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1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中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封闭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B. K. HORTON An YIN M. S. SPURLI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缘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而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内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地层内部细碎屑岩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40Ar/39Ar年代学揭示盆地充填沉积物形成于38~28Ma(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近纪紫红色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代表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产生的走滑拉分和逆冲挤压是导致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裂解和封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响应 古近纪盆地 40Ar/39Ar年代学 青藏高原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不整合面构造-沉积响应及其成因演化
3
作者 韩骁宇 张成弓 +3 位作者 井向辉 付斯一 苏中堂 刘子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26,744,共19页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结合显微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和成因演化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发生了明显突变,不整合面之上为马家沟组含角砾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或泥质白云岩,不整合面之下为亮甲山组含燧石条、结核的白云岩,或寒武系顶部含溶孔粉-细晶白云岩,多为平行不整合。盆地内地层的缺失程度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强弱,整体来看怀远运动在盆地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不整合面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雏形期:张夏组和三山子组沉积期盆地中部隆起,隔绝东西海域,奠定了不整合面的雏形;生长期:冶里—亮甲山组沉积期盆地大部分区域隆起,下伏地层暴露剥蚀,不整合面基本形成;消亡期:马家沟组沉积期海平面上升,海相沉积物覆盖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了不同地层接触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早古生代盆地南部受到了秦岭洋板块的俯冲,导致盆地南部抬升遭受剥蚀;二是该时期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导致了海水逐渐退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怀远运动 不整合面 马家沟组底部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构造地貌及岩浆-构造活动性
4
作者 叶盛源 韩喜球 李洪林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2,共13页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展研究,计算了岩浆侵入比及断层相关指数,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浆-构造意义,获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可划分为A、B、C、D四个二级洋中脊段,其岩浆-构造活动期间隔分别为0.15、0.50、0.70和0.21 Ma。2)洋中脊A段和B段为不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洋中脊C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较为充足,以岩浆作用为主,处于轴向火山脊构建期;洋中脊D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3)在洋中脊段两侧断层核密度值高的区域,有可能形成热液活动区,将是未来进一步勘探的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地形地貌 岩浆周期 定量分析 岩浆-构造活动 岩浆侵入比 不对称扩张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甄世民 王大钊 +5 位作者 白海军 贾儒雅 王江 查钟健 李阳 缪建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9-1652,共34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宣化地区 古生代-中生代 岩浆构造活动 岩浆-构造-成矿系统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东部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佘宏全 徐贵忠 +4 位作者 周瑞 王艺芬 颜丹平 杨振德 杨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8-416,共9页
根据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的韧性变形带、闪长质岩浆岩和中基性岩墙群的特点 ,提出早中生代时研究区总体上处于伸展隆升状态 ,并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阶段以韧性变形为主 ,晚阶段以闪长质岩浆活动为主。闪长质岩浆是在地幔热隆起构造背... 根据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的韧性变形带、闪长质岩浆岩和中基性岩墙群的特点 ,提出早中生代时研究区总体上处于伸展隆升状态 ,并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阶段以韧性变形为主 ,晚阶段以闪长质岩浆活动为主。闪长质岩浆是在地幔热隆起构造背景下 ,地幔底侵作用引起太古界变质岩中的基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容矿空间 ,金成矿主要与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早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因 闪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对会理-东川坳拉槽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成矿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家云 朱志敏 +3 位作者 陈家彪 沈冰 李潇雨 罗丽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84-89,共6页
新元古代晋宁期是会理-东川地区铜矿的主要成矿时期,成矿时间较长,跨越了新元古代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1000~900M a)和地幔上涌拉张阶段(900~740M a)。在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南北向挤压促进了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使成矿物质重... 新元古代晋宁期是会理-东川地区铜矿的主要成矿时期,成矿时间较长,跨越了新元古代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1000~900M a)和地幔上涌拉张阶段(900~740M a)。在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南北向挤压促进了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使成矿物质重新富集。坳拉槽地幔上涌拉张阶段,辉长岩的侵入是会理-东川坳拉槽伴随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重要岩浆事件。辉长岩的侵位为成矿元素的重新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强大的热动力,最终形成拉拉地区巨量金属元素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东川 坳拉槽 新元古代 构造-岩浆事件 成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区及其周缘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5
8
作者 周蒂 刘海龄 陈汉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通过对南沙海区及其周缘地区中-新生代以来4个主要地质时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一幕和二幕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包括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重构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演化历程:燕山期(侏罗纪到... 通过对南沙海区及其周缘地区中-新生代以来4个主要地质时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一幕和二幕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包括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重构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演化历程:燕山期(侏罗纪到白垩纪)在南沙西面和西南面陆区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代表中生代东亚陆缘火山岩带的南段。同时在南沙与加里曼丹之间广泛发育的是基性-超基性岩,是在俯冲过程中折返到浅部的古南海洋壳碎片。喜山早期(古新世至始新世)岩浆活动微弱。喜山晚期一幕(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在加里曼丹—卡加延一带岩浆活动相对重新活跃,西段主要有英安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闪长岩等,东段主要为玄武安山岩,但规模较小,似乎不足以构成与古南海俯冲伴生的火山岩带。喜山晚期二幕(晚中新世至第四纪)岩浆活动出现高峰,为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喷发,与燕山期及喜山早期截然不同,在中南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中-北部尤为广泛,可能是该区出现上涌的地幔热团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构造变动 -新生代 南沙群岛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45
9
作者 周瑶琪 张振凯 +2 位作者 梁文栋 李素 岳会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56,共20页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并对灵山岛老虎嘴处流纹岩及崂山垭口凝灰质铝土岩进行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9.2±2.2)和(118.9±3.3)Ma,恰好对应胶莱盆地青山群火山活动初始阶段。根据沉积构造特征推断,山东近海晚中生代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NE向展布的裂陷盆地,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系统总结了山东东部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发现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莱阳期两盆地相连通,青山期由沿五莲-青岛、牟即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弧将两个盆地分割,并对近海裂陷盆地晚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裂陷盆地 原型盆地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驱动机制与铀成矿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正庆 管太阳 +3 位作者 林子瑜 冯志刚 谢焱石 陈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幔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 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幔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铀成矿的关系出发,系统总结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当前华南铀成矿的动力学观点有四个,即构造体制转换铀成矿观、热点(地幔柱)铀成矿观、幔汁活动铀成矿观、原地重熔铀成矿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中新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驱动机制 铀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佟殿君 阳怀中 +1 位作者 吴梅莲 任亚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前陆冲断带是前陆盆地内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油气勘探中最难的领域。对于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的研究,是伴随着前陆盆地的勘探分析开展的,并且在近年来随着勘探理论分析及技术方法手段的提高,其研究程度逐步提高。在大量文献、... 前陆冲断带是前陆盆地内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油气勘探中最难的领域。对于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的研究,是伴随着前陆盆地的勘探分析开展的,并且在近年来随着勘探理论分析及技术方法手段的提高,其研究程度逐步提高。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评述国内外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并指出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对其今后研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前陆中断带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左洺滔 胡忠贵 +3 位作者 杨威 张春林 胡明毅 莫午零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滩、云坪、灰坪、膏盐湖等多个沉积微相类型。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建立主要微相的地震相解释模式,据此对全区地震剖面进行地震相-沉积相解释,修编了马五段盐下地层岩相古地理图,认为研究区主体在马五段盐下地层沉积期呈现隆洼相间、多隆多洼的沉积格局。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盐下地层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下 地震相 构造-沉积响应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海仁 李云 弓虎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24-349,共26页
通过钻井、地震等资料研究表明,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发育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及侏罗系为非对称单断箕状凹陷。根据不同区带的沉积构造特点,可将该凹陷划分为东部陡带、中央洼槽带、西部斜坡内带和斜坡外带4个次级... 通过钻井、地震等资料研究表明,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发育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及侏罗系为非对称单断箕状凹陷。根据不同区带的沉积构造特点,可将该凹陷划分为东部陡带、中央洼槽带、西部斜坡内带和斜坡外带4个次级构造单元。宝勒根陶海凹陷的断裂系统主要由东部边界大断层控制及其派生出来的二级或三级断层组成,以北东走向断层为主,断层控制了地层沉积和构造形成。宝勒根陶海凹陷东断西超的地质结构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期沉积间断和多期湖侵(生油中心),沉积地层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和粗碎屑的沉积特点,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为特色的砂体类型,形成了低成分、低结构成熟度的岩石类型和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类型。北部主洼槽区沉积生烃中心的缓坡带和中央洼槽带,是发现整装工业性油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宝勒根陶海凹陷 下白垩统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及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翔 刘杰 +4 位作者 牛胜利 徐乐意 梁杰 何陵沅 郭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8-359,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处于勘探初期,目前缺少对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的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探井,通过井-震联合解释,对惠北地区构造-沉积响应及其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处于勘探初期,目前缺少对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的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探井,通过井-震联合解释,对惠北地区构造-沉积响应及其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1)受控于控洼断裂时空演化和惠州运动的构造响应,惠北地区各洼陷文昌期构造-沉积特征差异显著:HZ08洼与HZ14洼构成地堑,构造活动较弱,主要受HZ08转换带盆外物源输入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HZ10洼为受惠州运动强烈改造形成的箕状半地堑,构造活动最强,主要受盆内惠陆低凸起物源影响,发育半深湖—深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2)构造演化和源-汇特征的差异耦合导致文昌组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的特征:HZ08洼、HZ14洼以浅湖—沼泽相烃源岩为主,HZ10洼以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为主。(3)HZ10洼强烈断陷期为“广盆少源”型洼陷,与相邻洼陷水体连通形成复合湖盆,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广泛分布;断陷萎缩期为“旋转扩容”型洼陷,惠州运动造成缓坡高角度旋转,HZ10洼呈典型箕状半地堑,湖盆范围缩减,仅在湖盆中心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沉积响应 烃源岩 文昌组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15
作者 刘福来 刘平华 +2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16-2846,共31页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叠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三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量变沉积岩系 变质作用 岩浆-深熔作用 构造背景 古元古代 --吉造山/活动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被引量:49
16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2 位作者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造山带 -山耦合系统 构造-沉积格局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东部中-新生代的演化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0
17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6-269,共14页
合肥盆地的沉积作用与其东缘的郯庐断裂带演化有着良好的耦合关系。侏罗纪盆地发育主要受大别造山带演化控制,东部可见对同造山期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走滑的沉积响应。盆地内朱巷组的沉积是对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再次发生陆内左行平移... 合肥盆地的沉积作用与其东缘的郯庐断裂带演化有着良好的耦合关系。侏罗纪盆地发育主要受大别造山带演化控制,东部可见对同造山期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走滑的沉积响应。盆地内朱巷组的沉积是对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再次发生陆内左行平移的响应,该时期成盆模式为一走滑—挠曲盆地。盆地内上白垩统—古近系的形成是对这期间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的响应,盆地具区域性伸展(双向伸展)的特征。盆地东部自新近纪以来的抬升、消亡与东缘反转构造的存在,指示了郯庐断裂带的逆冲活动。盆地东部的沉积记录结合近年来郯庐断裂带内部构造与同位素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示该断裂带中-新生代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同造山期的左旋转换走滑、早白垩世早期的陆内左行平移、晚白垩世—古近纪的伸展运动和新近纪以来的逆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郯庐断裂带 沉积响应 构造演化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被引量:40
18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4 位作者 陈雷 刘树文 任涛 徐学义 王瑞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1-414,共14页
山阳-柞水矿集区是南秦岭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之一。从新元古代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山阳-柞水地区经历了洋壳俯冲和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在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矿化类型、矿化组合的Cu、PbZn、Ag、Fe、Mo、Au矿床。新元古代时期,由于... 山阳-柞水矿集区是南秦岭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之一。从新元古代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山阳-柞水地区经历了洋壳俯冲和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在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矿化类型、矿化组合的Cu、PbZn、Ag、Fe、Mo、Au矿床。新元古代时期,由于洋壳的俯冲作用,山阳-柞水地区形成了与基性岩有关的钛磁铁矿;泥盆纪-二叠纪时期,古秦岭洋消减形成山阳-柞水弧前盆地的同时,也形成一系列沉积型Fe、Ag、PbZn矿床;三叠纪时期,华北、扬子板块全面碰撞并形成了与碰撞作用密切相关的晚三叠世斑岩型Mo矿和造山型Au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则形成了碰撞后伸展环境下的矽卡岩-斑岩型CuMo-Au矿床。山阳-柞水矿集区内的各种时代和类型的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不同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对真实、客观的理解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山阳-柞水矿集区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5 位作者 李思田 司宝玲 黄振 李换浦 徐应才 苏真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7-309,共13页
志留系沉积期塔里木为一地势相对平坦、水体较浅的陆表海盆地,总体充填一套碎屑海岸和三角洲体系,从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SQ-Skp1、SQ-Skp2和SQ-Skp... 志留系沉积期塔里木为一地势相对平坦、水体较浅的陆表海盆地,总体充填一套碎屑海岸和三角洲体系,从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SQ-Skp1、SQ-Skp2和SQ-Skp3沉积较完整,发育潮坪、浅海陆棚、滨岸-三角洲体系;而塔中地区缺失SQ-Skp1和SQ-Skp2层序,SQ-Skp3以潮坪体系为主,局部发育小型三角洲。与此相对,塔中地区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沉积完整,而塔北地区缺失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反映了塔中和塔北构造隆升的差异和演化,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中影响较大,造成塔中隆起的隆升并一直处于水上隆起,直到柯坪塔格组上段SQ-Skp3层序沉积期才淹没充填,随后持续沉降,形成了完整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北影响较小,西部英买力地区局部隆升,而东部持续沉降,直到柯坪塔格组沉积之后塔北东部出现较大规模隆升,形成明显的上超不整合,并造成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缺失。塔中和塔北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层序和储盖组合发育,塔中缺失下储盖组合,而塔北缺失上储盖组合,对志留系圈闭形成和油气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 塔中-塔北 志留系 构造活动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岩系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样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文前 郭新体 +3 位作者 王昆 黄婷 许亚坤 赵明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82,共7页
豫东地区广泛发育上古生界含煤岩系。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区域研究和局部典型解剖相结合,通过豫东地区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对煤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建立了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模式。豫东地区发育4大类13亚类构造-岩浆控煤样... 豫东地区广泛发育上古生界含煤岩系。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区域研究和局部典型解剖相结合,通过豫东地区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对煤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建立了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模式。豫东地区发育4大类13亚类构造-岩浆控煤样式。大型褶皱隆起和坳陷边界断裂控制了富煤带的发育,坳陷内部褶皱和断裂控制了煤层的赋存状态。同沉积背斜造成煤系地层向轴部抬升变浅和厚度减薄,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埋深增大,反相褶皱对煤层埋深、厚度有较大影响。后期活动断裂未对煤层厚度和形态造成影响,仅造成下降盘煤层埋深增大,反转构造影响到煤层埋深变化或抬升剥蚀。岩浆活动是造成煤层吞噬和变质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活动 控煤样式 含煤岩系 豫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