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不整合面构造-沉积响应及其成因演化
1
作者 韩骁宇 张成弓 +3 位作者 井向辉 付斯一 苏中堂 刘子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26,744,共19页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结合显微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和成因演化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发生了明显突变,不整合面之上为马家沟组含角砾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或泥质白云岩,不整合面之下为亮甲山组含燧石条、结核的白云岩,或寒武系顶部含溶孔粉-细晶白云岩,多为平行不整合。盆地内地层的缺失程度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强弱,整体来看怀远运动在盆地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不整合面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雏形期:张夏组和三山子组沉积期盆地中部隆起,隔绝东西海域,奠定了不整合面的雏形;生长期:冶里—亮甲山组沉积期盆地大部分区域隆起,下伏地层暴露剥蚀,不整合面基本形成;消亡期:马家沟组沉积期海平面上升,海相沉积物覆盖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了不同地层接触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早古生代盆地南部受到了秦岭洋板块的俯冲,导致盆地南部抬升遭受剥蚀;二是该时期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导致了海水逐渐退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怀远运动 不整合面 马家沟组底部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佟殿君 阳怀中 +1 位作者 吴梅莲 任亚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前陆冲断带是前陆盆地内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油气勘探中最难的领域。对于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的研究,是伴随着前陆盆地的勘探分析开展的,并且在近年来随着勘探理论分析及技术方法手段的提高,其研究程度逐步提高。在大量文献、... 前陆冲断带是前陆盆地内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油气勘探中最难的领域。对于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的研究,是伴随着前陆盆地的勘探分析开展的,并且在近年来随着勘探理论分析及技术方法手段的提高,其研究程度逐步提高。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评述国内外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并指出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对其今后研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前陆中断带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左洺滔 胡忠贵 +3 位作者 杨威 张春林 胡明毅 莫午零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滩、云坪、灰坪、膏盐湖等多个沉积微相类型。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建立主要微相的地震相解释模式,据此对全区地震剖面进行地震相-沉积相解释,修编了马五段盐下地层岩相古地理图,认为研究区主体在马五段盐下地层沉积期呈现隆洼相间、多隆多洼的沉积格局。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盐下地层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下 地震相 构造-沉积响应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海仁 李云 弓虎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24-349,共26页
通过钻井、地震等资料研究表明,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发育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及侏罗系为非对称单断箕状凹陷。根据不同区带的沉积构造特点,可将该凹陷划分为东部陡带、中央洼槽带、西部斜坡内带和斜坡外带4个次级... 通过钻井、地震等资料研究表明,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发育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及侏罗系为非对称单断箕状凹陷。根据不同区带的沉积构造特点,可将该凹陷划分为东部陡带、中央洼槽带、西部斜坡内带和斜坡外带4个次级构造单元。宝勒根陶海凹陷的断裂系统主要由东部边界大断层控制及其派生出来的二级或三级断层组成,以北东走向断层为主,断层控制了地层沉积和构造形成。宝勒根陶海凹陷东断西超的地质结构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期沉积间断和多期湖侵(生油中心),沉积地层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和粗碎屑的沉积特点,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为特色的砂体类型,形成了低成分、低结构成熟度的岩石类型和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类型。北部主洼槽区沉积生烃中心的缓坡带和中央洼槽带,是发现整装工业性油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宝勒根陶海凹陷 下白垩统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及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 被引量:5
5
作者 高翔 刘杰 +4 位作者 牛胜利 徐乐意 梁杰 何陵沅 郭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8-359,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处于勘探初期,目前缺少对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的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探井,通过井-震联合解释,对惠北地区构造-沉积响应及其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处于勘探初期,目前缺少对文昌期构造-沉积响应的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探井,通过井-震联合解释,对惠北地区构造-沉积响应及其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1)受控于控洼断裂时空演化和惠州运动的构造响应,惠北地区各洼陷文昌期构造-沉积特征差异显著:HZ08洼与HZ14洼构成地堑,构造活动较弱,主要受HZ08转换带盆外物源输入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HZ10洼为受惠州运动强烈改造形成的箕状半地堑,构造活动最强,主要受盆内惠陆低凸起物源影响,发育半深湖—深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2)构造演化和源-汇特征的差异耦合导致文昌组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的特征:HZ08洼、HZ14洼以浅湖—沼泽相烃源岩为主,HZ10洼以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为主。(3)HZ10洼强烈断陷期为“广盆少源”型洼陷,与相邻洼陷水体连通形成复合湖盆,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广泛分布;断陷萎缩期为“旋转扩容”型洼陷,惠州运动造成缓坡高角度旋转,HZ10洼呈典型箕状半地堑,湖盆范围缩减,仅在湖盆中心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沉积响应 烃源岩 文昌组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封闭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B. K. HORTON An YIN M. S. SPURLI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岩浆岩的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内充填了紫红色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盆缘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而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内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地层内部细碎屑岩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40Ar/39Ar年代学揭示盆地充填沉积物形成于38~28Ma(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近纪紫红色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代表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早期构造隆升产生的走滑拉分和逆冲挤压是导致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裂解和封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响应 古近纪盆地 40Ar/39Ar年代学 青藏高原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勘探地位 被引量:22
7
作者 朱永进 沈安江 +2 位作者 刘玲利 陈永权 俞广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8-410,共13页
南华纪初,受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影响,塔里木陆块进入强伸展构造演化阶段,陆内发育了北东-南西向裂谷体系,裂谷区与两侧高隆带构成"两隆夹一坳"古构造格局。这一古构造格局持续控制了晚震旦世至中寒武世碳酸盐岩... 南华纪初,受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影响,塔里木陆块进入强伸展构造演化阶段,陆内发育了北东-南西向裂谷体系,裂谷区与两侧高隆带构成"两隆夹一坳"古构造格局。这一古构造格局持续控制了晚震旦世至中寒武世碳酸盐岩沉积序列的充填、演化及油气成藏组合,应将受前寒武纪裂谷构造-沉积演化控制的系列碳酸盐岩台地作为一个成因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晚震旦世-中寒武世碳酸盐岩台地先后经历了5个重要演化阶段,即晚震旦世同裂谷充填期、震旦纪末抬升剥蚀阶段、早寒武世初海侵深水缓坡型富泥质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浅水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阶段,以及中寒武世蒸发潟湖占主导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控制了两套烃源岩、两套储层及一套区域盖层的发育,即形成于震旦纪裂陷槽内潜在烃源岩和早寒武世深水缓坡阶段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震旦纪末期受剥蚀淋滤形成的上震旦统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早寒武世受岩相和早期云化联合控制的肖尔布拉克组丘滩相白云岩储层,以及中寒武统蒸发潟湖相蒸发岩盖层,构成了上、下两套有效油气成藏组合。与已获得重大突破的四川盆地同期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沉积演化序列及油气成藏组合类比表明,与之具有良好的相似性,且主力烃源岩品质、直接盖层的封盖性能更优于安岳特大型气藏,认为塔里木盆地这一构造-沉积单元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与地位,上部成藏组合更具现实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响应 成藏组合 勘探地位 晚震旦世-中寒武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宜昌上升”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熊国庆 王剑 +5 位作者 李园园 余谦 门玉澎 周小琳 熊小辉 周业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3-550,共18页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巴山地区处于宜昌上升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西乡上升的米仓山地区之间,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沉积特征研究。对此,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出发,对该地区晚奥陶世临湘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沉积特征进行垂向上分析...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巴山地区处于宜昌上升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西乡上升的米仓山地区之间,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沉积特征研究。对此,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出发,对该地区晚奥陶世临湘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沉积特征进行垂向上分析,并开展横向上对比。结合前人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笔者等认为该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存在两幕次的构造—沉积响应,时间上与宜昌上升同步,第一幕发生在凯迪早期临湘组沉积时期,波及范围广,为主幕,主要与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持续俯冲有关,为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前陆隆起向陆地一侧迁移的结果;第二幕发生在赫兰特期观音桥段沉积时期,可能还包含了凯迪末期和鲁丹早期,为次幕,由赫兰特期冰川作用导致海平面下降所致,位置上大体上与第一幕重合。大巴山东段神农架地区的局部抬升事件是扬子东南缘广西运动远程效应和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果认识对扬子北缘大巴山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 大巴山地区 宜昌上升 前陆隆起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建新 胡德胜 +2 位作者 何卫军 党亚云 刘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5,共8页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该地层受控于复杂断裂体系,因此,其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展布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岩心-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分...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该地层受控于复杂断裂体系,因此,其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展布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岩心-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该区断层活动性及其空间展布、沉积物源体系及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等,继而探讨了构造-沉积相互制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沉积时期该区为非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物源来自于企西隆起,总体表现为近物源、分选差、相变快、断块分隔性较强的牵引流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沉积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流三段沉积时期发育的6条NE向、EW向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差异控制了该区沟谷相间的古地貌特征、物源水系的分布及物源推进距离,导致浅水三角洲内各分支水道差异性明显;其中乌石F3、F4两条断裂控制的断沟地势平缓,水下分流河道推进较远,是该区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东区 复杂断裂 浅水三角洲 流沙港组第三段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