左右、4 2 0~380℃区间,再次减压沸腾,分离出的富液相H2 O NaCl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体系的温度和盐度逐步降低,演化出绢英岩化蚀变及含铜硫化物矿化的流体。流体进一步向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汇聚,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时期分别氧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流体:其一是在10 0Ma左右,流体到达花岗闪长斑岩顶面之上80 0~2 0 0 0m的火山岩穹部位,温度降至2 80~2 5 0℃时又一次减压沸腾和不混溶,不混溶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使之冷却、稀释和酸化,演化成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蚀变和Cu Au矿化的流体;其二是在94 .7Ma左右,形成绢英岩化后的流体侧向扩散到远离花岗闪长斑岩的大型低平火山洼地中,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量注入,使其演化成为低盐度、较低的温度的H2 O NaCl体系,其沿不整合面附件的断裂 裂隙系统充填,形成冰长石石英细网脉及Ag Au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山地区 成矿系统 浅成热液 成矿流体演化 花岗闪长斑岩 不混溶流体 大气降水 外接触带 对流循环 流体包裹体 演化过程 热液矿物 岩浆流体 构造部位 不同时期 热液蚀变 硫酸盐型 侧向扩散 裂隙系统 不整合面 矿化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上宫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岩石反应 被引量:59
17
作者 范宏瑞 谢奕汉 王英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9-541,共13页
上宫金矿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玄武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流体-岩石反应,造成Au、Ag、As、Sb等成矿及其相关微量元素和Al2O3、TiO2、Na2O等常量元素含... 上宫金矿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和玄武岩中,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流体-岩石反应,造成Au、Ag、As、Sb等成矿及其相关微量元素和Al2O3、TiO2、Na2O等常量元素含量增加,稀土元素及其总量急剧减少。流体-岩石反应第一阶段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365℃~300℃和285~200MPa,而大量金沉淀成矿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则分别为325℃~240℃和160~100MPa。成矿热液类型及其演化比较简单,从初始的低盐度(9.5%~6.3%NaCl)、XCO2为0.18~0.24的含CO2流体演化为低盐度(5.9%~1.6%NaCl)的水溶液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过程 构造蚀变岩 流体-岩体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蚀变-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 被引量:15
18
作者 蒙义峰 侯增谦 +7 位作者 杨竹森 曾普胜 徐文艺 田世洪 李红阳 王训成 姜章平 姚孝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 ,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 ,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 ,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程序 ,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_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 ,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 ,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 ,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程序 ,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_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体填图的填图对象 ,填图单位划分理论依据———流体同源性理论 ,制定了流体系统_流体子系统_流体单元三级填图单元划分方案。在铜陵地区建立了与成矿流体有关的 4套流体系统 ,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晚期中低温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繁昌火山流体系统 ,并划分出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通过“蚀变_流体填图”掌握了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阐述了不同流体系统的成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流体填图 流体系统 空间展布 成矿特征 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成矿年代学研究:热液系统维系时限和构造控矿模型约束 被引量:32
19
作者 田世洪 侯增谦 +9 位作者 杨竹森 陈文 杨志明 袁忠信 谢玉玲 费红彩 尹淑苹 刘英超 李政 李小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REE成矿带之一,包括牦牛坪超大型REE矿床、大陆槽大型REE矿床、木落寨中型REE矿床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REE成矿作用与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的一系列...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REE成矿带之一,包括牦牛坪超大型REE矿床、大陆槽大型REE矿床、木落寨中型REE矿床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REE成矿作用与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的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中。40Ar/39Ar快中子活化分析表明,大陆槽白云母、里庄黑云母和木落寨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2Ma、30·6Ma和35·5Ma,结合前人成岩成矿年龄资料,牦牛坪矿床岩浆-热液活动时限约12Ma,大陆槽矿床约5Ma,而里庄矿床则为2Ma,热液活动持续时间与矿床的REE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冕宁-德昌REE矿带从北到南,成岩成矿年龄逐渐变新,时间跨度长达27Ma;碳酸岩-正长岩岩浆初始活动时间与雅砻江左旋走滑断裂开始活动时间相一致,成岩成矿年龄的系统变化,有可能是由于雅砻江左旋走滑断裂右侧板片在相对固定的幔源岩浆"热点"上从南至北滑移造成的(相对于左侧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成矿年龄 构造模式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 被引量:23
20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贾润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3-705,共43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形成了铜铅锌-天青石-铀-石膏-煤-天然气等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是中国陆内特色成矿单元。以成矿系统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理论为指导,采用构造岩相学...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形成了铜铅锌-天青石-铀-石膏-煤-天然气等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是中国陆内特色成矿单元。以成矿系统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理论为指导,采用构造岩相学研究方法,对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的物质-时间-空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探索该陆内特色成矿单元内区域成矿规律。按照塔西地区盆-山-原耦合转换不同期次的构造岩相学序列、构造岩相学组合类型、原型盆地和盆地动力学等综合角度,将塔西地区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划分为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它们在物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上受塔西地区盆-山-原镶嵌构造区挤压-伸展转换过程控制显著。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形成于中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盆地中,受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裙边式复式向斜构造和碱性辉长辉绿岩脉群侵入构造系统等复合控制,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期并耦合了深部热正反转构造作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分布在乌拉根晚白垩世—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盆地中,受后展式厚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斜歪复式向斜构造和层间滑脱构造带复合控制,砂砾岩型铅锌-铀矿床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高峰期,而天青石矿床形成于盆地负反转构造期初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形成于新生代周缘山间咸化湖盆,受前展式薄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等复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系统 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 -- 模型 镶嵌构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