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沉积模式与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 被引量:52
1
作者 魏国齐 贾承造 +3 位作者 宋惠珍 施央申 卢华复 李亚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8-413,共6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 -沉积模式 ,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 -沉积模式 ,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 ,以期指导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构造-沉积模式 碳酸盐岩裂缝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拗型盆地构造-沉积模式与隐蔽性油藏——以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为例
2
作者 李宇平 范小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9-796,共8页
伦坡拉盆地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工业油流的古近系断拗型陆相残留盆地。勘探实践表明,早期对该盆地构造-沉积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认识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为理清二者关系并落实有利勘探方向,本文对该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 伦坡拉盆地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工业油流的古近系断拗型陆相残留盆地。勘探实践表明,早期对该盆地构造-沉积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认识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为理清二者关系并落实有利勘探方向,本文对该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进行分析。盆地南北向可划分为缓坡带、深凹带、陡岸带3个构造带;识别出河流-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水下扇4种沉积体系,其中在缓坡带发育河流-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深凹带发育湖相沉积体系,陡岸带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盆地存在2种沉积体系组合:缓坡带(河流)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组合,陡岸带水下扇-半深湖(深湖)-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组合;可用"双向物源、缓坡扇三角洲、陡坡水下扇"构造-沉积模式解释。在缓坡带,应寻找扇三角洲前缘岩性隐蔽性油藏;在陡岸带,有可能发现构造-岩性复合型隐蔽性油藏。盆地具有多种潜在有利勘探目标类型,展现出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拗盆地 构造-沉积模式 沉积体系组合 隐蔽性油藏 古近系 伦坡拉盆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箕状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模式与油气成藏——以苏北管镇次凹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傅学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0,共4页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深凹带发育湖相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存在2种沉积体系组合:水下扇-半深湖(深湖)-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阜宁组沉积时期,第1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戴南组沉积时期,第2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低水位扇(扇三角洲)。因此在这2种沉积体系组合的有机配置下,极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断陷 构造-沉积模式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组合 油气成藏 管镇次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赋存的板块构造控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谭节庆 马志凯 +2 位作者 高科飞 宋时雨 曹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青藏高原北部(青南地区)构造背景复杂,从石炭纪至侏罗纪均有煤系沉积,煤炭资源较丰富,板块构造格局是控制其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系统研究该地区煤系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构造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资源赋存的规律,服务煤系... 青藏高原北部(青南地区)构造背景复杂,从石炭纪至侏罗纪均有煤系沉积,煤炭资源较丰富,板块构造格局是控制其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系统研究该地区煤系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构造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资源赋存的规律,服务煤系资源的综合勘查和评价。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构造背景及煤系特征的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煤系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征,建立了煤系形成的两大类3级共9种构造-沉积模式,并详述了各模式煤系的特征。据此,以不同成煤时代的煤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其成煤作用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和各时期成煤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以及区域构造对煤系的后期改造作用。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板块构造对煤系赋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煤系 成煤盆地 构造-沉积模式 构造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